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新創業發言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創新教育 高職院校 計算機教學 教學研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以“精理論、重能力、多實踐、求創新”的辦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筆者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和社會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需求入手,闡述了應從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理論教學方法、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以培養計算機應用專業創新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1、就業形勢跟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計算機行業從業人員的結構呈橄欖形,不僅僅是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體設計師、軟件市場開拓人員、軟件測評人員,而且還缺少大量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工作,承擔標準程序編寫和軟件測試的人員。專家咨詢顯示社會每年需要補充高專高職軟件人才從事系統開發的為2.8萬人,從事應用軟件開發的為8.85萬人。因此,目前的人才供應情況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其基本技能,緊抓實戰、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急需人才,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跟學生業務素質必須實行創新型教育。
2、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
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因為沒有進入更高層次的大學就讀,心理上存在失落感,本來對學習就沒有足夠的興趣,再加上過去死板、陳舊的教學模式的限制,課堂教學和即時的社會信息知識需求脫節,導致學生認為不能學以致用,所以把缺乏學習動力的原因歸結為學校教學,而較少分析自身原因。還有就是,很多學生因為自身能力的原因,對自己將來能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崗位并不明確,這更加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導致沒有畢業后的奮斗目標。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們因為普遍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影響整個院校的學習氛圍的營造,而不良學習氛圍反過來又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克服學生的消極思想,從新生入校開始,就應從專業方向和就業方向兩方面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信息導向,使其從思想上明確就業方向,學起來有更好的針對性。還有一個更加重要,也急需改革的就是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
3、高職院校改革方案
3.1 優化課堂理論教學方法
教學是教跟學的相互作用。“教”是答疑解惑的意思,一方面讓學生學會知識,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是學習知識的高級思維活動,是主動認知的過程,強調主動性。學習是不能讓別人替代的,只有學生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維才會有所成效。所以我們要讓“學”成為課堂的主體。傳統教學采用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方法單一,難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出的學生經常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有兩種方法值得探討。第一,實行課堂專題討論,老師組織學生教學內容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各個小組出代表進行闡述。第二,適當增加自學內容。自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做好自學內容的選取、方法的指導、問題的引述等工作。總之,課堂教學應將一些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和能力培養的好方法吸收進來,以實現高等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3.2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和根本動力。教學創新同樣是一個學校、一所大學不斷發展的動力。為了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我們要注意用發散思維能力,增強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外延性”,實現“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模式。不要認為任何問題都一定有標準答案。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將會使人思路開闊,有助于抽象思維的發展。而且也可克服偏執與死板的思維方法;注意用直覺思維能力,增強計算機教學的“實操性”,實現“實踐與理論雙向驅動”教學效果。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是創造力的三個因素。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才談得上思維的快速流暢反應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
3.3 采用
科學的授課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樹立科學的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我的做法是:用計算機多媒體、大屏幕投影、網絡等先進的教育手段代替傳統的粉筆和黑板。在課堂上,我著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己講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例如,在《計算機辦公應用技術》課程和word學習中,首先讓學生熟悉word界面,了解各菜單項的功能,再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幫助”菜單。然后布置給學生幾個綜合項目。
4、結語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發展核心的競爭要素。高職教育應當也必須確立以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增加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作創新能力,應切實做好人才的創新教育與創新教學方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吳懿慧.高職高專網絡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0(1).
[2]何小苑.基于嵌入式的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9(20).
大家好!
社會和諧,是人們長久以來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我們**公司做為一家在煤礦行業領先的企業,長久以來一直將構建和諧企業做為公司的發展目標,因為企業有了和諧才會有發展,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演進和升華。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它是一個民旅的靈魂,同時也是一個保持企業充滿活力的源泉與財富之源。只有不斷追求創新的國家才是有前途的國家,只有不斷追求創新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不斷追求創新的企業才是戰無不勝的企業。我們縱觀古今中外,國家、民族、企業依靠創新走向強盛的不勝枚舉,西方強國就是憑借創新成為世界強國,美國的微軟更是創新的典范,比爾·蓋茨之所以成為世界級的大腕,最根本的就是他通過創新使企業遙遙領先于同行業。我們**公司也是創新的楷模,我們不僅創造了技術,更主要的是我們創新了思維,使企業快速地向前發展,我們**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我們敢于正視困難,敢于挑戰未來,敢于迎合時展創新,保持與時代共同的步伐,而這就是我們創造輝煌的原因。
國內著名的海爾企業的格言是:“把別人視為絕對辦不到的事情辦成,把別人認為非常簡單的事持之以恒的辦下去。”這兩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海爾企業的精髓,它體現了海爾公司永遠創新、永遠進取的企業精神,以及謙虛務實的企業風貌。
現如今我們的公司更加強盛了,員工隊伍迅速壯大,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越來越優美了。看,機器轟鳴的車間廠房,員工們辛勤地工作著,干凈的職工食堂,不時飄來飯菜的香味;聽,幼兒園里孩子們的歡歌笑語,俱樂部里合唱團的高昂歌聲,多么和諧、溫馨的家啊!
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我們**公司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充滿人性的大家庭;我們的團隊是這樣一個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體;我們的領導是這樣具有親和力、英明決策的領導;我們的員工是這樣互助互愛、團結協作的員工。
一艘航船的順利航行是一個舵手的成功,一個企業的成功是一個激情團隊的成功。
在這個團隊中,只要我們緊緊地擰在一起,我們就是一道閃電、一束火繩;我們聚在一塊兒,我們就是整個太陽,整片天空;我們站在一處,我們就是用心靈結成的銅墻鐵壁;我們攜手并肩,我們就能笑傲江湖、屹立群雄。
朋友們,讓我們團結一心,樹立大局意識,形成“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工作精神,繼續加大企業創新工作,把我們***公司的礦山建設成為和諧富饒的新礦山!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看誰更精彩;創新是一套有氧健身操,能舒筋活絡,譜寫跳動的脈搏。而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創新是企業的能量寶庫,放飛激情,收獲的是紅紅火火。
一、園區建設初顯規模、高效農業正在顯示
我縣有“江蘇省*外向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省級園區),“*久久農業科技示范園”、“*位河設施蔬菜示范園”、“*畝高效設施蔬菜示范園”、“*苗灣設施蔬菜示范園”、“*蔬菜示范園”、“*鎮*村建設千畝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臺上草莓示范園”、“*鎮*村大棚葡萄、櫻桃采摘園”、“*鎮*村8000多畝的時鮮果菜園”、“*300畝雙孢菇示范園”、“維維產業園休閑農業區”等,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問題
(一)、園區規模小、結構不合理。
如:20*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10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面積30萬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30%,而園區設施菜僅占10%左右,日光溫室僅占總設施面積的10%。造成我縣蔬菜抗風險能力顯著低,農民種蔬菜增收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產業化水平低,帶動能力不強。
1、產業化基礎不牢,基地規模小,生產水平低是制約園區發展的基礎問題。如:園區內田間基礎設施水平不完善,溝、渠、橋、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強,每年都因風雨災害給設施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損失。
2、龍頭企業競爭力較弱。*作為全省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產基地,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和加工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場單一,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集團優勢。
3、市場體系不夠健全。盡管目前已經發展近50個蔬菜產地市場,但是規模小、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現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較低。蔬菜營銷組織和經紀人缺乏有效的統一組織。
(三)、園區科技創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過調查我縣園區蔬菜小型簡易設施比重較*0年前下降約20%以上,設施結構趨于合理、設施內的溫、光、水、氣等環境得以進一步優化,形成了日光溫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設施類型的配套栽培體系。日光溫室越冬以及日光溫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陽網越夏栽培等四種主要茬口基本確立。栽培品種也由過去單一的葉菜類、茄果類、瓜類發展為現在的茄果類、瓜類、葉菜類、根菜類、甘藍類、食用菌類、水生菜類、多年生蔬菜類等十二大類*多個品種。但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推廣相對薄弱。而弱光、耐低溫、耐濕、耐病、耐熱良好的適于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更新周期長;設施農業無公害栽培、綠色食品栽培、有機農產品栽培技術等推廣應用步伐緩慢;設施農業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如一些制約設施蔬菜生產的技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大棚、日光溫室栽培技術缺乏量化指標,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務體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縣盡管進行了鎮級農服體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有部分人員脫離了農技推廣崗位轉為它業。另據統計,現有的鎮級70名左右農技術人員中,蔬菜技術人員全縣僅有5人,與我縣迅速發展的園區建設極不相適應。
總之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建設數量偏少、水平有限、檔次低、科技含量小,帶動能力還沒有明顯顯現出來。
三、建設農業開發園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為發展園區建設,我縣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如:*5年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落戶*鎮,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當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業進駐園區。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蔬菜4000多畝。相繼建立起了以代樓、苗灣、肖樓、石樓、*等村的高效設施蔬菜種植區,形成了“一園、二線、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該鎮以設施菜、創匯菜為原料的生產加工項目近兩年也開始提檔升級,繼港資企業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后,又引進*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瑞杰食品有限公司、*潤禾種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訂單制,即:先與農戶簽訂“定品種、定時間、定面積、定規格、定品質、定收購”合同,并先期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技術等,收獲后再付款。成品蔬菜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不僅解決了園區及周邊菜農的銷售問題,且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園區的建設提高了土地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現在園區已帶動周邊縣、鎮發展出口蔬菜基地5萬多畝。
在房村鎮高效農業示范項目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發展黃冠梨項目,引進優質新品種王秋、秋明、若光3個,在核心示范區高接換種10畝;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術,使得樹冠形成快和早期豐產。同時給果園管理及機械化操作帶來方便;采用綠色無公害優質栽培技術,提高了果品的質量;推廣采用壓力管道噴藥、灌溉和液體施肥技術,解決了果園噴藥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問題;房村鎮與市土肥站合作對項目區土壤營養成分進行測定。根據土壤營養狀況,進行科學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產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該項目不僅壯大了園區經濟,實現了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房村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已經形成了以采摘、認養、垂釣、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新的發展模式。
四、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籌規劃建好農業綜合開發園區
(一)、項目整合、資金統用
我縣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以主導產業、優勢區域和重點項目帶動為平臺,將每年縣級財政和爭取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用于農業方面的投資進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園區聚集,同時吸取社會資金對園區建設的投入。建立“一資帶三資”機制帶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參與園區建設;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信貸資本為依托,集體、企業、農民收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強對高效農業產業開發的金融信貸服務,按照“政府扶持,企業運作,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高效農業產業化建設貸款擔保機制,拓寬投入渠道;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和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資金用于加強優良新品種引進與示范推廣、標準化配套種養技術集成和無公害農業投入品研制與產業化開發,提高農業新技術轉化率與到位率;農產品質量建設經費用于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優勢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產品認定、認證和品牌建設;農業資源開發資金用于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農業生產園區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園區基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向園區傾斜,重點加強園區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攻關經費以培育科技主導型區域性支柱產業為重點,針對高效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關鍵技術需求,重點抓好產前、產中、產后關鍵技術研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園區的技術改造,提高高效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增強龍頭企業及園區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外向型農業資金重點扶持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園區基地建設。
(二)、選好地址定好點、規劃布局高標準
我縣積極加快板塊園區基地鏈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幾鎮一業,規模連片,跨區域發展”的思路,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有規模、有特色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庭園大戶帶動、合作組織帶動等多種措施,突出主導產業,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塊園區串起來、連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園拼接成大板塊示范園。同時采取“縣抓示范帶、鎮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戶”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個高效農業科技示范點建設:并重點培育了“*鎮位河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鎮苗灣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鎮李村棚室雙胞蘑菇栽培示范點”、“三堡鎮久久示范園和臺上村設施草莓示范點”、“精藝成養殖加工示范區”等等。重點建設標準節能日光溫室,突出推廣應用專用和特色品種、新技術和新設備。使我縣的園區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強化管理機制、突破創新體制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品牌戰略
圍繞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以重點培植優質農產品品牌為契機,開展爭創農產品綠色品牌和無公害生產示范園區基地活動,加快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進程,推進農產品有標生產、有標流通、有標上市,進爾把我縣示范園區的生態優勢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實施發展開放型農業戰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資我縣農業開發,啟動內力,引導社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領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
(三)、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園區帶動戰略
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重點扶優、扶強、扶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示范園區。依托區域主導產業做強一批,借助外商外資發展一批,鼓勵工商企業舉辦一批,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嫁接一批;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引導農民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搞好我縣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建設,為農民提供看得見、學得到的現代農業樣板
(四)、發揮資源優勢、搞好規劃布局
1、在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扶持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的建設。積極擴大伊莊鎮優質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擴大栽植優質玫瑰苗木,經濟林果及觀賞苗木面積。目前該項目已與當地呂梁山、圣人窩、倪園水庫等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體,成為*東部重要的旅游觀光區。
2、*、*、*等鄉鎮建設并重點發展高科技開發園區。如:*、*鎮的李村、躍進、魏河、運城等行政村均有設施蔬菜種植習慣和技術,年產時鮮蔬菜數億公斤。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的“維農”牌、“瑯溪”牌、“雪蓮”牌等各類瓜菜。
3、今后以發展:進一步擴大設施蔬菜并重點解決設施種植用水,發展節水灌溉,疏通溝、渠、路,完善溝渠配套體系。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品質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和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壯大合作園區經濟,促進農業高速、高質、可持續發展。
六、建議和意見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在農業開發園區建設上應堅持:
(一)將建設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中去,加強對開發園區建設的領導,建立健全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機制,完善實施機構的建設以及加強生態建設任務的干部目標責任和政績考核制度建設。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生產及農業科研、農業投資在稅收、金融、技術引進、設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首先應兌現;縣級投資環境改善、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給予重點支持、優先發展;要支持建立農業綜合商業社等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優先在建立農業產品生產風險基金、農業保險制度、農業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應該享有農業科技引進、先進農業設施引進、農業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和國內外高層次農業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政策的優惠。
(三)要依托大專院校以及科研單位,加強農業科研交流、農業開發與市場銷售、產品展示方面的聯系和合作;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聯系與合作,聘請這些單位專家組成專家顧問組,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技術加強自身的科研隊伍、專業人才建設,在完善地區現有的農業研究單位基礎上,引進人才和科研設備,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逐步建立一支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隊伍。
(四)必須建立一系列的經濟保障措施。一是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對建設的資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制定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經濟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和民眾投資于建設。三要側重于投入生態農業的示范、適合實際、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確保投入的回報率。
(五)必須建立和完善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的優質服務體系。應健全建設項目,引進配套服務;建立農藥、肥料、油料等供應服務和農業機械的供應維修服務;建立金融、保險的服務,建立市場、科技信息服務;建立氣象、地質等服務體系,努力把其建設為高標準的現代化農業開發園區。
(六)堅持政策導向與市場取向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政策扶持導向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處理好設施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七)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區域經濟生態特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切實加強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優扶強,加快發展。同時,要高度重視方向性、前瞻性技術與設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搞好技術儲備,發展基礎。
關鍵詞:學習能力 創新發展 高新技術企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對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創新能力影響日益重要。在我國,這種類型企業代表主要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一般是指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據此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發展主要依靠企業對知識的吸收與整合能力,即體現為企業通過外部學習來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以及通過內部學習來整合知識的能力。尤其是在多變的環境中,只有更快更好地提升企業內外部學習能力,高新技術企業才能更好地創新發展。目前,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成果已較多,但較少從企業學習視角探究對其創新發展的影響。因此,本以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企業內外部學習對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
一、研究假設
以知識、技術密集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企業對知識的內部與外部學習能力。企業學習能力(內部與外部學習能力)代表其吸收外部知識、整合內化知識的能力,通過較強的外部學習能力來獲取外部知識并為其所用,增加了企業自身知識存量;通過較強的內部學習能力來整合、重組外部學習吸收的知識,為新舊知識融合出新知識提供機會,推進企業創新發展(Engel & Palacio,2009)。
(一)高新技術企業內部學習能力與外部學習能力
在企業整合內部知識過程中,內部學習是促進通過外部學習吸收的知識不斷整合的最佳策略。Nonaka & Takeuchi 研究認為,企業內部知識轉化是一個包含內隱、外顯、結合與社會化的螺旋過程。企業較強的內部學習能力能夠較好地促進知識螺旋轉化,促使不斷吸收知識,進入整合、重組與創造知識的良性循環。同時,面對日益多變的環境,企業需要具備外部學習能力,認知外部新知識、識別有價值的外部知識,進而通過內部學習將這些知識內化。Cohen & Levinthal 從認知識別外部信息、理解與消化外部信息、應用有價值外部信息三個方面評價企業知識吸收能力。Bou-Wen Lin(2003)研究指出,企業需要具備較強內部學習能力,才能把外部學習吸收的知識與企業現有知識相銜接,并創造新知識。汪凡(2012)研究認為,組織在學習新的外部知識之前,應該先著重在內部學習上,通過內部學習提升組織成員整體吸收能力進而提高外部學習能力。因此,提出假設H1:企業內部學習能力與外部學習能力具有正相關關系。
(二)高新技術企業外部學習能力與創新發展
高新技術企業外部學習包括從其他企業的知識學習,在不同類型知識融合過程中的創新機會。在實踐中,外部學習方式有通過產學研獲取知識,通過技術或戰略聯盟取得知識,通過供應商、消費者、競爭者等參與交流學習來取得知識等。Kim(1997)認為,日韓產業集群具有優勢主要體現在其創新優勢,尤其是日韓企業通過很強的外部學習能力來快速模仿、改進并創新知識,進而推進產業集群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Engel & Palacio(2009)研究認為,外部學習擴大了產業集群的知識視野,提供創新集群建立的基礎。外部學習能力加強了企業與其他創新組織協同合作中,促進集群創新發展。因此,提出假設H2:高新技術企業外部學習能力與其創新發展具有正相關關系。
(三)高新技術企業內部學習能力與創新發展
汪凡(2012)研究認為,內部學習通過組織內的知識整合與知識共享提升組織技術學習能力,進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更新快、動態化的知識環境中,企業除了通過外部學習吸收外部信息外,更重要通過內部學習將企業研發過程中知識存量轉化為知識增量,實現知識的分享與擴散。高新技術企業內部學習將外部學習吸收的知識整合內化為自身知識,并創造出新的技術、工藝或產品,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因此,提出假設H3:高新技術企業內部學習能力與其創新發展具有正相關關系。
二、研究方法
(一)變量測量
綜合考慮胡蓓和古家軍(2008)、汪凡(2012)和歐光軍等(2013)研究獻,本問卷分為外部學習、內部學習與企業創新發展三個部分,并使用Likert Scald 5級量表法測量,如表1所示(已經過信度與效度檢驗)。
(二)樣本選取與問卷回收
主要以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高新技術園區的企業為調研對象,問卷對象主要是企業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或技術骨干,采用電子郵件問卷調研,實地訪談發放紙質問卷等方式進行。共發放250份問卷,回收192份,剔除無效問卷19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73份,有效回收率69.2%,滿足研究需要。
三、實證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分析
各測量項基于理論與獻修訂而來,具有一定內容效度。外部學習能力、內部學習能力與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7、0.83、0.91,超過了0.7,滿足要求。
(二)模型擬合度與路徑分析
模型擬合度的GFI、RMSEA、NFI、NNFI、CFI等指標值分別為0.92、0.042、0.93、0.95、0.96,各指標符合評價標準,可見假設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如表2所示,外部學習能力、內部學習能力與產業集群創新的路徑關系以及假設檢驗結果,本三個假設得到支持。
四、研究結論
創新性既涉及企業內部的R&D活動,又存在于企業與集群內其他創新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中(黃曉和胡漢輝,2013)。本以173家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企業學習能力與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關系。研究結論主要有:一是企業內部學習能力與外部學習能力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內部學習是促進通過外部學習吸收的知識不斷整合的最佳策略。二是具有強有力的外部學習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地增加自身知識存量,推進知識分享與擴散,有利于增加自身創新發展能力。三是具有強有力的內部學習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才能將通過外部學習吸收進來的知識存量轉化為知識增量,并創造出新的技術、工藝或產品,提升創新發展優勢。然而,本仍有一些局限,樣本容量以及地域范圍仍有待進一步擴大,以期更具有代表性與說服力。
參考獻: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軍.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業集群創新能力評價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7):144―147
[8]黃曉,胡漢輝.產業集群問題最新研究評述與未來展望[J].軟科學,2013(27):5―9
[9]歐光軍,劉思云,蔣環云,成厚進.基于產業集群的高新區協同創新能力評價與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4):1―7
摘要:桂林國家高新區是我國第一個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國家級科技開發區,文化創意產業是該區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本文在分析當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未來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問題;對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規模小與產值總量少并存,缺少龍頭行業和龍頭企業
據調查,目前區內創意企業主要從事新聞出版、軟件開發、創意設計、網游動漫、文化會展、廣播電視等業務。由于涉及面大,重點不突出,規模大小不一,企業年產值大多在500萬元以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僅4家,2個行業都只有1家規模企業。入駐的80多家企業大多總人數在100人以下,一些企業僅在園區設立辦事處,企業總部并不在此。即使總部在此的企業,規模也都非常小,甚至存在“光桿”企業現象(企業總人數少于5人)。
2.產業發展缺乏統一管理,管理體制不順
在文化創意企業認定、入園企業質量評價、產值統計與核算、政策制訂與要求等方面,政府各職能部門按自己的標準和職能劃分對企業進行管理,部門間缺乏溝通交流,有些交叉業務界定不清,沒有相關部門予以解決。職能部門管理者缺乏創意產業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園區缺乏統一管理體系,各部門難以和諧一體、流暢管理。這種各自為政現象嚴重影響了產業管理效能,導致資金、稅收優惠、引進人才等政策措施落實困難。
3.企業投融資難
小微型企業對投融資需求迫切。由于缺少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難以評估,其投融資渠道狹窄。僅靠企業主原有資金積累投入,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撐,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壯大。調查顯示,區內文化創意企業發展資金96%以上來自企業積累,政府的政策性貸款只占3.26%。企業雖然有很好的創意和項目,但由于資金缺乏而不能實施。
4.人才問題突出,高端人才缺乏,優秀人才流失嚴重
調查顯示,入駐企業中,員工年齡主要集中在18-45歲,50%以上擁有本科學歷,38.46%為專業技術人員,其中擁有高學歷、高技術職稱人員偏少,普遍存在核心技術人才缺乏問題。薪酬待遇上,企業管理人員工資2000-5000元,專業技術人員工資2500- 5000 元,一般員工工資1000-2000元,專業技術人員工資普遍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很多年輕員工工作一段時間,具有一定工作經驗后,便跳槽到沿海發達地區,培養一批走一批,優秀人才很難留住,高端人才更是長期匱乏。
5.企業缺乏市場運作能力,公共服務平臺不完善
(1)缺乏基于產業鏈的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區政府聯合相關單位先后建立了動漫軟件人才培養基地、廣西中小企業數字化產品開發制造技術服務平臺、產權交易中心。通過創新創意文化節暨桂林動漫節建立了展示交易與對外交流平臺,基本搭建起公共服務平臺大框架。但隨著產業發展,產業鏈各重要環節都需要創建相應的平臺提供公共服務,實現全產業鏈支持,提升集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產業整體發展。比如,一些大型固定設備中小企業很難在短期內進行投資;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很多企業不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有的企業主雖有很好的創意和產品,卻缺乏市場運作能力。目前,急需建立技術設備服務平臺,如3D數字技術服務平臺、信息互動平臺、中介服務平臺、文獻資料平臺等。
(2)缺乏校企合作支撐平臺。轄區內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高校擁有動畫設計、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相關碩士本科專業,專業方向涉及環境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多媒體藝術、服裝設計與表演等,與該區文化創意產業緊密相關,已有部分企業與轄區高校建立了畢業生實習基地。但有組織高層次的深度校企合作沒有實施,企業迫切需要政府出面協調。
(3)缺乏信息支撐平臺。園區創意企業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一,缺乏統一的信息互動平臺,資源分散信息閉塞。隨著產業的發展,入駐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園區急需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入駐企業也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平臺集中對外宣傳推廣,實現電子商務,提供政策及行業資訊、中介服務等增值服務。
6.創意產業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引進企業(項目)行業關聯度低,產業規模效應不明顯
創意產業園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孵化基地,目前正在建設初期,公交設施不夠便捷,數量較少;員工住房、菜市、超市等生活設施缺乏等基礎設施急需完善。同時,創新創意文化氛圍不夠,也亟待解決健身娛樂休閑設施缺乏,員工工余缺少放松休閑場所等問題。
政府出臺《桂林國家高新區創意產業園準入條件》,但園區項目引進缺乏科學規劃,企業(項目)缺乏科學評價體系,存在盲目引進(項目)情況。調查顯示,產業集聚區內企業與企業間存在協作關系的僅占11.1%,大多數企業在集聚區內仍處于孤立狀態,具有合作生產的協作關系很少,企業合作還處于產業鏈末端,產業內部未能實現原創產品、關聯產品和衍生產品之間互動發展,嚴重制約了產業集聚區的規模效應。
7.創意品牌不多,地方文化資源優勢遠未轉化為產業優勢
廣西(桂林)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璀璨的歷史文化遺產,融合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眾多民族的優秀文化。桂林的史前文化、山水文化、抗戰文化、壯文化等都極具特色,但都未轉化為創意產業優勢,產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相關企業對本土文化挖掘不足,與桂林旅游業、會展業等還未形成優勢互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依靠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產業發展還處于模仿、、代工階段,缺乏有競爭力的人才、技術、產品和品牌,無法產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8.優化企業結構,發展空間急待拓展隨著入駐企業數量增多和質量提高,土地問題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瓶頸。要獲得更大發展,土地問題需盡快解決。
二、主要對策及建議
1.制訂規劃,統籌發展
高新七星區政府應在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改革試點區域、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試點基礎上,將“創意桂林”建設列入桂林市政府專項發展規劃,盡快出臺《桂林市高新七星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5年-2020年)》,進一步明確創意產業發展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主要措施等。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依托區域資源優勢,結合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進行產業定位;要按發揮比較優勢原則,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突出集聚發展和特色發展。建議將我區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為:數字媒體類、創意設計類、新聞出版印刷類、旅游會展類等,每類下面按產業上下游關系再進行二級和三級行業細分。在此基礎上,頒布《桂林市高新七星區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明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項目。由于產業發展形勢不斷變化,政府應高度關注創意產業發展動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模式,在創意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積極的調控作用。
2.加強管理,強化服務
(1)成立專門管理機構。作為發展初期的文化創意產業,應突出政府引導作用。可借鑒國內外一些大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成立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辦公室,對全區文化創意產業統一的規劃、管理、指導和協調,負責組織和籌備創新創意文化節和桂林動漫節。
(2)進一步加強對創意產業園的組織和領導,完善園區管理制度,重點突出規范和特色。加強創意產業園企業服務中心建設與管理,發揮服務中心服務與中介作用。成立園區企業主聯誼會,加強園區內企業合作與交流,積極探索建立企業兼并、重組、退出等機制。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對創意產業的認識,進一步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對園區管理與服務作用,定期到園區開展“園區服務日”活動。
(3)建立高新七星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召集國內外相關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對涉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項目深入調研,及時向政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建議。
(4)促進和協調成立行業組織。成立桂林市動漫行業協會、桂林市軟件行業協會等,讓協會落戶創意產業園區,逐步健全其功能機制,充分發揮其行業自律、規范和協調作用。
3.做好配套,排憂解難
(1)完善創意產業園布局規劃,加快創意產業園配套生活設施建設。建議盡快啟動創意產業園區遠期選址及規劃設計,在一期和二期建設規劃中增加文化體驗區,創意產品展示與交易場所,盡快多渠道引進餐廳、咖啡廳、健身館、3D放映室等設施,并加快配套基本生活設施建設,解決好員工吃、住、行等問題,為創意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2)盡快啟動七星創意信息港建設。七星創意信息港建設主要模塊包括:基礎管理與服務(企業管理與服務、物業管理與服務、統計與分析)、數字貿易平臺、信息服務平臺(信息、信息反饋、政策與行業咨詢、中介服務)等。建議將其納入“兩化”融合建設試點,作為創意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抓緊實施。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促進園區特色規范化建設、產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3)改變傳統創意人才形成模式。建議在創意產業園設立文化人創意工作區、高校教師創意工作區等,對名人、專家、學者及學科帶頭人予以優惠和便利,使專業人士在園區內的工作室交流信息,整合資源,凝聚創意靈感。
(4)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的對接。采取與區內高校合作方式,在各高校設立桂林高新七星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基地),建立組織聯系,為產業發展咨詢、校企技術合作、設備資源共享、人才交流、節慶籌備等建立通道,并為學生實踐、教師科研、技術合作提供支持。
(5)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意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可推行“立項管理”和“重點扶持”,面向社會公開申報,專家小組評審,重點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創意項目,讓企業公平競爭,提高社會資金投資創意產業的積極性。
(6)幫小扶微,招大引強。盡快出臺小微型文化創意企業發展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資金、人才、技術研發等方面幫助小微型企業發展壯大。同時,招商引資中,注重招大引強,結合產業發展目標、定位,有針對性選擇、吸引大企業、強勢企業入駐,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詹成大,陳兵.文化創意與傳媒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
[2]吳存東,吳瓊.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