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間傳說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流傳于朝鮮平壤的民間故事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說。這些傳說的主要描寫對象是平壤地區的古代將領。在流傳過程中,這些傳說對歷史人物的事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虛構和加工,其中涉及卵生神話母題、對英雄人物的美化等,還包含將歷史人物的事跡移植到傳說故事中的情況。這些人物傳說豐富了平壤民間故事的內容和題材,體現了古代平壤人民對愛國英雄的熱愛。
關鍵詞: 平壤 民間故事 人物傳說
朝鮮平壤地區流傳著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的內容包括記錄名將事跡、普通人反抗斗爭的人物傳說,記錄地理事物命名、名勝古跡由來的風物傳說,以及記錄風俗習慣由來的風俗傳說,等等。這些故事的時間跨越了朝鮮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僅從有史可考的民間故事來看,包括三國時期、高麗時期、李朝時期。
朝鮮外文出版社于1988年將流傳于平壤地區的眾多民間故事進行搜集整理,匯集成《平壤民間故事》一書。在這些民間故事中,有史可考的人物傳說在其中占據重要部分。例如《傻子溫達》的故事和《鹿足夫人》故事中關于乙支文德的敘述都可以在《三國史記》等歷史著作中找到它們的人物原型。同時,對歷史事件的移植也可以在平壤民間故事中窺見一斑。
一、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誕生母題及其早年傳說
乙支文德是高句麗“薩水大捷”中的首要將領,因而乙支文德成為朝鮮半島最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從高麗王朝至今都受到歷代政權及普通民眾的崇拜。高麗時期金富軾等編撰的正史《三國史記》將乙支文德的傳記放置在名將金庾信的傳記之后,可見乙支文德在高麗時期即成為官方所頌揚的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平壤民間故事中對乙支文德有詳細的記述。在這樣的人物傳說中,乙支文德作為英雄人物,其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一定的神圣性。
對乙支文德的敘述見于平壤民間故事《鹿足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子》:“傳說石多山下的積善谷有一位好心的婦人,有一天她鋤草回來,看見很多很多鳥在一起孵一個大卵。于是便把那卵帶回家來,從卵里生出來的就是乙支文德將軍。”[1]62這具有典型卵生神話的特征,其“神奇誕生”母題顯示了乙支文德的誕生異于凡人。@樣神異的誕生“具有了異于凡人的特征,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英雄的神圣性,同時也就預示著他們會創造出神奇的偉業”[2]。這種神奇的誕生符合朝鮮人民對于乙支文德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也為乙支文德以后的英雄偉業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即乙支文德之所以取得薩水大捷的勝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其神奇的誕生。
然而作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能夠對乙支文德的誕生進行如此神奇的描述,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乙支文德史料本身的匱乏。作為最早記述乙支文德的史料,《三國史記》對于乙支文德的出身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乙支文德,未詳其世系。資沉鷙有智數,兼解屬文。”[3]443這一段敘述既未明確敘述乙支文德的家世,又未提及乙支文德的早年經歷,接下來便立即敘述隋煬帝下詔征高句麗及乙支文德詐降之事。史料的匱乏給民間文學的創造提供了巨大的創作空間,因而產生了乙支文德的卵生神話及乙支文德是怎樣成長為一代名將的故事。
在民間故事的敘述中,乙支文德經歷了一段具有民間故事特征的“拜師學藝”成長經歷。民間故事中的乙支文德拜到“學問淵博、精通兵法”的隱士宇敬先生之門下學藝。宇敬先生之妻鹿足夫人在這一階段也給了乙支文德很多幫助。鹿足夫人的形象也具有典型的神話色彩,她“雙足生得有些異常,很像鹿蹄”[1]60。正是因為這樣神奇的誕生和異人的傳授,才使得乙支文德最終成為“資沉鷙有智數,兼解屬文”的文武雙全的英雄形象。這樣文武雙全的英雄顯然是民間故事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因而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誕生母題和他早年拜師學藝的傳說有力地彌補了史料對乙支文德家世、早年記載的不足,使得乙支文德成為一個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為其日后在薩水大捷中的功績提供一定的合理性。
二、溫達故事對英雄形象的美化和對故事情節的豐富
“傻瓜溫達”的故事見于《三國史記》,主人公溫達是高句麗平岡王時人,為侍奉母親而乞食,被世人視為“傻瓜”。平岡王因女兒哭泣,嚇唬女兒日后將嫁給傻瓜溫達。公主成年后因記得父親的話欲嫁給溫達而被父親逐出。于是公主便嫁到溫達家中,教溫達買馬參與狩獵。在公主的教導下,溫達成為一代名將,在中立下大功。主人公溫達的卑微出身與公主的高貴出身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他們的結合在門第觀念森嚴的古代朝鮮打破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階級壁壘。這是溫達故事在民間流傳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極大地滿足了大眾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或難以實現的美好愿望”[4]。
溫達的傳記在《三國史記》中本身就存在濃重的民間傳說色彩,因而韓國學者樸ブ踩銜《三國史記》對于溫達的記述是“故事、歷史和漢文學合一的資料”[5]。即便《三國史記》對溫達的記述帶有很明顯的民間傳說色彩,但溫達故事在民間的流傳中并不滿足于既有史料的記載。這種民間流傳的再創造最明顯的一點是對主人公溫達形象的美化。《三國史記》記載溫達“容貌龍鐘可笑”[3]460,但丑陋的容貌顯然不符合民間對于完美英雄的印象,也不符合民間對溫達與公主結合這一故事情節的理解。因而民間故事對溫達的形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使溫達成了一個具有英俊相貌的美男子,又在史料之外增加了溫達異于常人的魁偉形象,“他生得膀大腰圓,身高八尺有余,圓圓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背起柴來抵得上好幾個人”。“財主們便罵他:‘別看他相貌堂堂,可生就的一副賤骨頭……’”[1]45《三國史記》記述的溫達故事可以看作是蠢人故事的一種變體。但民間故事的流傳使得蠢人逐漸成了英雄。民間對于溫達形象的美化使得溫達作為一位民間故事中的英雄,擁有了更加符合英雄的外貌特點。
這樣英俊的外貌使得原本愚笨丑陋可笑的“傻溫達”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這就與溫達的“愚笨可笑”傳到王宮的故事情節產生一定的矛盾。因而民間故事又對溫達的形象做出了一些增添。例如增添了官員出行,路人紛紛避讓,而溫達直挺挺地站著,受到衙役的責打而一聲不吭的情節。這就使得溫達的愚笨形象在受到削弱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彌補。同時也增加了溫達不畏權貴的英雄氣概,使溫達形象更符合民間故事中的英雄形象。
《三史記》對于溫達成長為名將的敘述也有明顯的漏洞。《三國史記》中記載公主下嫁溫達以后,公主指導溫達買馬。溫達按照妻子的要求努力養馬,在狩獵中的良好表現得到了平岡王的注意。然而《三國史記》對于溫達的武藝并沒有敘述,也缺乏溫達成長為英雄的過程敘述。溫達從一個受人恥笑的“傻瓜”成長為一代名將的過程,《三國史記》都沒有做出合理的敘述,使得故事情節突兀,也使得溫達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削弱。在民間故事的流傳中,為了使溫達的英雄形象更豐滿,故事情節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豐富。與乙支文德故事相類似,溫達故事也增加了“拜師學藝”這一具有民間故事特征的情節。故事里的溫達去找公主“事先打聽好的一位武藝高超、學識淵博的道人,拜他為師”。“整整三年,溫達起早貪黑,練武習文”[1]51。故事在民間的流傳中也增加了溫達因愚笨而更加努力練武習文的情節。這些情節的增加把溫達從一個愚笨可笑的人合情合理而循序漸進地變成一位英雄。這樣的敘述既填補了史料記載中的漏洞,更符合民間故事中英雄成長故事的模式。同時,“練武習文”情節的增加使得溫達更符合民間“文武雙全”的完美英雄的形象特點。
三、鐵錘將軍故事對史料的移植
鐵錘將軍故事是在平壤地區流傳較廣的一則民間故事,至今仍在朝鮮半島為群眾所津津樂道。在朝鮮的民間故事中,流傳有諸多版本的手執鐵錘抗擊侵略的高句麗將軍形象。這一故事也被改編為動畫片,在2015年于朝鮮上映。朝鮮于2015年推出手機游戲《少年將軍》,其中游戲主人公的名字就是“鐵錘”,可見鐵錘將軍故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之大。
鐵錘將軍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高句麗時期的平壤青年鐵錘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與戀人鳳仙約定習武三年以后相見。但在鐵錘走后,鳳仙被官員強納為妾。鐵錘拜名師習武后,出山救得鳳仙,之后投身軍伍,在高句麗與外國的戰爭中建立功勛,而后隱居于大城山。鐵錘將軍晚年,在外敵入侵之時執錘大呼,使得敵人膽寒,紛紛敗逃。
這則民間故事融入民間故事中的愛情因素,具有英雄成長故事的典型情節――“拜師學藝”。“拜師學藝”的情節與乙支文德故事、溫達故事在民間的流傳過程中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看作是平壤民間故事中英雄成長故事的一個典型模式。鐵錘將軍其人不見于《三國史記》,考察《三國史記》中將領傳記,也不見有手執鐵錘的高句麗將領。但考察鐵錘將軍故事的情節,可以看出這則民間故事在情節上對《三國史記》傳記內容的移植。
《三國史記?素那列傳》記錄新羅將領素那的事跡。素那在與H的作戰過程中有如下記錄:“素那奮刃向賊,大呼曰:‘爾等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固不畏死以圖生,欲斗者曷不來耶?’遂憤怒突賊,賊不敢迫。”[3]470《素那列傳》中又有記述百濟人對沈那、素那父子的恐懼:“百濟人指沈那曰新羅飛將,因相謂曰:‘沈那尚生。’莫近白城。”[3]470
在鐵錘將軍故事中,鐵錘將軍晚年執錘大呼,嚇退敵軍的故事情節與《素那列傳》的故事情節幾乎完全一致,即鐵錘將軍執錘大呼:“今天我要叫你們嘗嘗大高句麗老將鐵錘的厲害!”敵軍聞此迅速敗退,稱:“高句麗的鐵錘將軍還活著!”[1]108《三國史記》作為一部正史,在朝鮮半島流傳極為廣泛,因此被平壤地區的群眾廣泛接受。鐵錘將軍故事作為流傳于平壤地區的民間故事,帶有明顯的平壤地方特色,諸如鐵錘將軍隱居于大城山,等等。在鐵錘將軍故事的流傳過程中,為豐富故事情節,突出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三國史記》中其他地區的史料被移植到鐵錘將軍故事中。在移植過程中,新羅將領素那的事跡就與平壤地區的鐵錘將軍故事相結合,被逐漸本土化,由一個新羅的歷史事件轉化為敘述高句麗時期平壤人抗擊外敵的民間故事。
四、結語
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講述了一系列朝鮮古代英雄的事跡,這些英雄故事大多取材于歷史文獻,但由于歷史文獻敘述的簡略,民間故事又對歷史文獻中的情節進行了一系列補充。這些補充的內容多數涉及史料語焉不詳的英雄成長過程。在敘述英雄成長過程中,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拜師學藝的故事情節為英雄從普通人成長為英勇的將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在成長中成為文武雙全的人則使得民間故事中的英雄更符合民間印象中的完美英雄形象。
對英雄形象的美化也是這些歷史人物傳說的民間再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史料中面貌丑陋的英雄在民間故事中成了美男子,這是民間對英雄外在形象的要求;有的英雄在史料中并無記載其文化水平,但民間故事將其塑造成文武雙全的英雄,這也是歷史人物傳說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對英雄形象的美化。平壤民間故事作為平壤地區的民間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將其他地區的歷史人物事跡與本地區民間故事相結合,從而塑造出屬于本地區的英雄人物,這是平壤民間故事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地區文化相融合的一個特征。
總而言之,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主要表現平壤地區古代將領的英雄事跡,這些故事發展了史料中將領的事跡,對平壤地區古代將領形象進行了美化。其中也存在將其他地區將領事跡移植到本地區英雄故事中的情況。這些故事從內容及流傳發展的過程來看,都體現了古代平壤人民對愛國將領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朝]平壤民間故事[M].平壤:外文出版社,1988:62,60,45,51,108.
[2]劉雪玉.東北滿族英雄故事母題探析[J].文化遺產,2014(2):66.
[3][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M].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41:443,460,470.
【關鍵詞】傳說;虛構;必要性;孟姜女
一、民間傳說與歷史事實
我國是一個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的大國。人們通過口頭的敘述,為后人呈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廣泛地流傳,與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經過不同時代的流變才形成今天這樣被人們所熟悉的故事情節。所以,所謂的民間傳說是指,在老百姓口中流傳的關于某件事、某個人、某個地方或某個物體的口述性歷史故事。
民間傳說是老百姓通過口頭敘述流傳下來的真實故事,可以被看做歷史。當然,它不是廣義上的歷史。廣義上的歷史是指過去發生的所有的事實。傳說只能部分地反映現實,而不能完全代替現實。傳說通常都是加入了人們的想象力,并且都是一些超現實的故事。故事的內容被人們反復的敘述,已經與原始的現實相差甚遠,是經過人們多次的異文才形成的。所以故事的真實性是否可靠是需要我們進行辨別的。在人們還沒有形成文字以前,人們都是通過結繩記事,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就結一個大一點的結扣,遇到小的事情的時候就結一個小一點的結扣,人們通過觀看結扣來一點點地回憶當時發生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靠口頭的敘述來流傳。但人的記憶力有限,并且不同的人對故事的敘述也存在著差異,即使是同一個人的兩次敘述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同一個傳說或故事會留下不同的版本。傳說中的主人翁一般都是指人,而神話中的主人翁主要是神,民間故事的主人翁也有可能是鬼或妖。后來人們通過不斷地創新,各種傳說、神話或故事都具有人性化,也就慢慢的演變成民間傳奇故事。所以傳說故事一般都具有傳奇色彩,雖然是反應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往往都帶有一些超現實的情節,并且表達人們的一種愿望,讓聽故事的人得到一種滿足感。歷史是不可能存在一些神話色彩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傳說的內容不全是歷史。但傳說必定是依托歷史而產生的,它講述的故事、人物、地點幾乎都是歷史上存在的,是經過人們的口頭加工而產生出來的不斷更新的故事。以孟姜女傳說為例,經考究,歷史上并沒有孟姜女哭長城這個事實,但是,孟姜女這個人物還是有她的歷史原型。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在春秋時期有一位武將名叫杞梁,他的妻子無名無姓,被人們稱為杞梁妻。這便是孟姜女的原型。只是故事情節比較簡單 并沒有后世人們所熟悉的孟姜女哭長城的那么多感人的內容。
傳說與歷史是相互交融的關系,不能說傳說就是歷史,也不是否認傳說中沒有歷史,它們之間是融合在一起的。也正是因為從傳說故事中可以找到歷史的根據,才顯得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更加真實,讓人們流傳至今。而傳說故事中的奇幻色彩,加深了故事的趣味性,包含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藝術性,這是對民間傳說進行虛構的基本要求。
二、孟姜女哭長城傳說的精彩內容
孟姜女傳說流傳至今有好幾個版本,其情節大致如下。
傳說在秦朝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的枝蔓爬到了隔壁姜家并且結了瓜。等到瓜熟了之后發現里面有個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周圍的父老鄉親們都知道她是個聰明伶俐,能彈琴、又作詩和寫文章的好閨女。為了抵御外敵,秦始皇命令全國各地抓壯丁去修建長城。有一位名叫萬喜良的公子,是一位讀書人,由于害怕被抓去修筑長城便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聽見有人在喊抓壯丁便躲進了孟家的后花園中。碰巧,正在后花園里的孟姜女發現了他,并把他藏在家中。孟姜女的父母見萬喜良一表人才,便把女兒嫁給了他。成親后的第三天,萬喜良還是被抓去修筑長城了。孟姜女一個人在家里苦苦等了一年的時間,既沒有等到夫君的歸來,也沒有等到他的信件。于是她連夜為丈夫做好寒衣,辭別父母,獨自一人去尋找她的丈夫。孟姜女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長城,她到處尋問她的丈夫,才知道她的丈夫一個月前累餓死了,尸骨被埋在長城之中。孟姜女很是傷心,悲痛欲絕地大哭起來,哭聲震天動地,只聽一聲巨響,長城斷裂了一大半,露出了一堆白骨。她想起小時候母親和她講過的話: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血。她便咬破手指,鮮血融進了親人的骨頭里面,這就是傳說中的滴血認親。她抱著丈夫的尸骨放聲大哭。正在這時,恰巧碰上秦始皇來視察正在修建的長城,看見孟姜女將長城哭倒了,火冒三丈,要重重處置孟姜女。當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容貌,發現她姿色出眾,便有想要占有孟姜女的念頭。孟姜女心中寧死不從。但是,想到還沒有為自己死去的丈夫報仇雪恨,便先假裝答應秦始皇,同時,她要求秦始皇滿足她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給孟姜女的丈夫立碑,用上好的棺木下葬。第二個條件是,給她的丈夫披麻戴孝,并且要率領著文武百官進行送葬。第三個條件是,要秦始皇陪她游玩三天大海。秦始皇為了得到孟姜女就都一一答應了她的所有條件。當做完了前兩件事情之后,孟姜女對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于是秦始皇高興地帶著孟姜女來到大海邊。突然,聽到“撲通”一聲響,孟姜女縱身跳入海中。秦始皇馬上命人下海打撈,打撈的人剛一下海,海面就突然翻起巨大浪花。打撈的人都不得不爬上岸。原來,龍王爺和小龍女都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們非常同情孟姜女,看見她跳海了,就立刻把她接到龍宮,待為貴賓。
……
孟姜女傳說在全國各地都有,由于人們流傳中的差異而產生了不同的精彩。孟姜女出生地就有幾種說法,可以是山東,可以是江蘇,亦或是其他的地方;其丈夫的名字也不盡相同,有叫萬喜良或范喜良的,也有稱范喜郎等;她對秦始皇提出的三個具體要求也不完全一樣等等。由于口承敘異性的特點而產生了異彩紛呈的不同版本。但是,各種版本大致的情節還是相似的,有幾個細節幾乎是所有版本所共有的。其一,孟姜女都是從葫蘆里長出來的,并且都是一棵葫蘆藤牽到孟和姜兩家后院里。其二,男主人翁為逃兵役與孟姜女相遇并成親。其三,男主人翁都是在成親后的第三天被抓去修筑長城。其四,孟姜女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很是著急,連夜做好寒衣送給丈夫。其五,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之后,傷心地哭倒了長城。其六,秦始皇見到孟姜女后想占為己有,同時,孟姜女智斗秦始皇。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有多樣版本和不同體裁,但這六個情節基本上都被包含在內。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大家知道的故事情節大致上是一致的。
三、孟姜女故事中的虛構與真實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流傳最廣時幾乎是家喻戶曉。人們為了紀念她還修建了貞女祠,一是紀念她對愛情的忠貞,二是歌頌她反抗強權的機智勇敢。但是,經考究,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的所有細節完全是人們虛構出來的。歷史上并沒有孟姜女這個人物,現今認為: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的女子,姜才是她的姓,孟是長女的意思,也就是姜家的大女兒,沒有具體的名字。當時的孟姜女也被認為是擁有真誠、善良、聰穎品質的一類人。所以孟姜女的名字只是后人杜撰的。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對民間傳說進行虛構呢?先來看一下故事的原型。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故事的女主人翁叫杞梁妻,因為她的丈夫叫杞梁,故被稱為杞梁妻。她的真實姓名不得而知。齊莊公打仗從朝歌返回,沒有直接回齊國的首都臨淄而是突然襲擊莒國,在襲擊莒國的戰斗中,齊國的將領杞梁和華周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后來齊國和莒國講和,停止了戰爭,他們便把杞梁的尸首帶回國都臨淄。杞梁妻在郊外的道旁哭著迎接丈夫的靈柩。齊莊公命人前往拜祭。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是國家的有功之臣,在野外拜祭極為不尊重,便拒絕了齊莊公安排在郊外的祭拜活動。后來,齊莊公知道此事后,親自到杞梁家中進行祭拜,并把杞梁安葬在齊國都城的郊外。這段故事是記載在《左傳》當中,基本是真人真事,里面并沒有千里送寒衣、哭崩長城、智斗秦始皇、跳海等情節,主要是展現了杞梁妻子剛烈的性格,也反映了杞梁妻對自己丈夫的愛和對戰爭的恨。這個故事與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大相徑庭,幾乎看不到主要情節的一致性,但其中隱含的主題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傳說故事也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真實地反映生活。為了讓這個故事能夠不斷地流傳,始終保持感人的魅力,民間藝人就各顯神通,最大限度發揮想象力,開始了偉大的虛構和創作。沒有引人入勝的虛構就沒有傳說故事的生命。最初的情節只是簡單地記載杞梁妻為了自己丈夫的尊嚴,拒絕齊莊公在郊外祭拜丈夫。故事的情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化,受人們生活的影響一點點地疊加的。首先是“哭夫”情節的增加,曾子在《禮記》中所記載的“哭止哀”就是最先的改編。戰國時期,《孟子》這本書中,又出現了淳于髡的話“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這樣的修改使《左傳》中記載的杞梁妻拒絕齊莊公在城郊外吊唁其夫的情節演變成了杞梁妻為亡夫哭泣的故事,使那個傳說故事的核心內容發生了移動,凸顯了杞梁妻對丈夫的懷念,呈現一種悲壯的氛圍。接著的虛構是長城崩塌的情節。這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中增加了這一傳說。后來在《列女傳》中,又為其增加了毅然跳海的情節。這個故事到了漢代的時候已經基本成型,主要情節哭夫、城崩、跳海等都已經包含其中了。在東漢,王充在《論衡》和邯鄲淳在《曹娥碑》中對故事進行了進一步的改動,描寫杞梁妻哭崩的長城是杞城,對哭崩長城的長度也詳細描寫為五丈。在西晉時期,崔豹在《古今注》中,對故事繼續夸大更改,把五丈的距離寫成了整個杞城都被哭崩了。這時的故事情節已經于最原始的面貌相差甚遠,演變成了一部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文學作品了。至此,這個故事還是可以隱約看到一些真實的內容,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故事內容上面增加一些傳奇色彩的東西。但是,為了時代的要求,為了社會的需要,這個故事到了唐代貫休的《杞梁妻》中,就被改編得面目全非了。在這首詩中,改變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把春秋時代的故事改成了秦朝,把地點從臨淄變成了長城,并且直接把長城定義為秦朝修建的長城,這時雖然是秦朝的長城,但秦始皇還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故事經過貫休的改編已經初具孟姜女傳說的雛形了。到了明代,政府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四處抓壯丁來大修長城,導致怨聲載道。人們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把傳說故事中的杞梁妻改成了孟姜女,把杞梁改成了范喜良,在故事情節中加入了范喜良躲避抓壯丁被孟姜女所救,并被孟家招為婿的浪漫的波折,又塑造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智斗秦始皇等感人的篇章。這樣完美的虛構,一個讓人憐愛的女子便浮現在眼前,同時一個暴君也躍然紙上。
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距今已經流傳有兩千余年,它從杞梁妻的故事演變成了孟姜女的傳說,是所有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故事中虛構的情節并不是隨意加上去的,都是結合了當時當地的民風民情,也表達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能夠和平幸福的生活下去。真實的故事只有通過這樣不斷地虛構和創作,民間傳說才能夠發揚光大,千古傳誦,才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耳蝸,才能夠永遠珍藏在人們的心中。
結 語
傳說流傳在老百姓口耳之間,故事中的素材都是來源于歷史之中的。原本真實發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虛構的情節,形成帶有奇幻色彩的傳奇故事,不再是完全的按照歷史事實來敘述。但是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出處的,并且加入的情節和內容都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傳說故事和歷史事實是兩個不同的話語系統,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都是經過主觀的篩選出來的歷史,并不是真正歷史事實,而傳說故事實際上是由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構造出來的。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江帆.民間口承敘事論[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劉魁立.張旭.民間傳說[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含有人魚冰圖的成語: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干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后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房玄齡等編撰《晉書》亦收錄此事,元代郭居敬則將其列入《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自《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字休征,瑯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國民間故事以它神奇的想象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幼兒對文學作品表現出的興趣和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切審美心理活動的開端,如何將幼兒引入對民間文學學習的意境,使之產生學習的愿望呢?1.根據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情感,設計引導語及不同的情境,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例如,學習民間故事——《兔子三瓣嘴》時,我們設計的指導語是:“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這位小客人是誰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客人馬上出來了。”出示標本小兔子,可愛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幼兒,自然也產生了想認識和了解它的愿望。接著利用觀察感知法、講述學習法,講故事,豐富詞匯,理解故事內容。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情緒高漲,聽得非常認真。設計引導語,要注意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語言生動形象,簡單明了,努力做到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這樣能收到好的效果。2.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幼兒的民間文學教育活動,讓幼兒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根據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齡特點,在民間文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實物引導、圖畫引入法等引出主題,利用不同的電化教學手段、教具的輔助講述故事,最后在游戲中鞏固練習、進行品德教育等幾部分教學構成,在欣賞故事時,讓幼兒感受故事的形式美、結構美,培養幼兒對故事的節奏、音韻及表現手法的敏感性。這種教學方法使幼兒在民間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
二、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體驗不同的情感
游戲作為幼兒的主導活動,不僅是智力、創造力、交往能力和活潑開朗性格的發展,同事也為審美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游戲活動是開展民間文學教育活動的關鍵。結合民間文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產生與作品情感一致的情緒體驗或在游戲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可以滿足幼兒不同情感的需要。以民間傳說故事《聰明的阿凡提》一課為例,作品表現的是幽默、聰明、善良的情感。這個民間傳說故事適合表演。我們組織幼兒玩“故事表演游戲”,邊講述故事內容邊表演,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去體驗幽默、聰明、善良。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皇帝要殺阿凡提時,孩子們都非常恨皇帝,同時也為阿凡提捏了一把汗。當皇帝對阿凡提說:“你千萬別死啊!你頂好再活一萬年我給你許許多多金銀財寶。”孩子們高興得大笑起來。他們已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審美情感經常是在聯想和想象中向兩方面轉移,情感由客體向主體轉移,稱為情感移入;主體情感情緒投射傾注于客體,使審美對象具有自己相通的情感,稱之為情感移出。“移情”現象說明幼兒在審美活動中可以被主體情感所感化,同時也使自己情感得到宣泄。我們結合教材,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均注意在游戲中滲透情感教育。如在學習民間童話——《花邊姐姐》故事后,我們設計了一個智力游戲:“看誰說得對”,將童話中的公雞、小龍等畫在白紙上,貼在活動室里。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幼兒參與游戲,請幼兒講述公雞、小龍等是怎樣變活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游戲的情景之中,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約束,完全按自己的意境、自由發揮、宣泄擴張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一、利用學校課程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1、拓展思路,挖掘功能
在新課程的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廣開思路,靈活多樣,創造性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有限資源的多種功能。
2、拓展教材,激活教材
孩子們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驗證的成功的學習方式,自己的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契機。
二、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學生的發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根據農村的特點,發現、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1、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結合
孩子們生在農家,對農作物的外形特點和生長過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實踐告訴我們,鄉村孩子的見聞也不少,鄉村特有的生活和學習語文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2、理解課文與切身感受相結合
學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課程資源。他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故事,更多的體驗和收獲。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利用,把學生的這些經驗同課文的感悟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文本對話與心靈交流相結合
鄉村的人際交往相對城市而言更為純真,更具有人性化。類似于《少年閏土》中鄉村學生純真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應當善于發現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純真表達,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對話與自我的心靈碰撞融合,升華,在口語交際表達中更具“純凈”的語境優勢。
三、積極挖掘社會課程資源
1、著力實踐,提高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作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象。 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時,可讓學生以小記者、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一些有特色的農民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這樣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就不是無源之水,就能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鄉之情
作為農村中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3、收積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我們可以因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問長輩請教,收集這樣生動的語言。
四、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
1、欣賞自然景觀,培養美好情感
如在學完一些風景名篇后,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課外延伸。將鄉村劃分為交通、旅游、田園風光等幾個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后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臺上或編寫成特寫集,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引用傳說故事,感悟傳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