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消費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消費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消費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消費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兒童;認知發展;實驗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08)08-0017-030

      一、問題提出

      從兒童發展研究的先驅皮亞杰到現代兒童發展研究者,一直將認知發展變化作為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早期兒童認知發展研究很難對認知發展變化的過程進行直接觀察和量化研究。隨著實驗方法的日趨嚴密、巧妙,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領域的實驗設計在許多傳統的研究領域煥發出新的活力,并且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實驗研究模式的梳理,既有助于研究者從中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研究者發現過往研究的優劣,以揚長避短,為兒童認知的研究找到更科學有效的途徑。

      二、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三大學派

      (一)皮亞杰與新皮亞杰的心理發展觀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熟的作用。兒童的認知足夠成熟時,他們就會達到認知發展的里程碑。兒童認知的發展表現為經過同化和順應,適應環境,維持身心發展的平衡。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不斷循環的過程中,兒童認知得到發展。很多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對皮亞杰理論進行了研究,并對他的實驗進行了重復性的檢驗?;谄喗艿睦碚撨M行的實驗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發現兒童什么時候會達到什么階段的認知發展。探討某種認知能力在兒童某個年齡階段出現,或不同的年齡階段某種認知能力所表現出的年齡特征,經典的研究內容有:客體永存、可逆性能力、認識到永恒等。據統計,僅關于“守恒”一項內容的驗證實驗就達3000次以上。

      皮亞杰的理論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風行于全世界。而今天圍繞皮亞杰理論展開大量的新研究,就構成了新皮亞杰主義。新皮亞杰理論試圖克服皮亞杰理論的不足,為認知發展尋求一種新的理論依據,以符合現代認知心理研究的總體趨勢。

      (二)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

      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與皮亞杰和新皮亞杰主義理論在幾個基本的方面是相互對立。維果斯基提出,認知是兒童將外部環境中的信息內化的結果。換句話說,兒童是從周圍的人那里學習。社會文化論還把“內化”視為連續發生的,因此在認知發展過程中不存在明顯的階段。維果斯基的理論強調兒童所處環境的重要性。這表明他認為在不同的認知領域,認知發展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發生,這取決于可供兒童利用的信息和提供給兒童的鼓勵的多少。

      維果斯基及其同事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果發生分析法,試圖把握心理發展過程的動態性、變化性。同時,他從“意識是統一整體”的觀點出發,用“單元分析法”取代了傳統的“要素分析法”。

      (三)信息加工論

      信息加工論實際上并不是一種理論,更確切的說是一種研究方法。它試圖從不同年齡的人是如何在頭腦中加工和表征信息的角度,來理解認知發展。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當前認知發展的研究日趨以信息加工理論為主流。正因為如此,認知心理學又被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信息加工把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發展主要被看成是連續的過程而不存在明顯的階段。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項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著。信息加工觀點提出的基本問題是:信息加工通過哪些階段?人類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認知心理學家繼承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傳統,從行為主義那里接受了嚴格的實驗方法、操作主義等,往往把信息加工過程分解為一些階段,常通過記錄反應時、計算機模擬和對被試發聲思考的記錄、編碼等方法客觀記錄兒童的認知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家所用的方法就是從可觀察到的現象來推測觀察不到的心理過程。

      概括地說,皮亞杰學派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社會文化理論研究的是兒童如何通過語言、語調、學習、情緒、他人期望等文化中介啟發認知發展;信息加工研究兒童在具體領域的認知是如何進行加工的。

      三、當前研究狀況

      (一)對2001年~2006年《心理學報》的文章進行檢索分類,篩選標準

      1.對“兒童”范圍的介定。0~3歲為嬰兒,4~6歲為幼兒(幼兒園階段),7~12歲為學齡兒童(小學階段),選取以幼兒園和小學兒童作為被試的實驗。

      2.認知。采用認知心理學的結構定義,將認知定義為:以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接納新知識,新知識為舊知識結構所吸收,舊知識結構又從中得到改造與發展。文章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

      3.實驗。只選取實驗研究的報告,主試對實驗條件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通過改變自變量來影響被試反應的研究。進一步將實驗方法細分為:真實驗―準實驗;單因素―多因素;實驗室―自然實驗法;組間―組內―混合實驗設計;計算反應時―口頭報告法―通過率。

      4.模式。主要以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信息加工論作為分類。

      (二)實驗設計統計

      經過嚴格的篩選,最終確定符合統計標準的文章44篇,可以看到近幾年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實驗研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兒童的認知發展備受重視。

      通過卡方檢驗,發現:(1)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與研究領域之間相關顯著(p

      (三)對近幾年認知研究活躍領域的分析

      1.感知覺、注意

      這是基礎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在認知神經科學的介入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針對兒童感知覺和注意的研究與智力等因素相結合,成為研究兒童信息加工速度和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是單純研究兒童感知覺的實驗幾乎沒有,都是將兒童感知覺的發展作為其他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來研究。目前,發展認知神經科學中最主要的進展主要來自腦功能成像技術。許多精密的儀器,如腦電儀等成為實驗研究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

      2.記憶

      這幾年對記憶的研究相對減少,并且著力點不在于研究記憶的規律,而在于發現影響兒童記憶效果的因素,因此,研究多采用組間實驗設計。讓不同的被試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對實驗材料進行表征、記憶,用成績的差異說明不同條件下記憶效果的差距。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開始關注學業不良兒童的記憶發展,周楚、劉曉明、張明(2003)通過瑞文測驗等對兒童進行分類,通過記憶任務的考察來對比學業不良兒童的元記憶能力的差距。時間分配策略以及當前認知研究的熱點――執行功能研究中三個維度:工作記憶、抑制控制和注意靈活性的工作記憶研究等問題,都歸入到記憶策略中。

      3.語言

      對語言的研究主要出現兩種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種是,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式的研究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共同完成同一任務,通過比較正確率和反應時來比較年齡對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另一種模式是以信息加工的方法來研究,經典物理法與啟動范式在當今的研究中依然有廣泛的應用。在加入了認知神經科學之后,語言的研究具體到大腦的各個區域,這種精細的研究,表現出了心理學向科學的日趨靠攏,但是心理學的應用價值并沒有得到直接體現,需要通過其他領域(比如,人體工程學、消費心理學)的進一步轉化。

      4.問題解決

      針對兒童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典型的實驗設計會先為兒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①讓兒童自己嘗試―錯誤―嘗試……探究兒童問題解決策略的發展水平。②由主試向兒童演示一個相似的策略,兒童在線索啟發下學習,并將策略遷移到更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這樣的實驗已經日漸走出實驗室,讓兒童在自然、熟悉的情境下顯露實驗者所要研究的行為。

      問題解決中,研究最多的是兒童閱讀能力、推理能力的發展。研究者認為,兒童問題解決的成敗一方面是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解決能力。兒童可能理解問題,卻找不到解決的途徑,還可能是因為沒理解問題所以不能解決。因此對兒童問題解決的研究,既要研究策略,還要研究理解。

      理解:主要是閱讀速度和質量的研究。這一過程集注意、表征、記憶于一體,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配合儀器捕捉兒童眼動、心理表征,使研究在可量化的數據中得到客觀科學的分析。

      推理:在實驗中,研究者并不僅僅發現兒童推理能力的年齡發展特點,許多實驗是加入了實驗者的“啟發”干預,將自由思考組和啟發組進行對照比較,找到兒童推理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域”。同時,實驗還要求兒童報告出思考的過程。對“推理”的研究可謂集三個學派的研究方法于一身,采眾家所長。

      四、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趨勢與問題

      通過對六年來《心理學報》的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如下幾點趨勢和問題:

      (一)多驗證,少探新。從問題提出到研究結果,兒童認知的實驗中許多是驗證性的,即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更精細的分析得到預期的結果。而通過實驗得到前人未發現的或前人研究的嘗試型實驗較少。

      (二)多團體,少個案。實驗研究的取樣總體上有幾種情況:

      1.隨機選擇被試,進行年齡間的差異研究,這樣的取樣方法仍然作為目前心理實驗研究中最為常見的。團體實驗多為自然實驗,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對年齡越小的兒童所使用的指導語就越需要特別考究。例如,在研究兒童性別認知的實驗中,為了避免兒童在聽指導語開始就產生性別偏好傾向,需要錄制男、女兩聲的指導語,保證兒童既聽清要求,又不會造成實驗誤差。

      2.對特殊兒童進行取樣,例如超常兒童、問題兒童(常見的是學業不良、智力缺陷)等,通過比較找到特殊兒童與常態兒童差異的認知發展水平或認知方式。這類研究,首先需要確定篩選標準,最常用是的瑞文智力測驗,部分研究用到了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然后根據研究目的,將特殊兒童進行組間或組內實驗,將常態兒童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找到差距所在,說明問題。對特殊兒童的實驗研究,多是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用具體的任務考察特殊兒童的信息加工速度和質量與常態兒童存在什么樣的差異。

      3.個案研究,很遺憾的是這幾年缺乏此類研究。但是在質的分析開始得到重新重視的現在,未來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實驗研究可以再次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三)親自然,重儀器。實驗室研究與自然實驗并駕齊驅,各展所長。將心理學帶進科學殿堂的理想依然鼓舞著心理學工作者。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需要在精密儀器的控制下,得到可驗證性的結果。同時,兒童認知的發展必然受到許多外界環境的影響,親近兒童現實環境的設計更能反映兒童心理發展的真實情況。

      (四)重分析,慎定論。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并不是一個個孤立分散的實驗研究,而是從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到相互關聯的結果。這也正是為什么近年的研究報告中已經出現多個實驗研究共同分析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的現狀。

      從以上的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進展的梳理中,我們看到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不僅體現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而且也體現兒童認知發展的連續性。因此,通過實驗建構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存在許多新的困難,應將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整合在一個新的框架中,才能對兒童整個認知發展變化過程進行預測,有效地指導教育實踐工作。

      參考文獻:

      [1] 佟秀麗,莫雷,Zhe Chen.國外兒童認知發展與學習的最新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6,29(3):735~739.

      [2] Siegler R S, Crowley K.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direct mean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46:606~620.

      [3]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国产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黄色在线网站|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 亚洲国产a级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线观看动态图|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