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播社會學論文

      傳播社會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播社會學論文

      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第1篇

      1.從“音樂聽賞”到“音樂與聽眾關系”的音樂社會學類型論

      2.音樂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中國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

      4.音樂社會學在中國——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20年述評

      5.音樂社會學學科規訓及操作機制新論

      6.論音樂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范型

      7.音樂社會學應用價值研究——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理論、方法、功能的一些思考

      8.論舒茨的音樂社會學思想——音樂內社會關系的研究 

      9.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問題

      10.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淺談中國音樂商品化的發展趨向

      11.荀子《樂論》與音樂社會學

      12.音樂的生產與傳播舉隅——以音樂社會學視域分析  

      13.緊跟時代步伐的音樂社會學著作——研讀曾遂今先生不同時期兩部相關著作有感

      14.音樂社會學說略 

      15.從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導論》看其對室內樂的批判 

      16.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樂社會學分析  

      17.阿多諾音樂社會學的自律與他律的共生關系

      18.民族音樂學與社會學學科交叉之我見 

      19.貝澤勒“交往音樂”“表演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概念

      20.試論裕固族民間音樂的音樂社會學價值及其文化傳播

      21.十年心血之結晶 開創性成果之總結——《音樂社會學》讀后

      22.音樂的生產與傳播舉隅——以音樂社會學視域分析

      23.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音樂劇接受體系建構之探究 

      24.音樂社會學在音樂學體系中的特點與價值

      25.從音樂社會學對音樂史學的滲透性研究談學科的融合性發展

      26.試論音樂社會學學科發展及學科結構的歷史演變

      27.如何認識作為社會現象的音樂——伊沃·蘇皮契奇的《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芻議

      28.他山之石——音樂社會學視閾下的聲樂教學

      29.中國音樂社會學領域繼承與開拓的一大步——評《音樂社會學教程》

      30.孔巴略的音樂社會學思想淺釋

      31.開山之作 理性之光——讀韋伯《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學基礎》

      32.卡登和他主編的《音樂社會學叢書》

      33.從音樂社會學角度分析清商樂于漢末魏晉時期流行的原因

      34.音樂社會學學科認識論要

      35.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初探

      36.社會學對于音樂史學的幾個切入點——以18世紀維也納音樂生活并莫扎特為例

      37.阿多諾音樂社會學觀批判 

      38.音樂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

      39.音樂社會學視閾中的龍州民間歌謠

      40.音樂社會學問答

      41.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未來走向試估

      42.從音樂社會學角度看“花兒”的傳承與發展

      43.簡論阿多爾諾音樂社會學的否定精神——從阿多爾諾對勛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評論談起

      44.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幾點思考

      45.思想的交鋒:荀子與墨子在音樂社會學方面的分歧

      46.音樂社會學視閾中的二人臺的發展

      4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儀式及其音樂——以西林白苗燒靈儀式為例

      48.音樂社會學視域下當代高校校園歌曲發展探析

      49.國外音樂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

      50.音樂社會學——淺論音樂與社會的關系  

      51.試論群眾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群眾音樂社會學研究之二 

      52.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樂社會學分析

      53.延安“魯藝”音樂的社會學特征 

      54.試論群眾音樂社會學的對象

      55.民間音樂傳播的社會學討論  

      56.對奧運會經典主題曲主題音樂的社會學分析  

      57.聯系實際談談對我國聽眾分類的思考——結合《音樂社會學》中的分類進行討論

      58.《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評

      59.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音樂社會學研究概要

      60.從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看其對音樂本體意識形態化的批判

      61.克奈夫的音樂社會學對象觀

      62.音樂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文化建設

      63.《聲無哀樂論》的典型命題及其音樂社會學意義  

      64.基于音樂社會學課程的“Presentation”教學法研究

      65.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的認識

      66.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學基礎

      67.加強音樂社會學的研究

      68.對校歌歌詞的幾點音樂社會學觀察  

      69.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看歌劇《駱駝祥子》

      70.音樂社會學與民族音樂學

      71.卡爾布西茨基談音樂社會學

      72.音樂社會學視野中的中央蘇區紅歌生產  

      73.當代中國古琴音樂傳播的社會學思考

      74.音樂社會學研究

      75.九十年代的音樂與社會學:一個評論界的變化的前景

      76.音樂社會學在音樂學體系中的特點與價值 

      7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電影《劉天華》的音樂敘事及傳播效應 

      78.音樂社會學教程

      79.港臺流行歌曲沖擊后的回顧——音樂社會學實踐思考筆記五

      80.探索音樂社會運動 開拓嶄新研究領域──《音樂社會學概論: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讀后

      81.交響樂演奏中“指揮”角色探析——以《音樂社會學導論》中“指揮”理論為例

      82.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的情況與動向

      83.音樂社會學的淵源和流派

      84.克羅地亞的《國際音樂美學與音樂社會學評論》 

      85.聲樂藝術情感論的社會學視野

      86.作為群體行為的音樂——彼得·馬丁音樂社會學思想擷菁

      87.新世紀的音樂社會學

      88.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問題

      89.武昌平湖門地區戲曲演出的音樂社會學審視 

      90.一本新穎獨特的音樂學著作 《音樂社會學概念——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讀后

      91.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漢代樂府民歌產生與流行

      92.時空的重構——當代蒙古族創作音樂的社會學分析 

      93.關于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 

      94.沈陽音樂學院音樂社會學專業簡介

      95.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幾點思考——以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歌曲創作為例

      96.論《呂氏春秋》的音樂社會學觀點

      9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干部教育

      98.音樂社會學的對象、結構和方法

      99.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音樂與日常生活  

      100.淺談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之音樂藝術  

      101.音樂的經驗社會學要解決什么問題?

      102.節慶群眾合唱活動的音樂社會學思考

      103.傳統和現代的矛盾與融合——原生態音樂流行性的探討

      104.《歲月如歌》 一部關于音樂社會學的經典影像 

      105.呼喚音樂社會學

      106.音樂社會學——論社會音樂商品 

      107.音樂流行考析——音樂社會學實踐思考筆記

      108.社會學調查方法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意義與實踐

      109.評析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之音樂接受者類型化 

      110.新學科 新視野 新建設——《音樂社會學》評介

      111.“體裁”概念在音樂社會學中的意義 

      112.中國流行音樂演唱風格研究的前期理論思考

      113.當代中國音樂的借鑒與發展——對馬克思文藝社會學思想的思考 

      114.中國傳統音樂記譜法的社會學釋讀 

      115.山東民歌的音樂社會學視角研究——以《沂蒙山小調》為例 

      116.社會學視野下的古希臘與古羅馬音樂

      117.中國民間音樂階層分析對音樂形態劃分的影響

      118.當代流行愛情歌曲歌詞研究述評

      119.解析迷幻文化:一個音樂社會學的視角

      120.學校音樂教育的社會學視角研究 

      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效果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038-03

      目前,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逐漸受到學生的重視。不僅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把社會調查方法課看成社會學專業的基本功,而且非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也同樣重視社會調查方法課。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部分專業培養計劃中設置了社會調查方法課。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都把“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列為必修課;其次,大學生創新實驗性計劃的常規性申報凸顯了社會調查方法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重視社會調查方法課的學習。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2007年以來,教務處每年都會組織國家級、學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申報、中期檢查、結項驗收。申報成功的項目負責人、參與者在保送研究生、評獎學金、評優等環節中占優勢。所以,大學生們申報項目很積極。在所申請的項目中,社會調查類的項目占相當的比例。這促使學生重視社會調查方法的訓練。在2009年10月筆者作評委的某次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答辯會現場,有一個新聞系2008級的學生答辯一結束就向筆者咨詢關于她的立項設計方面的問題,以求改進;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踐教學占相當的比例,促使老師和學生必須掌握社會調查方法的知識。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將社會實踐環節計入總學時中,按照2學分計算。該課程一共是6學分(16學時1學分),其中,課內4學分,課外實踐環節2學分。實踐教學內容就是安排學生利用暑假作社會調查,撰寫社會調查報告。2009年春季學期,社會學系的教師應邀給所有上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一個年級的兩千多名學生講授過4學時的社會調查方法基本知識課。再如,重慶大學2008級學生 2009年的寒、暑假和2010年的寒假都安排了學生的社會調查。前者是假期的學生活動,后者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作業,計3學分。社會調查的過程使學生發現了自己相關知識的儲備不足,從而重視社會調查方法課的學習。

      但是,重視社會調查方法課并不等于這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好。如何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的效果是個難題。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接受了系統的社會調查方法訓練的社會學專業學生,在運用社會調查方法進行調查、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從2004級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雖然大家都按照要求作了社會調查。但根據調查結果所寫的畢業論文卻存在很多問題。表現在:對具體單個問題或層面的分析基本沒有大的缺陷,但是從文章的整體布局來看卻存在較大問題。主要體現在前后文的分析思路不連貫,存在較明顯的前后邏輯漏洞,缺乏一條貫穿全文的中心線索。另外,經驗材料和理論分析相脫離,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中傳社會學專業的論文非常強調實證資料的重要性,任何分析都要求基于調查所得的經驗資料。但是很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都是實證資料歸實證資料,理論分析歸理論分析,兩者缺乏緊密聯系和結合。這說明,學術科研精神與方法的培養、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2005級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上就存在不少問題,有的題目過大,如《關系:基于中國文化的一種策略性選擇》;有的社會學理論色彩不濃,如《廈門市民商業醫療保險購買行為的研究》;有的存在邏輯性問題,如《新媒體與大學生擇偶觀》。在具體寫作論文的過程中,也存在2004級學生出現過的調查結果和理論性的結論脫節的問題,如《新媒體與大學生擇偶觀》這篇畢業論文,作者在內容提要中寫道: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迎來了新媒體傳播時代。大學生作為“網民化”程度最大的一個群體,其包括擇偶觀在內的價值觀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和沖擊。本研究采用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法,以隨機抽樣的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為例,從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有效影響開始,進一步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擇偶觀,并著重從網絡時代帶來的西方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滲透,虛擬文化帶來的沖擊,公眾人物對大學生的示范作用以及網絡傳播的消極信息產生的影響四個方面,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擇偶觀的直接影響。

      這個內容提要概括了全文的輪廓,但致命的問題也在于此。因為,大學生擇偶觀決不是僅僅受新媒體所影響的,很多其他因素(如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家庭、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價值追求等)會比新媒體影響大得多。而且,槍彈論在20世紀后半期已經被傳播學界徹底拋棄了。如果還直接地把新媒體的影響和大學生擇偶觀聯系起來,無疑會鬧出簡單化、幼稚的笑話。這說明,上社會調查方法課和實際運用社會調查方法知識在某些學生那里是兩張皮,是脫節的。這就需要作深入、細致的關于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效果的探討。在這個探討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考慮角度是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的針對性。

      本文根據筆者近年來“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文化人類學”等課程的教學經歷和體會,并結合指導社會學專業學生社會實踐、非社會學專業學生社會調查的經驗,探討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的針對性問題。通過具體探究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針對性的必要性和途徑,本文試圖推進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效果的提高,并以此對社會調查方法的現實意義略作建樹。

      一、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針對性的必要性

      加強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的針對性,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完成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實施實踐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思考、研究問題能力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

      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導師,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的興趣。現在的學生崇尚效益思維,如果他們所學的對他們將來的就業、深造沒有幫助,那么他們對這些學科是不感興趣的。這也是基礎類學科不受學生青睞的根本癥結所在。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的教學中,注意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講授和引導,必然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

      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空洞地講理論、技巧,不能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期待,這樣的教學,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3.幫助學生完成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實施實踐教學計劃的必要

      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對于幫助學生完成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實施實踐教學計劃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社會學專業的課程中,很多都設置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如社區概論)。實踐教學計劃的落實也是很多專業必須的條件。中傳的實踐教學計劃總學分為30學分,除軍訓、畢業論文等必須完成的學分外,需要系里老師安排的學分還有近20學分。這就要求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以幫助學生完成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實施實踐教學計劃。

      4.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必要

      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大學生必須具備初步的研究能力,沒有創新能力是不能實現的。而社會調查方法課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言是最基本的條件。以下是中傳2007級媒體創意專業某學生2009年12月31給我發的一封電子郵件,說明了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

      馮老師:

      您好!感謝老師一個學期以來給我們上“文化人類學”這門課!我和很多同學都有交流,大家覺得這一個學期下來,我們感覺到自己相比以前有了很多收獲。我想這其中跟老師您有很大的關系,這門課不僅僅是讓我們學到了一些社會學,人類學方面的知識,還引導了我們如何用嚴謹的態度去寫論文,看問題,做研究……

      黃 晶

      5.訓練學生科學思考、研究問題能力的必要

      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對于訓練學生科學思考、研究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現在的學生一般都很善談,但他們的言談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觀思考,缺乏嚴謹的邏輯性,更缺乏經驗材料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調查方法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能力有很大作用。

      二、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針對性的途徑

      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講授,做到有的放矢;針對學生在選題和設計、實施社會調查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課堂講授,以加深印象。這兩條途徑對于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針對性是必須的。

      1.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講授,做到有的放矢。

      老師了解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方法課或相關內容的講授,是提高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針對性的基本途徑之一。中傳2007級媒體創意的李舒沁同學2009年12月31日曾給筆者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咨詢寒假社會調查選題的問題,筆者有針對性地作了答復。這樣的互動在社會調查方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是必要的。以下是我們電子郵件交流的內容:

      李舒沁:寒假里我想做一個關于民族融合問題的社會調查。我們市那兒有個南通市民族中學。那邊的孩子小學畢業后就來在這個學校里上初中、高中,據說當地大學的學生常年去那兒愛心教學,藏中也會安排同學寄住在當地人家中。您上課講過關于民族融合的問題,我就想做一個這個方面的社會調查。但是具體的切入點還是不太明白。老師您覺得這個選題可以嗎?具體的切入點方面能給我出出主意嗎?非常感謝老師。

      筆者的回復:民族問題在當代中國很有研究價值。你說的調查,我想題目就定為《內地民族中學教育與藏族學生的民族認同》,可以調查藏族學生怎樣接受教育、接受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效果如何。在作總體描述的基礎上,從民族認同感是否弱化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民族融合范圍太大了,先從這個角度做好,以后有機會再做其他的。

      就社會學專業學生而言,從大一開始,老師就引導他們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帶著這個問題一以貫之地上社會調查方法類的課程,直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把對該主題的思考形成研究結論、見諸系統、科學、規范的科研成果,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高社會調查方法課針對性的模式。中傳2005級社會學專業學生羅文宏在一次征求專業建設意見時曾經說過:他們以前在上方法類的課程時,由于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處,很多人都沒有好好學,以為能過關就行。但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發現當初沒好好上課,現在就沒有駕御論文調查階段的能力了,悔之晚矣。

      2.針對學生在選題和研究設計、實施社會調查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課堂講授,以加深印象。

      以下是學生在社會調查知識運用方面的常見問題分類:

      (1)選題中的問題

      選題不當是社會調查、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以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秋季學期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申請為例,有不少項目的選題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通過比較香港與北京電視臺的飲食欄目研究兩地的觀念差異》(所用概念過寬、過大)、《影像調查當代中國中西部鄉村教育現狀――以山西省榆社縣為例》(混淆個案研究和總體的關系)、《版權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之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題目太煩瑣,不精練、表達不準確)、《中國直銷從業人員生存現狀調查》(用詞不當)、《對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社會學研究――以中西四大快餐品牌為例》(題目過大)。

      (2)研究設計中的問題

      例如,關于定性研究與假設的關系問題,有的同學沒有弄明白,以為所有的調查都應該追求假設和假設的驗證。實際上,定性研究不應該以追求假設驗證為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深入、全面地理解調查對象。“深度訪談的目的并不在于解疑釋惑,也不在于驗證假設,抑或是通常所說的‘評價’。深度訪談的核心是,了解其他人的‘鮮活’經歷,理解他們對其經歷生成的意義。”中傳2007級媒體創意專業的晏昭同學于2009年11月交的文化人類學課堂論文題目是《“在京新疆青年”文化融合過程調查與分析》,文章非常認真地呈現了她的深度訪談調查過程和結果分析。但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過分追求提出假設和假設的驗證,這種研究設計使她的調查和調查的結論誤入歧途,沒有挖掘出定性研究的更深刻的意義。以下是晏昭同學這篇論文的摘要和提出的假設:

      本文全程展示了一項針對“在京新疆青年”的文化融合過程的調查,這個調查主要是以文化人類學的調查方法和研究視角來實施。研究發現,被調查者“在京新疆青年”在受到文化沖擊,融入北京文化的過程中后,會自發尋求一個同是“在京新疆人”的群體,以群體為壁壘抵抗文化沖擊。同時,調查結果表明,“在京新疆青年”這個群體(文化區),還因為民族的不同分為許多小群體(小文化區)。在這些小群體中,文化之間差異很大的群體更難實現文化融合和“同化”。另外,當時環境對“在京新疆青年”的情緒影響也起了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的假設

      假設一:新疆青年來到北京會遭遇到文化震驚和文化沖擊,之后會進入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同化”現象出現。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會不同程度的感到孤獨和無助。

      假設二:“在京新疆青年”在受到文化沖擊后,可能會主動尋求一個同樣是“在京新疆青年”的群體,以群體作為壁壘抵抗所受的文化沖擊,他們還從這個群體尋求情感和安慰。

      假設三:最后,他們決定長期在北京生活之后,就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是堅持自己原有的文化,還是接受北京的文化改變自己。此時,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會對他們的選擇造成怎樣的影響?

      晏昭同學作研究的態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遺憾的是,她不清楚這個趨勢:實際上,“定量的、實證主義的方法和假設的運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絕。”“定性研究者致力于一種主位的、具體的、基于個案的立場,這一立場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特定個案的特殊性上。”

      (3)實施調查中的問題

      在實施社會調查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過程中很好的針對性素材。例如,2009年4月底,筆者帶學生到隴南調查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的問題。有位同學非常“機靈”地在筆者和一位公交車乘客聊天的時候,跑到乘客后面,悄悄地拿起了錄音筆錄音。過后我對她說,如果要錄音,應該征求被訪談者的同意。她說:“另一個老師說了,千萬別告訴人家,如果告訴了人家,他就該拒絕接受訪談了。”這就涉及到了社會調查中體現的倫理原則問題了。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絕不強迫任何人參與研究,且不給參與者帶來任何傷害”的基本倫理原則。知情同意應該是多數訪談調查的倫理要求。“研究者要讓受試者了解他們將要去參與的是什么形式的活動,活動的性質是什么,研究的程序有哪些,研究的風險有多大,是否有什么收益或可能受到什么傷害等。”

      目前,國內社會學界關于高校社會調查方法課教學效果、針對性的探討尚不多見。本文的探究也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尚需要進一步的、持續的、長久的關注與探究,才能取得更深入、更上乘的研究成果。

      注釋

      1 埃文•塞德曼著.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周海濤主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9

      2 諾曼•鄧津、伊馮娜•林肯主編.定性研究:方法論基礎(風笑天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12~13(第1卷)

      3 林聚任、劉玉安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二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392

      參考文獻

      1 埃文•塞德曼著.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周海濤主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2 諾曼•鄧津、伊馮娜•林肯主編.定性研究:方法論基礎(第1卷)(風笑天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3 林聚任、劉玉安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二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4 中國傳媒大學社會學專業2004級、2005級部分學生畢業論文

      5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創意專業2007級部分學生文化人類學課社會調查報告

      6 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性項目部分立項申請書

      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網絡輿情;文獻計量分析;數學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25

      〔中圖分類號〕G250.252;C9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10-0109-06

      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1]。網絡輿情作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的新興研究領域,涵蓋了新聞與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情報學等多個學科,引發了實踐部門以及國內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關注,產生了大量有關網絡輿情的文獻。

      由于網絡輿情研究所涵蓋學術期刊較廣,并出于對時間和代表性因素的考慮,本文以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2]上所刊載的網絡輿情文章為樣本,對2000-2011年間公開發表在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包括學術期刊、博士學位論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重要會議論文、年鑒、重要報紙)的網絡輿情研究論文進行分析。本文實施的檢索詞為:網絡輿情(或者包含網絡輿論),針對全文字段進行檢索,剔除掉部分重復檢索、一稿多發、啟示等文獻,本文統計的實際文獻篇數為5 230篇。為了解在這12年里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的現狀特點,本文將基于文獻學定律來對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文獻增長規律研究

      1.1文獻增長規律建模

      假設我國網絡輿情文獻累計發文量(下簡稱發文量)是關于時間的連續可微函數,即f=f(t),在保持目前研究層次及學科類別不變的情況下,文獻發文量最大值為K。則文獻增長規律模型為:

      df1dt=rf1-f1K

      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社會學課程;改革;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7-0061-02收稿日期:2016-04-22

      基金項目:三亞學院2015年度校級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自主學習能力’與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syxyjy150302)。

      作者簡介:陳強(1971―),男,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現代社會問題、中國社會轉型。

      2015年春夏之交,三亞學院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出臺了“小班授課”“縮減課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參考書、組織學生講課和討論、批改作業和課程論文”等教學改革措施,并進行了試點。

      三亞學院的教改舉措針對的是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老問題: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學生學習模式大體上還是“被動學習”,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薄弱。三亞學院此次教改的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促使教師從“以灌輸為主”向“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轉變,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此,三亞學院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有所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將躍上一個新臺階。

      三亞學院社會發展學院于2005年在先生入室大弟子、知名社會學者沈關寶教授帶領下成立,開設社會學等四個專業。十年來,三亞學院社會學專業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學理論基礎,又強調訓練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努力使學生成為既懂理論,又會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十年校慶之際,三亞學院領導班子對學校的性質進行定位,將學校確定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學。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的。三亞學院社會學專業教師隊伍根據學校的要求和形勢的變化,重新對社會學專業培養的應用型人才進行定位,將其確定為: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開闊的專業視野,能將社會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將來所從事的工作的專門人才。社會學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社會調查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定性研究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其中,自主學習能力是首要的能力,因為學生只有養成了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明確自己需要培養的其他各種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需要改革社會學課程教學,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個新的模式。

      一、重新設置課程體系,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亞學院社會學專業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的指導思想是以向學生傳授社會學理論知識為主,兼顧培養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數據統計分析能力、畢業論文寫作能力。這個思路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實上,中國高校很多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路都與此大同小異,可謂已經固化成為一個模式。

      2015年9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林品章一行蒞臨三亞學院,雙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網絡與資訊中心主任陳見生在講座上介紹了該校根據臺灣“教育部”的要求,建設課程地圖的詳細情況。他強調,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必須圍繞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來展開,需要培養哪種能力,就開設哪門課程,開設的課程必須與需要培養的能力對應,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才是有的放矢的,才是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的,才是為提升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做準備的。臺灣與大陸同源同根,不過,臺灣在現代化道路上走得比大陸更遠一些,臺灣的大學教育似乎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借鑒臺灣的經驗,重新設置社會學專業的課程體系。筆者的一個考慮是:能否打破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導向,改為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與傳授理論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兼顧培養學生的能力”。

      既然要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凸顯出來,我們就有必要重新考慮到底社會學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的能力。筆者認為,社會學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社會調查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定性研究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共十種能力。在筆者看來,這些能力將為學生學好專業、學會做人和做事、求職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們應把課程體系設置與這些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把能力培養融入各門課程的設置中,分配好課程模塊、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的比例,給學生充分鍛煉各種能力的時間和機會。

      重新設置社會學專業課程體系后,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即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要把學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那么,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多么精彩、生動,我們也只能遺憾地說“這堂課是失敗的”。

      二、小班授課,轉變教師的角色

      三亞學院推出的“小班授課”系列措施,可謂順應了時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小班授課針對的是大班授課的諸多弊端:師生互動交流不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不均等,教師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特殊情況(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接受程度也不一樣),無法“因材施教”。實行小班授課后,教師面對的學生數量少了,師生互動機會大大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比較均等,教師比較容易照顧到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因材施教”。

      “小班授課”系列措施的第二個即為“縮減課時”。“縮減課時”的意思是減少教師課堂講授的課時,但是,課程的總課時并沒有改變。那么,節省出來的課時去哪了?原來,這些課時被用來安排學生上臺講課、討論和辯論、去圖書館查閱參考書和相關資料。“縮減課時”后,教師不再有“足夠的時間”來講授教材的理論知識了,這倒促使教師盡量精簡要講的內容,盡量地“提綱挈領”,突出教材的重點內容和核心觀點。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原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導和中心地位,高高在上,其角色是灌輸知識和“填鴨”,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現在,教師“走下神壇”,處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其角色是在傳播知識和真理的同時,與學生互動交流,組織學生上臺講課、討論和辯論并做點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參考書,布置作業和課程論文并批改。這樣,教師更像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角,沒有配角。

      三、巧妙引導,轉變學生的角色

      “小班授課”系列措施的實施,既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學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幾千年來,中國的學生在教學體系中一直處于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學生習慣于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服從教師,學生被動地吸收、接納教師灌輸的知識。說句不好聽的,學生就像是教學體系中的奴隸,因為他(她)沒有自由,也沒有平等(學生與老師不平等)。這樣的教學體系與封建專制制度和專制社會是相適應的。星移斗轉,民主制度和民主社會成為了當今時代的主流,這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然要順應民主的潮流,朝民主化方向發展,要給學生越來越多的自由,要使學生與老師平等,這就是“民主的教育”。

      其實,生活在當今時代,中國大學生早就浸在民主潮流中,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活躍,他們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求日益強烈。在大學課堂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希冀教師運用先進的、現代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大部分學生對于“小班授課”是能夠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是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的。當然,不排除有少部分學生仍然不能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小班授課”教學改革比較排斥。這就需要學院領導、輔導員、專業主任和任課教師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通過講座、輔導、談心等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他們明白“小班授課”教學改革的意義和價值。

      “小班授課”教學改革將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體系和教學活動中的“主人”。何謂“主人”,學生將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學生將自己制訂學習計劃,自主安排學習活動,以一個“主角”的身份,積極、熱情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既能專心聆聽教師的講解,又能自由、平等地與教師和其他人互動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能上講臺講課,過一把“教師癮”,還能靜靜地在圖書館、資料室捧讀參考書,收集資料,撰寫課程論文,完成作業。

      四、結語

      傳播社會學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SSK;實驗室研究;社會建構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并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知識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是要揭示科學知識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但研究進路卻是多元的,先后出現了以巴恩斯、布魯爾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維斯為代表的巴斯學派的科學爭論研究;以拉都爾、伍爾加、謝廷娜為代表的實驗室研究;以馬爾凱和他的約克小組為代表的文本與話語分析研究。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場點,但實驗室研究在這些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一種,且它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實現SSK目標的重要途徑。鑒于實驗室研究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擬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論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進路進行敘述并作簡要評價。

      一、從傳統知識觀到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把實驗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圍并作為重要研究場點是與整個科學知識的認識轉向有關的,它是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標準受到普遍的懷疑和挑戰的結果。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描述,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科學知識是被證明為真的命題,是客觀的、標準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帶有任何主觀性和直覺的成分,也與社會因素無關。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則一反傳統的把科學知識看作“自然之鏡”的觀點,認為原先被認為是純粹的、客觀合理的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更多的是社會建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識的產生及確定其真理性的問題上是無發言權的,正如科林斯所說的:“在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開拓了對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其知識的社會學轉向的主要含義說明,知識不再是純粹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的因素,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于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科學知識社會學承襲了庫恩的社會學研究傳統并對其進行激進的解讀,把實驗室研究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這是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綱領分不開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說明科學知識的認識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說明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無不包含著社會方面的成分。為了揭示科學知識的社會構成,打開“既成科學”的黑箱,一些人繼承庫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選擇案例進行爭論研究,認為知識社會學應當公平同等地對待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成功與失敗,這些對立的兩方面都應當得到說明,從而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談判和妥協的結果;一些人把文本與話語作為分析單元,更多地采用了符號學、修辭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一些人則走進實驗室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人類學方法研究,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來揭示知識的制造過程。真正能夠更好地貫徹SSK社會建構論主張的正是后者,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對象如何在實驗室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事實如何被保存于關于自然的科學陳述過程中”。

      二、知識的實驗室制造

      實驗室研究是人類學方法(民族志方法)在科學社會學研究中的創造性運用。它最早起源于人們對化學、高等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神經心理學和野生生態學的觀察報告,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有著密切的聯系。20世紀80年代初,一度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的主要研究進路并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著名亞綱領。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斯華茨在加州大學實驗室、加拿大人類學家安德森在費米實驗室,最早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運用于“實驗室研究”,但他們的工作沒有重視實驗室的常規實踐,沒有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及交談進行分析。80年代實驗室研究迅猛增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類學領域。其中,拉都爾和伍爾加、謝廷娜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他們用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知識哲學和知識社會學的問題,把實驗室看作原始部落,對之直接觀察和描述,獲得豐富的資料,包括筆錄、實室論文分析、實驗室成員的手稿、通信、談話、備忘錄和其它由實驗室科學家們提供的資料。

      從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拉都爾以陌生人的身份去薩爾克研究所參與觀察,并根據調查的資料寫成著名的《實驗室生活》。在此書中,他描述了實驗室內部的分工及操作的流程,描述了科學知識是怎樣在實驗室內被建構出來的,科學家應該怎樣說明這些建構。他把個制造現代文明的新“部落”看成是“文學銘”系統。認為“人類活動是一種銘文的活動,

      類歷史應當看作是一套碑銘整體”。文學銘寫暗示了科學實踐主要是一種文學的和解釋的勸服活動,科學事實是以書面陳述的形式被建構、傳播和評價的。拉都爾和伍爾加認為科學家所研究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由技術人員在實驗中得出的經驗陳述。科學家就是要勸說論文的讀者相信,他的陳述應當被接受為事實。

      如何才能使陳述被接受為事實,這就需要進行爭論,其“成功與否要取決于該爭論場中的人數、觀點和立場、作者的個性和他所屬的機構,以及論文本身的風格等”。這就是說,自然事實是科學家根據實驗制造出來的數據進行爭論的結果,實在是爭論解決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即事實是科學家進行實驗和磋商的結果。

      拉都爾和伍爾加非常重視環境在科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環境不是像過去被認為的那樣與科學實踐是不相干的,環境不但影響對科學事實的建構,而且整個科學就是由環境制作而成的。環境與科學實踐是不可分的、一體的。環境決定著科學家的地位、生活、工作、行為及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驗對象、材料來源,從而決定著所生產出的產品,并且環境是不確定的,可變的,有很大的權宜性。

      對實驗室場點進行研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謝廷娜。她于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對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她通過日常觀察、訪談、收集實驗室備忘錄、論文手稿和相關出版物,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謝廷娜與拉都爾和伍爾加一樣,主張對實驗室知識生產實踐進行研究。在建構主義論題上,她認為,“它把現實的總體看成是裝配而成的,現實的齊一性是異質的,現實的光滑外表包裹著一種內在結構。對建構主義者來說,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飾的事實”。但她更強調科學的復雜性,認為科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科學家也處于不同的環境之中,因而實驗室知識的生產也具有不確定性。在《知識的制造》這本書中,謝廷娜表述了她的經驗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思想。她把實驗室比作是生產知識的工廠,認為知識是在實驗室中人為地生產出來的。實驗室里的一切都人工化了。實驗儀器、工具是早已制造好的,實驗對象也是經過精心挑選或人工培育出來的,因而產品(知識)也就無涉于自然,完全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她還認為知識的生產過程是決策負荷的,科學實踐中包含著選擇機制。它貫穿于整個知識生產過程和結果之中。

      實驗室研究從發生學視角對科學知識的生產進行分析,著重從內部探討了科學知識形成的實踐過程,實現了科學知識社會學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轉換。在這種轉換中,科學家的主體主動性得以突顯,而不是被動地受環境的約束,直觀地描述客觀外在世界。他們認為實驗室研究場點的開辟為打開科學“黑箱”找到了一把新的鑰匙。實驗室研究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研究者能直接觀察到科學家日常實踐的微觀互動過程,探究科學知識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被具體地生產出來的。從而揭示了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不僅“介入”了自然界,而且也深深地“介入”了社會世界,科學知識本身是一種文化存在而不是被“發現”的自然給定。

      三、評價

      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是社會建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批判傳統的科學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盡管它在所有的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但它與其它研究場點一樣,面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和困難。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其優點和不足,以便為我們找到科學的方法論提供新的思維視角。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研究發現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受到社會各利益團體制約的,如政府、工商界、出版界、科學基金組織、慈善機構等。這一點,對批判傳統的、與社會因素無關、價值無涉、情感中立的科學觀,打破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科學霸權,有著積極的意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知識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其中必定包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種因素。如果知識的研究忽視了這些社會的組成部分,就會導致對虛妄的研究。傳統的知識觀把知識看作是自然的給定,這是一種祛魅的世界觀。它排斥了自由、價值,崇尚物質主義、決定論、還原論及虛無主義。這種知識理性的無限擴張及對科學方法的無限信仰,導致了主體對自身歷史存在的“自我遺忘”。也就是說,它失去了主體的性質。實際上,知識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性質。這就是建構論者所主張的,也是其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考查發現,實驗室“實在”是社會建構的,即實驗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這一視角的切人非常新穎,但問題是這種建構的成分有多大,實驗者可以根據需要挑選儀器、對象、原料,這是一個建構過程,但被挑選出來的一切又是否是被建構的呢?即使所有的“實在”的建構性都比較強,那么,必定無疑,實驗產品——知識,也是建構的,這樣知識的確證無誤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為沒有了客觀性,所有的知識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評判知識的標準,知識也就不存在了。從另一個方面講,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建構體制,即使它們所使用的儀器、對象、材料,物理環境及人力資源都是一樣的,得出的結論也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庫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約性,所有的知識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那么知識不就成了誰說了都算、“怎么都行”了嗎?可見建構主義者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了。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久久亚洲成a人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