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疾病預防相關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泰州 225300
[摘要] 目的 為了解既往治愈肺結核病人慢性非傳染疾病患病情況、體質狀況以及生活方式相關問題,為指導肺結核患者愈后提供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依據。方法 通過泰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提取18歲以上既往治愈肺結核病人員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2014年居民信息系統共管理結核居民923人,以55歲以上居民較多,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病人為93例,其糖尿病患病率達10.08%,合并患高血壓人為329例,其高血壓患病率達35.64%,人群BMI指數平均為(22.03±2.63)kg/m2,體重偏瘦病人89人,偏瘦率9.64%,超重率為18.85%,肥胖率2.06%,人群吸煙率22.64%,飲酒率26.32%,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率77.25%。結論 肺結核病人群體質指數明顯低于普通人群,應重視愈后結核病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及時糾正;同時結核病患者過度注重飲食,營養攝入過量引起失衡,就會導致一些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更應該注重營養相關性慢性病的防治,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
關鍵詞 ] 肺結核;慢性病;體重指數;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R1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2(c)-0007-02
Analysis of the Cure of Chronic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Related Lifestyle
ZHANG Dekun MIU Changdong ZHANG Xun
Taizhou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st cur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the prevalence of physical condition and lifestyle related issues, as the guidance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fter healing, provide a reasonable way of life and provide the b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By Taizhou city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extraction over the age of 18 previous cur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ersonnel related data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2014 residents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in 923 residents, many residents over 55 years old, which combined with diabetes patients was 93, the prevalence rate of 10.08% diabetes combined with hypertension, are 329,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35.64%, population of BMI index was (22.03 ± 2.63)kg/m2, weight of 89 patients people, lean rate 9.64%, overweight rate is 18.85%, obesity rate was 2.06%, the smoking rate was 22.64%, the drinking rate 26.32%, never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rate 77.25%. Conclusion Among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body mass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oor nutritional status, TB patients more promptly corrected; at the same time TB patients excessive focus on diet, nutrient intake imbalance caused by excessive, will cause some nutrition 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of nutrition related chronic diseases, improve their life style.
[Key words] Pulmonary tuberculosis;Chronic disease;Body mass index;Lifestyle
[作者簡介]張德坤(1980-),男,江蘇建湖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結核病防治、死因數據統計工作。
肺結核病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1],因此肺結核人群在愈后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掌握相關慢性病防治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了解泰州市治愈結核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情況、營養狀況以及相關生活方式,為指導結核患者愈后提供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泰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提取系統2014年管理的既往患有肺結核病居民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目前所患其他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2014年基本檢查情況(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糖、血脂檢查檢查等),和目前生活習慣(主要報告吸煙情況、飲酒情況以及體育鍛煉)。
1.2 方法
通過軟件工程師登陸泰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對治愈肺結核病人相關信息進行*.xls格式的數據下載,對下載的數據進行整理,剔除相關信息不全、填寫不規范等數據,最后運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整理好的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卡方檢驗、t檢驗等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通過對泰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統計,2014年居民信息系統共管理治愈結核病人923人,其中男性662人,女性261人,男女比253.64:100,所有管理的結核病人中,以55歲以上居民較多,達全部構成比的81.47%,其平均年齡為(65.15±13.51)歲;血生化顯示:總膽固醇偏高率達10.18%,甘油三脂偏高率達12.68%。
2.2 糖尿病
923名治愈結核病人群中,合并有糖尿病居民93人,其糖尿病患病率達10.08%,其血糖值平均水平在(7.02±2.87)mmol/L,非糖尿病人群血糖平均為(4.73±1.20)mmol/L;合并糖尿病的結核患居民男性58例,女性35例,其男性患病率8.76%,女性13.41%,根據血糖測量結果統計顯示:血糖控制異常人數42例,異常率達45.16%,其中男女異常率分別為43.80%、48.57%。
2.3 高血壓
結核病患者人群中合并患高血壓居民329例,其高血壓患病率達35.64%,其男女患病率分別為38.52%、28.35%,根據血壓測量結果統計顯示:血壓控制異常183例,異常率55.62%,男女血壓控制異常率分別為55.29%、56.76%。
2.4 體質指數
通過體質指數均數計算:人群BMI指數平均為(22.03±2.63)kg/m2,其中男性(21.92±2.58)kg/m2,女性(22.15±2.76)kg/m2,女性體質指數略高于男性;60歲以下人群、60歲以上人群體質指數平均分別為(22.16±2.22)、(21.98±2.77)kg/m2;根據體質指數判斷體重偏瘦(BMI<18.5 kg/m2)89人,偏瘦率9.64%,其男女偏瘦率分別為9.81%、9.20%,男性偏瘦率略高于女性,體重超重(28 kg/m2>BMI≥24kg/m2)174人,超重率為18.85%,體重肥胖(BMI≥28 kg/m2)19人,肥胖率2.06%。
2.5 生活方式
人群中吸煙人數209人,其吸煙率22.64%,戒煙人數86人,戒煙率達9.32%,其吸煙戒煙比為243:100;飲酒人數243人,飲酒率為26.32%,體育鍛煉人數為210人,參加體育鍛煉率為22.75%(表1);男女間比較顯示:結核病人男性人群的吸煙率、飲酒率明顯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育鍛煉男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經過長期多種結核病藥物聯合治療的結核患者身體機能會受到結核病藥物副反應不同程度的損傷,隨著結核患者治愈后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以及年齡的增高,這部分人群生活情況、慢性病患病情況同樣需要關注,以便提高結核病人群愈合的生活質量,減少復發的可能。
體重偏瘦營養不良影響結核病患者疾病的轉歸,同樣對治愈后的結核病患者造成恢復緩慢甚至有可能引起復發[2]。統計顯示結核病人群平均體質指數明顯低于張藝宏等[3]報道的普通人群(22.80±3.06)kg/m2體質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86,P<0.01),應重視愈后結核病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及時糾正。60歲以上肺結核愈合人群體重偏瘦較60歲以下人群高的水平,與邵廣德[2]報道相一致,說明60歲以上的愈后人群需要特別的關注。
治愈肺結核病人如果過度注重飲食,營養攝入過量引起失衡,就會導致一些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血糖難以控制正常水平、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的發生,本次調查顯示結核病合并糖尿病人群占結核病人群的10.08%,其血糖控制不達標率達45.16%,因此治愈后肺結核患者,更應該注重營養相關性慢性病的防治,特別是糖尿病作為肺結核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對于肺結核的防治帶來很大困難,應加強糖尿病合并結核病的宣傳和防治力度[4]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營養支持原則應在合理控制血糖的前提下,保證各種營養元素的攝入, 改善免疫功能, 提高機體抵抗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缺乏體育鍛煉、經常吸煙飲酒也是慢性病患病的一個危險因素[5],該次分析顯示治愈結核病人77.25%缺乏體育鍛煉,22.64%的經常吸煙、13.98%經常飲酒,鍛煉身體可以延緩機體各器官老化速度, 提高免疫功能, 增加機體抵抗力,故經常鍛煉身體,戒煙限酒的人可以減少患慢性病的可能性, 降低肺結核復發的風險。
[
參考文獻]
[1]于坤,梁惠,鄭魯. 1631 名農村中老年人營養與慢性病知識知曉率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5): 348-350.
[2]邵廣德.肺結核患者愈合健康狀況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D].山東:青島大學,2013.
[3]張藝宏,蘇全生. 四川省20~69歲人群BMI及百分位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5):66-70.
[4]邵廣德,王先化,馬愛國,等. 肺結核患者愈后膳食營養及營養相關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分析[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3, 19(4): 73-77.
【關鍵詞】 腦血管病保守治療; 腸內營養; 腸外營養; 短期預后
Effect Observation of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Different Nutrition Care for Acute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SUN Hua-w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96-099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prognosi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acute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Method:150 acute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 and the control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the control group A was give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the control group B was given conventional family feeding,the observation time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21 days.The nutritional status:triceps skinfold(TSF) and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triglyceride(TG),serum total protein(TP),albumin(ALB),hemoglobin(Hb)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incidence of the infection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corded.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NIHSS score) and daily life ability (BI) i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trition index,NIHSS score,BI index of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The various nutrition index of the 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B had the greatest reduction,the control group A took second place,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inimum,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acute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impro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Enteral nutrition; Parenteral nutrition; Short-term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Huaiyin People’s Hospital of Ji’nan City,Ji’nan 250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29
腦血管病(Stroke)是臨床內科常見的危急疾病,發病率高達120/10萬,其具有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2]。研究發現,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容易出現意識障礙、吞咽困難等現象并且患者的機體分解代謝亢進,約有30%的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是導致腦血管病保守治療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后的營養支持尤為重要[3]。目前關于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后營養支持的時機和途徑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單純有能量供給不足之慮。作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方式對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進行營養支持,觀察其對患者的營養狀況及臨床預后的影響,并與單純EN和常規家庭喂養進行比較,希望能為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的營養支持提供一定的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每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47~68歲,平均(57.53±3.28)歲;高血壓病史36例,28例均以突發頭痛、嘔吐、呼吸困難起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雙側瞳孔雙側瞳孔不等大8例,不同程度四肢癱22例,交叉癱7例,巴彬斯基征(Babinski)陽性單側15例,雙側23例;意識狀況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判定:3~5分20例,6~8分14例,9~10分16例。經CT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發病至入院時間6~10 h,平均8 h。
對照組A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45~65歲,平均(55.66±4.38)歲;高血壓病史34例,28例均以突發頭痛、嘔吐、呼吸困難起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雙側瞳孔不等大7例,不同程度四肢癱12例,交叉癱7例,巴彬斯基征(Babinski)陽性單側16例,雙側22例;意識狀況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判定:3~5分19例,6~8分15例,9~10分16例。對照組B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44~66歲,平均(55.23±3.04)歲;高血壓病史34例,28例均以突發頭痛、嘔吐、呼吸困難起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雙側瞳孔不等大7例,不同程度四肢癱12例,交叉癱7例,巴彬斯基征(Babinski)陽性單側16例,雙側22例;意識狀況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判定:3~5分19例,6~8分15例,9~10分16例。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所有入選患者家屬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4],經顱腦CT證實為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保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或混合性卒中,出現意識障礙及吞咽困難;(2)發病16分;(5)患者家屬自愿加入本研究,能夠配合治療及觀察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及消化道潰瘍者;(2)發病>72 h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不能配合治療及觀察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接受同樣的基礎治療,腦出血患者以控制血壓、降顱壓為主;腦梗死患者以抗血小板凝聚、改善腦循環及代謝、調脂穩定斑塊治療為主。在此基礎上患者于入院后實施營養支持。
1.4.2 營養支持
1.4.2.1 觀察組 觀察組留置鼻胃管及鎖骨下靜脈導管,急性應激期按照84~105 kJ/(kg?d),逐漸增加至126~147 kJ/(kg?d),葡萄糖脂肪比為5∶5,熱卡與氮比值為100∶1。采用EN聯合PN方式,EN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商品名:能全力;生產企業: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012;規格:500 mL∶4.2 kJ/mL],采用喂養泵方式,床頭抬高30°,開始按20~30 mL/h泵入,若無反流、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則按50~65 mL/h速度泵入,逐漸增加至100~125 mL/h。PN采用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商品名:力能;生產企業:華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609;規格:20%∶250 mL),復方氨基酸注射液(商品名:科倫;生產企業:廣東科倫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3620;規格:250 mL∶12.5 g),10%葡萄糖或50%葡萄糖,配合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入營養袋經鎖骨下靜脈輸入,EN量由少至多,PN量由多至少,2周內過度為完全EN。
1.4.2.2 對照組A 對照組A營養支持方案:EN方案及目標值同觀察組。
1.4.2.3 對照組B 對照組B營養支持方案:喂養物由本院營養師和臨床護理人員協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配制,熱卡、糖脂比、熱氮比要求同觀察組,喂養物內容包括牛奶、豆漿、稀飯或淀粉、蔬菜汁、果汁、肉湯、雞蛋羹、芝麻油等,每1000 mL中含:能量6.3 kJ/mL,碳水化合物187.5 g,氮15.0 g,脂肪83.33 g,采用喂養泵泵入,開始按40~60 mL/h泵入,根據患者胃腸道適應能力逐漸增加至100~125 mL/h泵入。
1.5 觀察指標 以21 d為觀察時間節點,觀察并對比三組治療前后的營養狀況: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圍(AMC)、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紅蛋白(Hb);記錄營養不良(若患者的TSF或AMC低于健康人群標準的10%,并且血清ALB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治療前后各項營養指標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各項營養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治療后各項營養指標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對照組B下降最明顯,對照組A次之,觀察組下降幅度最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三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三組的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2.00%、26.00%、3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8.726,P=0.007),見表2。
2.3 三組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在觀察期間均無病死情況發生,三組NIHSS治療后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7.934,P=0.009);而三組B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是造成腦血管病保守治療不良結局的危險因素[5]。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因為吞咽困難和意識障礙造成營養攝入困難,再加上疾病本身的消耗很大,因此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常會發生營養不良,這尤其常見于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中[6]。研究發現,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的應激期神經內分泌障礙,導致代謝失衡,機體處于一種高分解狀態[7]。因此,早期給予營養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卒中不良結局的風險[8]。目前,急性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的營養支持應遵循降低能量供給,減輕代謝負擔,降低熱氮比,改善氮平衡,降低糖脂比,減少呼吸熵為主的指導原則[9]。本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以上原則對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給予早期營養支持,可以阻止患者營養狀況惡化,改善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預后,并降低不良結局[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B營養指標下降最明顯,對照組A次之,觀察組最小;而感染發生率方面,對照組B最高,對照組A次之,觀察組最低,說明感染發生率與卒中患者早期營養狀況惡化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腸內外結合營養方式在營養指標方面明顯優于單純腸內營養和常規家庭喂養,說明腸內外結合營養方式能夠阻止急性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早期營養狀況惡化,分析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常伴有胃腸蠕動減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并且單純的腸內營養很難達到理想的用量,患者不易耐受,常規家庭喂養更是如此,因此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增加[11]。另外,腸內營養物具有滲透壓高的特點,腸內營養供應量多者易發生腹脹、腹瀉,甚至反流、誤吸,造成肺部感染,甚至窒息[12]。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的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2.00%、26.00%、3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8.726,P=0.007)。腸內外結合營養方式的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單純腸內營養和家庭喂養,分析原因可能與腸內外結合營養方式發生反流誤吸的概率較低有關[13]。研究發現營養不良是急性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感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也是影響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在觀察期間均無病死情況發生,NIHSS治療后評分分別為(11.51±2.68)分、(13.22±2.71)分、(14.48±2.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7.934,P=0.009);而三組B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給予腸內外結合營養組的感染發生率最低,單純腸內營養組次之,常規家庭喂養組最高,而NIHSS評分腸內外結合營養組改善最顯著,單純腸內營養組次之,常規家庭喂養組最低,說明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變化與營養狀況和感染發生率有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是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的治療的最終目標[15],但本研究結果顯示21 d后三組患者的BI指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不僅與患者卒中后短期營養狀況有關,也與患者的康復治療和長期營養管理有關。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外結合營養方式較單純腸內營養及常規家庭喂養能更好地預防急性重癥腦血管病保守治療患者營養狀況的惡化,改善神經功能,減少不良結局。
參考文獻
[1]陳雪峰.急性腦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易感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9):132-133.
[2] Davis J P,Wong A A,Schluter P J,et al.Impact of premorbid undernutrition on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4,35(8):1930-1934.
[3]張萍.腸內營養制劑立適康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應用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39-40.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2.
[5]宿英英,黃旭升,彭斌,等.神經系統疾病腸內營養支持適應證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9,42(9):639-641.
[6]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神經疾病營養支持學組.神經系統疾病腸內營養支持操作規范共識(2011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11):787-791.
[7]宿英英,黃旭升,彭斌,等.神經系統疾病腸內營養支持操作規范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9,42(11):788-791.
[8]陳潔芳,何旭東,張力三,等.腸內序貫營養支持在重癥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2(6):671-675.
[9]黃靖平,陳錦艷,勞全坤.全營養配方膳對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31-32.
[10]程一升,趙元琛,王永盛,等.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病人營養狀態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20(4):216-218.
[11]包萍.社區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6):54-55.
[12] Hiroyuki T,Takahisa M,Tomonori T,et al.Nutritional predictors of long term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fed through a gasto-intestinal tube following serious acute stroke[J].Stoke,2012,43(22):24-28.
[13]易靜,李美霞,李翠紅,等.早期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3,8(1):33-34.
[14]鄧曉清,黃麗華,蔣紅焱,等.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不良、卒中后并發癥及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1):31-34.
積極參與防慢病
“營養與疾病預防”全國醫生營養繼續教育項目,是針對當前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高發和臨床醫務工作者營養知識不足的現狀而發起的,擬在全國部分大中城市對醫務工作者普及營養知識,設立營養知識提高班,使他們能夠成為給百姓傳遞科學營養知識的骨干力量,為預防與營養有關的慢性病的發生,減輕家庭和國家的負擔做出貢獻。
2011年,原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聯合國慢性病峰會上明確指出,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人健康的頭號威脅。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國家新一屆領導上任伊始就提出“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基礎,首先就是健康中國。
在此次啟動會上,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首先高度評價了葆嬰的社會責任,并介紹了慢性病對國民造成的威脅及影響,他明確指出我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2.6億人,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通過改變人們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的過程中,醫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的醫務人員,特別是臨床醫務人員所掌握的慢性病預防知識還不足,一旦誤導患者影響就會很大。”王隴德說到。
“營養與疾病預防”全國醫生營養繼續教育項目成立了專家組,將為全國部分大中城市的醫務工作者普及營養知識,培訓力爭覆蓋全國600萬醫生,同時項目還將編制《營養與疾病預防指導手冊》,通過醫生及網絡下載向廣大老百姓傳遞專業、科學及實用的營養健康理念及相關知識宣導。
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提出,希望通過此項目在我國醫療機構中能夠培育出一部分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醫院,在慢性病管理和營養健康教育方面,能夠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堅持承擔社會責任
葆嬰有限公司副總裁楊立基表示,“營養與疾病預防”全國醫生培訓項目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提高臨床醫務工作者的營養知識水平,并通過他們向社會大眾傳遞科學的營養預防知識,來降低營養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是這個項目的偉大意義所在。
關鍵詞: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管理;數字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2
Some Issues Study 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iles Digitalization Building
Shi Rongrong
(Shaoxing CDC,Shaoxing312071,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gital records management has become more mature,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files to improve file information,standardized level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ir daily work and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posal.To meet the new situation,the caus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disease control,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ization.Disease control file information is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records management,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discussed and discussed abou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gital fil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arise,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for to share and reference.
Keywords: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File management;Digitalization;Research
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的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做好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的管理工作對于公共衛生部門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進行數字化的建設即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在當前的疾病預防控制檔案建設過程中,公共衛生部門已經開始注重信息化、數字化的建設,但是還不夠完善和系統,在進行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在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管理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總結,進而對其數字化建設的問題進行研究。
一、當前疾病控制系統信息檔案管理現狀
(一)檔案材料以及數據來源的整理問題
1.隨著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和信息量的高速增長,疾控機構經歷了SARS、禽流感、水危機等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時疾控機構所承擔的防病業務工作不斷深入和擴展,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的服務需求和工作要求也日益提高,對疾控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疾病預防控制檔案處于動態管理過程,有許多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信息內容和來源較多。由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需要上級主管部門、下屬各縣市區疾控疾控中心、各醫療機構及相關部門甚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信息來源較多,覆蓋范圍較廣,專業性較強。
二是信息載體較多。隨著辦公“無紙化”的發展,疾控工作應用的電腦、傳真、掃描機、復印機等也越來越多,電子公文的產生,改變了原有資料保存模式,檔案載體多樣化。
三是信息管理比較局限。由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專業性強,疾病預防控制業務工作開展中形成的資料由疾控系統封閉管理,也為疾病預防控制檔案資源的共來諸多不便。還有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管理人員,大多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僅停留在一些簡單的應用操作管理階段,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不強,從而不能充分發揮信息化設備應有的功能
2.基本材料的采集和整理之后,對其進行數字化的編排和管理是實現有效的數字化的管理的重要步驟。但實際的數字化中,對于如此多而復雜的信息極易出現混亂與錯誤,如管理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的常識性錯誤等。
3.疾控業務信息檔案的日益增多和信息載體的多樣化,原有的檔案、信息管理制度也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尤其在業務信息收集上缺乏明確的分類和工作要求,在業務信息整理、保存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流程管理和環節管理,在信息檔案資源利用上缺乏現代化的手段。
二、疾病預防控制檔案數字化建設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是一項比較系統的工作,同時剖解開來就是一項相對比較繁瑣和細致的工作。這就要求相關的管理者必須有效的按照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在檔案的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每一項工作都是整體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環節,所以開展數字化建設就要從這些細節入手,具體維護和建設好完整的檔案數據庫。具體而言,在疾病預防控制檔案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一般要注意以下的幾個問題:
1.基本數據的整理和建設。整個檔案庫的數字化建設離不開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數據整理和建設,沒有完善的數字化整理和編排,那么后續的相關整合與管理就無從談起。所以,在開展整個檔案的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基本數據的維護和整理。
2.建設疾病預防控制檔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隊伍:首先加強對檔案工作信息意識的培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其中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數字化技術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及與檔案信息化相關的現代管理技術知識等,使檔案工作者具有運用疾病預防控制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和信息技術手段加工處理、傳輸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強檔案工作者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的學習,使檔案工作者對疾病預防控制檔案信息化具有較高的理性認知和敏感性;再次是加強檔案現代化管理相關知識和外語的學習,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檔案工作者信息化管理水平。
3.疾病預防控制檔案管理的過程中要引進和采用信息化網絡系統,通過網絡信息化系統進行相應的管理和運作。為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創造更好的條件。
4.建立網上現行文件查閱中心提供全文查詢,加強電子文件的收集和積累工作。我們知道,電子文件是未來館藏數字檔案最主要的來源以前,進館單位只移交紙質檔案和紙質文件目錄,現在我們要求進館單位實行電子文件和紙質文件的歸檔雙軌制,一般將電子文件拷貝兩套,進行保存,并隨紙質文件一并移交檔案館,這樣既推進了檔案室的電子化進程,又節省了檔案館建立數據庫的工作量。
5.加大檔案管理軟件推廣力度。電子文件是包括電子文件內容、電子文件載體和電子文件,顯示修改的電子計算機軟硬件平臺的組合。由于種種原因,各進館單位電子文件所依賴的軟硬件平臺有所不同,這就給集成到檔案的數據庫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積極的措施予以解決,印發電子目錄數據庫結構與交換格式,對案卷級和文件級目錄數據庫結構的字段名稱、類型、長度做出了規定,規范軟件和數據格式,從而確保數據庫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檔案數字化建設的有效措施
1.在加強檔案的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強相關的管理和領導,這是做好數字化管理和建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知道疾病預防控制檔案資料的數據大多數是連續積累多年的系統數據。它從各個層面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狀態,生活模式,自然環境,各種疾病發生及流行態勢。因此,從系統科學思想出發去認識疾控檔案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認識。社會是一個大系統,由許多要素組成疾病的流行與其中的某些要素有重要的關系,研究這些關系及其規律性有助于對疾病的長久可持續控制。從這個角度看,疾病控制檔案數據具有原始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對檔疾控案數據的丟失是不可彌補的。疾病控制檔案的有效管理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2.針對疾病預防控制業務信息檔案的專業特點,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加強對業務信息檔案的管理。細化對信息檔案的分類和資料的整理范圍,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業務資料形成過程環節的監管,強化考核,提高檔案質量,與此同時還要加大了對檔案工作設施的投入,并利用計算機實行了集中統一管理,保證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與歸檔工作的正常運行。
3.加強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引進和投入使用,疾病預防控制的數字化建設需要一個科學的、系統化的管理工具,所以,在進行相關的數字化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和引進先進的有效方式和方法開展工作。從而把數字化的建設工作做的更加系統化、同時實現高效的運作。
參考文獻:
[1]馬緒超.檔案開放公布中的法律規定探析[J].檔案,2002,3
[2]郭艷霞.檔案開放的新視角[J].檔案學通訊,2002,4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65-02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gnition of Measles and Rubella Prevention for Perinatal Pregnant Women/WEN Rui-fe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15):65-66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gnition of measles and rubella prevention for perinatal pregnant women.Method:90 cases of perinatal pregnant women took pre-pregnanc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45 cases) and prevention group(45 cases) randomly.The genera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inspection and hospi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while the women in the prevention group received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knowledge related measles and rubella diseases.The understanding and satisfaction towards measles and rubella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Result:The pregnant women in the general group had a relatively lower index score in terms of the understanding,prevention,transmission route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ccination,while higher in prevention group(P
【Key words】 Rubella; Measles;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Influ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Huidong People’s Hospital,Huidong 516300,China
麻疹?c風疹均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之一,傳播性較強,疾病容易出現爆發性流行,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傳播,患者一旦感染后主要表現為發熱、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且麻疹消退后會留下印記。此種疾病一般會伴有較為嚴重并發癥,臨床暫時沒有特異性藥物治療,一般以預防為主[1]。風疹是一種發作較急的呼吸道傳染病,可分為先天與后天感染型,此種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林巴結腫大等,兒童發病較為多見。而處于圍孕期婦女一旦感染風疹病毒后,不會顯現明顯反應,此種病毒可直接感染胎兒,影響其生長發育,甚至可以引發畸形,因此,孕前婦女,告知其針對上述兩種流行性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風疹與麻疹均無特異性藥物治療,只能通過早期預防與接種干預而降低其發生率[2-3]。本文研究護理干預對圍孕期婦女孕前麻疹和風疹防治認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孕前檢查的90例婦女隨機劃分為一般組(45例)與防治組(45例)。一般組年齡(28.4±3.9)歲,防治組年齡(25.4±2.0)歲。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對象均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孕前檢查,結果顯示為健康;本次研究已經取得就診者本人同意,并表示配合。排除有交流障礙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
一般組就診者接受常規孕前身體檢查,護理人員應指導其進行備孕,告知其圍孕期應攝入必要維生素,目前大多數人存在一定認知誤區,認為懷孕后定期遵醫囑進行產檢與孕期保健即可,這是一種錯誤信息。而臨床醫師建議夫妻雙方備孕開始前半年即可開始注意保健,需及時檢查夫妻雙方機體情況,改掉日常生活中不良習慣,堅持健康飲食,積極為備孕做準備。孕前三個月婦女應在醫師建議下及時補充葉酸,且應在圍孕期進行遺傳病篩查工作,確定夫妻雙方均為最適宜的生育狀態,完成備孕工作,做好各種傳染病防治講解。防治組重點針對麻疹、風疹進行預防知識宣傳,包括:(1)患者來院接受孕前檢查時,醫護人員應對其進行麻疹、風疹等相關知識指導,向患者發放傳染病宣傳手冊,并及時判斷其知識掌握情況,孕前檢查結束后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工作。雙方進行面對面交流,告知就診人員目前社會麻疹與風疹的感染控制現狀,以及防治重點,疾病危害性等,告知其日常生活中應遵循的健康行為方式,告知其圍孕期飲食原則,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其疾病預防意識,護患保持良好溝通,醫師應及時傾聽患者疑問,幫助其解答相關問題,做好相應指導工作,讓患者主動參與到防治工作中并積極配合[4]。(2)患者定期來院體檢,護理人員可抓住機會,對患者進行情景教學,帶領患者進入科室多媒體教室,為其講解麻疹及風疹感染知識,為就診者講解孕前防治工作重要性。詳細說明兩組疾病的病毒感染途徑、疫苗接種及其他注意事項等知識,可為就診者列舉真實病例。(3)進行疫苗接種,加強接種后干預護理,告知患者進行孕前接種,可讓患者產生抗體,機體有主動免疫力,通過此種方法降低胎兒感染與妊娠期并發癥出現的可能性,對就診者講解疫苗接種護理要點,提高圍孕期婦女對麻疹預防工作的理解[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對于麻疹、風疹防治知識的掌握能力。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包括完全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完全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疾病預防知識了解情況觀察
一般組疾病預防知識了解評分較低,防治組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防治護理的滿意情況
一般組滿意度低于防治組,防治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圍孕期指夫妻雙方準備懷孕前的一段準備時間,主要包括婦女心理準備、機體營養、生活健康行為等方面,做好此階段護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應囑咐患者及時補充營養素,包括葉酸、碘和鐵,同時做好高發傳染病預防措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