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微生物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香港 社區衛生服務 啟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起因
1.嚴峻的老齡化趨勢對衛生資源耗費提出挑戰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80歲。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歲以上老人總數分別為62.9萬、74.7萬、85.2萬,從這組數據來看,每5年香港65歲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萬多人。到2006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占總人口的12.4%。據預測,到2033年,香港65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23萬,占總人口的26.8%。因此,如此嚴峻的老齡化趨勢為香港老年人衛生服務帶來了難題。
2.社會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臨難題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問題是社會福利工作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香港諸多社會問題中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務員和專業人士,近百萬制造業、建筑業以及其它產業的職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時,香港老年人還缺乏一些如醫療保障等重要的社會保障計劃。
3.衛生工作前移(重視預防)和下移(重在社區)是健康低投入高產出的必然選擇
香港身處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務發展亦夾雜著新舊經濟的體系。在香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為公立和私營兩個部分,社區預防保健服務主要由政府開辦和補助的衛生機構提供,而私營診所主要開展社區醫療服務。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社會的衛生服務需求量愈來愈大,在社會保障系統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香港轉換醫學模式,來保障老年人口的衛生服務需求,因為再富有的國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貴的醫療費用,因此關口前移(重視預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區)是政府的一種必然選擇。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
(1)社區支持服務提供的社區衛生服務
社區支持服務依托社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暫托、家居照顧等一系列服務和支持,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務和家居服務兩大類,它們之間相互承接,成為保障老年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務包括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活動中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提供的四類服務。其中,長者地區中心與長者鄰舍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區支持服務。而長者活動中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則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衛生服務。
長者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義的社交活動,以促進老年人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勵老年人利用空余時間,不斷的通過學習來發展自己,從而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種社區、居家照顧和服務,不僅能為長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們更有尊嚴、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不同人員,會讓長者特別是獨居長者增加與外界、與人接觸和溝通的機會,減少他們的社會隔離感和孤獨感,有助于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長者日間護理服務是介于家居照顧和院舍照顧之間的一種服務,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那些日間家中無人照顧并且身體狀況較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訓練、健康教育、護老者支持、暫托服務、輔導及轉介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載服務等。老人在中心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復康活動以及社交活動。這一服務旨在通過提供以中心為本的日間照顧和支持服務,幫助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受損的體弱和癡呆癥老年人維持最高程度的活動能力,發展他們的潛能并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協助他們在可能的情況下在社區內安享晚年。
家居服務只包括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兩類服務。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因應服務對象的不同需要,為兩種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務。體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損程度為中度至嚴重及需要一系列護理服務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則是沒有或輕度受損的老年人。針對體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務隊會采用多專業的模式,向他們提供護理、個人照顧、康復服務及社工服務等。服務隊會考慮服務使用者的受損程度,為他們設計并提供一套有計劃、完整的家居及社區支持服務。而對于需要較少服務的普通老年人,服務隊將提供個人照顧、簡單護理、家居清潔、護送服務、日間到戶看顧、家居安全及健康評估服務、購物及送遞服務、膳食及洗衣等服務。
(2)長者醫療服務
在香港,除住院服務外,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還針對長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層醫療服務、長者健康服務和社區康復服務等系列服務。
基層醫療服務包括了基本保健和醫療以及老年專科醫療服務。
基本保健和醫療是基層醫療服務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老人專科醫生人數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線的普通科與私家醫生診治照顧,他們需要具備實用的老人健康與疾病的認識,從而及早檢查出病因,減少并發癥和因延誤治理而引發的傷殘,并減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長期護理。同時,醫生也要加強與病者及其親友的溝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復能夠事半功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醫生必須要讓病人盡量保持活動能力,因為長期臥床會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顧與行動自由的機會。
老年專科則是提供高一層次的醫療服務,病者經由急癥室或任何醫生轉接。老人科醫生以專業的知識去處理解決較為困難和復雜的診治問題,并可在老人醫學教學和研究上做出貢獻。
長者健康服務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個區,每一區都設立一個長者健康中心,凡年滿 65歲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記成為會員。登記及繳納年費(低收入者也可以減免費用)。老年人健康中心為會員提供身體檢查、健康評估、輔導、治療和健康教育的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推出社區康復專職醫療服務、社區康復護理服務、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服務、社區老人精神科小組服務和老人日間醫院等5項社區康復服務計劃[2]。
考慮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香港老年社區服務除了常見的護理和醫療治療項目外,還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及懷舊治療等多種形式的康復護理服務,力求在各個環節促進老年人的功能恢復。
香港對安老服務實行統一評估機制,以國際認可的“ 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工具為標準,通過評估員對老人身體狀況、自理能力、行為及認知能力,情緒穩定狀況、家庭狀況等各方面進行一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老人應接受何種類型的服務,確定老人對住宿照顧和社區照顧服務的護理需求,并實施了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集中處理為長者而設的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的申請和服務編配。
另外,老年人日間醫院在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的同時,也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間綜合性的診斷和治療。病人無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適宜的康復活動、合適護理及心理照顧。從而使病者能夠重投社會,同時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醫院由專科醫生、護士及經過特別培訓的專職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組成。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醫療及專科康復評估服務。
2.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成效
(1)老年健康狀況改善
人口老齡化造成的“銀發社會”,對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在香港,無論是在南丫島榕樹灣天后廟休憩處,還是香港耆康會懷熙荃灣長者地區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園小區內活動場地,都能夠看到的香港長者都散發出積極樂觀的氣息,即使是行動不便、臥床的長者,也是安詳而淡定的。
(2)衛生經費及資源節約
香港越來越多的人士認識到居家養老、社區照顧可以為政府節省部分社會福利經費,故這種理念普遍受到政府決策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推崇和歡迎。從香港社會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區照顧上的投入為10.6億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為20億港元。利用這30.6億港元,香港政府向各個社會服務機構購買了一年的服務,滿足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種福利服務中,政府采取了謹慎的、不過多的實際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賴于社會團體和志愿機構的力量。提供適當的老人醫療服務,實有政府、專業人員、民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與互相配合。政府(衛生署、醫院事務署、社會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資源,設立較完善的醫療衛生系統。
三、對內地的啟示
香港的養老服務已走過50年歷程,其水平可與世界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媲美。香港與內地,雖然體制不同,但在對老年人的照顧服務上是相通的。對比香港地區,內地也存在類似的困難和窘境,甚而情況更加嚴峻。
1.我們面臨相似的狀況
(1)老齡化日趨嚴重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 截至目前,全國老年人口有1.62億,占總人口的12.79%,中國已經跑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人口逐漸老去之后,中國經濟增長倚靠的勞動力優勢將消失,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障體制也面臨更大挑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人口生育的高峰期, 從2010 年開始這些人將開始進入退休年齡,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以800萬人至900萬人的年均速度遞增, 預計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7%,到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30%以上,這意味著每3~4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2)衛生資源更加緊缺
相比香港地區,內地的衛生資源更加緊缺。我國投入的衛生經費總量雖逐年上升,但衛生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占政府衛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據2003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中國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為5.52%-6%,在175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81位[7]。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5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從衛生總費用的構成來看,1980年,政府、社會、個人衛生支出的比例分別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變成了17.9%、29.9%、52.2%。很明顯,在衛生總費用中,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3)經濟支撐更加困難
我國由于勞動年齡人口出大于進,勞動力不足,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供養系數上升,勞動力成本提高,退休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支出加大。據專家預測,這部分支出1997年為2068.3億元,2030年將達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182195.2億元[8]。同時,老年人問題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問題。2002年統籌基金支付總額中,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是在職職工的4.9倍;退休人員平均住院率為3.86%,比在職職工1.05%高出2.81個百分點。2003年統籌基金支付總額中,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是在職職工的5.2倍;退休人員平均住院率為4.60%,比在職職工1.28%高出3.32個百分點[9]。可以看出,退休人員的各項發生額均高于在職職工并且呈持續增長趨勢。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陸與香港地區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傳統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國老人好熱鬧、怕孤獨的心理以及難以接受兒女將他們送入養老中心等想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情和社區建設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社區照顧養老必須體現中國化,即在供養方式上堅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模式。從歷史發展和中西比較兩個角度進行文化倫理分析,部分養老職能雖然已從家庭組織中分離出來,但家庭作為養老職能的最主要承擔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還有所加強。家庭養老有著很高的財政貢獻度、傳統倫理支持度和社會和諧貢獻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內地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就應當向香港進行適當的借鑒學習。
2.對借鑒香港經驗的幾點建議
(1) 充分利用社區力量健全社區衛生服務
香港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區衛生服務,而這些服務卻并不是全部依靠衛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務中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中,很多成員都是社區的志愿者,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通過一定的培訓,就可以很好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護理、個人照顧、護送服務等對衛生、醫療專業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務。這樣的人員的加入,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降低了衛生服務機構的壓力,保證社區老年人的衛生服務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2) 設立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滿足不同衛生服務需求的老年人
觀察香港老年人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可以發現,從預防到治療,從護理到康復、從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著各種健康狀況老年人的衛生服務需求。無論是健康、患病、殘疾、臥床或需要康復的老年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區衛生服務。通過多樣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保證了老年人生活的質量,讓他們能夠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3) 注意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評估,確保最需要衛生服務的老年人能夠享受服務。
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服務是香港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評估,可以確定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以便為老年人制定醫療護理的計劃,并且確保那些急需服務的老年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從而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滿意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評估,以及審核機制的監督,那些貧窮、體衰的老年人依靠政府的支助,就可以以低價獲得良好的社區衛生服務。而對于不同經濟情況老人的收費標準的差異也應當采取兼顧公平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周元春:香港老年人衣食無憂安詳淡定.深圳特區報.2007-7-4.
paper.省略/tqb/20070704/ca2709764.htm
[2]丁 華:整合與綜合化-香港養老服務體系改革的新趨勢及其借鑒.西北人口. 2007.1(28):1-6
[3]田北海:香港與武漢:老年福利服務模式比較.學習與實踐.2007.12:131-139
[4]譚顯祥:香港老人醫療服務發展路向.
省略.hk/SWIKPortal/DesktopDefault.aspx?tabIndex=0&tabid=50&ItemID=246
[5]馬曉雨:香港與內地老人福利之比較與借鑒.法制與社會.2009.8(上):231-232
[6]鄭必先:訪香港社區老人日間醫院.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2.13(69):64
[7]羅 一 黃 莉:衛生資源配置效率與衛生服務需求的關系研究.醫學教育探索. 2008.7(2):19-221
【關鍵詞】 CQI 手衛生依從性 干預
血透室是醫院感染發生的高危科室,是院感管理的重點部門。大量調查研究表明,醫務人員手上攜帶的病原菌是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因此,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是血透室院感控制的重點環節,醫務人員加強手衛生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我科于2013年1月-9月應用CQI方法,針對醫務人員手衛生進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血透室有血透機17臺,醫務人員11人,其中護士9人,醫生2人,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5人,其余均為大專學歷。
1.2 CQI實施流程
1.2.1 計劃階段(Plan)。 由血透室護士長、各層級護士、血透室專職醫生及院感科專職人員共同組成CQI團隊,共同尋找醫務人員手衛生不到位的原因、設計實施提高手衛生的措施,并在實踐檢驗過程中不斷改進。
1.2.2 實施階段(DO)。 CQI團隊通過橫斷面了解血透室醫務人員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和影響手衛生執行的因素,制定預期目標和具體干預措施。
1.2.2.1 組織培訓: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手衛生制度、原則、規范和指征。培訓方式有晨會、小講課、感染會議等。
1.2.2.2 增加和改進手衛生設施:血透室增加洗手池和感應龍頭,各室使用洗手液洗手,避免使用肥皂洗手;洗手池旁邊張貼6步洗手法宣傳畫,并及時添加干手紙干手設施;每個治療車,病床,走廊,辦公室等處放置速干手消劑,方便查房期間、治療護理操作前后醫務人員隨時取用。
1.2.2.3 加強醫務人員手細菌監測:采取自查和抽查的方式不定期對血透室醫務人員進行手部細菌抽樣監測,依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作出評價,達到標準(
1.2.2.4 制定獎罰制度,完善考核:由血透室護士長和院感科專職人員隨時對血透室醫務人員進行手衛生執行情況和手部細菌抽樣監測,每次檢查和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納入科室醫療質量考核評價系統。
1.2.3 檢驗階段(Check)。 團隊每月底匯總手衛生執行率監測情況和手部細菌抽樣監測結果,對效果不佳者,繼續尋找其原因,進一步修訂和細化干預措施并實施。
1.2.4 應用階段(Act)。 通過連續的實踐,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率和手部細菌監測合格率有明顯提高,則此CQI方案可長期應用到指導臨床工作中去。
1.3 醫務人員手細菌監測及采樣方法 依據GB15982-1995《醫院衛生消毒標準》,院感科不定期對血透室醫務人員的手細菌進行采樣監測,依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作出評價,達到標準為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對實施CQI前后洗手率及院感發病率進行比較。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關鍵詞:微生物肥料;分類;特點;應用;前景S144
中圖分類號:S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077-1
1 微生物肥料的分類
1.1 微生物拌種劑
將多孔物質(如草炭、蛭石)作為吸附劑,吸附菌體的發酵液而成菌劑,這種菌劑多用于拌種或蘸根。拌種劑所含的有益微生物能夠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為植物生長供應一定的營養元素,從而增加作物的產量。微生物拌種劑主要品種是根瘤菌肥料,多用于豆科作物的栽培,能在豆科植物根、莖部位形成根瘤,同化空氣中的氮素,成為作物的氮素營養主要來源。此種肥料也含有2種或2種以上的微生物(固氮菌、芽孢菌或其他微生物),它們互不拮抗、互相有利,通過其生命活動增加作物的產量,微生物拌種劑的作用不僅是提高營養元素供應水平,微生物還在繁殖過程中自身產生的各類拮抗某些病原菌的植物生長刺激素,從而達到抑制各種作物病害的目的,特別是土傳病害如根結線蟲、全蝕病、青枯病、枯萎病等。有的微生物拌種劑能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鉀等元素,使之能夠被植物充分吸收。有的微生物拌種劑還能加速作物秸稈的分解腐熟,促進各種有機營養的發酵。
1.2 復合微生物肥料
這種肥料除了含各種有效的微生物外,還能夠為植物生長提供一些營養物質。復合微生物肥料可根據所含營養物質的不同分為微生物和有機物復合肥料、微生物和有機物質及無機元素復合肥料。根據肥料的作用機理可分為:營養為主的復合微生物肥料、抗病為主的復合微生物肥料、降解農藥為主的復合微生物肥料,也可多種作用機理同時兼有。各種不同的肥料各有特色,作用不一致,但最終的功能都是提高作物產量,減少化肥施用,降低生產成本,改良土壤結構和改善作物品質,保護生態環境。
2 微生物肥料的特點
微生物肥料屬于活性肥料,它的功效是通過所含有益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來完成的。當這些有益微生物處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陳代謝的時候,才能夠通過產生各種次生代謝物質或者促進某些生命活性物質參與作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種類、生命活動是否旺盛是其能否發揮肥效的基礎。因為微生物肥料是或活性制劑,所以其肥效與活菌數量、強度及周圍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聯系,包括溫度、水分、酸堿度、營養條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響。
3 微生物肥料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3.1 培肥地理,減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質
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是培肥地理,減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質,各種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供應。許多微生物肥料含有分解磷、鉀礦物的微生物(如芽孢桿菌、假單胞菌的應用),可溶解土壤中難溶的磷、鉀,轉變為能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磷、鉀離子。由于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各種養分的供應,因此可降低化肥的用量。施用微生物肥料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如增加蛋白質、糖、維生素等含量。
3.2 分泌生長激素
微生物肥料所含的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能夠產生各種對作物有益的代謝此生物如生長素、吲哚乙酸、赤霉素、維生素、氨基酸等,能夠刺激和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使作物長勢旺盛,營養良好,進而提高產量。
3.3 增強作物的抗性
微生物肥料所含的多種微生物能夠誘導植物體內過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甲氨酸解氨酶,脂氧合酶,幾丁質酶等參與防御放應,從而提高作物的抗性,有的微生物還能產生抗菌素物質,有的可形成優勢種群,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基數。微生物肥料所含的菌根真菌可以在作物的根部大量繁殖,其菌絲可為作物生長提供營養,同時還可增加根系對水分的吸收,從而增強植物的抗旱能力。
4 微生物肥料的發展前景
微生物肥料由于生產成本低,對農作物的增產效果好,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降低化肥的使用,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日漸凸顯。其綜合效果顯示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優勢以及良好的應用前景。
目前,我國的微生物肥料施用仍然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在對微生物肥料的認識不足,不能客觀認識和評價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及效果;二是科研部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明顯與生產實際相脫節,頭重腳輕的生產應用格局和在科研方面長期投入不足的現狀已經制約了生物肥料在生產上的應用發展;三是在我國微生物肥料生產的質量問題比較明顯,四是偽科學或偽劣產品在市場上時有出現,造成了認識上和生產上的極大混亂。五是產品管理有待加強。
【關鍵詞】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探索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它是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的交叉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實驗思維和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該實驗又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實驗儀器,以及老師手把手傳授實驗技能,如果沒有先進的教學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術是很困難的。下面提出幾點心得體會,將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深化學生對微生物的認識。
1 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的全過程
實驗室的前期準備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實驗課程多許多。老師除了要認真備課外,還需要對培養皿、試管、鑷子等消毒滅菌,配制各種試劑,最好還要進行預實驗,不但更加熟悉實驗步驟,而且能保證實驗課程的順利進行。
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過程,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完整微生物實驗操作技術,這樣一個完整流程學生完全參與下來,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實驗過程的艱辛,進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實驗課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科研思維,提高科研能力,使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驗操作中體會得更形象、更具體、更全面,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其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2 更新實驗教學內容, 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
微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更新推動著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這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滲透到環境工程應用的各個領域。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 培養高質量人才,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 為他們將來工作研究或是碩士博士階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過去研究環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離基礎上的,但迄今為止利用這種方法培養出的微生物只占總微生物種類的0.1%~10%。固體培養基其實是人類為微生物創造的人工培養環境,與微生物的實際生存環境有很大差異,用它來培養環境中的微生物相當于是對自然微生物群落進行了一次強制的人工篩選。所以,用平板分離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的微生物生態時,往往不能準確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實際組成和存在狀態。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及其向微生物學領域的滲透,形成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為我們全面客觀地研究微生物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是以微生物基因組DNA的序列信息為依據,通過分析環境樣品中DNA分子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特征來反映微生物區系組成和群落結構[2,3]。所以,這項技術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純化技術、DNA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和PCR基因擴增技術。針對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微生物大實驗,以活性污泥為樣品,從DNA的提取、純化,凝膠電泳檢測,到細菌16S rDNA基因擴增,都讓學生自己操作一遍。通過這一實驗的學習,使學生對當今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前沿技術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強不同實驗間的連貫性,以及實驗和理論知識的連貫性
3.1 增強各實驗間的連貫性
過去實驗內容多為孤立、連貫性不強的項目,各實驗之間的內容重復較多,學生難以系統地把握微生物學實驗,既浪費了有限的實驗學時,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此,我們調整了實驗內容,將原來獨立設置的實驗內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綜合實驗,通過一個綜合實驗就能使學生學到以前3-4個實驗項目的實驗技能。
3.2 增強實驗和理論知識的連貫性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的內容覆蓋面廣,要學好這門課,僅僅依靠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實驗教學可以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將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在實驗教學中延伸、深化,并通過實驗,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
4 實現多媒體實驗教學,更直觀展現實驗內容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中的各種微生物需要在光學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應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動態變化過程,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能更加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微生物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實驗知識。
首先,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觀及微觀圖片、flash動畫,從而更直觀的反應微生物的形態特征,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掌握,有了這些認識,才能在自己動手實驗中達到很好的實驗結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錄像教學。教學錄像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它可以通過屏幕清晰形象準確地展現每一個步驟,使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的關鍵所在。同時節約時間,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如配置培養基實驗,稱量-溶化-調pH-過濾-分裝-加塞-包扎-滅菌-擱置斜面-無菌檢查等步驟,如果沒有錄像,需要老師反復強調實驗順序及注意要點,才能保證大部分學生配好正確的培養基。但是,如果有錄像,老師只需要先播放一遍錄像,從旁作簡單介紹,播放完后再講一下原理及注意要點,然后再播放一遍錄像,學生就可以開始實驗了。
最后,還可以利用電視顯微鏡進行教學。老師將樣品放在顯微鏡下,找到微生物個體,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然后再觀察自己的樣品。該方法既明確了實驗目標,又能讓全班學生同時看到老師顯微鏡里樣品的特點,避免了以往同學們一個個排隊去老師顯微鏡目鏡里觀察樣品,提高了教學效率。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一門來自實踐的科學,學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終要應用于實踐。所以,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具備從事科學實驗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許多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實施和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群英,高廷耀.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0引言
微生物學可以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影響,研究價值較高,這也使得微生物教學成為各院校中普遍開設的學科。在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的影響下,對微生物教學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微生物教學難以發揮應有效果,甚至使學生對該學科出現抵觸心理。基于此,本文對激發學生興趣的發放進行分析,通過合理措施,調動學生學習微生物課程的積極性,提高學科成績。
1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
微生物世界十分神奇,且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探索還遠遠不夠。在微生物教學中,教師能力、教學方法等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部分教師教學死板、生硬,使學生難以提起興趣,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多媒體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多媒體可以有文字、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對微生物知識進行展現。例如,大腸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形態各異,學生區別和記憶起來較為困難,在多媒體課件中能夠對各類菌原結構形態進行動態展示,使學生對其運動狀態有更直觀的了解,便于記憶,學習效果更佳。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微生物教學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教師應積極學習和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方法,為學生提供高質量課件。
2教學知識應具備實用價值
病原菌有多個種類,對病原菌進行講解時需要涵蓋大量理論知識,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使用價值的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可?v解感冒、腹瀉等常見疾病的致病菌,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對上述疾病進行預防,不但可以獲得知識,還能學到生活經驗。
另外,還可以對致病菌引發的臨床癥狀進行講解。例如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引發因素主要是使用被污染的肉類或乳制品等,癥狀有持續發燒。大便不成形,呈黃綠色,個別患者有皮疹出現。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葡萄球菌對食物造成污染,使毒素產生,人食用后發病迅速,常見癥狀是嘔吐和腹瀉,恢復也相對較快,通常恢復只需一天左右的時間。最為常見的食物中毒為大腸桿菌中毒,大便成水樣甚至有血出現。肉毒桿菌食物中毒大多因食物過期肉類引起,發病較為緩慢,大約在食用后十二小時或者幾天以后發病。肉毒桿菌毒素具有麻痹神經的作用,因此臨床表現有頭暈、頭痛、呼吸無力等。教師在微生物教學中加入類似知識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更深入的認識生活中的常見疾病,并能采取相關措施緩解癥狀。
3采取科學的微生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改革對于提升教學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微生物學科而言,它包含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兩方面內容,且實驗操作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必須采取科學的微生物教學方法,保障實驗教學質量。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微生物實驗教學大多由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演示,學生只能觀看,動手實踐的機會較少,很難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易使學生沒有參與感,打擊學生學習熱情,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培養,也使實驗的作用難以發揮,無法通過實驗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對此,需要改革實驗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作用,給學生參與實驗的機會,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對學生錯誤進行指導,解答學生疑問。通過自己動手參與,不但可以使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能使其在實驗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存在的問題。
4結合古代微生物學實例開展教學工作
眾所周知,微生物學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學中的很多研究成果為人類生活帶來了益處。在微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微生物學意義和價值進行講授,使學生對微生物學科有正確的認識,重視微生物學的學習,端正學習態度,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我國早在隋朝,就有了不直接飲用生水的意識,并認識到喝燒開之后的水可以有效預防感冒以及倡導疾病,這就是對微生物知識的運用。在漢代之前,在釀酒中便只使用曲。在制曲中利用某些有利條件,使霉菌以及酵母生長,他們具有糖化以及發酵酒精的功能,曲釀酒能夠使釀酒中的糖化以及酒精發酵過程連續交叉進行,在當今時代將這種釀酒方法成為復式發酵法,這也是古代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我國的名酒茅臺,善釀等就是運用復式發酵法的典型例子。另外,在古代農業中也有運用微生物學知識的體現,例如在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通過對微生物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對有機肥料進行制造,有機肥料的制造就需要對微生物活動進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