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年級化學酸堿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有許多突出于其他教材的亮點,但也有一部分文字、圖表等內(nèi)容有待推敲、商榷、修改和完善。筆者愿將自己在使用過程中對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的部分內(nèi)容的見解寫出來,與同仁們共同探討。
1 關于催化劑概念的表述
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37頁關于催化劑的概念,第五行“這種在化學反應中能增大反應速率”中的“增大”我認為表述為“改變”更為妥當。因為催化劑包括正催化劑和負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減慢化學反應速率,但本身的化學性質(zhì)和質(zhì)量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質(zhì)。同樣稱為催化劑。湘教版教材上冊114頁和人教版教材上冊38頁對催化劑的表述均較嚴謹。
2 關于二氧化碳狀態(tài)變化的敘述
固體二氧化碳就是我們常說的“干冰”,在常壓下。溫度高于78℃時,雪花狀的固體二氧化碳不經(jīng)過液態(tài)而直接變成氣態(tài)二氧化碳。顯然,這種物態(tài)變化在物理學上稱為“升華”。而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41頁二氧化碳狀態(tài)變化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干冰在氣化時要吸收周圍環(huán)境中的熱量……”一句中的“氣化”應改為“升華”更為妥當。因為“汽化”是物質(zhì)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物理現(xiàn)象。原句的表述雖然使用了“氣化”而非“汽化”,但對學生是一種誤導。湘教版教材上冊39頁和人教版教材上冊115頁對此內(nèi)容的表述均無疑義。
3 關于酸堿鹽的溶解性表的記述
20℃時。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如出一轍地轉載、復制和沿用。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下冊第258頁附錄四也毫無例外。筆者認為對碳酸的揮發(fā)性有待推敲、商榷。據(jù)調(diào)查和分析,揮發(fā)性酸是指逸出溶液后還保留酸分子形式的酸。揮發(fā)性屬于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而碳酸逸出溶液的氣體是CO2而不是H2CO3,它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因此,筆者認為嚴格說來,H2CO3是不穩(wěn)定性酸并不是揮發(fā)性酸。
4 關于氯化鈉的形成的微觀圖示的描述
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每個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帶正電荷的鈉離子(Na+),每個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形成帶負電荷的氯離子(Cl-),帶有相反電荷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氯化鈉。但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69頁圖3 16對此過程的微觀描述顯示:構成氯化鈉的鈉離子明顯比鈉原子小。這是對的,因為電子層數(shù)越多,粒子的半徑越大。而構成氯化鈉的氯離子應大于氯原子,這是因為當粒子的電子層數(shù)、核電荷數(shù)相同,核外電子數(shù)不同時,核外電子數(shù)越多,粒子的半徑就越大。因為在電子層數(shù)、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前提下,核外電子數(shù)越多。電子與電子問的斥力逐漸增大。結果導致粒子半徑增大。因此,氯離子應大于氯原子。但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69頁圖3-16對此過程的微觀描述顯示:氯原子與氯離子大小相等。這一點運用化學原理是無法解釋的。筆者建議將此微觀圖示做以修正。
5 關于原子的客觀存在的描述
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66頁圖3-12,據(jù)本教材介紹,這是國際上借助掃描隧道技術在銅的表面上鑲嵌48個鐵原子。并將其排列成一個圓形圖像。教材中取用該圖像是借以說明原子的客觀存在及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歷程。筆者所不解的是,為什么要在銅的表面上鑲嵌48個鐵原子而不是銅原子呢?而湘教版教材上冊61頁圖3-11恰恰取用了同樣的這個圖像。卻注釋為“STM觀察到的48個銅原子的圖像”,這個注釋與本人的想法一致。但這究竟是兩幅圖還是一幅圖?該圖像到底是鐵原子還是銅原子?這些似乎與運用該圖像的用意無關緊要,但基于科學的求真、求實的嚴謹性。歸屬于一個確鑿的注釋顯得很有必要。
6 關于元素周期表示例的闡述
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149頁附錄四和下冊259頁附錄五出現(xiàn)了兩次元素周期表。表中以氧為例,說明了每小格代表的元素、元素符號及相關數(shù)字的含義。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顏色出現(xiàn)了差錯。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顏色與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所在的表格背景不一致。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顏色所標識的是金屬元素的顏色,而氧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因此。應將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顏色由深藍色改為淡藍色為宜。
7 關于中和反應中的“中和”的表述
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也就是說,中和反應的反應物要求是一酸一堿。但滬教版教材有兩處在運用“中和”這一化學術語時稍顯隨意,忽略了對中和反應概念的顧及而缺乏學科術語的嚴謹性。第一處是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上冊第146頁附錄二最后一段倒數(shù)第三行:“如不慎將較多量的酸(或堿)液潑在實驗臺上,應立即用適量的碳酸氫鈉溶液(或稀醋酸)中和,……”中的“中和”我認為欠妥。因為,酸和碳酸氫鈉發(fā)生反應是酸和鹽發(fā)生反應,因此不是中和反應。第二處是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下冊第204頁練習與實踐欄目中的第5題:“蒸饅頭、炸油條常要用小蘇打(NaHCO3)或純堿,它既可中和發(fā)酵過程中產(chǎn)生的酸,又能起發(fā)泡作用。怎樣用化學知識解釋這一現(xiàn)象?”本題中也使用了“中和”這一化學術語。同樣,題目中所涉及的“小蘇打(NaHCO3)”和“純堿”均屬于鹽,它們和酸反應不能斷定為中和反應。因此我認為上述兩處“中和”術語的運用均有待推敲商討。
關鍵詞:酸堿性;酸堿指示劑;替代物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9-0093-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溶液的酸堿性是滬教版第7章第一節(jié)內(nèi)容,這一部分是酸堿鹽的開始,也是酸堿鹽的基礎,對后面酸堿鹽的學習有著較大的影響,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011版新課標中要求初步學會用酸堿指示劑、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會進行溶液酸堿性的測定實驗。
目前各種版本的教材中都介紹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試液,但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向酸性、中性、堿性溶液中分別滴加紫色石蕊試液,酸性溶液中顯示的紅色與中性溶液中顯示的紫色通過對照可以區(qū)分,而堿性溶液中的藍色與中性溶液中的紫色即使在白紙的映襯下也很難區(qū)分,因此向同學們介紹不同顏色時,很沒有說服力,也顯得底氣不足;向酸性、中性、堿性溶液中分別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顯示的顏色分別為無色、無色、紅色,因此利用無色酚酞試液區(qū)分堿性物質(zhì)與中性物質(zhì)或酸性物質(zhì)時,現(xiàn)象非常明顯,有時甚至能讓同學們驚呼,但是中性物質(zhì)和酸性物質(zhì)卻無法區(qū)分,因此這兩種常用的酸堿指示劑實際在使用時,都有著美中不足。
我們生活中是否能有著某些物質(zhì)既能區(qū)分出溶液的酸堿性,又能避開上面兩種物質(zhì)的不足之處呢?
實驗前,我們配制出不同的物質(zhì)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溶液,并編號試管①-⑩,分別是:
一、玫瑰花瓣
實驗用品:新鮮的紅玫瑰花瓣、編號為①-⑩的試劑、試管、燒杯、膠頭滴管、研缽。
實驗步驟:新鮮的紅玫瑰花瓣在研缽中研碎后,加入酒精,靜置一會兒,倒出上面的液體。分別向編號①-⑩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這種液體。
紅玫瑰花瓣汁在酸性溶液中顯紅色,酸性強時為玫紅色,而酸性弱時顯示為淡紅色;在碳酸鈉、氫氧化鈉等堿性溶液中分別顯示黃色、綠色;而在中性溶液中顯示為紅色。紅玫瑰花的汁液僅從顏色的差別上可以作為家中的簡易酸堿指示劑,但是這種試劑放置于空氣中大約20分鐘后,試劑本身的顏色會變淡,加入不同酸堿性溶液后顯示的顏色也會變化,沒有那么明顯,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紅玫瑰花瓣汁不穩(wěn)定,不合適作為實驗中紫色石蕊試液的替代品來使用。
二、紫羅卜皮
實驗用品:紫羅卜皮、編號為①-⑩的試劑、試管、燒杯、膠頭滴管、研缽。
實驗步驟:將紫羅卜皮用剪刀剪碎后,加入酒精,靜置一會兒,倒出上面的液體。分別向試管編號①-⑩的溶液中滴加這種液體。
實驗反思:
蘿卜皮的酒精溶液在酸性較強、酸性較弱、中性、堿性較弱、堿性較強的溶液中分別顯示出橙紅色、淺紅色、淺紅色、淺綠色、黃綠色,該物質(zhì)在空氣中放置后的顏色比較穩(wěn)定,因此我們覺得可以作為簡易的酸堿指示劑。
三、紫甘藍
實驗用品:紫甘藍葉片、編號為①-⑩的試劑、試管、燒杯、膠頭滴管、研缽。
實驗步驟:將紫甘藍葉片用剪刀剪碎,加入酒精,靜置幾分鐘,倒出上面的液體。分別向試管編號①-⑩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這種液體。
實驗反思:
紫甘藍水的成分與實驗室用的紫色石蕊試液相似。遇酸性物質(zhì)變紅,遇堿性物質(zhì)變綠,中性顯紫色。因而紫甘藍能起到鑒別酸堿性物質(zhì)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代替紫色石蕊試液作為簡易的酸堿指示劑。
四、黑米水
實驗用品:黑米水、編號為①-⑩的試劑、試管、燒杯、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向黑米中加入水浸泡大約兩個小時后,取浸泡出的水,分別向試管編號①-⑩的溶液中滴加這種液體。
實驗反思:
黑米水是在我們生活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看到這種紫黑色液體時,我們思考,他也顯紫色是不是也會像其它幾種紫色液體一樣呢?實驗后我們發(fā)現(xiàn)它的顏色變化最明顯,也最易區(qū)分,并且變化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它比較穩(wěn)定,所以我覺得它倒是一種不錯的生活中的酸堿指示劑,只是它的價格肯定要比其它幾種高很多。
在進行這樣的實驗探究時,我們思考,國外的九年級化學教材中是不是也介紹酸堿指示劑呢?如果學習酸堿指示劑,會用哪種呢?于是我們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國外的教材中使用得較多的是一種叫溴化麝香草酚藍指示劑,也叫溴百里酚藍(Bromthymol Blue Indicator,簡稱為BTB),我們打聽了許多商店后,找到了這種物質(zhì),并且進行了同樣的實驗。
實驗反思:
BTB在不同酸堿性溶液中顯示的顏色各不相同,并且很靈敏,放置幾天后,重新來實驗,現(xiàn)象相同,說明它比較穩(wěn)定。用水和酒精溶液配制后的顏色也有很大的差別,說明在無機溶劑和有機溶劑中的顯示顏色不同,因此我覺得它完全可以代替紫色石蕊來作為酸堿指示劑,那樣的話,堿性和中性的區(qū)別則會簡單得多。
生活中還有沒有更多的物質(zhì)可以替代紫色石蕊呢?我期待有更多的同行能與我們一起來進行探究,也期待我們能一起進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初中化學;復習課;酸堿鹽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7)2C0056C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xiàn)基礎性[1],所以,自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現(xiàn)行各種版本的九年級化學教材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訂,無論是人教版、魯教版還是滬教版,教材的難度都有所下降,特別是“酸堿鹽”這一章節(jié),難度下降的程度最明顯。但出于對學生應考能力的擔憂,教師在“酸堿鹽”的教學過程中,常擅自對教材內(nèi)容加以拓展,加深了教學的難度,特別是在章節(jié)復習的時候,多數(shù)教師仍將對酸、堿、鹽的通性的總結作為復習和鞏固的主要手段,滿足于對知識點的簡單羅列,將學生置身于題海中,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訓練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殊不知,這樣的復習模式往往會使學生尋找不到一個有效的切入點,對知識的掌握首尾不能呼應,知識網(wǎng)絡無法形成。所以,即使做很多的題目,復習效果也不明顯,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仍將大打折扣。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如何尋找“酸堿鹽”這一章的有效復習策略,尋求章節(jié)復習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正是初中化學教師急需突破的難點。為此,筆者采用了以點帶面的復習方法,以“溶液中的化學反應”為核心內(nèi)容,進行了“酸堿鹽”復習課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情境設置精細化
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很多,但要集中體現(xiàn)酸堿鹽的核心內(nèi)容,所選擇的反應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易于拓展和延伸,能夠實現(xiàn)以點帶面的目的。那么,應該如何選擇恰當?shù)慕虒W情境作為切入點?需要注意的是,蘇州目前使用的滬教版教材,和魯教版、人教版等教材相比,難度更低,靈活性更大,顯然不能從酸堿鹽的通性入手。筆者選擇的切入點是氯化鈉,選擇的課題是“溶液中生成氯化鈉的反應”。這是因為氯化鈉不僅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zhì),而且在酸堿鹽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氯化鈉也是“活躍分子”。創(chuàng)設溶液中生成氯化鈉的反應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體現(xiàn)化學源于生活的觀念,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復習課充滿活力。
在課堂推進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寫出兩種溶液相混合,且生成物中包含氯化鈉的反應。當然,這樣的反應很多,學生在書寫這些化學方程式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地選擇一些在書寫中有錯誤的學生,特別是以“溶液中”、“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這兩個方面作為重點,用實物投影讓“生生對話”,然后選擇三個典型反應作為本節(jié)課的“點”:NaOH+ 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 CO2,Na2CO3+CaCl2=2NaCl+CaCO3。上述三個反應,涉及了酸與堿、酸與鹽、鹽與鹽三大類別,且產(chǎn)物中分別有水、氣體、沉淀[2]。這樣的點的選擇不僅體現(xiàn)了對教材內(nèi)容的精細分析,而且切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三個反應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對酸堿鹽內(nèi)容的覆蓋,也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在此基礎上逐漸向外延伸的走向。
2 過程推進有序化
上述推M過程既緊密聯(lián)系,又層層遞進,以三個核心反應為中心,將酸堿鹽的內(nèi)容有效地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學生“激活”了前面學習的知識,體驗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形成了知識網(wǎng)絡。這樣的方式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層面拓展多元化
在上述有序推進的過程中,從點出發(fā),涉及每個面時,我們可力求在同一層面上,對知識的多元化拓展。如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雖然現(xiàn)行的滬教版教材對這一內(nèi)容的要求較低,但作為一節(jié)復習課,可以從能反應和不能反應兩個層面將相關反應進行展示,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也為后面的推進奠定基礎。再如離子共存的問題,雖然三個層面(生成水、氣體、沉淀)有的出現(xiàn)重復,但就面的多元化拓展方面,可以給學生提供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透過對三個層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宏觀的現(xiàn)象就是由無數(shù)多個微觀的反應積累而成的,離子能否共存與復分解反應能否發(fā)生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就是由微觀的離子種類的變化而引發(fā)的物質(zhì)種類的變化,這也就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像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鉀溶液相混合,不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這樣的多元化拓展方式,對于學生形成和理解微粒觀(化學的核心觀念之一),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物質(zhì)種類的變化過渡到離子種類的變化,再過渡到酸堿度或酸堿性的變化,也自然能夠引發(fā)學生多元化的思考:溶液從酸性到中性、從堿性到中性、從酸性到堿性等的轉化過程如何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這些轉化過程時,曲線應該呈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變化趨勢?對質(zhì)量變化問題的討論,我們采取的是讓學生自主命題的模式,這在蘇州市的中考命題中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用自主命題的模式,可突破教師集中命題時對學生思維的限制,擴大問題的思維容量,而且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學生的命題進行分析時,本身也要求討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具有討論的價值。組內(nèi)學生通過同組之間的評判與交流,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自主命題的深層次認識,相互補充,發(fā)現(xiàn)自己在命題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實現(xiàn)多元化拓展的目的。
4 結果呈現(xiàn)真實化
九年級化學所涉及的內(nèi)容都是基礎性、生活化的知識,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要努力體現(xiàn)真實性的理念。本節(jié)課從生成氯化鈉的反應切入,本身就體現(xiàn)了真實性,拉近了學習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在后續(xù)的推進過程中,涉及離子共存的問題通過flas進行沉淀產(chǎn)生、水生成、氣體生成的演示;涉及pH變化問題,用數(shù)字化實驗進行測量,使學生真切感受現(xiàn)代科技之神奇的同時,也通過真實的數(shù)據(jù)體會化學反應的真實存在[3]。特別是對曲線的描述,學生將想象中的“S”型曲線變成了真實的“Z”型曲線,深入理解“恰好完全反應”(或pH=7)只是一個完美的瞬間(這與教材中恰好完全反應時的顏色突變相吻合),所以表現(xiàn)在曲線的變化上,不論是從酸性變?yōu)閴A性,還是從堿性變?yōu)樗嵝?,越過中性(pH=7)實質(zhì)上是一條接近豎直的線段,并不是學生想象中的弧線(現(xiàn)在很多的中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仍然是“S”型曲線,學生想象中的曲線模型大多來自于不規(guī)范的教輔用書中)。在對質(zhì)量變化的討論中,我們突出“可計量的化學反應”理念,通過錐形瓶、分液漏斗、干燥管、藍色硅膠(作為干燥劑)、電子天平組成一套質(zhì)量測量的裝置,選擇碳酸鈉溶液與稀鹽酸(兩種溶液的濃度都配制得偏小,以避免熱量的迅速產(chǎn)生)混合的反應,并且引導學生從錐形瓶中氣體種類的變化,思考如何讓測得的質(zhì)量更為真實:通過測量數(shù)據(jù)的有效處理(即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zhì)量應該等于從錐形瓶中逸出的二氧化碳質(zhì)量+瓶內(nèi)氣體和空氣的質(zhì)量差),得到真實的數(shù)據(jù),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討論能得到的質(zhì)量與理論值之間的差別,以促進學生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化學反應。這樣的可計量過程雖然不一定測得非常準確的結果,但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真實化學理念的確立,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不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總是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在復習課上設計相關的實驗,更能引導學生以實驗為載體,以問題為線索,實現(xiàn)思維與實驗的融合[4],在體現(xiàn)化學的真實性的同時,也使教學的有序推進變得更加自然。
當然,這樣的學習方式和知識的呈現(xiàn)與串聯(lián)方式只是一種嘗試,從學生對課的關注程度來看,這樣的嘗試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diào)動還是有效的。我們并不是否認傳統(tǒng)教學,我們只是試圖在傳統(tǒng)基礎上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樣的教學思想不僅可以表現(xiàn)在復習課上,我們也將會在新授課、實驗課等課型上進行挖掘,只要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想和科學思維的,都是我們應該突破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
[2]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2~60.
關鍵詞:課題式教學;微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1-004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7
一、課題式教學的內(nèi)涵
課題式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并應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種教學模式。
課題式教學的特征是借助于一系列的課題項目來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學習、研究、討論和設計,將教、學、做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它重方法傳授,重能力培養(yǎng),重學生主體作用和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
二、課題式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
課題式教學是研究式教學的一種,它是我國高等教育正在不斷探索、大力提倡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在中等教育中探索運用得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等教育更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學生在中等學校學習普遍面臨升學壓力,學校的老師在教學中也側重理論的教學更甚于實踐,學生學業(yè)負擔較重、動手體驗生活的機會較少。
(2)中等學校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實踐者,雖然新課程改革呼喚更多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師投身課堂教學改革,但教師每天要應對各種考核壓力,教學任務繁重,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缺乏自我覺察的能力,不注重自我的發(fā)展。
(3) 課題式教學實踐周期長見效慢
當今信息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保鮮期”越來越短。人才學上的“蓄電池理論”告訴我們,一塊高能電池的蓄電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地進行周期性充電,才能可持續(xù)地釋放能量。那種一次性“充電”即可受用終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因此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人,這不應僅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也應是中等教育努力踐行的育人理念。
課題式教學盡管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核心理念,但教學實踐周期長且見效慢,難以適應中等學校緊湊的教學進度和追求升學率的教學目標。
三、課題式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困惑
學生在九年級才開始學習化學,學習周期短不說,一年之后還要面臨升學考試。借助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得不面臨兩難的抉擇。
1. 傳統(tǒng)的課題式教學模式與現(xiàn)實教學的沖突
傳統(tǒng)的課題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包括確立課題、搜集資料、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反思總結五個環(huán)節(jié)。實踐證明很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時間,搜集資料也往往受家長不允許上網(wǎng)的限制而不能實現(xiàn)。
2. 自我學習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其將來投身社會實踐后終身學習的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也在此。學習不再只為應付一時的升學考試,更是學生覺察自我,反思自我,最終發(fā)展成為自我主動學習的過程。
四、 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實踐課題式教學
由于上述的兩難抉擇,筆者嘗試探索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xiàn)課題式教學的新模式――基于微課設計與制作的課題式教學。
微課,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就一個知識點或圍繞一個主題或為解決一個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而開展的,主要以視頻為呈現(xiàn)形式的教學活動,時間多為3~5分鐘,短小精悍,主題性強烈,可循環(huán)播放。
1. 基于課堂知識點延伸的課題式學習
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滬教版《化學》上、下冊都有配套的視頻學習庫,教師在課堂教學外挑選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源定期在QQ平臺或微信公眾賬號上,供學生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學習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隨堂提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
2. 基于物質(zhì)性質(zhì)辨析的課題式學習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幾種重要的鹽”中有關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學習內(nèi)容比較簡單,鑒于這兩種鹽的生活化色彩較濃,在習題中出現(xiàn)的幾率較高。教師將這兩種鹽的性質(zhì)實驗探究化為課題式教學的形式制作成微課,既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圖1)。并針對學生的微課學習筆者設計了配套練習。
3. 基于學科觀念養(yǎng)成的課題式學習
初中化學課程對知識點的挖掘度不深,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片面化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譬如學生通過認識大氣污染物和酸雨才了解了二氧化硫,學生在教師課堂演示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二氧化硫氣味難聞,有毒,于是二氧化硫的負面性逐漸作為一種模式被固定在學生的頭腦中,這樣不利于學生全面地看待物質(zhì)及其性質(zhì)。為了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物質(zhì)的學科觀念,筆者利用Prezi設計并制作了微課《二氧化硫的自白書》。
為使學生的學習延伸拓展到更多的物質(zhì),筆者設計了課題反饋《我來品評物質(zhì)》。
開放性的課題反饋設計旨在提升學生對物質(zhì)的認識,防止絕對化和片面化。客觀地認識物質(zhì)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科觀念的重要途徑。
4. 基于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課題式學習
化學是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科學,現(xiàn)實生活中化學知識無處不在。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若能運用于實踐必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保護好學生可貴的求知欲望,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可以選取與教材知識有關的現(xiàn)實生活題材,如選取合適的新聞素材引出課題。譬如筆者在向學生講解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時選取了8?2昆山工廠爆炸事故,設計并制作成微課。
微課學習之后,學生通過完成下列習題進一步認識滅火彈的滅火原理。
試一試:2006年3月底,鄰近昆明市郊的安寧突發(fā)森林大火,在滅火中消防官兵們使用了各種滅火措施,其中在山高坡陡的火場使用了滅火彈。滅火彈是一種無雷管、無炸藥的安全消防器材,以超導材料引燃,使用時,揭開上端封皮,使超導熱感應材料外露,用力投入火場,遇火瞬間,彈體裂開,釋放出超細干粉高效滅火劑。滅火劑的有效成分是碳酸氫鈉,其受熱即分解產(chǎn)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同時有碳酸鈉和水生成。
(4)消防隊員在滅火中常被烤得難以忍受,需要不斷往身上澆水?!皾菜芙禍亍钡牡览硎?。
5. 基于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的課題式學習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中有些實驗被安排在拓展視野和練習與實踐中,如“自制酸堿指示劑”和“自制葉脈書簽”。教師通過開展學生興趣實驗微視頻大賽活動搜集微課素材,學生通過參與實驗課題的設計、申報、動手操作、拍攝和展示交流過程將課堂所學知識延伸至課外,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6. 基于試題評講的課題式學習
很多學生在初三總復習階段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復習的側重點也不同。教師要致力于幫助學生提高復習成效,可以為學生私人定制專屬于不同程度學生的復習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利用iebook軟件設計并制作一本《×××的難題冊》,教師在綜合考慮知識點難度分布的基礎上,將平時收集的學生錯題整理成錯題集,以每日一題的形式制作成微課在微信公共平臺或QQ群內(nèi),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復習進度和需求選取合適的復習課題進行再學習。
實踐證明課題式教學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教師借助微課形式開展初中化學課題式教學,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教學的內(nèi)容、提升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高度,為學生度身定制個性化的服務,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參考文獻
[1] 喬虹、陳丫丫.代數(shù)研究中課題式教學探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5):128-129
[2] 杭艷.課題式教學在高職精細化工概論教學中的應用[J]. 科教導刊,2012,(7):27-28
[3] 蘇青等.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課題式教學的探索[J]. 教育論壇,2009,(2):107-108
[4] 胡振林等.課題式教學在基因工程藥物教學中的應用[J]. 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29-31
[5] 姜明.關于課題式教學的探討,交通高教研究[J]. 2004,(4):69-70
[6] 陳廣余.微課,讓化學教學更具個性化[J]. 化學教學,2014,(5):25-28
[7] 張鴻雁.微課在初中化學創(chuàng)新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4(7):31
[8] 嚴曉玲.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數(shù)理化,2015,(9):43
[9] 李學文.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考試周刊,2014,(41):140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復習課是化學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指導學生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教學內(nèi)容,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形成系統(tǒng)的課型。九年級的化學復習課時間緊、任務重、容量高、節(jié)奏快。在復習課中如何將知識點落到實處,真正發(fā)揮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要從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著手。
有效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其中最重要的是課堂的實施過程。通過對我校幾屆九年級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在“講―練”結合的較為單一的復習課中表現(xiàn)出興趣不濃、效率低,所學知識無法真正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在復習課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學習能力,激發(fā)其興趣和求知欲,我們就要豐富和完善適合化學教學模式。
以下我結合我?!冻踔谢瘜W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教學實例,談談結合本校學情對復習課做的一些嘗試和調(diào)整。
一、章節(jié)復習課模式
章節(jié)復習課特點:是一種重復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互動性、提升性、多樣性強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情,我們要選對突破口,在實施過程中找到提高復習課有效性的方法。
調(diào)查結果反饋:章節(jié)復習時間短、節(jié)奏快和知識多,不會的知識點雖然復習了,但是由于知識點很快就過去了,對不會的知識點的印象也不夠深。
在章節(jié)復習課上我們發(fā)現(xiàn),對課標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主要強調(diào)了相關知識間的橫向聯(lián)系,忽略了學生學情的充分分析,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存在差異,如果用同一目標要求全體學生,就會使一部分學生不適應,從而使有的學生輕易達標,有的學生難以達標,復習效果不顯著,學生的發(fā)展就會受影響。
我們改進了章節(jié)復習課的流程,增加了交流共享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自主進行單元知識的整理和歸納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梳理和網(wǎng)絡的構建。雖然可能他們構建得不完善或者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們都付出了智慧和汗水,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有了這樣的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全班學生交流,完善章節(jié)知識體系。這樣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不僅獲得了比以往更加全面的知識,而且積累了豐富的體驗和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
例:在《酸堿鹽》的章節(jié)復習課的設計中,教師可以事先做好對學生的知識摸底,提前布置章節(jié)整理歸納。新課時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注意點滴積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經(jīng)常針對學生易錯本上所記錄的錯題進行改編。復習中選取的問題和小結要緊扣學情,章節(jié)復習時利用一些表型的、共性的問題在全班交流討論,課堂講解中重點講解題思路,總結技巧方法。
在教學實踐后,我們增加了一個讓學生交流共享的流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拿出5~10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反思,讓學生再次對知識進行體會、消化、總結、整理,真正內(nèi)化知識。
二、專題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特點:教師指導學生溫習某一類已學過的教學內(nèi)容,以強化知識,加深理解,達到系統(tǒng)地掌握某一類知識的教學模式。
調(diào)查分析:九年級化學總復習中,認為任務重,重復性強,但是知識點分散,按照順序復習,學生覺得“一看就會,一做就錯”。
專題復習課是系統(tǒng)分類,形成知識系列,通過專題的形式進行歸類、練習,用來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專題復習課應以鞏固基礎知識并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主要任務,與章節(jié)復習有區(qū)別。它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更加集中,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要求有針對性。初中化學復習課中常見的專題有圖像專題、物質(zhì)的檢驗、化學計算、基本儀器與實驗操作和物質(zhì)的推斷等。
我們認為專題復習課的設計和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積極選擇合適情景。
創(chuàng)設合理線索將瑣碎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系統(tǒng),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任務。
2.注重師生互動。
這種互動比新課多,學生進入情境中開始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線索往往會斷開,要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連接,教師給予更多幫助,這樣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所在。
3.加強專題復習中的方法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化學的保證。不同的專題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對于概念要加強對比;對于元素化合物的復習要分類集中,找到不同中的聯(lián)系點和相同中的異同點;對于實驗的儀器要加強在使用中的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這樣學生有了清晰的認識,復習效果才好。
4.提高學生興趣,加強各種輔助教學設備的使用。
我們可以積極使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復習成效。我們可以將各種多媒體的功能組合起來,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情景和素材高效的輔助實現(xiàn)教學“現(xiàn)代化”。
下面以《基本儀器和操作》復習為例談談一些做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生在九年級必須熟悉基本儀器和它們的操作。原來,我們生怕某一種儀器沒有復習,逐一梳理每種儀器的使用要領。一節(jié)課下來,師生都很辛苦,學生一節(jié)課復習了許多儀器,無論重要與否,全部都掌握,這種所謂的“掌握”是學生背誦的結果。這樣做復習有效性低,缺乏復習線索,學生的知識點雖然得到鞏固,但在能力的提高方面成效不大。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雖然完成了這部分的復習,但是在解決實驗探究性問題和實驗設計時學生往往丟三落四、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