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口語訓練;必要;可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812—2485(2012)09—044—02
題目是關于一個流傳的故事:有兄弟二人不睦,共同與人造屋,兄負責布瓦,弟負責遞瓦。布瓦是背著身子向后進行的,眼看兩間房的瓦就要布完了,兄還未意識到自己已處險境。弟要提醒一下吧,又不愿開口,不提醒吧,兄即有性命之憂,于是自語道“兩間沒有三間長,兩間沒有三間長”,如此數遍。而兄一心工作,未理會弟之用意,撲通一聲摔下房去。
故事是悲劇性的,但弟弟于愚頑冷酷中透出的血色幽默,卻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故事的真實與否,我們不必追究,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幽默的效果:弟弟既保持了自己難開尊口的虛面子,又做了善意的提醒,人鬼無怨,可謂八面玲瓏。當然,這是一個反面的例子,不是值得倡導的東西,我們只就語言的藝術性而言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口語是使用最為頻繁的交際工具,每人每時每刻幾乎都離不開口語的交流與溝通。雖說日常口語表達,達意而已,并不一定字斟句酌,甚至語意顛倒,條理混亂,聽者也能領會一二,但在關鍵事件或緊要關頭(此種境況并不少見),巧妙而藝術地表達,往往會收到出奇的效果,因而就顯得極為重要。
教材中有專門的口語訓練項目,但都屬于專題,從量上來說,就不夠充分。而日常教學內容又多表現為:識記字詞、歸納段落、理解文意、領悟主旨;練習與能力訓練,也往往是針對性地校對字音字形、辨析詞語含義、判斷句子正誤、理解文章大意;即便是課堂師生問答,也往往只就答案的正確與否做一番評判,至于表達方式,則常常予以忽略。所以,學生的日常口語訓練是少之又少的。因此說,加強與完善口語表達藝術的訓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緊迫的工作。
以上是關于口語藝術化訓練的必要性,至于可行性,我想,也是沒有問題的。
1 訓練材料的解決
改革教材顯然是不現實的,教材之外的資料又浩如煙海,選擇起來,費力耗時,工作強度會相應增加。現有教材中就蘊藏著零散的資源,只要教師留意挖掘就可以了。比如,《林黛玉進賈府》、《鄒忌諷齊王納諫》、《燭之武退秦師》等一些課文中,對話內容分量重,值得挖掘的地方就特別多。
2 訓練的方法
可以是專題的,也可以是附帶的。
先說附帶的。比如講授《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在通過熙鳳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的時候,可以轉而分析其語言效果問題:老太太為什么聽了她的話就高興?林黛玉聽了她的話會產生何種想法?在別人屏氣希聲的時候,她的大放厥詞為什么總會大放異彩?她的說話與別人有何差別,于我們有無可取之處?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你對她的印象如何,你希望像她那樣嗎?等等這些問題的設置,一定會使學生的興趣與思考轉到表達藝術上面來。這種在講課的同時,附帶地訓練口語表達藝術的方法,簡便易行,效果也好。
再說專題的。還是從現有教材中挖掘信息,可以做成個性教案,用一個課時來進行。
此舉一例。我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曾就鄒忌的諷諫藝術做過一個專題教案,教案題目是《鄒忌的語言包裝藝術》,教學目標是“學習與領會軟語勸人”。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已熟知課文內容,我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齊威王為什么能從容納諫,也即鄒忌的諷諫藝術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踴躍回答,最后總結出鄒忌的語言包裝藝術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沒有直接指責國王的過失,維護了國王的尊嚴。
(2)由小及大,推己及人,真切可信。
(3)把國王當作受害者,以驚其心,動其思。
(4)了解國王是個肯納諫的人。
進而歸納語言包裝的基本原則:
一是講究進言方式(做到忠言順耳);二是了解進言對象(不能對牛彈琴)。然后進行模擬練習。我設計了如下習題:
假設你是某公司銷售部部長,因總經理的決策失誤,公司將面臨重大損失,而只有你一個人看到了這一點。公司的興衰和你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你準備向總經理提出建議,但又擔心會因此而引起總經理的誤解,影響自己在公司的發展。你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向總經理進言?請按三種情況分別給以回答:第一,總經理是一個有事業心且心胸寬廣的人;第二,總經理是一個有事業心且自尊極強的人;第三,總經理是一個不思進取而又剛愎自用的人。
論文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創新意識主體性學習文化拓展想象力
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和個體發展的新需要,引發出的一種創造性動機或愿望。它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驅力,是自覺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動量、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人們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它是整個創新過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創新意識的培養,從其與思維關系上來講,就是使人們的思維具有一種對于現有條件、狀況重新思索的沖動和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和結果,思維發展同語言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中所表現出的條理性、清晰性、準確性、簡練性正是其思維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國語言文字發展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是古代勞動人民思維的結晶,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思維習慣、思維模式的最直接的體現。文言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更能表現出現代語文教育對古代優秀思維的繼承和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不難看出,文言文教學在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有著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在于一種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更新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語文教師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權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語文教師轉,圍繞著語文教材和教師教案轉。這種以“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疑限制了學生主體意識和主動思維的發展,大大阻礙了語文學科創新思維的開拓和發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徹底地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狹隘、封閉的教學思想模式,要注重語言的發展尤其是文言文發展的規律,尊重語言的繼承性、持續性和語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終以引導學生為主,尊重傳統與教學創新的統一,充分發揮個性化的文言文教學理念,這樣才能使中學的文言文教學與素質教育、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與創新意識的獨創性、開拓性、聯想性結合起來,真正地發揮語文在重新建構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文言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學習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
主體性學習,主要表現在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幾個方面。獨立性,就是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強、獨立生存、獨立學習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應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并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獨立自主的學習,是一種研究發現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它和創新意識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獨創性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認識到主體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使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興趣和獨立的思維習慣,來激發由此而產生的創造性。
吸工之僑獻琴》文言的難度并不太大,學生完全可以在書下注解的幫助下,對原文的意思做出準確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還以標準譯文的講述為重點的話,顯然會壓制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機會和興趣。因此在教學的策略和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自主性學習:引導學生借助多種形式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培育自主、合作、互動、探究性學習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循序漸進地化解重點難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優化全程教學。如:對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過個體自譯,同桌對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對于章節的理解,可以通過學生自導自演的課堂短劇,也可以舉辦自由評說的課堂活動。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大大增加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程度;教師從作斷紋、作古獲,埋諸土等方面進行發散思維的啟發,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劇、愛假的悲劇、助假的鬧劇,從而得出有愛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愛假的結論。這樣才真正地體現了主體性學習的宗旨,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主體性精神成了創新意識的獨創性再現。學生在這堂饒有趣味的文言文課中,不僅學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文知識,而且習得了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相對獨立的思維習慣。讓學生自主進人文言課文的情境,領會其中的深奧之妙,并升華為一種領悟力和理解力,也許這正是創新意識培養的開始。
三、文言文教學中深層次的文化拓展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條件
歷史文化之所以深沉豐富,乃是因為數千年積淀下來的思想內涵有著巨大的力量。應該說,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過歷史長河沖刷而流傳下來的作品,當然是思想文化的精華,至少是可以讓我們去批判地接受的優秀遺產。而充分發掘出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莫定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此后千百年來思想的發展更是無比豐富,對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華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反過來,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視深層次的文化拓展,從而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一個人文的環境。
中學大量的古詩文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前人思想品質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銘》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愛蓮說》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過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氣節;《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對古人的聰明睿智的展示,《勾踐滅吳》對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國也》、《過秦論》對治國得失的規勸和考證,《勸學篇》、《秋水》對人的個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種種,都會對閱讀者帶來人格力量和思維模式的巨大震撼。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這種導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維開拓,這種對文化深層次的追求為培養創新意識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只有在這種廣闊的實踐空間中,創新意識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們的思維中生根發芽,才能在我們的思維中發揮它積極的作用。可見,文言文教學中.文化的深層次拓展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條件
再如《鴻門宴》中,對于項羽的描寫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偉業之上,也是項羽日后勢衰、該下之圍、烏江自列的預兆,司馬遷所傾注的,不單單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揚劉抑項的寓意,相反是對如此歷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劇命運的揭示。如果不對史遷“互文”記事寫人的方法進行挖掘,不對《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乃至整部《史記》等作進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這種英雄悲劇的意義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全可以拋開教材教參的束縛,廣泛搜集材料,更深層次地去挖掘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從而完成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與作品人物之問的一段交流的心靈歷程。正是因為對文言文中傳統文化的有力拓展,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傾心感受,領會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義,枯燥的文言課文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提供了條件。只有對傳統文化量的占有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對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拓展,才能實現質的創新性的飛躍。《四書·大學》中有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意識的開拓性特征也就表現于此。
四、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是創新意識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