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成才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才”是材質之性的業力與姿彩,“學”是天命之性的工夫與踐行。前者紛呈而殊異,無助于統一的社會教化之養成;后者尊一而承續,有助于統一的社會教化之養成。孔子的“因材施教”決不是切就材質之性而光大其業力與姿彩,盡其個性之“才”,而是糾材質之偏而引導至于天命之性而完成其“學”,進而求一貫之“道”,養成社會統一的教化。就盡“才”與求“學”之于社會影響來看,魏晉乃是一個盡“才”的社會,故不能養成統一的社會教化,是以社會黑暗;趙宋則是一個求“學”的社會,能養成統一的社會教化,是以較社會清明。
關鍵詞:才學;材質之性;天命之性;教化;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4-0001-07
基金項目: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儒學的終極境域及其精神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3YBB090;2013年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沖突與拯救——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價值之關系研究”,項目編號:S130072。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簡介:張晚林 (1968-),男,湖北大冶人,哲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哲學研究;姜燕 (1989-),女,山東濰坊人,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湘潭,411201。
一、引言:盆成括何以被殺?
我們一般“才”與“學”并用,合成一個詞“才學”,以為二者的意思相同或相似,其實,“才”與“學”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對于社會教養之形成影響殊異。質言之,一個社會的教養依賴于“學”而不是“才”,如果二者混而一之,就會使社會混亂而無序,社會教化不得生成。二者的區別,可看以下掌故。《孟子·盡心下》有如下一段文字[1]371:
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盆成括之被殺,是孟子所能預見的,何也?乃因為盆成括小有才氣,但不明大道,因而至此。孟子這里告訴我們:一個小有才氣的人,不知大道卻恃才傲物,必將沒有好的結果。可能很多人以為這是社會太黑暗了,因為小有才氣而不見道,無論如何不至于要落到被殺的下場。如此理解,似乎頗不人道,實則不能得孟子之意。原夫孟子之言,他并未對盆成括之被殺表現出多少惋惜之情。但這并不是孟子沒有寬仁憐憫之心,實則孟子希望說明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個人以“才”為“學”,必將誤己;如果一個時代以“才”為“學”,必將誤世。一言以蔽之,以“才”為“學”,于人于國,必生大禍。因為這里牽涉到社會教化之養成問題。
二、“才”與“學”的區別
我們常以“才學”并用,以為“才”即是“學”,實則大謬。何謂“才”?許慎《說文解字》謂:“才,艸木之初也。”[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引申為凡始之稱。……艸木之初而枝葉畢寓焉,生人之初而萬善畢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藴也。”[3]可見,“才”乃一生物體之初質,就植物而言,這初質預示著其后的枝葉根莖花果之姿彩與形狀;就動物或人而言,預示著其后的特長能力。段玉裁所說的“萬善畢具”乃切就人之特長能力優于別的個體而言,非道德意義上之“萬善畢具”也。質言之,“才”即是一存在者稟氣后由其既定之生物結構之性所流射出的姿彩與業力。這是一般的共識。故朱子在解釋“思無期,思馬斯才”[4]744中的“才”時說:“才,材力也。”[4]744在這里,“才”取“材質”義,即“材質之業力”。“材質之業力”乃先天天定的成份多而后天學習改造的成份少。是以荀子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5]這里的“性”即是指“材質”,乃先天所造就;“不可學,不可事”表示這種材質由后天的塑造而改變很少。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體,其材質都殊別于另一個體,其材質之業力具有穩定性與膠固性,不易改變,是以人人都是一“天才”——天所造就之“材”。這里的“天才”是指每一個體之材質的殊別與特異而言。但我們一般言“天才”,不但指一個體材質之殊別與特異,更指此材質所流射之業力之秀出與過人。既然材質乃稟氣而天就,則此材質固有秀出與過人處,亦有虧欠與偏至處。然無論如何,這秀出過人處也好,那虧欠偏至處也罷,皆是偶然的,似不可解,故又是命定的。故天才依其固有之秀出而過人之材質固有所成,然亦因其虧欠與偏至必有所失。劉劭《人物志》于此有充分的體悟與論說[6]29-30:
夫拘抗違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
此是就各材質而論其各自相宜的表現與局限。同時,各材質因其各自之天才而可在客觀方面能盡不同的“理”。劉劭于《材理篇》中復有申說[6]54-57: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若夫天地氣化盈虛損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禮教宜適,義之理也;人情樞機,情之理也。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是故質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
依劉劭所言,每一材質因其殊別之性易與一理合。平淡者易通道理,警徹者易通事理,和平者易通義禮,機解者易通情理。這道理、事理、義禮、情理乃相應之材質者之建樹與創造,且個個不同,不可強求其一致性。這就是“才”。可見,“才”——若依柏拉圖的講法——只可謂是“意見”,尚不是真正的知識。但我們一般亦稱之為“學”,實非其然也。只可謂之“才”而不可謂之“學”,因“學”不是來自材質之性的業力流射。
張晚林姜燕:論“才”與“學”之別及其與教化養成之關系
何謂“學”?《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7]17此雖言“教”,亦可謂其言“學”,其秩序是:天性道學。可見,“學”一定是“盡性”而“知天”,合而言之,即是“修道”。這樣,“學”決不是依材質之業力而盡客觀方面之理,乃依天命之性而盡天道。故“學”須要見道,在這之前,皆是修道的過程,此可謂之“學”。天命之性人人所固有,且純一而定然,無有差異。是以天道人人可盡亦人人必定,此即謂“學”以盡道乃人之天職,此處則必須強求。夫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8]93夫子之憂,足見“學”不可不講,因乃由“學”而盡道也。“學”乃“盡”天道,而所謂“盡”非只是“知”,必蘊涵實踐,故“學”更是踐行天道。“學”既在踐行天道,則“學”必落實于人倫日用間,即《中庸》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7]23之意也。“學”既在日用人倫中盡天道,則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可以能行焉,因“學”不過日用人倫故也;及其至也,則圣人亦有所不能知焉,不能行焉,因“學”乃踐行天道,天道豈易至哉?以此而言,“學”沒有完成之日,因其非對一具體之知識問題之解決。是以夫子自言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8]98又自問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8]93“學”乃依天命之性于日用人倫間盡天道之廣博與深遠,故圓融而無偏至,亦任重而道遠。“才”則依個體之材質之性面對某一具體問題,而此一問題似亦可得一時興會之解決,故陷溺而偏至。由此可知,“學”決不可與“才”相混漫而一之,非惟不能一之,“學”與“才”可謂根本無關。“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8]157此夫子之言“學”也。
歸結起來,“才”與“學”之區別如下:
第一,“才”為形而下,無價值之可言;“學”為形而上,有價值之相較。“才”依歸于材質之性。材質之性為形下之體,此形下之體之偏好與興趣即是“才”。在這里,只有“才”之殊別與差異,并無價值大小之相較。如:一個人在詩歌上有建樹,另一個人在數學上有貢獻,我們不能相較其價值之大小。這就如一個人喜歡足球,另一個人興趣籃球,我們不能說誰更可取。從這個意義上講,“才”都有一種審美情趣鼓舞其后。而我們知道,審美無爭辯。此即是說,由審美所成就的東西,并無價值上的高低曲直。但“學”與此不同。“學”之依歸,外在地講,是“天命”,內在地講,是人之“性”,但非材質之性而是天地之性。總之,“學”依歸于超越的形上之體“天”或“性”。這是必然而定然的,不可討論,亦無別異。任何“學”,只要稱之為“學”,必須要紹述此“天”與“性”。盡管其紹述之方式可以有不同,但其旨歸必須在此。所以,從其旨歸而言,“學”有價值大小之相較。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9]3不能至此,皆不足以為“大的學問”或“大人之學”,只可謂之“小學”而入于“才”的領域。這個意思在康德(Immanuel Kant)那里有很好的表示。康德說[10]:
終極目的無非是人類全部使命,而有關這種使命的哲學就是道德學。為了道德哲學對于一切其它理性追求的優越地位之故,我們自古以來也一直都把哲學家這個名稱同時理解為、并且首先理解為道德學家。
依康德,討論人之終極目的之哲學家稱之為道德學家,其價值優于一般別的哲學家。康德稱道德哲學為哲學的“世界性概念”,而一般的哲學則稱之為哲學的“學院性的概念”——只追求知識的邏輯圓滿。這樣看來,哲學的“世界性概念”屬于“學”的范疇,而哲學的“學院性的概念”屬于“才”的領域,前者顯然高于后者。
第二,“才”是點狀的松散平面,“學”是線狀的承續傳統。“才”是材質之性流射出的業力與姿彩,但這業力與姿彩流射到哪里,至何種程度,都是沒有一定的。其停駐在哪里,即在哪里呈業力、發姿彩。既然“才”之停駐沒有一定,則整個來講,各才子之“才”組成了一個點狀的松散平面,顯得混亂而沒有統緒。因為“才”之停駐之點不同,別開生面,故給人以“新”。是以“才”可云創新,但所謂創新,只不過是材質之性之呈業力、發姿彩。“學”則不同,因其歸依于“天道”或“心性”,這里并無“新”可創,每人只以不同的方式來紹述“天道”或“心性”,故即便言“新”至多是表達方式的“新”而不是根本精神的“新”。這樣,因根本精神的一致性,各學人遂組成了一個前后相續的統緒。因此,孔子自言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8]93;又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8]57是以《中庸》論述孔子的貢獻即在:“祖述堯舜,文武”。[7]37孟子也說:“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孔子也。”[1]234爾后之儒者,都未以創新為其目標,而以承接堯舜禹、文王、孔子之“業”與“學”為究竟。至韓昌黎,則明確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線下來而為道統,至宋明則加上程、朱、陸、王等,儒家之道統最終完成。這一道統,是真正的“學”之為“學”。故道統須不斷地待后人延續,若不得延續而止,則是“學”絕,亦意味“道”喪。果爾,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1]272人類社會不過一禽獸之世界。盡管有“才”之裝點與粉飾,亦無濟于事。若我們承認人類不只是一動物世界,則“學”之統緒萬不可斷。
第三,以“才”為營生職業,以“學”為安身立命。人生在世,總須一份職業以營生過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且此份職業多以其“才”而獲得。但許多人在世,只知求職業以營生,尚不知求安身以立命,故只有“才”而無“學”。須知,人生在世有二“職”:一曰“職業”,二曰“天職”。前者世人皆能知之,而后者則多茫然。職業固重要,但這只是解決人之物質生活問題,若人止于是,則人與動物無以異。人之所以為人,即是在職業之外,尚完成了其天職,即盡其人之為人的責任與意義,既而安身立命。營生與立命之別,可從孟子的一段話進一步加以說明[1]369: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這里,“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乃營生之事,即以職業滿足其身體之欲望;而“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乃立命之事,即由天職盡其為人之本分。但世人多只知發揮其“才”以滿足其欲望,而不知承續是“學”以安身而立命。若“才”與“學”相較,則“學”重于“才”,何也?一個人若無殊異光鮮之“才”,其職業可能平淡無奇,其營生過活可能慘淡清寒,但這只是物質境遇不及別人,其所失為小。但若人根本無“學”,則是在盡天職處有虧欠,必喪失人之為人之義,則其所失必大。因為這是君子小人之辯、乃至人禽之辯之關節點。這樣看來,一個人可以無殊異光鮮之“才”,但不可無見體立極之“學”。當今社會只知“才”而不知“學”,人多為物質文明下的快樂奴隸,由此而致世道艱難,不亦宜乎?!皆混“才”與“學”,統一的社會教化未養成之過也。
三、“因材施教”辯正與社會教化之養成
因此,只有“學”才有助于統一的社會教化之養成,使社會有了一致的行為規范與倫理標準;但“才”只能培養專業性的技術人才,即所謂職業專家,若一個人在“學”方面呈“氣”使“才”,以思想自由之名義反對統一的社會教化,則這樣的“人才”不但于社會無益,可能根本有害。在這里,需要對“因材施教”的意涵略加辨正,以利于統一的社會教化之養成。
“因材施教”本來是孔子的根本教育方法,其宗旨是依據學生不同之材質個性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使他們皆能達至儒學一以貫之之道,養成統一的社會教化。但這種根本宗旨卻被誤解,把作為方法途徑的“因材施教”等同于教育結果。這樣,“因材施教”就等同于“人盡其才”。有學者指出[11]:
教育的道理正是這樣,因材施教正是為了“人盡其才”的教育結果公平。身為教師,對學生首先要有透徹的了解,讓合適的知識與技能滿足合適的學生的需求,以達到生知相宜的效果。作為一名教育者,對學生的才能、興趣了然于胸,才能針對某項特定的學習或工作選擇適合的人選,追求人與知、人與事的和諧統一。
這樣,“因材施教”乃依據人之“材質”之不同而盡其“才”之所長,由此,“人盡其才”只是養成了職業專家,若無統一的“學”的一貫之道來養成社會教化,這樣的“人盡其才”未必是社會的福音,“電腦黑客”就是例證之一。學者們一再指出,“因材施教”是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證,但這只是在盡“才”的意義上講的。盡管這可以為社會造就分門別類的專業人才,但若無更高的“學”以提撕整合那殊異的“才”,則人人“多得一察焉以自好”,[12]1069社會即被撕扯分割而不能歸于一。這正是當下職業化社會之亂象,知識愈加精細專門,但社會愈加零散混亂。何也?無“學”以盡一以貫之之道故也。精細之術多有,高明之道缺焉。
其實,孔子之教育方法固然重視“因材施教”,但決不是要“人盡其才”,而是“進德修學”以盡“道”。在這里,人的材質個性正是要對治糾偏的對象,而不是要引導發揚的對象。為了辨明這個問題,我們且進入文本。《論語》一書到處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這里選取兩處。其一是在《為政》章,孔子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之問孝,各有不同。關此,朱子在《集注》中引程子之言曰[8]56:
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其二是在《顏淵》章,孔子答顏淵、仲弓、司馬牛之問仁,亦各不同。關此,朱子曰[8]133:
牛之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則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終無自以入德矣。故其告知如此。蓋圣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學者之身,而皆為入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
由孔子答“孝”與“仁”之問及程子與朱子的解釋,可知孔子“因材施教”決不是要盡“才”之所長,而恰恰是要克人之所病,抑“才”之所偏,既而入德求道。這樣,“因材施教”雖然在入口處不同——因基于人之不同材質,但在最終結果處卻相同——都是入德求道。而一般人卻把“因材施教”理解為不同入口處不同,最終結果處亦不同。這是順著人的材質一條鞭地往下滾,盡管可引“才”之所長,但卻不能抑“才”之所偏,這不但是對孔子“因材施教”極大誤會,亦會滋生諸多社會問題。孔子曰:“下學而上達。”[8]157 “因材施教”是在“下學”的工夫處講的,不是在“上達”的結果處講的。“上達”是“學”的完成,這里不能盡“才”之殊異,萬不可講“因材施教”。
原夫孔子“因材施教”之意,決不是流俗所認為的切就材質之性而光大其業力與姿彩,盡其個性之“才”,而是糾材質之偏而引導至于天命之性而完成其“學”,進而求一貫之“道”,養成社會統一的教化。若不能鑒而別之,將會造成深重的社會問題,魏晉與趙宋之不同,即其選也。
四、兩種不同的社會范型:盡“才”的魏晉與求“學”的趙宋
一般而言,“學”與“才”不分,乃至以“才”為“學”,則政治不能上軌道,世風則日偷,人倫必大喪;若能不以“才”為“學”,從而欽定“學”的崇高與尊嚴,則政治上軌道,世風淳樸,人倫大昌。前者以魏晉之世為代表,后者以趙宋一朝為絜矩。
魏晉時代乃一人才輩出,而社會極其黑暗之時代。諸多名士如何晏、阮籍、嵇康等均見殺,甚為可怖,亦甚為可惜。然一般人多只是同情這些名士,尚不能見其自取其咎之實,亦不思之過也。何謂自取其咎?以“才”為“學”故也。若只一二才子以“才”為“學”,尚不至于影響世風,然整個時代以“才”為“學”而至于學絕道喪,則政治、世風、人倫俱壞,是此則人人難自保,乃至屢遭殺戮,豈可怪哉?何以說魏晉時代乃以“才”為“學”?此則須縷析分疏。魏晉時代之中心問題乃是圣人是否可學而至,然魏晉人之探討此一問題,不是要盡天道,而是向往名士,學名士之生活與灑脫。質言之,他們乃是以材質之性去契接圣人那應物而無累于物的完美境界,既而援道家“有”、“無”等哲學概念外在地觀賞地去解悟圣人之“跡”。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們的日用之實,亦可以知曉其學問之見。因只見其“跡”,故圣人在他們那里只是尋極幽微的智能與無累于物的灑脫,而不知尚有“任重而道遠”的“弘毅”工夫、道德承擔。圣人固智慧灑脫,但必由工夫承擔而來,若無上層的工夫與承擔,則下層的智慧與灑脫只是虛靈的光景,則不是于日用人倫中盡天道。而魏晉時代的名士恰恰在此出了問題,他們觀賞到了圣人的智慧與灑脫,而沒有承接上圣人的工夫與承擔,而妄以這下層的智慧與灑脫為“自然”。殊不知,若不見天道挺立而來之工夫與承擔,這“自然”常滑落為文人浪漫生命之泛濫,這里雖然表露出了生命的軟化之美趣(柔媚、優美),但終究是一無掛搭的飄蕩與流散。可見,這一切皆為“才”而不是“學”,故名士俱為才子,乃至天才,然無論如何,與“學”決不相干。但時人卻以為此即為“學”,世風豈能不壞,人倫豈能不喪。裴頠于《崇有論》中論其時代問題時說[13]1045:
遂薄綜世之務,賤功烈之用。高浮游之業,卑經實之賢。人情所殉,篤夫名利。于是文者衍其辭,訥者贊其旨。染其眾也。是以立言藉其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故砥礪之風,彌以陵遲。放者因斯,或悖吉兇之禮,而忽容止之表。瀆棄長幼之序,混漫貴賤之級。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為弘,士行又虧矣。
世風倫理至于此,人若飄萍,則見殺不見殺,豈有定論。夫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8]89非虛言也。王弼、何晏,竹林七賢等諸名士,其才足以名世,其學亦風動一時,然不過以“才”為“學”,而未得“學”之實,最后竟落得個身死人手,乃至生靈涂炭,可謂誤己亦誤世也。然細思之,究孰之過也歟?郭象于《莊子注》中曰:“學者非為幻怪也,幻怪之生必由于學。”[14]204-205實則“學”并不能生幻怪,以“才”為“學”方始為幻怪。這就無關乎康德曾感嘆,天才只能在藝術范圍內活動,超出這個范圍,天才那神秘不可解的氣質可能足以害世。
趙宋一朝則異乎魏晉,使“才”與“學”離,歸“學”于“學”,嚴其“才”“學”之辨,重“學”而輕“才”。故伊川曰:“大賢以上更不論才。”[15]正因為趙宋能歸“學”于“學”,從而整肅世風與士氣,使得有宋一代能延其國祚三一九年而不墜,強盛之李唐亦不能及。趙宋開國,“以寬大養士人之正氣”[16],在此種風氣之下,不但“中外縉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17]13149,而且還產生了“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于面背”[17]12716的二程,“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17]12769的朱熹,而有學有養的程門和朱門弟子及再傳弟子更是不計其數。《宋史·道學一》中說[17]12710:
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沈于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其于世代之污隆,氣化之榮悴,有所關系也甚大。道學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厲禁焉。后之時君世主,欲復天德王道之治,必來此取法矣。
天道人倫賴“學”而煥然大明,非以其“才”而日益支離幽沉也。此正理學諸子歸“學”于“學”,進而闡道翼教、匡扶社稷之功也,可謂世風國運皆因其“學”而得以扶持。何以謂理學諸子能歸“學”于“學”?乃在理學能見體立極也。何謂體?心性之體也。何謂極?人倫天道也。由此而恢復“學”之天道與性命相貫通的模型,是此方可謂之“學”。必至于此境,“學”方可以昌明天道人倫,既而闡道翼教,進而展示其不同于“才”——只是個人情趣而卷縮于學院之中——之特質。故“學”必成為世人之宗教,以達成其敦王化、厚人倫、美風俗之目標。朱子于《大學章句序》云[18]1:
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真正“學”之為“學”必能扎根民間,化民成俗。自有宋以來,民間書院講學之風日盛,培扶根基,光大道統,正“學”之真精神之體現。至此,“學”方真成為“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宗教。不惟此也,政治上,“學”之為“學”必成為社會之良知,讀書人類似于現代的公共知識分子。錢穆先生嘗在《國史大綱》中說[19]:
宋、明以下之社會,與隋、唐以前不同。世族門第消減,社會間日趨于平等,而散漫無組織。社會一切公共事業,均須有主持領導之人。若讀書人不管社會事,專務應科舉、做官、謀身家富貴,則政治社會事業,勢必日趨腐敗。其所以猶能支撐造成小康之局者,正惟賴此輩講學之人來做一個中堅。
這樣,“學”之所以為“學”有以下兩特質:其一,向下導持風化,成為民間之宗教;其二,向上敦勉王化,成為政治上的良知。唯如此,闡道翼教、匡扶社稷之功才得以完成。故“學”既是“政”也是“教”。這兩點特質,是“才”之所以為“才”萬不可達成的。所以,我們常說才子風流,才子可成就名士之風流,但不能成就圣賢的教化。若我們以“才”為“學”,則上述特質盡失,世風王道大壞,不亦宜乎?無怪乎熊十力在縱觀中國歷史之后、有一個根本性的結論,總括起來大意是:學問壞于才子,政治壞于奸雄[20]。誠見道之論也。
以“才”與“學”之別,我們再來看當代之學術及其之于社會的影響。當代學術之一顯著特點為——職業化之專家。所謂職業化之專家,就是限于某一行業乃至某一問題有獨到之心得與研究,這是以其材質之偏對某一事理有興趣,既而激發其研究之熱情。可見,這研究成果無論如何地卓越,總是在“才”的領域,而決不是“學”。“學”之為“學”之精神在當代學術中整體缺如,這是當代社會民風凋敝,政治腐敗的根本原因。但知識分子對此卻全無意識,以為現在在思想上較古代為自由,故學術較古代為發達。殊不知,其發達者盡是“才”而不是“學”也。當代之知識分子沾沾自喜于其某一方面之成功與建樹,殊不知,其成功與建樹皆是職業化的,與街頭小商小販無以異。因“學”之精神的喪失,致使當代知識分子全無道義感,亦無擔當精神。所以,當代學術貌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則是以“才”之平面的多彩與駁雜,湮沒了“學”之立體的莊嚴與純一。《莊子·天下篇》云[12]1069: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才”之燦爛多彩與“學”之湮滅缺如,正現代社會亂象之根源也,莊子所述之禍,在當代猶烈。何也?魏晉時代雖以“才”為“學”,但其“才”多表現在談玄論虛上,所謂“發明奇趣,振起玄風”。[13]1374于是,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軟化的美趣與風流,此雖不是剛健的擔當之道,但畢竟有“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21]之拔俗之氣與隱逸之民。此拔俗之氣與隱逸之民雖不能正面消除學絕道喪之禍,然總是黑暗社會之一杯清涼散,政治之惡雖劇,然社會上總有一股太陰般之清流,使其流毒不至于太甚而至不可收拾。但當代社會之以“才”為“學”則不同,多以科學主義與物質主義為根底,呈現出一種重而濁的物質之氣,而不是魏晉時代的輕而清的飄逸之氣,故軟化之美趣與風流既缺,拔俗之氣與隱逸之民亦無,整個社會充溢著由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娛樂主義和觀光主義所裝備的庸眾。學問因是“才”而不是“學”,故只表示一個人知識的多少,而不能改變其作為庸眾之一員的精神特征,故俗諺有所謂“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獸”之說。于是,當代社會就是一個庸俗的、機械化或數量化的群體。現代法律制度的完善似乎消除了政治的黑暗與流毒,然整個社會卻又無處不充溢著強制與暴力。傳統社會固然也有暴力,但傳統社會之暴力有確定的對象,而現代社會則不然,沒有也不需要確定的對象。于是,我們總能看到沖到學校或幼兒園去亂殺無辜的情形。可見,暴力成為了大眾普遍的心理特征而不是偶爾為之的行為方式之一,整個社會是一個干裂的火藥桶,這里沒有對話、溝通與修繕,人人都在直接行動。故當代社會以“才”為“學”之害遠甚于魏晉。
五、結語:“學”較“才”之于社會更緊切
由“才”與“學”之別,我們可知,一個人固當盡“才”,更當盡“學”,而盡“學”較之于盡“才”更緊切,因惟有在“學”處方能確立人之為人之尊嚴,既而教養民眾,整合社會。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愈來愈專,使得世人多以“才”為“學”而泯其異。以“才”為“學”之非與妄,有識之士,當有所覺悟也。不然,誠如陽明之所言:“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辯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22]“學”之至于此,豈不悲哉?由此可見,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才”未必急需,但“學”萬不可無。
參考文獻
[1]孟軻. 孟子[O]//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2]許慎. 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6:126.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272.
[4]朱熹.詩集傳[O]//朱熹.朱子全書.朱杰人,等,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荀子.性惡[G]//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8:435.
[6]劉劭.人物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7]子思.中庸[O]//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8]孔子.論語[O]//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9]佚名.大學[O]//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4.
[11]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9(11):90.
[12]莊周. 天下[G]//郭慶藩.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2004.
[13]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郭象.德充府注[G]//郭慶藩.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2004.
[15]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O]//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91.
[16]王夫之.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8:5.
[1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8]朱熹.大學章句序[G]//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19]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812.
[20]熊十力. 中國歷史講話[O]//熊十力. 熊十力全集. 蕭萐父,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717-718.
[21]范曄. 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226.
關鍵詞:ERP財務系統;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
ERP管理系統即企業資源計劃,不僅實現了企業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的相結合,而且實現了企業業務與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體化。財務系統是ERP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由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兩部分構成。目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主要依托財務系統的使用,會計核算部分是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重點授課內容,主要由總賬、固定資產、工資、應收應付及UFO報表等模塊組成,反映企業資金在經濟活動中的變動過程和結果。財務管理部分則是對會計核算數據進行分析,控制、預測企業的管理活動。ERP財務系統的使用對傳統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沖擊,我們可以應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將多種方法相結合,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一、 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課程安排不合理
有的學校將會計電算化課程安排在基礎會計之前,或者將其與計算機操作課安排在同一個學期,這都是不合理的。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融計算機科學和會計科學等為一體的學科,所以在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之前應先安排計算機操作基礎課程以及基礎會計等專業課程的學習。而且對于會計電算化課程中理論和實踐課時分配存在不合理情況,諸如實訓教室不夠等原因導致重理論輕實踐情況多有發生。
2、雙師型教師的缺乏
雖然目前學校的會計類專業教師已達到本科或碩士及以上學歷,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都是由學校畢業之后直接任教的,導致實踐經驗非常缺乏。而且多數教師在進入教學崗位后,由于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很少有時間去企業頂崗實習,以至于大部分教師理論方面修行得道,實踐能力卻遠遠不足,從而使得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此外,有的教師雖是雙師型教師,但卻只是形式上的雙師型,他們通過考試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或會計師資格證書,僅僅只是具備資格而已,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所以這些只屬于考試型的雙師型教師,學校缺乏的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3、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
大多數的教師對于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演示講授法和學生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一邊講授知識點,一邊運用會計軟件進行演示操作,之后學生自己上機操作,教師在一旁指導,這樣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被動的接受所學知識,使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理想。而且一些學校課程的設置是理論課和實踐課分離的,由于時間上的不連貫,致使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識點,動手操作能力很差。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存在諸如課堂沉悶、枯燥、實用性不強等多種問題。
4、實驗設備短缺落后
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學校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短缺,硬件設備落后,軟件版本低,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但是多是不同課程共用機房,時常會引起各種軟件資源的不能正常安裝或軟件沖突等問題,而且上機時間也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若學生長期使用一個版本較低的財務軟件,對新版本的軟件無從了解,以致不能及時把握財務軟件的更新動態。
二、對會計電算化教學問題的思考
1、合理安排課程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于考慮基礎會計課程以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以及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的需要,認為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應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學期,這樣課程上有一定的銜接,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掌握。此外,在教學計劃中應合理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實踐課應得到重視,比如依據實際情況可以將理論與實踐課的比例調整為2:1或者更高。
2、優化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打造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雙師結構會計教學團隊。如重點培養骨干教師,著力培養其教學科研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專業扎實、教學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專業帶頭人;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將前沿的軟件應用技術和企業文化帶進學校;以及注重教學團隊的打造,建設一個優良的教學團隊。
3、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會計專業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更側重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會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可以多樣化,豐富教學手段,如項目教學法、設錯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主要是通過明確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結果等步驟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學習,使學生依靠個人和團隊合作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設錯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出錯來防錯,借改錯而止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角色扮演法主要是讓學生模擬真實工作環境下的身份來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我們可以通過分崗、輪崗使每個學生按照崗位分工在虛擬企業中擔任一個角色,并定期進行崗位輪換,使學生了解不同崗位的操作流程,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不同崗位的不同職責。
4、完善實驗室建設
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建設應考慮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應適時更新。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單獨設立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專供本專業學生使用,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教師在選擇財務軟件時選擇便于教學、通用性較強的軟件,為了增強學生的實用性,應讓學生至少學習兩種財務軟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不同財務軟件之間的差別,以適應未來工作需要。
三、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和管理思想的發展,手工會計逐步被電算化會計取代,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領域將成為一個動態的研究領域。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應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角度出發考慮,立足會計電算化的基礎教學,跟上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為培養高素質優秀的會計電算化人才努力。(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孟軍,基于ERP系統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探析[J],財務與審計,2010(9)
[2]吳賢華,李自連,淺談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園地,2010(6)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策略
從客觀角度而言,《財務管理》是高職院校財會專業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當前我國已進入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財務管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種沖擊。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實踐對本課程教學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教師務必將信息化的財務管理思想融入《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中,將該課程的教學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完全融合起來,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財務會計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沒有將企業管理信息體系理念作為指導
會計信息化體系與財務管理信息體系皆是企業信息化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會計信息化體系提供在決策層面有效的會計信息,即內外部的會計報告,財務管理信息體系則會充分借助會計報告信息、企業各項業務信息和金融市場信息,借助會計領域的信息工具開展資金方面的管理、資產方面的管理、預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領域的管理,進行財務層面的分析、財務層面的預測與財務層面的決策,從而最大限度實現企業價值目標的最大化。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系絕對不能和會計信息化體系完全割裂開而獨自存在,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絕對不能和會計學的教學分開而獨自存在。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雖然已指出企業在財務層面的管理目標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卻十分缺乏企業在管理信息體系的全局理念,沒有把握好會計學和財務管理之間的邏輯聯系。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體系設計進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認識,僅是重視企業在理財領域、估價領域與價值領域的創造,卻很大程度上輕視了會計學對財務管理學的重要功效。實際上,即使是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所能大面積使用的現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須借助信息化技術編制成套的預算財務報表的財務預測方法來獲取未來現金流量數據。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忽視了借助企業會計報告等會計信息,從而讓企業財務管理所制定的決策成為無源之水,最終嚴重影響了《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沒有融入現代化的會計信息技術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日益激烈,信息化技術迅猛發展,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面臨諸多問題: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復雜,企業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數據讓財務領域的決策變得十分困難,所以需要運用新型會計信息技術來進行輔佐。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往往忽略了會計學對財務管理學的基礎功效,致使會計信息化技術很難和該課程教學融為一體,具體而言表現為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通常停留于手工層面的計算、運用相關計算器或者借助Excel構建財務模型來處理相關財務問題的階段,對于ERP、XBRL、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穎的會計信息化技術在財務管理信息化領域所獲取的進展往往忽略,最終無法借助信息化的相關工具獲取上市企業最新會計領域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與利用,更加不能教會學生在財務管理實踐進程中,面對稍縱即逝的現實與大量的信息時應如何科學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財務決策。
(三)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會計學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對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清晰。有些老師將會計學與財務管理課程之間的關系沒有認識清楚,有些老師單純地將財務管理誤解為數學方面的計算。對于會計學的不了解、對于會計信息技術的不了解致使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對于ERP、遠程訪問、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云計算等會計信息技術的新進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會計信息技術相關工具在第一時間內獲得企業財務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對企業財務管理的進展與所面臨的現實性問題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研究,影響了學生系統化地學習《財務管理》課程,也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積極性,最終鉗制了學生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會計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舉措
(一)進一步轉變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思想
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教學理念上務必形成以下觀點:徹底摒棄割裂認識財務管理學習的思想,必須從管理信息體系的角度來看待財務管理與會計學之間的關系,構建起會計是一個提供決策有效會計信息的體系,然而財務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關金融信息、業務信息與相關決策有效會計信息進行決策層面體系化的合理認識。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還必須根據管理信息體系理念,充分認識到會計和財務管理實際上是對整個企業業務領域的信息進行與之相關的確認、記錄、計量、報告、分析、決策、預測與操控的體系化過程,進而充分認識到會計與財務學基本的原理、方法與技術領域相關的工具,最終實現企業在價值領域的最大化目標。
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務必要清晰明確,對整個企業價值的評價和價值創造的進程應構建在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對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價格進行綜合性判斷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確此點之后,就完全能夠運用高職院校會計學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與基本方法,并把它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在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應該將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完成的相關財務報告與相關財務分析作為根基,并在會計提供的決策有功效的信息――會計報告根基上大力開展財務領域的預測與企業領域的價值評估,以此實現企業在價值領域的創造。如此一來不但體現了管理信息體系中會計信息體系與財務管理信息體系在信息生產領域、傳遞領域、利用領域的連續性,更能借助《財務管理》課程對會計信息利用的教學進程最大限度發揮它推動會計學等先學課程教學的功效。
(二)在《財務管理》教學中引入新穎的會計信息技術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需要進一步繼承會計類課程在應用會計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譬如在會計信息化的環境下,相當一部分的財務管理問題都能夠借助ERP等企業管理軟件的應用來進一步解決,然而會計信息化也能夠給《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提供新穎的教學手段與便捷的教學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業管理軟件、云計算、移動互聯、遠程訪問、XBRL、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等現代化的會計信息技術,提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的質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計算和EOQ方面的計算,并在構建財務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財務報告工具大力開展對上市企業財報的財務報表分析。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務必引入新穎的會計信息化技術,向廣大學生不斷展示會計信息化工具在企業財務管理進程中的運用,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新穎的會計信息技術完成各項常規的財務管理工作,從而讓學生在會計信息化手段的支撐下走出課堂,把《財務管理》教學和企業實踐中的財務管理實務充分結合起來,最終能夠盡快使用將來會計信息化情境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三)不斷提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師適合財務管理信息化教學要求的能力
在會計信息化日益發展的環境下,不管是實務界還是理論研究界都不能對此置若罔聞。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師自己必須在管理信息體系理論的指導下,構建起在會計信息化領域開展財務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體系,進一步確定新穎獨特的教學目的與相關教學內容,運用新穎獨特的會計信息化教學手段,以此適應財務管理日益信息化的發展要求。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師應主動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財務報告工具,以此解決高職院校會計方面的人才難以去企業實踐的困難,進一步指導學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對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做財務層面的分析,真正意義上在會計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大力開展財務預測工作與財務決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時間內和實踐中的企業財務管理情況密切結合起來,甚至還可借助相關研究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三、結束語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財務管理》課程教師如能根據上述建議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實施科學合理的教學法,定能有效提升《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劉建春(1971-),男,漢族,湖南衡陽,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本科,會計師,主要從事財務會計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摘要】 目的研究雞骨草的紅外光譜特征及其不同部位化學成分的差異。方法采集雞骨草和毛雞骨草藥材整株和觀察其不同部位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圖,運用二階導數譜和半定量分析研究不同譜圖間的差異。結果①雞骨草含揮發油、三萜類、氨基酸、黃酮、皂苷、多糖類等化學成分。②雞骨草不同部位紅外“指紋”區的特征光譜顯示:雞骨草根部的黃酮類少于莖部,而皂苷類和多糖類成分較高于莖部。結論紅外光譜技術可以快速鑒別出雞骨草的化學成分,從整體上評價藥材質量的優劣,為規范化種植雞骨草藥材提供了一種檢測方法。
【關鍵詞】 紅外光譜; 雞骨草; 化學成分; 黃酮; 皂苷; 多糖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nstituents of different parts of Abrus cantoniensis.MethodsThe FTIR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parts of Abrus cantoniensis, the secondary derivative spectra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difference constituents of different parts of Abrus cantoniensis,. Results(1) The volatile oil, triterpenes, amino acid, flavonoids, saponin, polysaccharides were contained in A. cantoniensi; (2) It was indicated that characteristic spectra of IR fingerprint region of different parts in A.cantoniensis: flavonoids of stem were higher than root, but saponin and polysaccharides of root were all higher than stem in A. cantoniensis. ConclusionThe chemical component differences can be identified fastly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A. cantoniensis using FTIR spectroscopy, the quality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s can be integral evaluted,which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for the standardized planting of the materials of A.cantoniensis.
Key words: Infrared spectrum; A. cantoniensis; Chemical constituents; Flavonoids; Saponin; Polysaccharide
雞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又名廣州相思子、細葉雞骨草、小葉雞骨草,為豆科相思子屬植物[1],原產廣西、廣東等南部省區,以廣西的栽培面積最大,是廣西的道地藥材,其植株含相思子堿、皂苷、黃酮苷、膽堿、甾醇類、氨基酸、糖類化合物等化學成分[2],藥用部位為去除莢果后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熱解毒、疏肝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等疾病 [3]。目前,研究雞骨草的化學成分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等 [4~7],這些方法前處理過程復雜、耗資多,很難直接應用于雞骨草藥材質量的快速評價。紅外光譜技術是利用分子振動躍遷吸收原理,具有取樣量少、制樣簡單、不需對樣品進行提取分離等特點,在“指紋”區能快速區別不同的中藥材,它可以對中藥材全組分進行直接測定,反映制劑整體信息 [8~10]。本研究運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結合二階導數及半定量分析法研究雞骨草的紅外指紋特征及其不同部位在紅外“指紋”區化學成分之間的光譜差異,為建立直接、快速和準確測定雞骨草有效成分的試驗方法,科學評價藥材質量提供參考。
1 儀器與材料
1.1 儀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Nicolet 5700,DTGS/B檢測器)。
1.2 樣品來源雞骨草藥材于2007-10采自在廣西大學農學院教學科研基地(2006年種植),經廣西大學農學院黃榮韶教授鑒定為豆科相思子屬植物雞骨草A.cantoniensis。
2 方法
2.1 樣品制備樣品在55℃干燥48 h,粉碎過200目,每個樣品作3個重復,各樣品稱1.0 mg與溴化鉀(碎晶)混合研磨充分均勻,壓片成厚度約1 mm的錠片,將錠片放入紅外光譜儀測定,每個片隨機掃3個不同的點,再取其平均譜圖作為最后的樣品譜圖。
2.2 測試條件光譜范圍4 000~400 cm-1;光譜分辨率4 cm-1;掃描次數64次。
3 結果
3.1 雞骨草全株紅外光譜特征分析依據雞骨草的化學成分特征,可以將雞骨草的紅外吸收光譜(圖1~2)分為3個波段,第1波段:3 500~2 800 cm-1,中心位置在3 403.7 cm-1的寬帶振動主要是-OH伸縮振動峰和氨基酸中N-H鍵伸縮振動的疊加,2 923 cm-1和2 858cm-1兩個峰分別是-CH2的對稱和反對稱伸縮振動峰。此波段可以認為是揮發油類、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對光譜的貢獻[11];第2波段:1 800~1 240 cm-1,應歸屬為α,β-不飽和酯鍵、C=C或芳環骨架振動的疊加峰[12]。在1 735 cm-1是酯羰基的伸縮振動峰,1 639 cm-1是C=C或芳環骨架振動的疊加峰,1 375 cm-1和1 247 cm-1附近是三萜類骨架振動[13]。可見此波段主要是酯類、黃酮類和萜類物質的特征吸收。第3波段:1 200~1 000 cm-1,主要為糖苷或多糖類物質的特征吸收,1 153 cm-1附近為皂苷類的C-O基團的特征吸收。1 029 cm-1附近吸收峰最為強烈,是糖苷類物質的υC-O(H)伸縮振動 [12~14]。綜上所述,雞骨草主要含有揮發油、酯類、三萜類、氨基酸、黃酮、皂苷、多糖類化學成分,這跟前人研究結果一致[2]。
3.2 雞骨草不同部位紅外光譜比較分析圖3~4是雞骨草不同部位的一維和二階導數紅外譜圖。因為收獲時雞骨草極易落葉,所以本文只作根和莖的比較。圖3顯示,在1 700~500 cm-1范圍內根和莖的峰位和峰強無明顯差別,以根的譜圖為參照對象,計算出根和莖的紅外譜的相關系數為0.991 4,表明雞骨草根和莖中化學成分變化不大。二階導數圖譜的相關系數為0.9687。 但是從一維紅外譜和二階導數圖譜上仍然可以看出雞骨草根和莖存在的差異,例如:圖3-1在1 241 cm-1處出現吸收峰,而在圖3-2中此峰出現在1 261 cm-1處,相差20 個波數;圖3-1在860,669 cm-1出現吸收峰,而在圖3-2卻沒有出現;在1 760~1 710 cm-1區域內圖4-1′ 只在1 754 cm-1附近有吸收峰,而圖4-2′ 在1 757 cm-1和1 733 cm-1附近都有吸收峰;圖4-1′在1 082 cm-1和1 069 cm-1有兩個吸收峰,一強一弱,而圖4-2′ 在此波段只出現單峰。由此表明雞骨草不同部位化學成分組分可能存在差異。
3.3 雞骨草不同部位化成分半定量分析試驗中均取1 mg樣品制片,分別測得雞骨草根和莖在1 737,1 641,1 152,1 025 cm-1等處吸收峰的峰強,并計算出相應波數處的Aroot/Astem值列入表1中,可以推測出雞骨草黃酮類根部<莖部,而皂苷和多糖類含量根部>莖部。表1 雞骨草根莖紅外吸收強度比較(略)
4 結論
雞骨草含揮發油、三萜類、氨基酸、黃酮、皂苷、多糖類等化學成分;雞骨草根、莖中一些化學成分構成和含量上均存在差異,其中在含量上,黃酮類以莖部多于根部,皂苷和多糖類均以根部多于莖部;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運用FTIR技術可以快速鑒別出雞骨草所含有的化學成分以及其藥材不同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的差異,與一般方法相比具有無需要提取分離,并可以同時測定多種化學成分含量等優點,不破壞雞骨草的原本性,可以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藥材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良,岑麗華,鄭雪花,等.中藥材雞骨GAP栽培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05,21(3):109.
[2]郭巧生.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
[3]中國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135.
[4]胡 彥,羅永明,劉大強,等.雞骨草與毛雞骨草的形態學差異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3):618.
[5]黃榮韶,羅永明,胡 彥,等.毛雞骨草總皂苷含量測定及其動態變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06,6):28.
[6]黃榮韶,玉永雄,胡 艷,等.雞骨草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其含量動態變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7):1428.
[7]尹桂華,楊美林,仲崇林,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復方雞骨草片中梔子苷的含量[J].中國藥房,2007,18(3):210.
[8]孫素琴,周 群,郁鑒源,等. 分子振動光譜法與中藥研究的最新進展[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0, 20(2): 199.
[9]劉紅霞,孫素琴,楊峻山.現代紅外光譜技術用于復方四逆湯的配伍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7, 27(7): 1316.
[10]趙花榮,王曉燕,陳冠華,等. 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鑒定小麥品種[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4, 24 (11): 1338.
[11]謝晶曦,常俊標,王緒明.紅外光譜在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中的應用[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403.
[12]劉智,李賽君,田洪波,等.三七不同部位成分的譜學性質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5, 25 (4): 579.
為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和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實現我國軟件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和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2001年頒發了教高[2001]6號文件,批準了35所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
學校對建設軟件學院高度重視,決定以此為契機,將辦好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與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于2001年底成立了“西北工業大學國家示范軟件學院”。2004年,按照教育部關于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要求,根據集成電路設計與軟件工程專業的密切聯系和發展趨勢,為發揮軟件學院辦學機制和產學研合作工程教育特色優勢,加快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步伐,學校決定,將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納入軟件學院,在原軟件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西北工業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二、學院建設概況
學校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院的建設,于2002年3月,軟件學院成立之初,就下發了《關于辦好國家示范軟件學院的決定》(校 [2002]90號)文件,明確規定了軟件學院建設的辦學思路、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等,在政策和資源利用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文件明確了“把軟件學院建設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多層次、國際化、工程型軟件人才培養基地”的辦學目標;為辦好軟件學院,及時決策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學校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長為組長的軟件學院建設領導小組;五年來,學院不斷在教育模式、校區建設和辦學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和實踐,形成了一定的辦學特色,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果。
目前學院在讀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已近1600人,截至2006年10月,已畢業學生638人,其中本科生435人,碩士研究生202人,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三、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學院跨越式發展
1.確立了“三依托”的辦學體制
學院在成立之時,基于國際化工程型軟件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總體布局,確立了“三依托”的辦學體制,經過五年的建設,“三依托”已得到落實,并收到了軟件人才教育與區域IT產業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效果。
(1)依托高新開發區。學院位于西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核心位置,依托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政策支持、國際化氛圍和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優勢。在學院建設中,學院享受高新區在教學場地建設、聘用教師入區等諸多方面的政策優惠,并通過高新區管委會與國內外眾多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2)依托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學院緊鄰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依托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的骨干企業和國際化企業為軟件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方便的實習條件;學院為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吸引國際企業、擴展骨干企業提供了人才資源。
(3)依托大學科技園。學院建在西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內,西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學院提供了社會化后勤保障,學院為西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國防科技與IT產業孵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依托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西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構建了與學院四位一體的國家軟件人才培訓基地、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產學研結合平臺,形成了軟件工程教育與IT產業互動發展的格局和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工程教育辦學模式。
2.系統引進國際先進課程體系
學院瞄準國際先進IT技術,積極引進和借鑒世界先進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探索軟件人才培養與國際軟件人才需求接軌的新途徑。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知名IT公司開展了具有實效的國際合作教育,成功引進了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國際先進軟件工程課程體系。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近10年來一直是美國和世界軟件專業排名第一的大學專業。其軟件工程方向的教學體系、課程和模式也一直是世界各個大學軟件專業學習的樣板。其系列課程引進由我院牽頭,國內其他7所兄弟軟件學院參與,經過一年半的艱苦談判,于2004年10月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iCarnegie教育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全面引進了卡內基?梅隆大學SSD1-SSD10本科系列課程。這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與中國高校的首次正式合作,本合作項目得到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目前,10門課程(SSD1~SSD10)被分別安排在我院大學本科1~4年級進行學習,如表1所示。
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引進兩年來,主要收獲如下:
(1)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變化。教與學的比例發生了根本改變,SSD課程教學與實驗比例為1∶2;實踐能力成為考核的重點,每門SSD課程的編程練習與考試達到1000行程序代碼/門以上;課程直接反映最新技術,SSD1就涉及JDK和servlets,數據結構采用template設計,軟件工程使用UML進行設計與分析。
(2)在教師中產生積極影響經過課程培訓的教師普遍認為該系列課程教學理念先進、涉及技術新、實用性強,爭上SSD課程已在學院教師中蔚然成風,并帶動了學院所有技術課程的全面改革。
(3)受到學生的歡迎。經過對1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認為課程質量優秀和良好的比例達到80%以上;在傳統相似課程和SSD課程選擇上,90%以上學生選擇了SSD課程;在SSD課程優點選擇時,“技術實用”和“網絡化支持”被排在最前面。
國際先進水平課程體系的引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編程經驗和英文運用水平,為學生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積極推動對日軟件人才培養
在國內的軟件出口業務中,日本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去年的軟件外包業務有60%來自日本。日本軟件企業非常看好西安豐富的人力資源,Fujitsu、NEC、NTS、FTS、NTTDATA等公司相繼落戶西安軟件園。目前,園區的日本企業以及承接對日外包業務的企業超過50家,急需大量的對日軟件開發人才。
針對以上需求,學院早在成立的第二年,就開始對日軟件工程師的培訓工作,2003年學院與中日IT發展中心聯合培養對日軟件人才,與西安森特公司合作,開展專項“對日軟件工程師”培訓,并成功輸送12名畢業生到日本東芝、東洋、三虹公司從事軟件開發工作。
2004年9月,學院在軟件工程專業首次開設日語作為第一外語,開展對日軟件人才培養,目前有三屆近150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主修日語;同時,日語作為全院研究生第二外語。
2005年,與東芝公司就聯合開展軟件人才培養簽署了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協議。雙方合作建設對日軟件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聘用該公司兩名高級技術人員為學院客座教授,由他們對學院日語作為第一外語的本科生和日語強化班研究生進行授課。
2006年開始,日本東芝公司派教授用日語主講“軟件工程”、“日本軟件開發過程與管理”和“日本軟件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目前,由東芝DME公司軟件開發中心青山光伸社長、中村幸男中心長主講的“日本軟件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已經開始授課。
4.將工程型人才培養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
(1)基礎理論與工程理念并重。基礎理論是高層次工程人才的基礎。軟件工程培養方案緊密圍繞軟件工程與系統設計理論與基本原理等進行,安排了系列課程,使學生有寬泛的基礎和多維的視角。同時,接近工程實際的課程的安排,使學生通過基礎理論學習和開發實踐加以融會貫通。
(2)工程能力培養層次遞進。根據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課程體系,安排了案例教學、課程編程和綜合大作業,暑期自主工程實踐、創新性實驗環節、畢業設計項目開發各種層次、不同要求的實踐環節,逐步達到工程培養目標。
(3)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是工程化人才培養十分重要的環節。學院根據培養層次制定了不同的畢業設計方案。
學院前幾屆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按6個月安排;從2006年開始,畢業設計按8個月安排。畢業設計階段,要求所有學生進入相關企業或校內實習基地實習。學院對畢業設計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條例,對每位在企業做畢業設計的學生分別配備學院和企業兩位指導教師,通過對學院指導教師的嚴格考核、學生開題、組織中期檢查和畢業論文評閱、答辯等環節對實習過程進行管理,確保畢業設計質量。
研究生畢業設計和論文階段最短為一年。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須進入相關企業參加實際開發項目,其學位論文也必須以該項目為背景撰寫。學生可進入與學院有合作協議的企業,也可在自主聯系的企業完成論文。
5.積極創造國際化、工程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條件
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將教師國際化培訓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組織教師參加國際企業的技術培訓、積極引導教師參加SSD的課程培訓和選派教師出國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國際化教育水平。此外,學院按照《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6號)文件要求,抓住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環境和政策機遇,吸引社會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投入,加大和企業進行產學研的合作力度,目前已經與國內近四十家軟件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工程化教育合作。學院還積極進行獨立校園的硬件建設,建立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各類實驗室、院內外結合的實習基地、運動場地和學生生活場地。
通過以上措施,為國際化、工程型人才培養創造了優良的辦學環境和條件。
四、總結
1.國際化是軟件學院的辦學特色之一,學院自建院至今,經歷了從原版教材使用、外籍教師聘請到國際先進軟件工程系列課程引進的不斷發展過程。學院的教學模式、教育水平和技術先進性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根據學院發展的需要,今后,要進一步做好擴大高水平外籍專業教師的聘請數量,提高國際合作教育的水平,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學生校級交流,聯合培養以及開展雙學位培養等工作。
2.學院已經與日本東芝、三虹等知名企業簽署了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協議。今后,學院將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對日軟件人才培養工作,和日本知名軟件企業合作,在日本和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建立工程研發中心。同時,爭取在我院設立對日軟件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