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企業董事長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內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對內強化管理,以便實現組織目標的主要管理手段。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不斷完善和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于防范舞弊,減少損失,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992年美國COSO委員會提出了“內部控制系統”的概念,其報告中把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實施的一個過程,其目的是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促使與現行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種合理保證”其構成要素來源于管理層經營的方式,并于管理的過程相結合。
我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認為,內部控制的整體構架主要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等五項要素。與其相對應的內部控制可分為經營控制、財務報告控制和遵循控制。內部控制的目標是確保企業經營活動的效率性、效果性、資產的安全性、經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內部控制并不僅僅體現為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往往是包括財務制度、職務分工、企業文化、獎懲監督及企業非明文規定等構成的一套內部管理體制。
經濟的發展帶來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企業如何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競爭力尤為重要。隨著建筑業的改革和發展,建筑企業的運行質態和企業管理更趨規范。但從筆者了解的情況看,建筑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方面仍然是一項薄弱環節,有必要規范內部控制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堵塞漏洞。
二、建筑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建設的意義
(一)建筑行業與建筑企業的資金比重大決定了必須加強內部控制
建筑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具有投資大、資金密集、建設周期長,資金周轉較慢的特點,所以建筑企業在開發項目立項上應建立集體審議聯簽制度,實行集體決策,并建立項目決策及實施的責任制度,實施不相容職位的分離,做好增收節支。近年來,建筑企業雖然產值逐年提高,但盈利水平卻持續走低。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統計數據,建筑業全行業的平均產值利潤率為1.9%,最高的外商獨資企業為4.1%,最低的國有企業為0.6%。筆者認為出現此種現象,除了要考慮市場競爭激烈、建筑材料價格波動等外部因素外,還應當從建筑企業管理的粗放、管理崗位職能控制的失效等方面進行深刻的反思。
(二)建筑企業承接的項目涉及面廣決定了內部控制的多面性
建筑工程項目鏈條長,涉及面廣,影響上下游及相關企業,建筑企業往往是受托承建工程,如果建筑企業出了問題,則直接影響到甲方與分包方的正常工作。特別是涉及到國家大量金額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果企業管理松散、內部控制失效,則不僅工期、資源上會受到損失,達不到投資效果,而且也影響企業及投資方的社會評價,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
(三)內部控制貫穿于項目建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
每個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都較長,極高的機會成本決定了企業內部控制極其重要。一旦造成損失,將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和經濟后果,其損失可以說難以用金錢來彌補。因此,建設工程在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投資測算和可行性分析,建筑企業必須按業務承接制度進行盈利預測、報價分析、投標分析與審批、科學決策;在事中,資金籌集、成本支出、項目管理等環節,都必須設計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嚴格執行,才能多快好省地進行項目建設,保證工期和達到預期效益;在事后,建設項目竣工后,需要按制度規定的標準、流程、權限進行驗收、運營,同時進行專項考核與工程完工總結。
三、當前建筑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簡析
(一)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建筑企業往往缺乏風險觀念
由于工程建設有投資大、工期長的特點,如果建筑企業在公司治理和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上不完善,將存在因內部管理失誤造成經營風險的巨大隱患,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資金流動風險、作業風險、法律風險、會計風險、信息風險、策略風險等。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風險有不斷增大趨勢。但是從現狀來看,企業的風險意識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更缺乏對于內部控制在風險管理中的正確認識。對于市場風險,企業無法完全規避,但也很少有企業在內部控制中考慮其應急方案或預警機制。
(二)內部控制過程或環節失控,材料、資金、成本、經費管理效率較低
1.企業資產管理粗放。其主要表現之一體現在原材料管理上。建筑企業用于工程施工的材料包括鋼材、水泥、砂石料、炸藥等主要材料,鋼模板、腳手架、鋼管、電纜線等周轉材料,以及數量品種繁多的小型材料等。從材料的點驗、入庫、發放等各個環節均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對材料驗收沒有詳細的記錄,材料驗收單、出入庫單多流于形式,多為事后補填制,或以手寫的收條代替材料驗收單;此外,除材料外,不少企業對半成品、固定資產、小件辦公用品等管理不到位,缺乏領用、交接手續,出了問題也不嚴肅追究,造成企業資產浪費嚴重。
2.企業現金管理粗放。有些企業在現金充足時,往往缺乏有利的投資方向和項目儲備,造成資金閑置和浪費,或企業資金使用缺少計劃安排,過量購置設備、辦公用房等不動產,因此企業無法應付經營急需的資金,從而陷入財務困境。
3.對內部控制中的財務控制缺乏完整的重視。客觀上表現為會計信息不完整或未得以有效利用。一是很多建設企業認為財務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及納稅,而忽視了風險控制、資金運用、資產管理等諸多方面,更無法從系統的角度對整個企業進行內部財務控制。二是較多企業很大程度上財務數據不能反映單位的經營狀況,或者是財務數據反映滯后,或者是財務數據反映不準確。其主要原因既有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也存在財務部門與企業其他部門的配合并不協調,使得企業中各部門的核算職能很多都處于失效、失控狀態。比如:很多技術人員過多地重視建筑工程質量實體表現,卻往往忽略了工程量數據、進度數據,以及與付款條件的比對,導致財務工作非常被動。
(三)內部控制監督不力,存在錯誤與舞弊的可能
在部分建筑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中,往往缺乏規范有效的監督機制,單位內部財務、審計部門的監督和上級領導對下級的全方位監督檢查力度不夠,使企業關鍵崗位或關鍵職務的從業人員存在錯誤與舞弊的隱患。具體表現為非法分包或轉包工程、貪污企業資產、挪用公款、非法收受賄賂、搞“小金庫”、坐支現金等。而建筑企業生產的產品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特殊產品,從1998年抗洪搶險暴露出的九江堤壩“豆腐渣工程”以來,這種比豆腐硬不了多少的工程就屢有曝光,足以讓人觸目驚心。如1998年綦江虹橋倒塌后,重慶市對近年來所有重大工程進行了一次檢查,結果發現,但凡工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的,背后都有的線索,比例幾近100%。又如郴電國際案中,安平建筑公司為獲得郴電國際總造價5000多萬元的工程項目,向主犯鄧中華(郴電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行賄現金及禮品計300余萬元。
四、加強與改進內部控制,提高建筑企業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完善風險防范措施
1.結合資金收支性質建立內部資金管理制度。作為資金密集型企業,建筑企業以資金作為控制手段充分發揮會計作為內部控制的核心作用。具體設置每項業務的的授權審批、復核檢查程序,在此基礎上建立內部資金管理制度。
2.建立原材料領用的審批、登記程序,詳實記錄原材料從采購到消耗進入工程實體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內部物資管理制度。
3.建立勞務層實物工程量的實測、核準和定期匯總程序,及時按照核算要求辦理中間計量和結算,在此基礎上建立內部計價管理制度。
4.在規范、理順各部門基礎核算控制職能基礎上,建立項目成本的預算管理制度,研究項目成本、費用預算的編制程序、執行和調整程序,以及預算的編制組織管理程序。
5.力爭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監控或預警系統。當計劃與現實之間發生偏差時,項目可能正面臨著不可控制的風險,如,計劃之中的項目進度拖延與實際完成日期的區別顯示了計劃的提前或延誤,前者通常是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對于消極因素,企業管理者就需要進行分析,找出異常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扭轉。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與執行,從注重風險防范向風險事前控制發展,使風險監控從“救火式”向“消防式”發展,逐步實施項目全過程的風險管理。
(二)分析建筑行業的業務循環流程,著眼于關鍵控制點
1.資金收付環節。嚴格按授權與合同進度進行款項的收取與支付。
2.原材料的采購、驗收、發出和對賬盤點環節。通過建立原材料采購計劃、價格調查程序,建立健全各項計量手段、計量程序規范驗收程序并建立好相關檔案。
3.工程項目計價與造價核算環節。以勞務層內部承包協議、勞務層合格工程量的實測驗收、勞務層的計量結算為重點,建立承包單價內部協商機制、承包單價談判及審批機制為核心。
4.項目成本、費用預算的執行及變更。對于已經審批的項目預算、進度,一般不得變動,如果確有必要變動,及對于執行中出現的異常情況,需要作為特殊的關鍵控制點進行管理。
建筑企業生產過程是合理配置人力、機械,使用原材料構筑工程實體的過程,其業務循環是以項目工程成本為核心通過合同結算換回資金的過程。企業的管理目標是在此過程中獲得增值資金,為此控制成本是內部管理的核心。
(三)加強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與效果的監督與評價
內部控制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減少低效率和投資浪費,因而制定內部控制要以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為指導。具體措施如:對施工單位實施技術措施,嚴格對待設計變更和合同變更,最好實行聯合審計制,資產部門、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層層把關,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把工程費用降至最低。對承建或分包工程量的準確性進行嚴格核實,確保工程量的真實準確性,避免預算員做結算時有意加大工程和重復計算的情況,以利于順利完成款項結算。
此外,要加強對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和重大經營決策執行情況的過程性審計和監督,前移監督關口,變過去的“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和適時監督,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年度預算,對企業的投融資、資金流向、財務狀況變動等情況實施全過程的跟蹤和監控,定期檢查,及時反饋預算執行中的突出問題,并給予糾正和處理,確保預算的嚴肅性和企業發展目標的如期實現。
(四)充分發揮財務基礎工作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
如在工程開工的同時,要求業務部門完整保管和整理資料、建立臺賬,定期與建設單位核對款項;做好工程前期工作,為后續財務核算與制度建設打好基礎。賬目設置及核算體現重點突出遵循《會計法》等國家財經法規,充分體現建筑行業的原則。如會計一級科目的設置嚴格按照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執行,二級科目主要按照《建筑施工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分類項目,并結合該工程設計概算分類進行設置,以便全面明確反映概算項目工程支付結算情況及工程概算的動態、執行情況,產生出實用、準確、全面的財務數據。
建設單位財務人員必須編制好資金使用計劃,明確投資目標和付款方式。在項目施工階段每月對施工單位的進度根據施工工期進行驗收,并要求上報工程進度報表,定期地進行實際支出值與計劃目標值的比較,發現偏差,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糾正,防止資金不必要的流失,保證投資方建設資金的正確使用。
參考文獻:
[1]趙璐,丁烈云. 建設項目財務管理信息集成研究與應用[J]. 基建優化, 2005,(04) .
[2]錢金福.加強會計監督 完善施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J].山西建筑.2003.(08)
為此,本刊編輯部產生了一個想法,想統計一下在全國范圍內,福建茶商的規模和數量。只在很有限的范圍內進行總結,我們不經意發現福建茶人居然占據了中國茶市的半壁江山。天南地北,只要有做茶的地方,只要有茶市的存在,就必定有閩商的身影。于是,便有了這一期“八閩茶商行九州”。
這些英雄,有著諸多的傳奇,我們今天書寫他們的故事,不是立傳,為的是能夠讓人們發現這些為茶而奮斗的人,他們其實與茶有著一樣的品格。
八閩茶人遍及全國,個性鮮明,而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支撐著全國各地許許多多的茶葉生產與茶市貿易。從開茶城、制茶企業、銷售連鎖店到茶葉文化博物館、展覽館,甚至開茶莊茶舍、炒茶……與茶結緣,閩人喝家鄉的茶長大,更把茶作為畢生的事業來追求。
上海:福建茶人首屈一指
上海,全國的經濟中心,多年來福建茶商與上海茶葉市場同發展、共繁榮,伴隨著上海茶葉市場的成熟,閩商成了上海茶葉市場的中堅力量。近些年出現的大統路、天山、恒大、九星等多家頗具規模的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多由福建茶商經營管理,其綜合市場規模和經營品種在華東地區首屈一指。
巨頭葉石生葉石生,閩東漢子,他在上海茶壇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感慨茶市的發展,葉總就一句話:“時事造英雄”。葉石生自1993年進入上海市場,1996年設立大統路茶葉批發市場,成為上海第一家專門從事茶葉批發的專業市場,此后又相繼創辦了恒大茶葉批發市場、隆生茶葉批發市場等,大統路茶葉批發市場現已更名為大寧國際茶城,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一家茶葉專業市場,葉石生旗下所屬茶葉批發市場的銷量已經占全上海茶葉銷售量的一半以上。
“其志難移,縱千般烘炒,萬遍搓揉,盡歷艱辛成極品;斯顏不改,況一任卷舒,幾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這是葉石生對茶的感悟,也是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忘回饋社會,如今他實施的“產地直銷”的模式又使全國各地的百萬茶農脫貧致富。
大腕蘇錦平在上海,蘇錦平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投資2600多萬元興建一個茶城,是他的創舉。這個集茶葉、茶具展示銷售、品茗休閑。茶藝表演、古玩字畫鑒賞交易于一體,建筑面積達2.3萬多平方米的大不同天山茶城,如今已經成為蘇錦平旗下核心的運營中心。
蘇錦平出生于著名茶鄉福安市.從小受茶香的熏陶。1992年,蘇錦平在上海創建上海大不同茶業有限公司。如今的大不同茶業集產、供、銷于一體,在全國擁有16個具有產品標準體系的茶葉生產基地、4個茶葉專用保鮮冷庫、78個覆蓋上海8個區縣的茶葉經銷網點、一個茶博覽展示廳、一所茶道茶藝會員俱樂部和一支訓練有素的茶藝表演隊。
北京:馬連道的開街之人
馬連道,北京一條原本冷清的街道,由于一群茶商的到來,這里成了“京城茶葉一條街”。“滿堂香”創始人高堅信早在1989年就在馬連道經營,被業界譽為馬連道的開街之人。
1988年,高堅信從老家福州來到北京創業。讓他意外的是,北京人對茉莉花茶非常喜愛。運茶的貨車剛到,就有經銷商等在那邊拿貨。經過幾年發展,“滿堂香”成為眾多茶商中的佼佼者。現任“滿堂香”企業董事長的高晨生,是“滿堂香”的第二代傳人了。他說:現在很多茉莉花茶的名字都是當時高家最早使用的,如牡丹繡球、金絲銀鉤、茉莉茶王等等。另外,他還受巧克力精美包裝的啟發,在北京率先推出了禮品裝的茉莉花茶。
今年開始,“滿堂香”在福州北峰基地加大茉莉花的種植,并且收購了廣西和安徽兩個茉莉花茶基地,提升茉莉花茶的地位。如今,滿堂香不僅經營茉莉花茶,銷售量更大的還是烏龍茶,甚至還在云南收購了一家普洱茶生產企業。
北京還有一位杰出的八閩茶商――“御茶園”茶葉董事長陳昌道,1996年年底,26歲的他離開家鄉壽寧,踏上北京土地的時候,還只是個茶葉公司跑業務的業務員。那時候,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還沒有建成,沒有做過茶葉業務的陳昌道和壽寧老鄉們,幾乎走遍了北京城的各個角落。
2000年9月,陳昌道在北京馬連道茶城一樓租下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面的時候,茶城因為剛開業不久,知名度還很低,不久便有大量客戶陸續退出。但陳昌道卻堅持了下來,經營漸漸地有了起色。經過這幾年的高速發展,御茶園現已成為集茶葉種植、生產、銷售、茶葉衍生產品開發、茶文化研究推廣等為一體的茶葉綜合性集團企業。
陳昌道說,茶產業是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健康產業。御茶園計劃在未來的三年內,在全國一線城市建立二十家、面積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茶業大賣場和兩百家茶業連鎖加盟專賣店,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茶博會,引領全球茶行業全新的商業運營模式。
福建:故鄉茶壇群英閃耀
福建本就是產茶第一大省,遍布福建各個角落的茶商根本無法計數,單單安溪縣就有鐵觀音品牌生產企業500多個,更難計算從事茶館、茶葉貿易的人群。據不完全統計,福建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300多萬從事與茶葉相關的活動,其中的名家名角更是數不勝數。由于本刊曾對此進行系列報道,故不再詳述。
云南:福建茶人眾星云集
這幾年,云南普洱荼一下子紅火起來,這其中當然少不了福建茶商的身影。以下列舉的幾位,在云南當地還是頗具影響力的。
結語
據我們所知:中部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山西坦洋茶城,由福建茶商林瑞富投資建設;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的土城頭,建成華東最大的茶葉城,這個茶都的老板是來自福建的吳文生……數不清的茶,更有數不盡的福建茶人,他們行走在江湖,成為茶界的先鋒,并將更多的香茗帶到祖國的各個角落。
閩茶貿易的崢嶸歲月
林更生
史書記載晉朝以前福建已產茶,至今已1600多年的歷史。至陸羽寫《茶經》時,福建已經是當時中國茶葉主要產區,其中的數款茶成為中國最早名茶之一,并列為貢茶。其后1000多年的歲月,福建茶品種不斷豐富,產量不斷提高,伴隨的茶貿易也非常繁榮。
談到閩茶運銷路線,是指茶葉貿易長期開展形成的茶葉產、供、銷三者緊密結合的產物。它以茶葉產區為起點,茶葉商埠為樞紐,茶葉銷場為終點,茶葉商品經濟越發展,茶葉運銷路線就越長。福建茶葉很早就開始水運陸轉、肩挑畜馱到省外甚至國外銷售,其中尤以對外貿易最為艱辛。
古時,福建茶葉多先集中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后被赤石取代),肩挑過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河口鎮。從崇安到河口鎮的路程有280里,商人坐轎3~4天可達,但肩負茶箱重擔的挑夫至少也得5~6天才能到達。到河口 鎮后有兩茶路線:一條是向北運往俄羅斯,以陸路為主:一條是向南運往廣州后到東南亞和歐美,以水路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從本省口岸直接通商的歷史記載。
先說中俄這條茶路。福建茶葉到了江西鉛山縣后,就在此裝船順信江下鄱陽湖,泛湖北上,出九江入長江.溯江抵南昌。漢口晉商把各地茶集中后,裝船逆漢水而至樊城,起岸后,裝大車經河南賒旗鎮,入澤州(山西晉城)、潞安府(長治)、平遙、祁縣、太谷、忻縣、太原、大同。在此分為二路。一部分運往歸化廳(呼和浩特),一部分經天鎮運往張家口。走軍臺30站向北行14站到庫倫,再北行11站到中俄交界的恰克圖。
這條茶路,全程經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蒙古,近5000公里。這條商路上張家口以北,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這樣記載:“有車幫、馬幫、駝幫;夏秋兩季運輸以馬和牛車為主,每匹馬馱80公斤,牛車載250公斤,由張家口至庫倫馬隊需行40天以上,牛車需行60天。冬春兩季由駱駝運輸,每駝可馱200公斤,一般行35天可達庫倫。然后渡依魯河,抵達恰克圖。駱駝或車皆結隊而行,每十五駝為一隊,集十隊為一房,每房計駝一百五十頭,馬二十匹,有二十人趕駱駝,在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茶葉貿易繁盛,茶葉之路上駝隊,經常是累百達千,首尾難望,駝鈴之聲數里可聞。”
這條路線的中國部分大多由華商負責,有趣的是這些茶商卻由不產茶的山西人擔當,俗稱“晉商”;俄國部分則由俄商負責。茶葉到達恰克圖后,俄商們將茶葉販運至雅爾庫茲克、烏拉爾、秋明,一直通向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閩茶中俄這條運銷艱辛路始于明清,盛于清代,衰于日本。
再說水路。福建自古海運發達,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荷蘭商人首次購到由廈門運去的茶葉,1644年英國著名茶商托馬斯?卡洛韋在《茶葉的種植、質量和品質》一書中說:“英國的茶葉,起初是東印度公司從廈門引進的。”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委托廈門商館代買茶葉150擔直接運往英國。1699年該公司訂購的茶葉有優質綠茶300桶、武夷茶80桶。
1751~176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茶葉1678余萬千克。其中武夷茶2363萬磅(1063.35萬千克)占總輸入量的63.3%,可見這時期輸入英國的茶葉以武夷茶為主(平均每年約100萬千克左右),在英國武夷茶被譽為“東方美人”。因此,許多國家對“茶”的語音,多由廈門方言“Tay”的讀音稱茶為“Thee”。
1785年,美國的商船自廣州運載中國茶葉獲得巨大利益,自此到五口通商(1842年)之前,南方茶路幾乎所有外銷茶以廣州為出口基地。那時福建茶葉還是集中在河口鎮,由信江向西順流而下,運至鄱陽湖,走贛江至贛南,由挑夫肩運過大庾嶺,至韶關而轉運廣州。茶葉從崇安運至廣州全程約需兩個月。五口通商初期,部分武夷茶運上海外銷,茶船逆信江東運至玉山,然后雇力夫運至浙江常山,再裝船順流下至杭州,由小船走運河(由嘉興內河)而至上海。也有直接從河口鎮順信江經鄱陽湖,過九江入長江轉上海的。茶葉從崇安運至上海全程約需24天。
清代五口通商以后,有福州、廈門兩個通商口岸,揭開了福建茶葉直接出口的外貿史。英、荷、德諸國均在福州設洋行經營茶葉,俄商在福州建立第二個磚茶廠后,又在南平、建甌、南雅、三門、太平等地設廠。據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記載,1877年俄商從建寧攜帶口子稅單運往福州出口的磚茶為3505擔。福州遂成為中國三大茶市之一。光緒初年為福建茶業的最盛時期。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福建茶葉出口達80多萬擔(4萬噸),約占當時全國年出口量的1/3。
回眸這數百年的閩茶外運史,它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圖景,是無數茶人、茶商艱苦奮斗的真實寫照,在把香醇的茶葉帶向全世界的過程中,閩商也書寫了中國外貿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
閩商與茶的文化趨同
徐 楚
福建人做茶生意的很多,在采訪福建茶商的過程中,當問及他們為何選擇茶作為自己的生意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道:首先我們來自產茶的大省,自小喝著故鄉的茶長大,對茶葉非常親切和熟悉,而茶作為開門七件事,所具有的市場空間是無法比擬的。其實不論做的是不是茶,閩商走到哪都帶著茶,不論是忙碌還是休憩,他們總喜歡泡著茶來思考或者悠閑,而待客的首選也是茶。茶與閩人有不解之緣,與閩商更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
茶,溫婉含蓄,深刻而又內斂。經常我們會談到茶的三個境界: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香茶。仔細去品味和甄別,閩商走過的歷史,正如同這三個境界一般,講述了一段讓他們熟知的經歷。
第一道苦茶,寓有清苦之意,是茶剛剛泡出的感覺,它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福建地瘠民稠,生存壓力大,傳統的農耕經濟無法滿足養家糊口,迫使他們有的走出家園,走向全國,有的漂洋過海,去往異國他鄉。正是因為土地貧瘠,崇商精神成為閩人的一種堅韌基因。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閩人紛紛在外經商謀生。
從走出家園的那一刻起,苦就如同初泡的茶一樣,因為多是“赤手空拳打天下”,閩人在他鄉往往是從最苦最臟的活干起。為了贏得生存,他們在社會的最底層摸爬滾打,面對苦境。閩人學會了堅韌。就如同品茶一樣,只有浸透了苦澀,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
正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居住地作出杰出的貢獻,并用他們像茶一般溫和的性格與當地原住民友好相處,他們不僅在居住地扎根,而且還贏得了當地人的尊敬,從而世代繁衍。如今,300多萬閩商遍及全國的天南地北,1D80萬閩籍華僑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港澳地區的閩籍同胞也有123萬之多。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在當地扎根,并很好地生活了下來。
在經過困苦的煎熬和歲月的浸泡,奮斗的種子終于發芽、成長,碩果累累。閩商在迅速成長中,苦盡甘來,享受了第二道的甜茶。多年的拼搏換取了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社會的認同。數據表明,遍布全國的閩商,擁有上千億元資產。而海外閩商的經濟實力更加雄厚,世界華商500強中閩商占了十分之一還多。
靠著堅強的意志和高超的經商智慧,閩商所到之處一路高歌猛進,他們也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為全國經貿,乃至世界經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我們回顧起一張張值得我們驕傲的面孔時,他們淡定而又堅毅,這仿佛注定了他們的成功。性格鑄就人生,什么樣的性格締造什么樣的人生軌跡。而由鄉土鑄就的品格,使得閩商在走出家園之后,注定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著名的商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