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疾病預防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深圳市龍華新區衛生監督所,廣東深圳 518109
[摘要] 學校、托幼機構常見傳染病有肺結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傳染病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輕者可影響學習、生活,重者可危害身體留下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學校、托幼機構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做好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尤為重要。
[
關鍵詞 ] 學校;托幼機構;傳染??;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34-02
學校、托幼機構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多發,夏、秋季則以腸道傳染病為主。同時,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發生與寒、暑假有著密切的關系,寒、暑假過后的兩次開學,所伴隨的學校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不僅僅與社會上傳染病流行季節吻合,更重要的是在寒、暑假中,學生的走親訪友的流動和活動,可能將接觸的外地傳染病帶到本地,又隨著開學而帶進學校、托幼機構,通過學生間的密切接觸而在學校中傳播。了解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季節特點,抓好春、秋二次開學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對學校、托幼機構中傳染病管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2013年發生傳染病的基本概況
深圳市龍華新區現有學校、幼兒園共187所,其中:中學5所、小學51所、幼兒園13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10.71萬人,在園幼兒4.45萬人。
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發病情況:2013年發生傳染病疫情共903例,涉及病種18種,其中:法定傳染病14種(流行性腮腺炎266例,手足口病128例,其他感染性腹瀉91例,猩紅熱38例,細菌性痢疾10例,乙肝6例,肺結核5例,麻疹4例,風疹3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3例,淋病2例,傷寒1例,梅毒1例,艾滋病1例),非法定傳染病為4種(水痘335例,其他疾病3例,尖銳濕疣1例,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1例)。
傳染病發病種類:主要以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為主,占總發病數的93.69%,其中:呼吸道傳染病6種616例,占總發病數68.22%,腸道傳染病4種230例,占總發病數25.47%。
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呼吸道傳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發生在4~7月份,占49.62%;水痘主要發生在1、4、5、6、11、12月,占81.49%;腸道傳染病中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6、9月,占49.22%。
發生爆發疫情情況: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爆發疫情4起(水痘3起,乙流1起),發病53例。
2 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防控傳染病的各項措施落實情況
2.1傳染病防控措施具體內容
開展全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傳染病防控監督檢查,重點圍繞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建設、管理責任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晨檢、缺勤追查等基礎資料的記錄情況和疾病防控管理責任制的落實等方面進行了監督檢查。具體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①有無建立和落實疫情報告制度,發現疫情是否向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②有無建立每日晨早健康檢查制度,有無指定專人負責對每個學生及上崗人員進行健康檢查,發現傳染病病癥及早采取措施;③有無做好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包括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④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順暢流通,廁所有無定時打掃及消毒,空調濾網有無定期清洗消毒;⑤有無開展健康教育,是否培訓、督促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個人衛生和疾病防護。
2.2檢查結果
檢查187所學校、幼兒園,173所學校和幼兒園均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了傳染病防控管理組織,制定了晨檢、疫情報告、因病缺勤追查登記和消毒制度,落實了專(兼)職疫情報告人員,能夠較為規范地執行晨檢登記制度,開展了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病因排查登記,做好衛生管理和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工作,定期做好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工作;14所學校和幼兒園未達到上述要求,部分措施落實不全。
3 防控傳染病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部分學校和托幼機構的傳染病防控意識淡薄,未建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等各項管理制度及防控預案不健全。②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傳染病防控意識薄弱,未能建立傳染病防控長效管理機制,未將傳染病防控和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教學計劃,工作中缺乏積極主動性。③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落實不力,登記不詳實,尤其是因病缺勤學生病因追蹤不到位,就診醫院不明確。④傳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絕大多是學校和幼兒園未能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和《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的要求配備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現階段各學校的保健老師均是由學校內的任課老師擔任,未接受相應學校衛生專業知識、傳染病防控和急救技能等相關知識培訓,未取得相應的合格證;而大多數私立幼學?;疚磁鋫鋵B毿l生保健人員。
4對策措施
從近年來學校、托幼機構發生傳染病態勢分析,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發生傳染病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和學習,也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工作從以下四方面繼續加強:①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配合教育部門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呼吁增加對學校的經費投入,增加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數,使學校衛生工作真正做到專人專管。②加大傳染病防控宣傳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深入開展學校及幼兒園手足口、麻疹等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的傳染病防控意識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范能力、處置能力。充分利用板報、櫥窗、電子屏幕等各種途徑,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衛生知識宣傳活動,使老師和學生掌握更多有關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師生的傳染病自我防控意識。③積極落實整改,將各項防控措施真正落實到位;④加強衛生部門、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及時通報,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
[
參考文獻]
[1] 戴孟陽,王磊石,許志廣,等.實施綜合管理確保傳染病防制效果[J].現代預防醫學,2003(1):56-58.
[2] 何靜怡.上海市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治管理監督檢查與抽檢結果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8(20):102-104.
[3] 崔霞,焦力群,吳鏑,等.綜合醫院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36-37.
[4] 張素艷,龐世娛.大中專院校傳染病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0(10):97-98.
[5] 于賀,李俊孚,呼艷宏.白城市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4):235-236.
近年各地手足口病疫情頻頻爆發, 引起了社會關注。為了解如東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我們對如東縣2009年手足口病發病情況進行分析, 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網絡直報系統中現居住地為如東縣的手足口病病例。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對如東縣2009年報告的手足口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流行概況
如東縣2008年5月2日開始對手足口病疫情進行網絡直報。2009年共報告病例1 447例, 發病率為139.06 /10萬,占同期各類法定傳染病報告總人數的40.64%,無死亡病例。
2.2流行病學特征
2.2.1時間分布手足口病全年皆有發病, 呈雙峰。發病數自3月明顯上升, 4月份達高峰,6月逐漸下降,9月份上升,11月份再次達高峰。4月份、11月發病分別占全年的20.18 % 、20.73%, 見圖1。
2.2.2地區分布2009年如東縣各鎮均有病例發生,發病率最高主要為拼茶鎮,發病率為274.66/10萬;最低為曹埠鎮,發病率為81.12/10萬,見表1。
2.2.3人群分布報告的病例中男性838例, 女性609例, 男女之比為1.38∶1。男性發病率為2.68%,女性發病率為1.99%,發病率比為1.35:1。發病年齡最小為6個月, 最大33歲, 主要集中于10歲以下年齡組, 其中1~6歲發病最多, 占全部發病的75.47% (1092 /1447) , 其次是6~8歲年齡組, 占全部發病的20.08%(334 /1447) , 隨著年齡增加, 發病數逐漸減少, 30歲及以上年齡發病1例,占0.069%(表2)。發病主要集中于幼托兒童、散居兒童和學生,發病數分別占發病總數的64.48%(933/1447)、31.86%(461 /1447) 、3.59% (52 /1447)。
2.3臨床檢測
2009年共對47名患兒進行咽試子和肛試子檢測,其中COX-A16陽性占31.91%(15/47), EV-71陽性占36.17%(17/47)。
2.4主要臨床表現
對部分住院病人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病人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 手、面、足、臀等部位有皮疹, 口腔黏膜有紅色皰疹,嚴重者出現頭痛。病程5~20 d不等, 大多在7d之內痊愈。2009年全縣共有397例病人住院, 占全年發病人數的27.44%,住院病例中2例并發腦炎,無死亡病例。
3討論
手足口病是嬰幼兒常見病, 多發病, 感染后多數癥狀輕微,是全球性傳染病。2008年3月安徽阜陽市出現不明原因的感染患兒,經專家組鑒定為手足口病。臨床研究發現EV-71毒株引起手足口病并發癥的比例較大[13]。而我縣患兒感染COX-A16和EV-71毒株機會均等,未發現EV-71毒株對患兒引起并發癥的比例比COX-A16高。
2007年如東縣就有手足口病例報告,2008年5月2日衛生部規定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并網絡直報,逐漸規范了手足口病的報告制度。2009年如東縣疫情報告病例逐漸增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我縣疫情特點加強防治力度和采取相應防治措施。① 我縣患者主要為幼托兒童,發病地點集中于幼托機構,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4]。衛生行政部門聯合教育部門根據衛生部的《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教育部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要求幼托機構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及時送診或居家休息。凡托幼機構1周內在同1個班級發生2例以上(含2例)手足口病例,衛生行政部門與教育部門聯合發文通知停課,視托幼機構具體情況采取部分關閉或全部關閉10天,停課后幼兒園環境進行消毒,以防疫情擴散。② 我縣發病呈雙峰,4月份和11月份為發病高峰,因此在發病高峰季節幼托機構的教室和宿舍等保持良好通風;每天對玩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每天對兒童接觸的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③ 我縣各鎮均有病例發生,因此各鎮衛生所疾控人員加強轄區內患兒隨訪和家庭消毒工作,對患兒家長進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以督促家長做好患兒的看護,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經防制措施的落實,2009年我縣手足口病沒有出現疫情進一步蔓延,沒有死亡病例。
我縣2009年手足口病占法定傳染病達40.64%,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傳染病。表明我縣手足口病疫情還是很嚴重的。患兒集中于幼托機構,表明幼托機構的預防措施沒有完全做到位。預防控制手足口病單純依靠衛生部門還不夠,需要教育、衛生、政府等多部門協作,政府增加防治手足口病的經費,教育部門增加幼托機構消毒設施的配備,衛生和教育部門加強對幼托機構防控工作的督查,將防治手足口病疫情關鍵控制點前移。
鑒于手足口病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建議進一步采取預防、控制策略,積極主動開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尤其在目前尚無特異性有效治療藥物與預防疫苗的情況下,幼托機構加強日常消毒及晨檢工作。衛生部門加強對幼托機構日常消毒和防護的指導,扎實開展疾病預測、監測、健康教育和疫點消毒和疫情處置工作,大幅度降低發病率,防制疫情擴散,成為當前手足口病防治策略的關鍵所在。
4參考文獻
[1]謝雯, 趙紅.腸道病毒71型與手足口病臨床研究概述[J].中國醫刊, 2008,43 (6):2-4.
[2]李文先, 葉冬青.EV71 病毒感染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研究進展[J].疾病控制雜志, 2008,12:188-191.
[3]陸一涵, 姜慶五.人腸道病毒71型與手足口病[J].疾病控制雜志, 2008, 12 (3):183186.
[4]何建剛, 吳軍, 王斐.蕪湖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9, 15(5):330-334.
2009年,在衛生局班子的領導下,和上級部門的要求下,我預防保健股開展了大量工作,堅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為工作重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出發點,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全面完成了預期的目標任務?,F將這一年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繼續加強。
堅持“重點疾病、重點防治;重點地區、重點預防;重點人群、重點保護”的原則。著重搞好疾病控制、擴大免疫規劃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工作。
1.疫情報告:全縣15個鄉鎮17個衛生院應報告疫情561旬,實際報告550旬,報告率為98.04%,缺報11旬缺報率為1.96%。1~11月報告法定乙類傳染病10種831例,hiv感染者6例,丙類傳染病8種188例,其它傳染病和其它疾病6種141例。全縣自5月1日至7月31日各疫情報告單位每日實行甲型h1n1流感疫情“零”報告,8月1日至今實行疫情“周”報告。 一是成立應急隊伍,明確任務職責。先后制定下發了《縣甲型h1n1流感應急處置預案(試行)》、《縣甲型h1n1流感病例轉運方案(試行)》、《縣甲型h1n1流感醫療處置預案(修改版)》、《縣甲型h1n1流感防控衛生處置應急預案》。成立了綜合協調組、醫療救治組、疫情處置組,指定到縣人民醫院為甲流感治療定點醫院,120急救中心負責急救轉運,各醫療機構設置了發熱門診,建立了預檢分診制度。
二是嚴格疫情監測和報告制度。加強疫情監測報告,認真做好疫情調查處置工作,加強對學校、托幼機構等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疫情監測,發現群體性發熱學生及聚集性流感樣病例,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排查處置。繼續認真做好季節性流感的監測工作,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三是強化輿論宣傳,提高防護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印發宣傳單,召開培訓會,在政務信息公開門戶網站上開辟專欄甲流感防治知識和防控策略等形式宣傳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防控知識。
四是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防治水平。多次組織衛生系統臨床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將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培訓教材下發各醫療衛生單位及民營醫院組織學習,鄉村醫生由各鄉鎮衛生院組織培訓,做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五是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革除陳規陋俗。全縣從9月起開展為期一月的凈環境、防甲流,講文明、樹新風的環境衛生大整治,重點對學校、醫院、辦公樓、公共場所、背街小巷進行了檢查督促。倡儀市民在婚喪嫁娶時革除陳規陋俗,減少人員聚集。 七是搞好疫苗接種工作,筑牢免疫屏障。第一批5000人份疫苗已對全縣醫務人員、公安民警、出租車司機、長卡司機等高暴露人群進行了接種,第二批5800人份將重點對城區學校教師、高三、初三、小學六年級、幼兒園大班、羈押人員優先進行接種。913人,接種率達96.80%。乙腦群體性接種: 6月16日至30日,在全縣開展了大規模的乙腦群體性接種工作,全縣應種目標兒童26778人,實際接種 24437人,接種率為91.3 %。瘧疾防治:今年1~11月疾控中心涂發熱病人血片鏡檢45人,未檢出瘧疾病人;實行抗復發治療1例治療率100%。
4.地方病防治:一是碘缺乏病防制:今年是我縣消除碘缺乏病考核評估最關鍵的一年,衛生局領導高度重視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多次召集預防保健股和疾控中心相關工作人員研究部署此項工作。因我縣屬貧困縣,經濟文化落后,所以消除碘缺乏病任務艱巨,為了使我縣的各項指標達到合格要求,今年我縣疾控中心分別三次對9個鄉鎮,所轄36個行政村的288戶居民食用碘鹽進行了抽樣檢測,同時配合鹽業辦對全縣鹽業市場的非法銷售進行打擊,并在蓮峰查處非碘鹽6噸。
二是改爐降氟項目工作: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今年下達我縣改爐改灶任務數9000套,經研究決定分別在墨翰、務基、馬楠、水竹、碼口五個鄉鎮實施,并且今年時間緊,任務重,為了確保任務圓滿完成分別成立了項目領導組和辦公室、爐灶招標組、技術指導組,制定了永善縣2009年改爐降氟實施方案、技術方案和健康教育方案等相關配套文件,在項目鄉鎮的配合下,改爐降氟各階段的工作均按期進行,并圓滿完成。 6.afp監測:通過按時、主動對哨點醫院(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進行搜索,發現afp病例2例,均已采標本送檢并按時跟蹤隨訪。 8.突發事件處置:積極有效處置了4月2日溪洛渡水電站葛州壩工程局農民工暴發眼病疫情事件,4月中旬雙鳳十九組一集中居住點7人不明原因的神經中毒事件,7月17日洛渡電站施工區二坪民工營地食堂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等6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確保了社會穩定。
二、婦幼衛生工作 (一)組織領導
2009我縣成立了項目領導組、項目辦公室和技術指導組。召開項目領導組和技術指導組會議各四次。制定了《縣2009年降消項目實施方案》,縣衛生局制定了《縣2009年貧困孕產婦救助資金管理辦法》、《縣住院分娩限價措施》,開展了實質性的工作。
(二)貧困孕產婦救助工作 (三)急孕產婦及危急兒童搶救 (四)真做好高危孕產婦篩查,采取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
加大高危孕產婦篩查和管理力度,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對篩查的高危孕婦重點管理,并要求全部住院分娩,2009年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99.85%。為了提高住院分娩率,我縣制定了《縣住院分娩限價措施》,村醫動員一個孕產婦住院分娩給予一定的補助,村干部和婦聯積極宣傳動員,加大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通過采取以上措施,2009年我縣住院分娩率比上年有了較大提高。
(五)各項指標完成情況
2008年2009年比上年
住院分娩率 73.95%82.438.48
新法接生率97.63%97.810.18 系統管理率 94.7%95.080.38
高危孕產婦篩查率16.47%16.43-0.4 0-2歲系統管理率為 76.93%83.396.46 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2.61‰17.64-4.97 三、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情況: 四、加強出生醫學證明管理
為了規范我縣的出生醫學證明的管理。制定下發了《衛生局關于進一步做好〈出生醫學證明〉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婦幼保健院負責轄區內《出生醫學證明》的申領、發放、統計、監督指導等具體事務。同時還明確規定了出生醫學證明實行逐級領取與發放、規范運輸和存放管理、建立發放管理制度、定期督查制度等要求。
四、宣傳培訓危急孕產婦急救及系統管理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村級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婦女兒童的衛生知識知曉率。衛生局先后下發有關“降消項目”、“結核病防治、“預防接種”、“艾滋病”、“碘缺乏病”“地氟病防治項目”“出生醫學證明管理”等相關文件,并結合工作實際,充分利用“3.24結核病防治宣傳日”、“4.7世界衛生日”、“6.26國際禁毒日”、“12.1愛滋病防治宣傳日”、5.15碘缺乏病宣傳日等宣傳日,通過張貼醒目標語、面對面宣傳、廣播、電視、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和咨詢活動,努力提高婦女兒童衛生保健知識知曉率。
(一)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各類衛生資源的作用。
*年,隨著*新城建設及啟用,行政中心轉移及人群分布變化,將會對現有衛生資源的配置特別是開發區醫院、區紅會醫院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統籌規劃,對各類衛生資源合理定位、有效配置,充分發揮作用是今后面臨的實際問題,應當未雨綢繆,提早應對。
為使各類衛生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著手啟動全區衛生信息化建設,借助先進技術手段,提高區域衛生整體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協調有關部門,加快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硬件建設是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快推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盡快完善衛生資源配置,及早發揮全區整體資源效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群眾就醫環境,吸引更多群眾利用區內衛生資源,使醫院和群眾雙重受益。為此,要積極主動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全力推進以*中心醫院、紅會醫院改擴建項目為重點的醫療項目,以疾控中心、婦幼保健所為主的公共衛生項目和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的基層衛生三大類項目建設。
(三)完善網絡,加強內涵建設,推進社區衛生服務。
以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以及相配套的政策為主線,以創建文明城市為載體,以提高居民知曉率和滿意率為目標,進一步完善網絡,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1、繼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積極推進永和街、*街、聯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和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改造,按標準完善基本設施和設備。推進中心-站一體化管理。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
2、落實基本醫療補助政策。做好社區基本醫療補助政策與我區原來實行的農合患者優惠政策的銜接,積極與財政局溝通協調,將社區門診藥費納入門診政府補助10%的范疇。制定社區衛生補助經費管理辦法,嚴格把好經費的管理和使用。
3、以項目管理為抓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內涵建設。按照*市社區公共衛生項目考核辦法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各項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提高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要改變服務模式,積極為居民提供上門服務,建立家庭病床。以慢性病管理為突破口,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戶籍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力爭達到20%,60歲以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健康檔案建檔案率達到50%。以健康檔案為抓手,為居民提供連續性、綜合性的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率。
4、理順院辦中心的管理模式。對院辦“中心”的功能和業務用房進行調整,使其成為具備獨立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機構,設立獨立專帳,實行獨立核算,按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收費標準收費。理順“中心”與醫院雙向轉診關系以及共享服務項目收費問題。
(四)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
以實現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為主線,以提高農村衛生隊伍素質為重點,改革運行機制,全面推進各項農村衛生工作。
1、全面推進農村初保達標工作。規范基本醫療服務,提高農村中醫藥服務比例,每個村衛生站都要開展中醫藥服務。加強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開展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推進農村改水改廁,規范農村初保達標評審資料,力爭在8月份通過農村初保達標評審。
2、加強與組織人事部門的溝通,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與建設的意見,改革鎮醫院人事和分配機制,建立人才吸引機制,創造良好條件吸引專業技術骨干到鎮醫院工作。
3、繼續推行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方案,完成鎮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到上級單位脫產進修3個月以上的計劃,完成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繼續開展“三基”和各類適宜技術培訓,鎮醫院醫務人員全部要通過“三基”考核。
4、推行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將村衛生站作為鎮醫院的分支機構,加強對村衛生站醫療質量和安全的管理,進一步完善村衛生站考核和鄉村醫生補貼辦法,強化村衛生站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使公共衛生服務延伸到村。建立鄉村醫生準入和退出機制,提高村衛生站執業(助理)醫師擁有率。在推進鎮村一體化管理的同時,逐步啟動農村衛生信息化建設。
5、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和經辦機構的監管,保證合作醫療資金的安全。進一步簡化報銷流程,盡可能方便參合群眾。開展合作醫療調整方案的調研,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精心組織2009年新型合作醫療宣傳發動和籌資工作,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
(五)圍繞“兩綱”目標,提高婦幼保健工作水平。
以落實“兩綱”(婦女、兒童發展綱要)達標為主線,針對我區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管理率仍然較低,孕產婦死亡偶爾發生,婚前檢查普及不夠,兒童營養有待加強等問題,采取積極措施予以解決。
1、繼續加強婦幼保健基層人員的業務培訓。開展高危妊娠管理,規范轄區各產科醫療機構的高危妊娠管理程序,完善工作流程和表冊填寫方法,提高管理質量。在兒保醫生和幼兒園保健醫生中開展科學喂養知識、佝僂病篩查、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篩查、集體兒童膳食營養監測評價等培訓。讓每間有食堂幼兒園的保健醫生都能熟練運用保健軟件進行兒童健康管理和營養管理。
2、加強婦幼保健管理。按照社區公共衛生考核管理辦法組織對基層婦幼保健工作的檢查考核,加強對產科質量督導,規范產科門診,落實高危妊娠管理和婦保、門診、病房的一體化管理。加強對托幼園所保健工作督導,將督導檢查與衛生保健合格證核發相結合,對已取得衛生保健合格證的幼兒園進行抽查、年審。
3、加大婦幼保健知識宣傳力度。利用孕婦學校、家長學校、婚姻登記處、社區宣傳欄等陣地廣泛宣傳婦幼保健知識,繼續發揮婦幼保健講師團作用,深入社區、農村宣講婦幼保健知識,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
4、針對我區婦幼保健工作存在的問題,開展科研工作,研究提高我區婦幼保健工作的可行措施。*年要完成婦女、兒童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流行病學調查和干預項目研究,缺鐵性貧血對嬰幼兒言語、運動發育的影響的研究等課題。
(六)加強醫療行業管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堅持管辦分開的原則,強化對政府辦和社會辦醫療機構依法實行行業監管的職責。建立依法行醫責任制,堅決糾正和查處醫院管理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加大對社會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打擊超范圍執業、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非法醫療廣告等行為,規范醫療廢物和藥品管理,凈化醫療市場環境。
2、結合醫院管理年活動,開展醫院管理評審達標活動,全面、系統規范醫院管理行為,建立醫院管理評估、整改、反饋的良性運行機制。
3、積極推進臨床路徑和單病種管理等先進的醫療質量管理模式,建立自覺糾錯和服務補助機制,鼓勵醫務人員自覺主動地發現、報告和糾正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4、進一步完善醫患糾紛應急處理機制,實施全員醫學人文技能培訓,提高醫患溝通技能,把加強溝通作為和諧醫患關系的紐帶,提高醫院服務滿意度。
(七)加大力度,做好全區傳染病防控工作。
1、認真宣傳和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加強對各類傳染病監測,掌握流行動態,重點加強對醫療機構疾病報告和門診預檢分診制度以及現場控制落實情況的檢查指導,提升疾病信息報告和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工作的質量和管理水平。
2、加強常規計劃免疫工作,建立和健全入托、入學查驗預防接種證制度,加強各類疫苗的全程管理,確保各類疫苗接種安全、有效。進一步提高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
3、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進一步提高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開展安全套推廣使用計劃;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完成美沙酮門診的建設,開展美沙酮維持治療工作。
4、加強全區慢病管理。繼續加強全區結核病防控工作,加強各醫院痰檢點建設和管理,切實做好菌陽病人篩查工作,完成篩查目標,加強菌陽病人的治療和管理。加強精神病管理網絡建設,開展精神病人社區管理、治療和康復工作。
(八)加強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保障社會公共衛生安全。
1、鞏固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和創衛成果,進一步深入開展食品消費環節的整治工作。
2、繼續加強職業衛生監督和管理,完善職業衛生系統管理,組織落實區人大一屆四次會議的1003號議案的實施方案。在我區農村地區開展有毒有害作業企業職業衛生專項調查,力爭完成本底資料的調查和電子檔案的建立。實現職業衛生管理信息化,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3、加大對醫療市場的監督執法力度,加大打擊非法行醫工作力度,查處各種違法行醫行為,凈化我區醫療市場環境,保障群眾就醫權益。加強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和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對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落實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工作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傳染病防治工作到位。
4、推進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政務公開的內容、方式。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對九龍鎮公共衛生監督力度,力爭在九龍鎮設立衛生監督分所。
5、繼續做好各類公共衛生的常規性監督執法工作,確保全區良好的公共衛生秩序。開展食品衛生放心工程,按照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要求,開展集體食堂、學校食堂、快餐配送單位量化分級管理。
(九)加強中醫、醫療保障、紅十字會、衛生統計工作。
1、區紅會醫院要積極做好向中醫院轉型計劃,按照二級中醫院標準做好學科建設、醫療設備和人才引進等工作,盡可能縮短轉型期。
2、積極發展紅十字會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在企事業單位中,開展初級衛生救護培訓,力爭*年完成500人的培訓任務。
3、完成*市無償獻血工作任務。
(十)建立長效機制,鞏固和拓展創衛成果,為創文明城市奠定基礎。
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為老百姓營造一個長期干凈、整潔的環境的指示,采取各種措施,狠抓創衛長效機制的建立,鞏固創衛成果,為創建文明城市奠定基礎。
1、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創衛精神,把好的經驗、做法轉化為良好的經常性工作機制,并研究制定建立創衛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2、大力開展以深入“清潔家園”活動為主題的愛國衛生運動,清除衛生死角,消滅四害孳生地,抓好除四害基礎設施建設和除四害管理監督工作,努力降低“四害”密度,防控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的發生。
3、以“三創”考評和創建衛生村為抓手,不斷整改各種存在問題,拓展創衛成果,推進創衛工作上層次。
4、認真貫徹區創衛責任分解,各單位要根據各自的職能,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積極整改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治、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病媒生物防制等方面的存在問題,鞏固創衛達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