首頁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第1篇

      過去,世界通行的FAST、KAWABATA和近期推出的PhabrOmeter織物手感評價系統被稱為最有效的評估體系,其原因是,這些系統是基于量化的相關性和織品的準確特性,其數據和功用可通過外觀、觸摸質地和手感具有可修正性來進行調整,但仍然沒有擺脫其主觀性,因此其準確性仍然大打折扣。利茲大學織品手感評價系統,簡稱LUFHES,具有如下功能:1. 對紡織品手感進行量化,包括柔軟度和拉伸度; 2.與手感的舒適度區別開來;3. 能起到織品手感的標桿效應;4.取代了可靠性極低的主觀手感評估體系。

      技術特征:英國利茲大學自稱,他們開發的織品手感評價系統可使商家獲得數個商業和技術上的優勢:1. 織品品質的量化、客觀描述與標桿性;2. 與簡單的手觸摸感比較,擁有明顯的優勢,即可靠性更高,具有一致性;3. 數據公開化可提高服裝在線銷售;4. 成本相對低廉;5. 結果顯示簡單,理解直觀。

      測試數據:數據比較一直是客觀與主觀正確與否最有效的評估方法。主觀往往被認為是客戶端的權威,而客觀卻更為嚴謹,這對客戶和供應商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客觀數據更具一致性和可靠性。使用LUFHES原型機和數據已成為評估不同材料的最廣泛的用法,包括無紡、編織,甚至紙張和粘附膠片都無一例外。原型機的數據可指明各種材料明顯的區別,而用手感獲得的評估更傾向于主觀性。當然,相關數據也可成為織品柔韌性(FL)、彈力 (SP)、成型性、平整度、表面質地、脆性(CR)和硬性(ST)等質量指標的重要參考依據。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第2篇

      關鍵詞:教學評估 高校院(系)管理體制 績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地方高校教學系管理水平績效策略研究”(09SA178)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學評估是推動地方高校轉變管理職能,突出教學管理,調動高校院(系)教學管理人員遵循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和教學規律,對整個教學活動、學習實踐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和激勵的過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雖然完成了??葡虮究?、單一型向多科型的轉變,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面對現實,我們應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內部管理、績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觀念和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地方發展之所需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如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教學生產力,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整合教學資源,強化辦學特色,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臨的主要任務,而加強其內部教學管理績效水平是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

      1 以院(系)為中心,促進教研室、教師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辦學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質量體現在教師教學水平,提升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在教學實踐,教學實踐運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級基層管理機構。以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為例,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各項指標的具體要求下,音樂系充分發揮教研室的作用,營造出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競爭向上的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水平,促進了本科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內樹信心,外樹形象”活動,增強教師自信心和責任感,樹立良好師德師風,認真履行教師職責。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明確《教研室主任崗位職責》,規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冊》,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計劃、活動開展、教師備課、教學進度、教學質量控制和工作總結等,使教學環節常態化。

      教研室以團隊建設為中介,開展“向課堂要質量”活動,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各教研室定期開展“老教師上示范課,中年教師上公開課,青年教師創優質課”活動,公開評課,教師間相互探討,在研討與交流中融匯;在法與內容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切實提升教學水平,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室以團隊作用為促進,加強教師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著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科研能力,音樂系涌現出了鋼琴教研室、聲樂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師創新教學團隊、青年教師科研團隊等優秀團隊,聲樂教研室被學校授予“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2 以專業建設為驅動,促進內涵式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學校應把專業建設作為院系績效考核的重點項目之一,根據對院(系)專業建設水平進行考核和評價,加大對新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力度,同時,還要對新專業給予指導,并給新專業適當的優惠政策,切實達到加強新專業建設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為例,從2007年來,以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為依托,為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緊緊圍繞“強專業、育通才、廣就業”辦學特色。在師范教育中融入非師范教育,在師范性素質教育基礎上體現社會舞蹈表演專業的個性教育,注重川東巴渠民間音樂的開發和應用研究,貫穿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始終。伴隨著專業建設的加強,新專業實驗室建設逐步完善,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趨于合理,作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已經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大膽創新,帶動辦學內涵的整體提升。為此,我們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2.1 緊密聯系專業實際,展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討論,形成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音樂本科專業辦學歷史較短、資金缺乏、師資隊伍素質發展不均衡等客觀原因,普遍存在著生源素質差,課程體系建設基礎薄弱等現象。其教學現狀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我們切合自身實際制訂了《音樂學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展開對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核心內容“四個促進,三個基本,兩個突出,一個引導”的學習討論,反復對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的學習定位、教材的選購、教學實踐基地建立以及課程設置的科目、開設的時間、時數、學分安排與分配等內容是否對人才培養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評價標準和激勵作用進行論證,從而形成既穩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新格局。將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創新為“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專業學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地方特色課程、學生自主課程、藝術實踐課程等;以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平臺,以專業學科課程為專業平臺,以專業選修課程為專業發展模塊,以地方特色課程為專業特色模塊,以學生自主課程、藝術實踐課程等為實踐教學模塊。實現強化實踐育人,主動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城鄉綜合一體化建設基層、社區培養“定崗式”應用型音樂藝術人才。

      2.2 重視教材選用評估,自編教材初顯成效

      學院制訂了教材選用與評估制度,嚴格教材選用程序,重點選用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教育部推薦、面向21世紀音樂專業教材、自編教材、實用性強和得到師生廣泛認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師生評價優良的教材達94%。教材編寫有了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師主編教材3部,主編教學參考書3本。

      2.3 注重隊伍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加大對教學管理人員培訓力度,增加教學管理人員培訓、進修、交流、學習的機會,使教學管理人員不斷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促進新建應用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的研究,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質量保障體系先進理念,并將“教育即服務”的理念貫穿于內部質量保障的各環節,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的成才和發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改變單一依靠監督檢查進行質量監控的狀況。自覺地把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理論運用于工作,提高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和工作執行力之中。

      2.4 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確保教學質量提高

      為確保教學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主要分為校、院系兩級。校級監控體系:領導聽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務處質量科;院系級監控體系為:聽課評課、教學督導小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明確具體,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健全,建立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專業教師評議制度、學生意見反饋制度、教學督導制度等,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激發教師投身教學工作的熱情。同時,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相關要求,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教師分類管理、分類評價辦法,以學生評價、教師互評、領導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的運用上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

      3 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逐漸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定位其應用型,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為地方和社會所需的各類應用型人才,追求現代大學“構建主動適應地方和社會對職業能力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涵,便成了首當其沖的重要工作。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從實踐教學入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給學生創造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通過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的實訓排練,國際交流、校內外交流表演、畢業專業匯報、藝術創作表演等舞臺實踐,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藝建設體系和服務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結合我系實際,重點進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評促改,把課堂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第一步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的示范教學,要求學生唱(奏)教師首先要進行示范,學生再進行現場唱(奏),體現了實踐性教學能力的提高首先來自于實踐性課堂教學。為鍛煉和提高師生的教學與實踐能力,設立了學生“個人音樂會”專項基金,新建可容納400余人音樂廳,為音樂學專業的辦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

      3.2 改善實訓場地條件,保證實訓實習時間

      為進一步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制訂并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實施意見》,依托地緣和專業優勢,積極加強與藝術團體合作,引進社會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合作辦學、合作育人模式。通過教學評估,配備了琴房、多媒體教室、舞蹈教室、數碼鋼琴教室、MIDI教室、排練廳、實訓室、音樂廣場等教學設施,從而滿足音樂學專業學生學習實踐的需要,確保實訓實習的時間。建立穩定的教學實習實踐基地15個,其中,人文藝術合作育人創新基地1個,國際文藝交流中心1個。與四川省交響樂團合作簽訂了“人文藝術合作育人創新基地”協議,在云南麗江合作打造了一臺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節目,形成合作培養音樂與舞蹈藝術人才;與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合作,加強新課改合作研究和培訓,服務地方基礎教育改革。與此同時,積極向海外拓展合作辦學空間和國際交流,與俄羅斯皇家芭蕾舞、韓國草堂大學等開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將社會實踐納入音樂本科教學計劃,設置2個學分。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學生參加各種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均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折算成學分,納入課程考核。學校重在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農村、企事業、社區、中小學校等,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增強適應社會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分赴基層,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和幫扶活動;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區、留守兒童之家、義務演出、關愛留守兒童等活動。院(系)還組織學生參加地方大型文藝演出,發揮在當地的文化引領作用,使學生在演出中得到舞臺鍛煉,音樂系參加歷屆大學生藝術節得取得優異的成績。

      3.4 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強化專業綜合訓練

      音樂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主要有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音樂會相結合方式。各階段要求明確,流程清晰,管理規范,對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從開題、撰寫、指導和答辯等環節均有具體要求,每年舉行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答辯觀摩和優秀畢業論文(設計)評選。按規定確定指導教師,明確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結合社會實際,來自藝術實踐、實習、和社會調查中的畢業論文(設計)比例不斷增多。2011屆本科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設計)來自實踐環節的比例平均達到了53%。近三屆畢業生有72篇被評選為校級優秀畢業論文(設計)。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職業技能得到了全面鍛煉,達到了培養要求。

      4 緊密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促進辦學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務地方,與地方互動”是績效考核對院(系)辦學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職責和突破點,近年來,各院(系)積極“找路子”,緊密圍繞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合作共建活動。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緊緊圍繞學校“立足川東,服務全川,輻射周邊省市”的辦學思路,突出專業特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層,服務城鄉經濟文化建設”的辦學定位,狠抓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積極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專業實踐技能,繁榮了地方文化市場,提高了達州市民的文化藝術修養。近年來,獨立承辦的各種類型的演出已有數百場,在達州市及周邊縣市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比如,2008年參加四川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火之歌”;2009年達州市第十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現場會文藝演出;2010年參加達州市元九登高節“大巴山民歌會”;2011年獨立承辦“巴國情韻”——紀念李依若100周年誕辰文藝晚會等。先后還多次為“留守兒童基金”舉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依托地方與服務地方相結合,避免了辦學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顧南寧,劉茄.基于績效管理的高校二級單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0(9)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納稅評估是 現代 稅收征管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對于加強稅收管理、提高征度質量、增強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的納稅評估從機構的質量、指標的采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針對不足之處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納稅評估的質量。

      納稅評估工作是國家稅務總局加強稅源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是通過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納稅申報(包括減免緩抵退稅申請,下同)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是介于申報征收與稅務稽查之間的一道“過濾網”,具體表現為稅務機關通過對納稅人納稅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進行綜合評定,及時發現、糾正和處理納稅人納稅行為中的錯誤,實現對納稅人整體、實時的控管,以促進納稅人的真實申報和提高稅收監控管理水平。納稅評估工作是稅源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稅收征管工作一次“質的飛躍”,是加強對稅源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客觀要求,是強化稅源管理和監控,不斷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稅收內部基礎管理制度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體現。因此,在現代稅收征管中需要全面實行納稅評估制度,以加強稅收管理,提高征管質量,增強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一、開展納稅評估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開展納稅評估的必要性

      1、開展納稅評估,是當前稅收征管環境的需要。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環境不甚理想,稅源監控乏力,大量的稅源不能轉化為稅收,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 經濟 不發達,現金交易普遍,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淡薄,偷稅、漏稅、騙稅現象突出,稅收流失嚴重;二是一些社會中介機構、 會計 從業人員執業素質不高,申報信息失真嚴重,稅企之間信息明顯不對稱;三是社會各部門對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的支持、協助不夠,沒有形成社會綜合治理的氛圍,社會輿論對稅務工作支持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稅收 法律 體系尚需完善,稅收執法手段剛性不足,威懾力不強;五是稅收征管現代化程度較低,雖然 計算 機 網絡 技術在日管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應用程度較低,計算機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數據處理和交換功能、監控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需要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稅務機關了解哪些稅源有問題,需重點掌握,而納稅評估,則能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

      2、現行稅收征管體制不夠健全,需要開展納稅評估加以完善。主要表現在:(1)部分單位把稅收工作重點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環節,對征管基礎工作重視不夠,從而導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現象較為嚴重;(2)稅務部門提供納稅服務有限,稅企之間缺乏有效的橋梁聯系,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心中無數,知之不多,從而缺乏對稅源變化的有效監控;(3)機構設置不合理,征管崗責劃分不清晰,征管各環節不能緊密協調,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現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職責不清,各環節缺乏相互制約的信息傳導機制,造成相互扯皮、責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敗,出現“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局面,征管查整體效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開展納稅評估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提高申報質量,融洽征納關系。(1)在我國公民納稅意識普遍不高的環境下,通過經常性的納稅評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對納稅人的納稅狀況進行及時、深入的控管,及時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提高他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2)納稅評估將評估結果與當事人見面,通過約談或質詢等方式讓對方說明、解釋,是對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解釋,幫助他們提高納稅意識的有效途徑;(3)納稅評估對一般涉稅問題的處理,解決了納稅人由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財務知識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稅現象,減少了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直接沖突的可能;(4)納稅評估通過計算機對納稅人整體納稅情況的監控,體現了稅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稅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減少了納稅人進入稽查的頻率,起到了服務納稅人,優化經營環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稅務機關的執法能力,形成了工作合力。首先,納稅評估作為一項新的稅收征管形式,它具有前瞻性、及時性和反饋性,它不但能發現、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起到督促、監控和檢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發現稅收征管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其次,納稅評估是連接征收與稽查的有效載體。納稅評估通過對申報資料的稽核,成功的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續”,在征收和稽查之間增加了一道“濾網”.是稅款征收和稅務稽查的結合點,可以有效防止兩者之間的脫節與斷檔,做到了申報資料的最大利用,使稅款征收與稅務稽查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再次,納稅評估是稅務稽查實施體系的基礎,開展納稅評估,有助于稅務稽查整體效能的發揮。一方面納稅評估經過評估分析,發現疑點,直接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不僅可避免稽查選案環節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可使稽查的實施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另一方面,納稅評估有利于稽查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并對稽查實施產生制約。有利于發揮稅務部門的整體效能。

      二當前評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納稅評估的機構有待落實。納稅評估工作的推行與開展,要以專業化組織機構設置為保證,目前,大多數稅務部門沒有在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納稅評估機構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使納稅評估工作在組織機構上得不到保證。

      (二)納稅評估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納稅評估工作是一項業務性較強的綜合性工作,要求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評估人員依據國家的稅收政策及自身綜合知識,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從多層面對稅源狀況、納稅行為進行細致的案頭分析,逐步審定申報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這就要求評估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但是.目前評估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不善于從掌握的涉稅信息中找出蛛絲馬跡,挖掘深層次的問題,使很多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賬、對對數的淺層次上,使評估工作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三)納稅評估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行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一般是確定行業內平均值,實際上是 企業 真實納稅標準的一種假設,一般這種評估指標的測算結果都直接與行業正常值進行比較,也就是說該企業被測算的指標只要處于正常值的合理變動幅度內,就被認為已真實申報。實際上,評估對象的規模大小,企業產品類型多少等因素都對“行業峰值”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單憑評估指標測算和評價很難合理確定申報的合法性和真實性,企業還經常受到所處的環境、面臨的風險、資金的流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納稅評估指標體系的局限性,制約著納稅評估工作的效果。

      (四)納稅評估與征收、稽查各環節的關系不夠理順。納稅評估作為一種新的稅收管理手段,與征收、稽查環節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評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礎之上,若沒有一定征管基礎,納稅評估將是無源之水,而評估工作反過來又對加強稅收監控起到促進作用;其次,評估工作是介于征收與稽查間的“濾網”,能夠解決一般性稅收違規問題,緩解稽查壓力,增強選案準確性,有利于稽查“重點打擊”作用的充分發揮。目前,評估工作還處在探索階段,在與征收、稽查等環節的聯系過程中,因工作銜接、資料傳遞等程序沒有一種明確的機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現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評估與征收的不理順、評估與稽查的不理順。

      (五)信息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納稅評估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稅務機關內部各崗位在日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種資料、數據,以及外部單位提供的信息資料。因此,資料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著評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稅務部門自常形成的數據資料真實性較低,成為制約評估準確性的限制因素。

      三、對提高納稅評估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一)設立納稅評估機構。鑒于納稅評估內容廣泛、專業性強、人員素質要求高的工作特點,根據工作需要,稅務機關應設置專業的組織機構,具體負責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評估范圍、評估手段的確立、評估內部工作管理等事項,保證納稅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強化培訓,提高評估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應選擇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從事評估工作;其次,堅持學習經?;?、制度化,使評估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多學習、勤實踐,精通業務知識,掌握各項稅收政策,熟悉 企業 財務制度,精通財務核算方法;再次.要加強對納稅評估人員的培訓,對評估工作涉及的稅收業務、財務管理、 計算 機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不斷提高評估人員素質,培養出一批能夠勝任評估工作的“專家”。

      (三)完善評估方法,提高納稅評估的工作實效

      1、實行分類評估管理。對大型企業集團或重點稅源,依靠計算機 網絡 、信息數據庫和企業的 會計 電算化和 電子 報稅,逐步實現稅企聯網,利用納稅評估軟件對企業的生產銷售全過程實施全方位的控制;對中小企業實行行業稅收監控管理,通過行業稅收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統計分析,對納稅情況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確定評估對象,進行評定處理;對個體工商業戶l,可采取事前測定評估方法,即計算機定額管理系統管理,將個體業戶的平均經營水平和銷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利用計算機得出一個定期內與營業規模相適應的較為合理的應納稅定額。完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做到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一是注重調查,不斷豐富和完善評估分析指標體系。在對納稅人涉稅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評估基礎指標測算的基礎上,對納稅人正常經營狀態下的經營額、經營成本、流動資產等指標進行縱橫向對比分析和綜合測定,建立較為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做好評估“量化”分析,以準確體現納稅行為的共性和 規律 ,不斷提高“篩選”異常信息的準確性,為評估的實施提供真實的指導信息。二是建立模糊分析體系。將評估范圍擴大至納稅人的經營能力、經營規模等方面,實現對經營情況的全方位分析,應用 經濟 指標,進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以提高分析的 科學 性、準確性。

      3、簡化工作程序,規范評估運作。首先要簡化工作程序和文書數量,提高評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著簡化、實用的原則,合理確定工作程序和文書,增強評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規范評估運作。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方法,加強對評估工作質量全過程控制,明確評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協作關系,使各環節、各項工作互相緊密銜接,保證評估管理操作行為規范運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納稅評估的水平

      1、結合稅收征管實際,開發納稅評估軟件。稅務機關要以綜合征管軟件為核心,以稅收管理員制度為基礎,以各行業相關稅收預警指標為參數,開發出符合稅收征管實際的納稅評估軟件,提高納稅評估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第4篇

      1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構成

      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同時具備“學生”以及未來“企業管理實踐人員”雙重身份,所以該指標體系將同時關注這兩個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據人力資源的勝任力模型,緊密圍繞知識學習和掌握以及技能運用和創新兩個重點評價方面,并著力體現我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較強的IT/通信行業學科特色,此外,還將兼顧其他基礎性指標,如學生身心素質等。指標體系的形成擬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1)使用專家法擬出一級指標及二級指標。專家主要是學校的相關老師,含學生就業工作的教師,擬出5個左右的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包含3~5個二級指標。

      (2)通過問卷方法對指標的合理性進行初步評價。根據專家法中擬出的指標制定問卷,讓被訪者對各個指標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最終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調整指標體系。

      (3)項目主要研究人員討論制定最終的評價指標體系。

      2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效度檢驗

      指標體系確定之后,需要進一步對其有效性進行檢驗,通過檢驗之后才可以展開實際應用。為此,將按照以下主要步驟對所提出的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效度檢驗。

      (1)應用已經制定好的指標體系對重慶郵電大學2006、2007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進行實際評價,得出每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得分。為了便于分析,每1項內容的度量值均按照優、良好、一般3個等級設置,并分別賦予3、2、1分值。并運用統計分析軟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來對調查結果進行效度檢驗。在所發放的120份問卷中,回收問卷108份,回收率達90%。其中有效卷94份,問卷有效率為78%。

      (2)利用SPSS軟件進行效度檢驗。測驗的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夠測出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與行為特質的程度。換言之,效度指測驗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測量目的。它是科學測量工具最重要的質量指標。一個測驗若無效度,則其他任何優點都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們計算的是測試的效標效度,效標效度是指測驗結果與效標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將專家的評價作為效標,利用積差相關法求效標效度(Pearson法)得到結果為0.861.具體操作如下:在SPSS中單擊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選擇自評值和效標值變量進Variables,然后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中單擊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從效度上來看,效標效度為0.861,說明學生自評值和專家的評分相關性較高,即該學生能力評價模型能夠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工商管理課程體系優化提供了較好的依據。

      3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實踐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出課程體系優化的主要思路,然后將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與課程體系優化相結合,提出對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從而達到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的目的。

      3.1課程體系優化思路

      結合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終生學習、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迅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這一觀念是課程體系的設計、改革以及完善的出發點和目的。

      (1)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結合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出,學生在信息領域相關知識、基礎知識和心理素質三個方面亟待提高。以優化課程體系為基礎,在課程建設方面需增設這些方面的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應該改變以往的只請教育專家等為主的人對課程進行編制,還應該邀請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等參與到課程設置和課程建設中去。在對各個不同的會計及相關崗位所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和應能夠掌握的知識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在教材的選用上,結合本專業實際針對性的選用一些在未來的工作中實用性較大的教材。

      (2)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核心。必須加強工商管理人才與供求雙方的聯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夠充分了解社會對該類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能力要求,訂立教育目標,設置工商管理課程,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優化設置,必須在工商管理教學研究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使學校的培養目標符合社會的需要。

      3.2二位一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要以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以“培養能力,社會需求”為思路。依照學生能力結構指標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確保實現培養目標;同時,按照研究性教學的思想,進行課程建設。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科創活動等實踐環節的指導和監控;在現有實踐基地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與IT業相關的實習基地,并對學生實習環節進行合理的指導和監控,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按照指標體系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優化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依照課程體系,建立研究型教學團隊,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見圖1)

      管理科學學科評估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體育學科;學科評估;中國

      中圖分類號:G8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5-0049-04

      Thoughts abou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LI Hui-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l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evaluation (rating)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arried out in China by such 4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High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 China Network University, Science Evalu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Management Science Institut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purpos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one inadequate researches on theories abou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re is no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 specificall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sam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use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objects and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ative; the results of the evolution (rating)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vary greatly; the yearly evaluation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attern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disciplinary evaluation;China

      歐美國家最早出現了專業的學術組織或新聞媒體對大學學科實力、研究生院、專業等方面的評估和排名,并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大學也開始重視相應的評估和排名活動。在這種國際潮流影響下,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評估活動。2000年中國網大對13所體育院校進行綜合實力排名;2002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對全國144所大學的體育學進行排名;2004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對體育學一級學科進行排名,但只有14個學科單位申請參加排名;2006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表體育學科排名。

      社會團體對學科的評估活動,說明大學或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狀況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但由于不同的評估組織對評估本身的認識、評價目的、所采用的評估指標體系等的不同,所的評估結果(排名)也不同,不利于向社會提供準確的信息,也不利于對學科或專業的發展起到社會監督和促進的作用。本文針對當前體育學科評估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旨在提高體育學科評估的科學性,引導和促進體育學科的健康發展。

      1各評估機構對體育學科評估的目的不同

      當前,在中國進行大學或學科評估、排名的組織機構中,如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武書連教授每年出版的《挑大學、選專業》一書,包括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專業排名、省內排名等排行榜,迎合了參加高考考生的需要,每年1版,并且發行量相當可觀。主要因為國家有關部門在大學和學科評估排名方面對社會排名結果有自身的局限性,同時,又有大量的社會需求,所以,有些評估組織就應運而生,至于評估的結果是否科學,數據是否可靠,是否需要每年對大學、學科、專業進行評估和排名,并沒有明確的認識。有些機構進行學科評估與排名,每年出版發行圖書,是向社會提供準確的公共信息還是另有原因呢?正如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戰軍教授[1]所說:“公益與贏利是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對于相當一部分社會評估中介機構而言,贏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要區分公共服務型評估與服務贏利型評估,針對不同類型的評估采取不同的評估模式?!?/p>

      2各評估機構學科評估的理論研究不足

      上述的主要評估機構,通行的做法是通過專家篩選指標,然后由專家確定指標的權重系數,再收集相關學科的數據信息,根據指標的權重進行加權處理,計算最后得分,排列名次,然后,面向社會排行榜。當前,有些評估機構學科排名的目的就不是從學術研究和促進學科建設為出發點的,所以沒有深入的理論研究為鋪墊,只是實踐上的操作程序。具體到每個評估機構的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為什么這么評估?沒有一家機構在發表排行榜的同時,對所采用的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和解釋,以表明評估指標的科學性、前瞻性。那么,如果評估指標的設計不合理、不科學,即使數據信息可靠、計算過程精確,最后的評估結果也是謬誤的。這不僅對學科的建設產生誤導作用,而且難以客觀反映學科的水平和實力。因此,針對體育學科的評估,在設計指標體系時,不僅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而且能在理論上引導學科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3沒有針對體育學科的評估指標體系

      目前,所有涉及體育學科評估或排名的機構,不分學科類別,使用的是同一指標系統和權重系統,沒有針對各學科的特性設計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原因是降低評估成本。事實上,這種評估不能體現體育學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的規律,如體育學對優秀運動員的培養,獲得奧運金牌和世界冠軍的人次,是體育學科區別于其它學科的根本特征,然而,反映體育學根本特征的指標并沒有出現在評估指標體系中,而是所有學科采用統一的指標和權重,如武漢大學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廣東管理科學院科學學研究所等。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對體育學的評估采用的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評估指標體系,盡管相對于所有學科統一指標的評估有所改進,但體育學科并不是真正的人文社會科學,而且含有運動人體學科、運動訓練學科的自然科學。因此,運用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評估指標體系,不符合體育學的學科特征,當然,這一評估指標體系所得出評估結果有待商榷。正如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戰軍教授[2]所言:當前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的工作性評估和決策性評估,滿足不了社會公眾對大學評估的信息需求,由此所產生的需求市場必然會刺激市場供給,涌現的諸種大學排名就是對這一市場需求的回應?,F在的問題不是支持不支持,而是迅速培育起幾個有權威、有影響、有水平的評估項目和評估機構,以正本清源。

      應摒棄用同一個指標體系來評估不同的學科的評估方法,而應該針對不同學科在辦學目標、資源需求等特性上的差異,建立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以期更符合其個性化的要求[3]。無論如何,學科之間的差異是任何評估體系也改變不了的現實。一個不合理的評估體系會把某些學科置于只適合于其他學科的框架之內,從而阻礙了它們的發展[4]。因此,學科評估指標體系應符合參評對象的學科特性,體現體育學科特點。

      4體育學科的不同層次采用相同的評估指標體系

      各評估中介機構對體育學科的不同層次采用相同的評估指標體系,說明這些評估機構對體育學科的辦學層次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如中國網大的評估,將安徽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內蒙古體育職業??圃盒Ec培養博士、碩士的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不同類型的高校對教師的能力、工作要求和學科發展方向等都不一樣。如果采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體育學科或體育院校,不僅無視學科主體的層次性、辦學的立體結構特征,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對體育人才需求結構的特點。同時,這種統一標準的評估導向會引導體育學科向同一目標努力,盡管有些指標并不是部分學科主體自身的優勢,或不是本層次辦學的目標,但為在評估中獲得相對的高分或較好的位置,而迎合這種評估導向。最后,評估導向的結果是:不僅讓不同的學科主體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而且也從根本上阻礙了高校向類型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性,導致立體型的高等教育系統平面化。就現實來看,很可能多數的辦學主體都按研究型大學的標準來規劃自己、發展自己,不僅造成人才培養的浪費,而且脫離了社會的現實需要。社會不僅需要一流的精英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在社會實踐一線從事生產、經營、管理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因此,評估指標體系應體現學科的層次性特點。

      5體育學科參評的對象與評估結果缺乏代表性

      2002年由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參與評估試點的12個一級學科,具有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共209個,有176個參加了評估,占84%;具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但不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共215個,有84個參加了評估,只占39%;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但不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共827個,有49個參加了評估,僅占6%。體育學也不例外,體育學一級學科中,當時全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2個,參加評估的有2個;具有體育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11個,參加評估的有4個,占36%;94所院校具有體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截至2006年),只有8個單位參加了評估,占8.5%。由于學科評估采用的同一評估指標體系,沒有考慮到學科的層次性(培養博士、碩士、學士)和學科在社會分工體系中的作用以及學科發展目標的區別,并且,這種評估指標體系,很大程度上只反映了學科的學術性。因此,學術水平越高的學科點參與評估的積極性越高(一級學科博士點參與評估的占100%),因為,博士授權點的學術水平、學術成果和學術隊伍具有優勢,通過評估能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對擴大學科的社會影響力有利,所以,參評的積極性高。而學科水平低的學科點參與評估的積極性低(碩士授權點參與評估的占8.5%),碩士授權點在學術水平、學術成果和學術隊伍方面實力相對處于劣勢,在評估中處于落后的位置,并且,一旦評估結果面向社會,就會因為學科評估位置落后而影響了本學科點的社會聲譽,所以,自愿參評的積極性不高。并且體育學碩士授權點和博士授權點的學科實力客觀上是存在差距的,因為碩士和博士授權點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根據一定的評估程序,針對學科整體實力的強弱而授予學科主體相應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或者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的層次基本體現了學科的實力和水平。

      再如中國網大只對獨立的體育院校進行評估或排名,把綜合性大學的體育學科排除在外,如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蘇州大學體育學院等。由于參與評估的學科單位缺乏整體性,所以評估的結果與排名也缺乏客觀性和代表性。

      6體育學科評估(排名)的結果起伏較大

      在每年進行大學綜合實力和學科(專業)排名中,同一學科單位在同一機構的相鄰年度的評估(排名)中起伏較大,如中國網大對體育院校的排名中,武漢體育學院在2002年和山東體育學院、哈爾濱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并列第9名,而2003年卻排在第1名,遠超出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的排名結果也有類似的情況。同一學科單位在不同機構的年度排名中差異較大,如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的排名中,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排在第10位,而在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的排名中卻排在第20位,學科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積淀的過程,學科主體在學科建設方面不太可能出現明顯的曲線拐點或跳躍式發展。像這種同一個學科單位,在同一評估機構的相鄰年度的評估結果的極大落差,或是同一年度在不同機構的評估結果相差甚遠,是指標體系的變動或數據來源的差別造成的。

      7每年一輪的評估不符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規律

      除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不是每年對學科進行評估外,其他3家評估機構每年都對學科進行一輪評估,這不符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規律。1991年,克拉克•克爾系統分析了從1906年至1982年美國大學的聲譽排名狀況,認為大學聲譽的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在近80年間,只有3所大學從前15名中掉了下來,但落幅不大[5]。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麥克居里(McGuire,1988)對40所著名大學的比較研究也證實,大學聲譽是一個高消耗的生產過程,大學要想明顯改變自己的聲譽,需要花費相當的財力。大學的學科聲譽如此,學科的發展也是如此,不可能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

      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學、穩定的體育學評估體系,以5~10年為評估周期,向社會傳遞客觀真實的信息,為學生報考、用人單位招聘人才和企業捐助提供參考信息。如美國研究院的下屬機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是負責大學博士點學科的研究和評估工作的研究機構,其對同一學科的評估周期為10年,充分表明學科發展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學科發展也不可能在相鄰年度內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各評估機構在針對體育學科的評估中,應本著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目標進行評估與排名,并加強評估的基礎理論研究,如“為什么評估”、“評估什么”和“為什么這么評”,而不應僅僅局限于評估的操作層面,只設計評估指標體系就進行評估或排名;加強體育學的學科特性研究,設計出反映體育學科特點的指標體系;不同的學科單位在辦學層次、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針對體育學科的評估,要根據其層次性設計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賦予適當的權重;擴大學科評估的參評單位,增加評估結果的代表性和權威性;保持評估指標體系的穩定性,擴大評估指標數據來源的客觀性、透明性,維護評估結果的公正性;根據學科發展的規律確定評估周期,并在評估周期間隔深入的研究和論證上次評估指標存在缺陷與不足,保證學科評估的科學性,發揮評估對學科建設的正確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戰軍. 高等教育評估與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改革[DB/OL]. bnu.省略/gaojs/download/Mr%20

      zhanjun.ppt.

      [2] 王戰軍,廖湘陽,周學軍.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問題及對策[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6):60-65.

      [3] 王梅,陳士俊. 對我國學科評估的若干思考[J]. 未來與發展,2005(3):10-12.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亚洲αⅴ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久久影视国产亚洲|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人成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