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應用統計碩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盲源分離,自然梯度算法,自適應步長
引言
在科學研究和工程中,很多觀測信號可以看成是不可見的源信號的混合,這意味著源信號和傳輸信道都是未知的,僅僅由觀測信號對未知的傳輸信道和源信號進行估計的問題稱為盲源分離(Blind Signal Separation,BSS),所謂“盲”是指(1)源信號不可觀測;(2)混合方式未知。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BSS技術是當前信號處理領域的一個熱點研究問題,在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軍事雷達技術、通信信號處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1-3]。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
在Amari[4]的自然梯度算法中,步長的選擇對算法的穩定性和收斂速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步長越大,算法的收斂速度就越快,但同時會引起算法的穩態失調;步長越小,算法的穩態誤差就越小,但同時收斂速度變慢。本文算法在迭代過程中,適時對步長進行優化,使得算法在保證穩態誤差的情況下收斂速度大幅提高。
1 線性混疊盲源分離模型
假設有n個相互統計獨立的未知源信號,經過未知的傳輸信道后獲得m個觀測信號,寫成矩陣形式為:
(1)
即,該模型稱為盲源分離的線性混疊模型,稱為混疊矩陣或者傳輸信道,t為時間指標。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盲源分離的任務就是在源信號和傳輸矩陣A均為未知的情況下,僅僅由對源信號作出估計,通過學習,尋找一個滿秩的分離矩陣W使得各分量之間盡可能的獨立,依此作為對源信號的一個估計。若全局矩陣[5]的各行各列只有一個元素接近于1,其余的元素皆接近于0,此時估計信號是源信號的一個拷貝。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
2、Iformax[6](information maximization)盲源分離算法
Informax算法采用信息傳輸極大準則,通過調整分離矩陣使得非線性輸出與網絡輸入之間的互信息最大:
圖1 Informax 算法原理圖
由信息論知識:
(2)
邊緣熵: (3)
微分熵: (4)
得到代價函數:(5)
與分離矩陣無關,優化代價函數為:
(6)
即算法通過調整通過調整分離矩陣,使得(5)式極大。
采用自然梯度算法搜索代價函數(5)的極值點:
(7)其中: (8)
第個分量:(9)
稱為激活函數,是對源信號的概率密度函數的近似估計。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
3、改進的自適應步長算法
在信號分離的初始階段,由于信號之間的強相關性,算法需要使用較大學習速率,以加速信號的分離,到了算法的后期,需要跟蹤分離出來的信號,同時還需要捕捉未分離出來的信號,此時較小的步長可以滿足需求,以分離出剩余的信號。碩士論文,自然梯度算法。算法收斂時滿足:
(10)
計算過程的迭代式為[4]:
(11)
當(9)式成立時,算法的迭代式滿足:
(12)
由(11)式可以看出,當[7]取值較大時,則信號分離情況較差,需要較大的步長,算法趨于收斂時,取值趨于0。所以可以依據取值大小調整步長。現有定義如下:
(13) (為源信號個數)(14)
(15)
綜合(10)(11)(12)(13)(15),本文的自適應步長算法可以描述為:
(16)
令,設置小的正數,當時算法收斂。
4、計算機仿真
隨機選取混合矩陣,兩個語音信號為:
圖2:源聲音信號圖
Fig2:Sourcespeech signal
混合后的信號圖像為:
圖3:混合聲音信號
Fig3:Mixture speech signal
還原后的信號圖像為:
圖4: 還原聲音信號
Fig4: Recovery speech signal
串音誤差曲線圖[8]為:
圖5:串音誤差曲線圖
Fig5: Crosstalk error
5總結:
本文在對自然梯度算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算法迭代過程中步長適時調整的依據,在加快算法收斂速度的同時兼顧穩態誤差,通過計算機仿真,本文算法的收斂速度明顯優于原算法,且穩態誤差較小。
參考文獻:
[1]張賢達,保錚.盲信號分離.[J]電子學報,2001,29(12):1766一77.
[2]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3]E.OjaThenonlinearpcalearningrulein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J].NeuroComputing,17(1):25-46,1997.
[4]SAmari.NaturalGradientWorksEfficientlyinLearning.[J].NauralComputation,10,251-276,1998.
[5]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6]RLinsker.Self-organizationinaperceptualnetwork.Computer,[J].21:105-117,1988.
[7]一種改進的步長自適應EASI算法。[J].艦船電子工程,2006,(2),P137
[8]AmariS,CichockiA,YangHH.Anewlearningalgo2rithmsforblindsignalseparateion[J].NeuralInformationProcess2ingSystems,1996,(8):757~763
一、對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進行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層次結構分析法、文獻計量法、個別訪談法和專家評審等方法。理論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文獻數據庫,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相關資料,深入理解和綜合分析文獻內容,一方面詳盡地了解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特點,另一方面明確國內外人文科學成果評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實證研究部分,主要運用層次結構分析法、個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確立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形成相應的論文類成果和應用對策類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獲取實證研究樣本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以驗證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方向。另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加強與論文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創新,將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彌補認識上的不足。
(二)樣本收集
確定研究對象:具備研究生培養的石油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國內頂級院校、地域差異的院校、省內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數據方法:通過電話訪談,相關大學網站收集相關資料以及通過相關的期刊或研究報告等資料獲取相關數據。除此之外,我們重點選取了二十余位學術評價領域的理論學者和科研管理部門的實踐專家,以面訪、郵件、電話方式進行了訪談和書面反饋。
(三)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統計分析
通過選取,最終有21所高校被列為研究的對象。一方面研究這些高校研究生學位評價體系的細化分類,另一方面探析各類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內部的權重分配,各個指標之間相互關系,從而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分配的規律。
以中國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三所石油院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為藍本,結合其他18所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的分類方法,將21所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統計結果:一級評價指標的論文選題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的學校統計數量21個;要求選題前沿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3個;要求選題新穎性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一級指標論文水平主要包括七個二級指標:要求研究方法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文獻綜述的客觀性與全面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5個,要求寫作的邏輯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2個,要求論文研究難度與工作量的學校統計數量8個,要求材料的充分性與可靠性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觀點鮮明、立論正確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新觀點與新見解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潛在的社會效益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獲獎或的學校統計數量4個。一級指標寫作能力主要包括五個二級指標:要求文字表達能力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書寫的規范化的學校統計數量10個;要求設計圖形、圖表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學風嚴謹性的學校統計數量5個;要求摘要表述簡潔規范反應核心內容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答辯情況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回答問題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報告重點及闡述情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著裝及態度情況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
(四)制定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的原則
從評價需求、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和評價持續等維度看,應關注以下六項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即分類方案在評價過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類不能過于復雜,分類顆粒度切分要恰當,以保證分類框架清晰簡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夠與評價主體的常識判斷保持基本一致,使評價主體較容易把握,從而提高評價操作的效率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原則,即分類方案的評價結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類比較才可以實現同一指標下的度量,評價結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這就要求分類標準明確和界線清晰??蓴U展性原則,即分類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擴展張力。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進,專業學科也隨之細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評價分類體系具有較廣的范圍適應性和較強的功能擴展性,有利于評價結果的持續性比較和評價工作的一致性開展。可靠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評估對象的特征,同時也要考慮指標的實際可操作性,指標的內容應明確,數量需適當,同時,同一參評項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間應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相互之間不會產生矛盾??陀^性原則。保證評價指標的客觀性,使評價指標及其評價結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實際質量和水平,所設計的評價指標才具有現實意義。獨立性原則。當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某一指標被修改或調整時,其他指標應具有適當的獨立性,不會因某一指標的修改和調整而使評價指標或評價結果之間相互矛盾。
二、確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著重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重新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答辯用)
三、評價體系的應用及結果分析
該評價體系針對科研管理者、專家和2013年畢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實際應用,該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經使用即得到了學生、相關科研管理人員及指導教師的一致好評,一致認為該評價體系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客觀科學: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基礎上,能夠客觀科學地反映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實際水平。嚴密可靠:該評價體系所采用的評價項目和權重比例之間的關系是嚴密的,選擇的應用對象具有代表性,評價結論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夠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進行可靠評價。操作簡單:與其他評價體系相比,該操作步驟簡單明確。答辯之前學生可以通過該體系判斷是否符合答辯標準,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該評價體系衡量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情況并督促學生。答辯時各答辯評委可以準確科學的評定學生學位論文的綜合水平。
關鍵詞:物流業 生產率 測評 綜述
近十年來,物流行業雖然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生產率的準確測度就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個問題。由于物流在國內起步較晚,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評價指標,其生產率和發展水平難以得到客觀而全面的測評,而生產率的準確測評關系到物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如何準確有效地測評國內物流業的生產率成為近年來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他們通過不懈努力,從多方面展開研究,涌現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測評企業選擇
在物流業生產率測評上,國內學者近年來對與物流聯系密切的交通運輸、港口、電子商務企業及上市物流企業進行了分析,其研究結果有助于了解國內物流業生產率現狀,也為今后研究奠定了基礎。
(一)交通運輸企業
東北財經大學的郭明偉博士(2010)對我國交通運輸業要素投入及生產率進行了研究。他分析了要素投入對交通運輸業產出的拉動作用和中間投入的分布特征,用單要素生產率、傳統索洛余值方法、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FA)法以及數據包絡分析(DEA)等多種方法對交通運輸業及其細分行業的生產率進行了測算、分析和比較,分析了交通運輸業發展過程中生產率的變化規律以及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等因素的作用特征。重慶大學的鄧蕾博士(2010)對我國跟港口集裝箱相關的企業的生產率進行了測度。她采用差分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對我國集裝箱港口發展規模進行預測,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和數據包絡方法測度了我國沿海集裝箱港口企業的技術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并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變化以及區域性全要素生產率的波動進行了探討,找出了影響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
(二)電子商務企業
北京交通大學劉蓉(2011)對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網絡績效進行了評價。她針對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網絡的特性,從倉儲、運輸配送、信息化水平、綜合競爭力四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運用網絡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與數據包絡分析法綜合的主觀和客觀、整體效果和效率兩個角度對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網絡進行了評價。這兩種分析方法的結合運用,可以在結果評價上相互補充、相互檢驗,更加客觀、全面地找出電子商務企業提高自身物流網絡績效的途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毅、陳圻(2011)應用NEW-COST-DEA模型對17家上市物流公司2007-2009年的成本效率進行了研究,以此探討了物流公司改善成本的有效路徑。
測評方法選擇
單要素生產率、索洛余值法等較為原始的測評方法由于自身缺點,現在已經甚少被使用。目前,國內學者主要應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研究物流業生產率;也有學者把DEA模型與其他模型結合起來對物流業生產率進行測評,兩種方法取長補短,結果更加準確;還有一些學者采用隨即前沿(SFA)方法測評物流業生產率。
(一)DEA模型
中南大學覃波(2007)應用DEA模型對我國物流企業經營效率進行評價分析,探討了目前我國物流企業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綜合經營效率以及輸出指標對經營效率的影響。廈門大學艾小輝(2008)運用DEA模型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市場結構和產權結構狀況。楊杰和宋馬林(2011)應用DEA模型對我國物流業的靜態效率和TFP的動態變化進行了研究。雷勛平、Robin Qiu和劉思峰(2012)運用DEA的CC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對我國大陸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2008年物流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
(二)超效率DEA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田剛(2010)通過構建基于非徑向和非角度的SBM超效率-DEA方法的物流業技術效率測度模型測算了我國29個省級行政區域的物流業技術效率,研究發現人力資本、政府行為、政府干預、開放程度及產業結構等環境因素對物流業的技術效率有很大影響,該模型特點是精確度高、區分力強。
(三)DEA -AHP方法
大連理工大學裴金英(2010)應用DEA -AHP方法對物流企業績效進行了評價。這種研究方法充分體現了決策者偏好,具有很好的客觀性,并通過實例分析驗證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優越性。浙江大學王柳根(2011)應用DEA和AHP方法對大型物流企業績效進行了評價,分析了不同類型企業管理績效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對企業建立符合自己特點的競爭戰略有實際指導價值。
(四)隨機前沿函數法
大連理工大學房卓(2006)應用隨機前沿函數(SFA)模型和DEA模型對物流企業綜合績效進行了評價研究。江蘇大學田剛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南(2011)應用SFA方法共同研究了我國各地區物流業技術效率的差異。華南理工大學景保峰、周霞、胡愛媛(2012)應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對我國上市物流公司技術效率進行了動態測度,分析了影響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議。
影響因素分析
測評物流業生產率,難點之一就是評價指標的建立,而這需要依靠仔細分析物流業生產率的影響因素來確定。國內學者在其研究中找出了一些影響物流業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湖南大學林劍(2010)使用基于DEA的非參數Malmquist指數方法對我國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物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工業化程度、人力資本存量、專業人員數、市場化程度、地區經濟增長五個因素對物流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
首都經貿大學竇坦磊(2011)運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國綜合服務型、倉儲型和運輸型物流企業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報酬,運用回歸分析方法找出了資產總額、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的業務集中度和管理水平這四個主要影響因素。
重慶大學于樂(2011)應用三階段DEA模型對我國22家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分析,發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企業規模、企業成立年數、企業種類、企業子公司數目等環境因素對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效率有顯著影響。
結論及展望
從現有研究看,物流業生產率測評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涌現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物流業與各個行業聯系緊密,哪個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物流,這也造成了物流業生產率測評的復雜性。
由于目前我國整個物流業的行業標準和規范還不夠統一,很難準確全面選取物流業生產率測評的有效評價指標,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數據收集的方便選擇測評指標的情況比較突出。該情況會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行業標準和統計體系及規范的完善而得到改善,這也是整個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現有研究中,學者大多是對國內不同地域的物流業生產率進行測評,很少將國內效率低下的物流業與歐美發達國家高效率的物流業結合到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未來應多進行一些國內外物流業生產率的對比分析,找出國內物流業發展與歐美國家的差距及差距產生的原因,明確影響物流業生產率的關鍵因素,學習國外經驗,使國內物流業少走彎路,更好更快地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現有研究,影響物流業生產率的因素可以概括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為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資產總額、市場化程度、工業化程度幾個方面。內部因素主要為企業規模、企業成立年數、企業種類、企業子公司數目、人力資本存量、專業人員數、企業的業務集中度及管理水平等。這些影響因素都是進行物流業生產率評價時需著重考慮的方面,它們關系著最終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但進行評價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問題在因素指標選擇上應有所差異。
研究方法上,現有研究以DEA方法和隨機前沿模型兩種方法為主。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很難分出孰優孰劣。就DEA方法來說,DEA的評價結果不會被人為因素影響,不需要對參數進行預先估計,不需要考慮量綱影響,可以有效避免主觀因素影響而具有很強客觀性。該方法有助于簡化計算、減少誤差等,但同時這也體現了該方法的局限性。因為其計算完全依賴客觀數據,以致無法考慮決策者偏好,造成很多與實際情形不符的情況。而且,該模型存在一個不可避免的缺陷:該模型只能得出效率值為1的決策單元,而不能直接比較有效決策單元之間效率的高低。為了彌補上述缺陷,Andersen和Petersen1993年提出了DEA超效率模型。超效率DEA模型最大的貢獻就是可以區分有效決策單元效率的高低,但還是存在無法考慮決策者偏好的弊端。所以,有學者開始把DEA模型與其他方法模型如AHP結合,使測評方法能得以互補。將AHP方法與DEA結合在一起進行評價,通過求出各層指標權重,然后再分別對每層指標下的因素使用DEA模型求出各企業的相對效率值,最后將各指標權重和相對效率值結合求出各物流企業的整體效率值并排序。通過AHP法和DEA模型在主觀性和客觀上各自優勢進行有效互補,使得評價結果更全面更符合實際。在應用DEA模型解決問題時,有些學者發現隨機前沿模型在很多具體問題上更加合適。在采用面板數據時,應用SFA模型能夠得到比DEA方法更好的估計效果,但同時也發現SFA模型在評價多種產出指標上存在很強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依舊還有很多需要進行研究的方面。研究物流業生產率測評時可將一些方法模型結合在一起進行對比,然后將研究結果與實際對照,從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上判斷不同情況下哪種方法的測度更加準確有效。在研究方法上,今后還要進行更多嘗試,找出更準確的測評方法。
參考文獻:
1.郭明偉.我國交通運輸業要素投入和生產率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0
2.鄧蕾.中國集裝箱港口企業生產率測度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論文,2010
3.劉蓉.基于ANP-DEA方法的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網絡績效評價[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4.張毅,陳圻.基于NEW-COST-DEA模型的中國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4)
5.覃波.基于DEA模型的我國物流企業經營效率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6.艾小輝.基于DEA的第三方物流產業效率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8
7.楊杰,宋馬林.中國物流業靜態效率測算與 TFP 動態變化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1,24(3)
8.雷勛平,Robin Qiu,劉思峰.基于DEA的物流產業效率測度實證研究―基于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8年投入產出數據[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7)
9.田剛.中國物流業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及其地區差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論文,2010
10.裴金英.基于DEA-AHP及其改進方法的物流企業績效評價[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1.王柳根.基于DEA和AHP的大型物流企業績效評價和影響因素研究―以x公司為例[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
12.房卓.基于DEA和SFA的物流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6
13.田剛,李南.中國物流業技術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7)
14.景保峰,周霞,胡愛媛.基于隨機前沿分析的上市物流公司技術效率評價[J].工業工程,2012,15(2)
15.林劍.中國物流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摘 要:基于傳統的弱勢地位、政治性敏感地位與旅居海外等原因,中國大陸學者對中國語境下的特殊基督徒群體如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以及海外華人基督徒的現狀研究或忽略、或顧忌,或鞭長莫及,出現研究單薄或者成果寥寥無幾的情況。運用社會分層的理論與方法,側重研究特殊基督徒群體的經濟、政治生活以及與海外華人基督徒與中國內地的全方位聯系與影響,應成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海外華人基督徒;現狀研究;述評
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群體以及海外華人基督徒,或者處于傳統的弱勢地位而為人所忽略,或者處于政治性敏感地位而為人顧忌,或者居于海外而為人難以觸及,他們成了一群特殊的基督徒群體。本文試圖對此三類中國式特殊基督徒群體十年來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評述,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婦女基督徒現狀研究
目前,中國大陸未見有婦女基督徒現狀研究的專著。不過,相關的博士、碩士論文倒有數篇值得稱道。陳玉英的博士論文《基督教信仰對婦女婚姻滿意感之影響》(華東師范大學,2011)采用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與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婦女基督徒的婚姻滿意感,發現:基督徒婦女信教年數越長婚姻滿意感越高,基督教婦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滿意感越低,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顯著高于非基督徒婦女,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最低的相關因素是沖突處理、休閑娛樂和性關系。信教10年以上的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卻在六個維度上顯著提高,包括男女角色、子女教養、姻親關系、金錢管理、沖突處理和感受關愛,原因是婦女信教后在認知層面發生改變,或者深層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婚姻滿意感提高。
王邦虎的碩士論文《鄉村婦女的“天堂之路”》(安徽大學,2010)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對安徽懷遠新河地區的婦女基督徒進行了田野調查,認為婦女歸信的直接誘因是疾病與家庭苦難,信教婦女在儀式中釋放壓力得到解脫,同時在祖先崇拜、喪葬儀式中堅持不跪拜的基督教原則,但最后又不得不參與其中,表現了基督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與折中。劉延飛的碩士論文《一個農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中南大學,2011)通過對一個農村婦女基督徒的生活進行長期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發現農村婦女選擇基督信仰深受農村重男輕女的社會文化影響。同時,信教以后的農村婦女有著向親戚、朋友、鄰居甚至陌生人傳教的相當熱情,這成為農村基督教迅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李瑾瑾的碩士論文《女性宗教認同研究》(鄭州大學,2007)對鄭州市佛教女信徒與基督教女信徒在宗教認同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許春燕的碩士論文《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1)通過心理學的專業測量,發現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壓力知覺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內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基督徒的壓力知覺、外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基督徒。常薇的碩士論文《中國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編制及其相關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8)發現在基督徒和慕道友中,女性的宗教性總分顯著高于男性,且女性在宗教性上比較趨同,而男性的個體差異較大。另外,也有學者對農村婦女信徒總體情況、某一地區的婦女基督徒的調查、殘疾婦女基督徒見證敘事以及基督教關于婦女的觀點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花傳國,易水霞,2011;趙銀俠,2000;張蓬,尹宏,1988;林連華,2009;王曉春,1991;王美秀,1995)。
二、教職人員現狀研究
李峰的《鄉村基督教教職人員的社會階層分析――以浙南Y縣X鎮基督教為個案》(晉陽學刊,2006年第3期)以浙南X鎮為個案,參照陸學藝教授關于中國社會轉型期鄉村社會階層劃分的成果,考察并發現了該地教職人員的階層分布:基本遍及鄉村社會的各階層,尤以家庭小工廠主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農民知識分子、雇工以及私營企業管理者此五階層為最,作者認為鄉村教會存在著形式開放性和實質封閉性等特征。
劉建忠的碩士論文《論宗教教職人員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功能與作用》(新疆師范大學,2011)將教職人員與和諧社會建設聯系起來,認為宗教教職人員是溝通人神及黨和政府與信教群眾關系的“雙重橋梁”。他們不僅支撐著宗教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通過日常的講解經活動和自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信教群眾,從而對信教群眾的思想言行、各宗教間以及同一宗教內部不同教派的關系發生影響。宗教教職人員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然優勢,協助黨和政府開展基層工作、倡導并先行對陳舊落后的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教義教規進行改革,尤其是在協助解決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問題時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同時宗教教職人員在帶領信教群眾發展經濟、開展國際民間交往從而擴大我國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海外華人基督徒現狀研究
關于海外華人基督徒的現狀研究,至今大陸還未見有專著出現,僅見美籍華人楊鳳崗的《皈信?同化?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一書。該書通過對華盛頓特區的一個華人教堂的田野考察,發現,美國華人基督徒既沒有放棄族群認同被動地接受同化,也沒有拒絕融合而簡單地固守其族群認同,而是同時圓潤地建構和重構美國人認同、華人認同和宗教認同(疊合認同)。在疊合認同模式之外,楊鳳崗還發現另外兩種不成功的或適應不良的認同模式:碎片融和、融化融合。
此外一些期刊論文具有一定的影響,值得參考借鑒,如張云《北美華人基督徒影響力分析――基于“軟權力”的視角》(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第5期)、萬曉宏《美國華人基督教會研究:以大波士頓地區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李愛慧《當代美國華人基督徒的構成》(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方文《疊合認同:“多元一體”的生命邏輯――讀楊鳳崗《皈信、同化和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曹云華《對東南亞華人文化適應的影響》(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華樺《巴黎華人留學生信仰基督教特征研究――以巴黎部分華人基督教會中的留學生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新哲《旅美華人教會活動見聞》(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第2期)。
由于組織承諾研究起源于企業管理,因此,無論是理論基礎來源還是應用研究,都是圍繞企業進行的。國外教師組織承諾因素研究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Thompson1989)。在教育組織中,教師這種人力資源比任何其他的資源都重要,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心理契約等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
Firestone和Pennell(1993)指出,由于對教師工作的觀察和控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育組織中,承諾就是一個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組織承諾直接關系到教育能否成功。
對教師組織承諾的內容,一般認為包括以下方面:對學校的承諾、對學生的承諾、對教學的承諾、對工作機會的承諾、對團隊的承諾等。
國外研究者還發現,組織承諾高的教師會盡最大努力為學校工作,并為自己的學校感到自豪;組織承諾高的教師也樂于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幫助學生。
二、國內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
1.國內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
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從教師的職業特點出發,直接提出教學承諾、組織承諾的概念;另一種是把其他職業人群的組織承諾研究應用到教師領域中,以此構建教師組織承諾的概念。
國內的教師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研究始于90年代初(鄭燕祥1991),開創了國內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先河。
宋愛紅、蔡永紅(2005)進行了教師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的研究并對量表進行了修訂,還開展了教師組織承諾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教師組織承諾包含四個維度,即感情承諾、規范承諾、理想承諾和投入承諾。
盧光莉(2005)則認為,教師組織承諾就是教師對學校教育組織目標、信念、價值、文化的認同,愿意為學校付出心力,努力工作,并希望留在學校服務的意念。它由感情承諾、規范承諾、經濟承諾、機會承諾和理想承諾五個維度構成。
馬金煥(2006)進一步探討了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結構維度,并認為高校教師的組織承諾結構由感情承諾、理想承諾、關系承諾、條件承諾、持續承諾和責任承諾六因子組成。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國內學者關于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試圖把教師職業特點與組織承諾的特點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已有四維、五維、六維教師組織承諾概念。
2.國內教師組織承諾應用研究
近幾年,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背景與角度進行了教師組織承諾應用研究。鄭鐵軍(2004)通過研究指出,教師組織承諾的水平是預測流動率的最好指標,高水平的組織承諾是學校教師隊伍穩定的決定因素。
童國堯(2005)研究認為:教師組織承諾水平是預測教師流動率的最好指標;教師組織承諾水平的高低,是學校組織文化強弱的主要標志;教師組織承諾水平的高低可以從工作表現得以體現,同時也影響著教師的工作表現。
吳湘萍、徐福緣、周勇(2006)通過對國內某院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發現,工作環境、組織承諾及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是影響教師工作績效的主要因素,組織承諾是提高教師工作績效的關鍵。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我國教師組織承諾的應用研究主要是其對于教師流動率、教師隊伍穩定性、組織文化強弱、工作績效等因素的影響研究。
3.國內碩士論文關于教師組織承諾研究
近幾年,碩士論文也對組織承諾進行了研究。王強(2004)認為,高校教職工的組織承諾由五個維度構成:規范承諾、機會承諾、感情承諾、理想承諾和經濟承諾;并對高校教職工合并滿意度及其對組織承諾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人口統計變量外,高校教職工對合并的總體滿意度不高;并對組織承諾產生顯著影響。
盧光莉(2005)進行了題為: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其教師組織承諾構成維度與王強研究觀點一致;研究結論除人口統計變量外是,高校教師的理想承諾與經濟承諾水平相對較高,在規范承諾、機會承諾和感情承諾三方面的承諾水平相對稍低,總體上高校教師組織承諾處于中等水平;高校教師的組織承諾總分與其工作績效各維度及總分都存在顯著性相關,組織承諾各維度對工作績效總體及其維度具有一定的預測性。
張麗敏(2006)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除人口統計變量外,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狀況總體上處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規范承諾最高,投入承諾最低,離職狀況與組織承諾之間呈負相關關系;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感情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組織人際關系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理想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規范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投入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的影響。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近幾年來教師組織承諾越來越受到在校研究生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與前面所述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有部分重復;關于教師組織承諾的概念研究,及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系應用研究重復較多。但他們的研究也有其特殊性,如研究對象一般都是高校教師。
三、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展望
雖然國內外對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已有較大進展,但仍存有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的探討并為以后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一,是跨文化研究問題。第二,是教育組織類型問題。教育的實質和功能決定了學校組織類型不同于一般組織。因此,在探討教師組織承諾的內涵、結構特征以及影響因素時,應該充分考慮教師素質、教師職務績效以及影響教師組織承諾的組織內外環境因素。第三,是教育組織細化問題。就教育組織本身而言,按不同的標準可分:高級教育、中級教育、初級教育、幼兒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每類教育組織教師組織承諾也有其特殊方面。第四,是縱向生涯問題。目前還未發現從人力資源職業生涯的縱向角度來對教師的組織承諾進行實證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取縱向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教師組織承諾在教師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會發生什么變化,以便更詳細地了解教師組織承諾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最后,是跨學科綜合問題。教師組織承諾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學、勞動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跨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研究也是以后研究者需重點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勉,張德,組織承諾研究述評[J].武漢市經濟干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9):29-34.
[2]Becker,H.S.NoteontheConceptofCommitment[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60,(66):32-42.
[3]PorterLW,CramponLJ,anizationalCommitmentandManagerialTurnove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1976,(15):87-98.
[4]鄭鐵軍.組織承諾: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穩定的關鍵,中國教育報[N].2004-11-05.
[5]童國堯.組織承諾: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啟迪[J].中國高教研究,2005,(10):54-55.
[6]吳湘萍,徐福緣.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O6,(3)30-37.
[7]王強.合并高校教職工合并滿意度及其對組織承諾影響的實證分析[D].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8]盧光莉.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9]張麗敏.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