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傳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認知語言學對于跨文化交際基本的立場主張
整體性來看,認知語言學(cognitivelinguistic)雖然是語言學的一種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識體系卻來源于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是一種多學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產物,整體上成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主要的創立者是語言學家喬治•雷可夫。認知語言學不純粹是一種關于“語言”的學問,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研究范式”來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建構出來的“茶文化英譯”———作為一種翻譯也能夠被納入到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中去,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種特質所在。認知語言學對于跨文化交際、翻譯實踐等的基本立場主張包括這樣幾個部分:1.1語言的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主觀和客觀的結合。認知語言學與形式語言學之間最為本質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語言的屬性上。傳統的主流語言學范式“形式語言學”認為語言雖然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認知能力和獨立的能力,但是,就語言的結構、規律等來看,語言就是語言,語言的每一個概念在客觀上都對應著一個客觀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這種語言與萬物之前的聯系、語言的語義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場、認知等變更為變更的。認知語言學則認為,盡管語言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語義“特殊指向”,并且這種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個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下任何語義都會跟不同的主體采取的不同立場、不同利益觀、不同文化背景等有關,所以,語義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產物。1.2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隱喻”。在語言學上,文化隱喻的概念和范疇一直存在,并且飽受爭議。認知語言學家們則將文化隱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認為語言語義的“主觀認知”差異最為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文化隱喻”的差異,或者說對于同一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隱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際的參與,所以導致了人們對于特定概念認知的差異。比如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飽受爭議的概念,在認知語言學看來人們對于這些概念的認知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國家的國情不同,也即“文化隱喻”的差異。用認知語言學的話語來說,這種文化隱喻指的就是“從一個認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這種映射并不是一種嚴格的對稱關系,而是極有可能帶有一定的扭曲、變形。1.3跨文化交際要注重兩種文化的“互文性”置換。對于翻譯實踐這種較為典型的跨文化交際來講,從語言符號到文化內涵的翻譯轉換并不是一種單向度的“直譯”過程,而是帶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處,所謂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兩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對照,另一方面也指單種文化內部之間知識脈絡的互相關照、互相引用,從而用一種整體的知識結構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和語義呈現在受眾眼前。
2當前茶文化對外傳播視域下茶文化英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作為世界茶葉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源地、茶學科技的重大發明國,無論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識還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但是,受制于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約束,我國茶文化的英譯還存在這樣幾個問題:2.1對外傳播的茶文化專有名詞翻譯錯亂。在對外傳播中,中國茶文化相關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學作品、茶文化商務交際傳播文本、茶學相關的學術論文或專著、基于新媒體的茶文化影視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譯者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和翻譯水平差異,在對外翻譯時一些專有名詞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譯錯亂的問題。比如說,茶葉名稱“六安瓜片”有些人經常采取拼音直譯的方式翻譯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識面的翻譯者則將其翻譯為“Li原uanLeaf”,在對待最起碼的名稱方面竟然存在著這樣錯亂的翻譯,嚴重影響到了中國茶文化的“整合營銷傳播”的問題。2.2茶文化內涵翻譯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隱喻”之影響,中國茶文化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以來就高舉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將茶文化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準則、道德交際等來看待,因此,中國的茶文化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內涵。從這樣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譯不僅僅是對交際語言符號的轉換,更重要的是要對這些語言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們對于“工夫紅茶”和“功夫紅茶”統統譯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視和漠視了兩者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給國外受眾提供了一種輕視茶文化內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譯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認知語言學的邏輯來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語義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樣,東西方人們在看待“茶文化”時也具有一定的認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譯就變得十分困難,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文化符號來讓西方社會正確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這種平衡就變得十分困難。我國茶文化英譯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慣有的問題,比如“龍井茶”被翻譯為“dragon-welltea”,盡管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代表尊貴和高尚的圖騰,但在西方社會,“龍”是一種兇暴、邪惡的化身,也就是說,我們的翻譯沒有正視到這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帶來了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3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茶文化英譯策略建議
認知語言學屬于一種人的主觀屬性偏重的語言理論,它所重視的“文化差異”、“文化隱喻”等理念對于我們創新茶文化的英譯具有重要的啟示:
3.1基于茶文化專有詞匯平行語料庫的翻譯策略
鑒于中國茶文化的復雜性、專有詞匯(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種的茶名、特殊的茶學科技詞匯等)的復雜性等,為了較好地向國外受眾呈現出一種統一的文化形象,我們建議由高等院校、翻譯機構、企業、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等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將中國茶文化的專有詞匯翻譯進行統一,確保中國茶文化“語義”界定的相對邊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論的歸化翻譯策略
把我國茶文化翻譯為英語的本質是將我國國民的“認知邏輯”轉化為西方社會可以看得懂、摸得透、聽得明白的“認知邏輯”,也就是要確保我們的文本交際符號轉換、茶文化內涵的轉換要讓西方社會的正常認知邏輯能夠“接受”,這就是一種“歸化翻譯”策略。歸化翻譯強調“在翻譯處理中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采取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的表達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龍井茶”的翻譯為例,如果翻譯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會形成一種“異化翻譯”效應,不僅達不到讓西方人了解這種茶的目的,還會帶來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們不如將其翻譯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譯的方式保留了“龍井”品牌的音譯,而后面的“greentea”則體現出了龍井茶的本質是一種“綠茶”,會讓他們更加容易理解這種茶的內涵。
作者:蔡維娜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關劍平.茶文化傳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時代的日本茶文化為例[J].飲食文化研究國際茶文化專號,2006(2):55.
[2]孫立坤.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政府與NGOs間信任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關鍵詞:觀光茶園;景觀設計;景觀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為茶葉的故鄉,茶樹栽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飲茶風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的說法,自古至今深受國人喜愛,茶的發展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設,使得城市的發展逐漸與傳統的農耕文明相脫離,故而農業觀光旅游日益興起。
1觀光茶園的簡介
在農業觀光旅游興盛的潮流中,作為茶業新發展的觀光茶園應運而生。觀光茶園以傳統的茶田為景觀基礎,滿足茶葉種植的生產功能,并從形式與色彩上給人傳播景觀的美感,是一種強調景觀視覺審美體驗,在參與茶葉生產活動的同時開展休閑、娛樂、教育、旅游以及文化傳承的農業景觀類型。這樣新型的茶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發展模式,對茶資源進行了多元化的利用與發展,有效的調整了傳統茶產業結構,帶動了經濟生產的需求,促進了茶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光茶園有如下幾點特性:1.1生產體驗性茶葉生產是茶園的基本功能,觀光茶園在傳統的茶樹種植與生產過程中強調可參與性,可以讓人們體會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動,并從中獲得農耕勞作的樂趣,拉近城市與自然的關系。1.2景觀觀賞性茶園的選址通常在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礎上加入人工的規劃與設計,使得茶園更有藝術觀賞性,形成獨特的茶園景觀為農業觀光旅游提供了發展條件。1.3休閑娛樂性觀光茶園伴隨農業旅游發展而來,在茶文化體驗的同時具有休閑、度假、觀光、游樂、購物等的綜合旅游功能。可以讓游客感受田園氣息,從農田生活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滿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現代生活中回歸自然的質樸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觀光茶園讓人們享受茶園景觀風光之余,還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們對于精神文明追求的體現。通過觀光茶園可以學習到跟茶相關的知識,了解茶藝、茶道等茶文化藝術,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到傳播與弘揚的促進作用。1.5生態可持續性觀光茶園在常規的茶葉種植以外,重視整體生態環境氛圍的營造,生物的多樣性使得觀光茶園有著良好的生態平衡,并且農業觀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觀光茶園的景觀設計要素
觀光茶園的景觀營造是基于景觀設計的要素來完成的。藝術的對茶園進行設計、規劃與管理,借助科學的知識與文化的素養,運用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對茶園的自然與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終設計出令人愉悅的觀光茶園景觀環境。2.1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自然要素2.1.1地形“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基礎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響著觀光茶園景觀的美學特征、空間構成與空間感受。由于茶葉種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園多選擇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園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地形變化豐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園之選,有著自身獨特的景觀優勢,因此只需對不理想的部分進行改造,結合茶園的具體情況設計觀光景觀。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勢造景,依附自然山體營造優美的觀景區。相對平坦的地勢則適合做功能性的景觀節點,如茶文化廣場,茶業科普園等。在對地形改造設計時尊重場地條件,以“師法自然”的態度結合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其他要素構成景觀空間,盡量避免大規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組織茶園排水,還可以考慮光照、風向、降水量等因素來創造茶園局地小氣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景觀要素,常與地形結合構成景觀空間,營造出景觀的生機活力與美感,觀光茶園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應該多元化的選擇。茶樹從尺寸上來劃分可分為灌木、小喬木與喬木三類,設計可以依據不同類型的高度來配置茶樹品種,能夠豐富景觀層次并且不同根系長度的茶樹對土壤資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響茶樹生長的情況下,適當種植一定面積的防護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氣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氣茶樹凍害的發生。從景觀效果上講,也可以達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護林有效的劃分空間,控制了人們的視線,將所需的美景盡收眼底。茶樹間可以套種經濟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樹、李樹、柿樹、橡膠樹等,在視覺上制造出景觀高差變化,也能增加農耕體驗樂趣。茶田邊緣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最常見的是結合豆科植物種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類就是種植油菜花等觀花農作物,提升觀光茶園的景觀效果。2.1.3水體“悠悠煙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會使茶園景色更加靈動活力,并且充滿文人氣質的山水畫意情懷。茶園水景的設計可以增添景觀的觀賞性、體驗性,還可以從實際功能上做到對局地小氣候的溫度調節,削減噪音、延伸空間感的作用。對于觀光茶園水景的營造可以從水體的形態利用類型考慮。平靜開闊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體面積則不宜過大,水體中可適當種植荷花、睡蓮等觀賞水生植物。在景觀駁岸的處理上可以將自然駁岸與人工駁岸穿插設計,局部可以采用棧橋、亭榭的形式,注意水體倒影的特性,與茶田可產生呼應關系。對于流動的水體設計可以結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匯水處設計景觀,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將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組織的排出,溪流兩側以自然邊界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設計景觀疊水豐富景觀空間。2.2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人文要素不同地域文化孕育著不同類型的景觀,觀光茶園的景觀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還疊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設景觀物質條件的同時還需滿足游客在觀光茶園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觀光茶園景觀的人文要素具體體現在建筑構筑物、景觀道路與鋪裝、景觀小品三個方面。2.2.1建筑構筑物觀光茶園的建筑構筑物以服務性的公共建筑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業科普館、茶文化博物館等,通常作為觀光茶園的核心功能區,因此設計時就不僅要考慮建筑的實用功能性,還需要結合茶文化設計建筑特色,體現與觀光茶園主題的統一性。在水榭茶軒、林間茶室等觀光茶園的小型構筑物設計時需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呼應關系,構筑物從形態與細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來體現觀光茶園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鄉土建筑材料,從實際上做到綠色生態設計。由于觀光茶園具有的休閑娛樂性,為了滿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觀光茶園內可以考慮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參考當地的建筑形式結合觀光茶園特色,讓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園鄉土風情。2.2.2園路、鋪裝園路是觀光茶園交通流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主干道、次干道與景觀步道,當茶園坡度大于8%時考慮以臺階的形式處理。觀光茶園的主干道設計主要起引導與集散的作用,需要連接觀光茶園的各個主要功能片區,道路寬度設計在5-8m,考慮為車行道。次干道道路寬度設計為2.5-5m,主要為游客進一步游覽茶園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層次的觀光茶園游園步道道路寬度設計為1.2-2m,設計可以借鑒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道路設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步道、臺階、汀步、橋廊虛實變換,營造“曲徑通幽”的景觀意境。園內的鋪裝建議多采用質樸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礫石、草木等,在鋪裝題材上可以選用與傳統茶文化有關的元素符號,以增加觀光茶園的文化氛圍。2.2.3景觀小品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是表現茶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觀光茶園內的雕塑、文化景墻等景觀小品來體現茶詩歌賦、茶事名人、歷史故事等,使得觀光茶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能與游客有所互動,增加景觀文化性的同時也讓傳統茶文化得到有效傳播。此外,在觀光茶園的座椅、路燈、垃圾箱等基礎小品設施樣式設計時也應當融入茶元素,體現觀光茶園的主題性。
3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3.1注重觀光茶園景觀的形式美觀光茶園景觀以農業茶田為基礎景觀元素,將茶田生產特色與自然景觀因素結合起來,以簡單的幾何形態塑造了極具形式的景觀美感。根據茶樹的種植生長特性,茶田多以帶狀為單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勢規則排列,在形態上組成曲線式、規整式等,形成連續、重復、漸變的茶田節奏韻律美感。在茶田與其他林木的組合中,高低的對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錯的韻律,增添了景觀的空間動感。在色彩上,大面積種植的茶樹決定了景觀綠色的基調,茶田邊緣的暖黃色調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適當的調劑觀光茶園的景觀顏色。此外,對于植物顏色的豐富可以采取點狀裝飾的方法,可以種植一些具有季節色彩變化的觀賞性樹木,如櫻花、杜鵑、楓樹、銀杏等,使得觀光茶園的景觀四季不同,各有所賞,達到既有對比,又和諧統一的觀光茶園景觀效果。3.2思考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性建設觀光茶園景觀還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性。茶文化的傳播是觀光茶園景觀發展的精神層面升華,對于茶文化元素在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也是一種有效設計手段。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傳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開展,如舉行傳統茶文化節、采茶節等。此外,還可以思考延展觀光茶園的景觀茶文化體現方式:一是提煉茶文化符號,從圖像形式上應用于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中;二是從傳統茶文化本身入手,結合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的功能設計,在茶事文化上進行繼承與發展;三是將傳統茶文化體現在觀光茶園的體驗活動中,從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潛移默化的向人們進行傳統茶文化的傳播。
4結語
長久以來人們對田園生活都有著一種向往之情,面對現代城市發展土地緊缺的情況,觀光茶園景觀的發展可以給忙碌的都市人帶來多樣的景觀體驗,同時也讓茶園實現了生產與景觀功能的促進發展,是一種健康的觀光農業景觀發展模式,對鄉村與城市景觀的融合發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滿寧 徐 瑞 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旅游文本;增譯;省略;借譯;中國文化傳播
旅游文本包括景點介紹、廣告標語、告示標牌、民俗風情畫冊、古跡楹聯解說等內容,是一種對外宣傳資料,其中景點介紹最具旅游文本特征,也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動的魅力所在。旅游文本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外國游客介紹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讓他們在看懂文本內容的同時了解相關的地方文化、風土人情等信息。時巴中國特色文化傳遞給國外游客,以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從而更好地向外界傳播中國文化也是中文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之一。而譯文質量直接影響外國游客對中國的了解,影響我國獨特文化的傳播。因此,翻譯此類資料時必須采用相應策略,以提高譯文質量,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與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譯有其自身特點。旅游文本只是通過景點介紹來增加人們的旅游信息,吸引人們前來旅游觀光。因此,譯者擁有較大的自由度,翻譯過程中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機械處理,否則譯文很難被讀者理解。而應分析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學者提出了“以中國文化為取向,以譯文為重點”的原則。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譯過程中可以采用增補省略、借譯等翻譯策略。
一、增補法
增補法是指增添適當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識,如歷史事件發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歷史上的貢獻名勝古跡所蘊含的建筑文化、歷史典故等。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旅游文化豐富的內容,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是吸引許多國外游客來華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讀者因文化差異,對富含文化背景的譯文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進行旅游文本英譯時,譯者應該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努力將原文中的特色文化傳達到譯文中,以滿足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1:有機綠茶產自云南高山云霧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茶香宜人,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常年飲用,包您健康。
譯文:e organic green tea growson the mountm Deak admistthe cloud and mist and is carefully coliccte and prepared before Qingming Day.The tea has a goodsmellwith a variety ofnutrients,which prove tO be efectiveto your heMth.So keep drinking all the year orund,andyouwilenjoygoodhealth.
此英譯文本對原文本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處理不當。首先,對重要節氣“清明”只進行音譯顯然欠妥,嚴重影響英語讀者理解“清明”的真正含義;第二,了解中國茶文化者都知道,生長在“高山云霧之中”是茶葉質量好的一個重要條件,雖然該詞語的英譯與漢語“字當句對”,但對英語讀者恐怕難以起到與對漢語讀者相似的“勸說效力”,因為onthemountainpeak不能充分傳達源語所蘊藏的“言外之力”。中文讀者一看到“產自高山云霧之中”就會想到“茶葉質量肯定很好”,而英文讀者看到growsonthemountainpeakadmistthecloudandmist則很難有這樣的聯想,這會直接削弱茶葉對外推銷的力度與外宣效果。為此,需要進行增補,在以上譯文后加上whichendowsitwithuniquequalitynadhealthpreservationelements。另外,對“清明”這一傳統中國節日也可以作出解釋,在音譯“Qingming Dya”后加上“which is a Chinese festival,usually on hte fifth fo Aeirl”,從而向外國游客更好地介紹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也讓他們了解到采茶的最佳時間。
在翻譯過程中,對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等信息的文本就更有必要采用增補解釋法,便于外國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
例2: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旁證了建筑長城所付出的巨大代價——除了錢幣,還有眾多建筑者的軀體。
譯文:hTe legend thatthecollapse ofhte GeratWallwas cause({bythe cry ofa womna named Meng Jiang-nv,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iton fo the Great W all,is an evidence showing htta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wonder ofhte wodd Was notonly money,butalso the livseofcons~a'uctors.
這是一段介紹長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卻未必知曉。譯者如果不對此作出解釋,外國游客就難以理解原文意義。補充了whose husband died in tll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W al1.外國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為什么長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獲得“盂姜女哭長城”的歷史故事知識,從而吸引他們繼續游覽長城。在對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詞匯進行增補解釋時,要注意文化解釋的重點。比如,對“粽子”這一文化詞匯如果只是解釋為a 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 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 leaves,外國游客雖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沒了解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更不會深入了解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習慣。而這些恰好應該是譯文要向外國游客介紹的中國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贅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兩種情況:首先是名人名言、詩詞歌賦等。名人名言、詩詞歌賦本是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漢語旅游文本中經常出現。但是如果對理解譯文沒有多大幫助,照譯出來反而使譯文拖泥帶水,而刪減并不影響譯文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就可以用省略法突出主要信息,使譯文更為簡潔,迎合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其次是華麗的辭藻和虛化朦朧的表達。這是漢語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漢語旅游文本慣用的表達手段,往往只是為了渲染氣氛或順應行文習慣的需要,本身并無多大實際意義。而在英語中,這些介紹往往讓人覺得拖沓冗長,抓不到重點。因此翻譯時可以省略那些華而不實的“溢美之詞”,保持譯文簡潔明了。
例3:嶗山,林木蒼翠,繁花似錦,到處生機盎然,春天綠芽紅花,夏日濃蔭蔽日,秋天遍谷金黃,嚴冬則玉樹瓊花。其中,更不乏古樹名木。景區內,古樹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為國家一類保護植物,著名的有銀杏,檜柏等。
譯文:Laoshna Scen 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許多夸張性詞語形容嶗山的景色,如“林木蒼翠”、“繁花似錦”、“玉樹瓊花”。在西方人眼里,這些四字格缺乏實際內容,夸張有余而真實感不足。因此,譯者將這些虛化朦朧的四字結構省略,只譯出原文主要內容,使譯文景物描寫真實客觀,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
三、借譯法
借譯法就是借用英語文化中人們比較熟悉的人物事件來解釋翻譯中國文化有的內容。可以讓西方游客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例如總理有一次在接待外賓時說到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便告訴翻譯把它解釋為西方的羅米歐和朱麗葉,這樣客人便很好地理解了中國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紐馬克在A TextbookofTranslaiton一書中提到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即用譯人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換的兩種文化負載詞很難說完全對應,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借譯法能使譯人語讀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喚功能也更容易實現。如:借ChineseCleopatra譯“西施”,借Chinsee Cupid譯“月老、紅娘”,借ChineseRobinHood譯“濟公”。
關鍵詞:食品行業;文化產業;紫在堂
0 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然而,現代文化產業由于起步晚、發展不均衡等原因,存在著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發展較為滯后等問題。為此,國家于2009年頒布了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然而我國食品行業卻由于缺乏監管、利益驅動等原因,出現了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國人對食品安全漸漸失去信心的情況下,食品行業和文化領域的融合能否打開一片市場呢,其又將如何打開這片市場呢。
1 當前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食品行業由于保護傳承不成體系、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開發無特色、產業文化內涵不深挖、產業促銷不積極、市場占有份額低、健康資源導向不足、市場引領性差等問題,在國人心中定位不強。
1.1 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了解程度低
當前,中國食品的加工多呈現出單打獨斗、散兵游勇的狀態,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消費者存在對食品用法單一、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由于缺乏必要導購知識,消費者消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如消費者對保健品的消費,多是基于送禮的角度考慮。
此外,許多消費者對中國食品文化內涵不了解、健康價值不清楚,在認識上存在眾多誤區;產品本身缺乏統一的標準,特別是針對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食品的評價體系的匱乏,導致當前我國食品市場引領性差、在國人心中地位^低、消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等。這些都致使我國當前的食品行業面臨極大的市場挑戰。
1.2 研究者對食品資源的關注程度分散
研究者對我國食品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重視的狀態,從現有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分析,國內對食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本身的理化分析層面,側重于食品的營養元素構成、營養成分比例等;對傳統食品的科學解讀評價、產業化生產、標準化要求、特色化包裝、文化內涵深度挖掘、產業戰略推進、國內市場占有率提升、國際市場推進等方面研究,其重視程度明顯不足。
有不少研究者限于專業領域而偏于理化分析;而有的學者雖然在探索中國食品和文化產業的交合點,但也因限于多重因素,始終未能實現兩者從理論到實踐層面的有效組合;更有少量的學者甚至否定對傳統食品的保護與傳承。恰當處理特色化與標準化、產業化與秘方權,是眾多學者研究的又一重大課題,但其在對此進行的研究時的重視程度亦遠遠不夠。對食品綜合評價研究方面,國內學者也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無交融的現狀,跨專業研究固然有難度,但更難的是尋找到二者的結合點。
2 食品行業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2.1 二者融合的典型事例――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
早在上千年前,中國就已經發現了茶葉并開始飲茶,而且隨著飲茶習慣的代代相傳,中國也積淀了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大量的歷史文獻中,可以找到許多記載茶葉及其文化的文字。在《神農本草經》曾記載:“神農為嘗百草,一天之內遇到十二毒,后來無意間發現茶葉而解毒”。由此文獻記載可知,中國人用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上古時期,但是那個時期的茶主要是作為藥物來使用的。
后來,飲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甚至是禮儀的一種代表。比如,在招待客人時,為其沏一杯上好的茶就表現了對來客極大的尊重;甚至在古時候的宮廷里,不同階層等級的人員所能飲用的茶葉的等級也是一一對應的。
發展到現在,茶文化依然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并且沒有減輕的跡象。茶葉代表著禮儀、尊重、君子之交,也是節日佳節、走親訪友的好禮物。
2.2 紫在堂文化――酒產業的轉型升級
紫在堂文化是由作為桑文化研發中心的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的金良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作為桑文化傳播中心的山東省濰坊市鴻福企劃有限公司所組成。金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將以桑產品為主的食品與硒元素結合起來,以研制出一系列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優良產品;鴻福企劃作為桑文化傳播中心,致力于品牌文化的推廣宣傳。兩者合作,旨在以紫椹酒和桑果茶為主,將一系列桑產品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推廣,讓桑產品被大眾所熟知并造福于大眾。
對酒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在堂文化在明白這一點的基礎上,在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中,嘗試對酒和文化進行融合與創新,希望在銷售的同時把桑文化、硒文化、防癌抗癌等健康知識普及大眾;并在產品的外包裝上秉持自然質樸的風格。無論是隨酒附送的《致全國人民的一封信》,還是始終如一的牛皮紙包裝,紫在堂都將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文化和內涵訴諸其中。在食品安全不斷牽動著國人內心的當今社會,紫在堂堅持將桑飲品的食用與桑文化、硒文化相結合,在酒文化的研發中不斷努力著。
3 食品行業的文化創新
以酒產品為例,如何將食品行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從而開拓市場是一個較大的難題。從微觀實體來看,積極推動新興技術與工藝的引入,通過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積極推動食品行業設備的更新換代,確保食品行業設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指導下進行生產,融入現代生產文化理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行業的生產現狀。隨著現今3D打印機等新興設備的不斷出現和完善,其也將在傳統的食品行業的文化思維上進行有效革新,逐漸分化食品行業單一的生產模式,從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當然,積極鼓勵自主設計與研發,針對食品的外包以及內涵進行文化創新也是食品行業轉型必經之路。通過文化理念的融入,實現文化元素的有序引入,并巧妙結合,打造出具有創新文化理念的食品。
而在宏觀的文化思維上,利用當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食品行業也應積極拓展開辟新的市場領域,結合網絡文化思維。如引入當下流行的網絡元素,選取批量生產或量產的方式加以展現。
當今時代,低碳環保是現代化產品的一大主題,也是時展的主流。結合低碳環保文化發展特點,更新食品行業發展方向,促使其生產低碳環保的綠色食品,從而實現食品行業的轉型升級,優化食品行業發展結構。通過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有效措施,對食品行業的文化創新進行有效調控,形成由文化元素有效結合或文化理念創新,到文化理念指導食品生產的文化創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環。
4 結語
食品和文化不可分割,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甚至可以作為一個標簽去代表一類文化,如中國的8大菜系、中國的養生飲食文化等等。飲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雖然食品行業的發展會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但食品的發展勢必會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用文化思維指導食品行業來實現食品產業轉型,盡管不是解決食品行業發展問題的唯一途徑,但文化創新在食品行業發展中的地位將愈發重要,并成為其升級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曹允泓.淺談食品文化產業及其發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
[2] 胡付照.我國食品企業文化營銷的創新路徑探究[J].中國釀造,2010.
[3] 張炳文.中國傳統食品的科學評價與文化解讀[A].食文化發展大會[C]. 2015.
[4] 龐廣昌.中華飲食文化和食品科學探源[J].食品科學,2009.
通過開發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行旅游產品創新是旅游業發展改革中的不衰課題,由“印象”系列劇開創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成為這一文化旅游轉型下的特殊產物。作為文化演藝和旅游產業的結合,“印象”產品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文章分析了“印象”系列實景演藝的背景,總結了其對當地旅游業產生的積極效應,并針對產生的相應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
“印象”;實景演出;創意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7-0089-02
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化,我國旅游業市場內掀起了一股大型實景演出的狂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等人領銜的“印象”系列劇。其開山之作《印象·劉三姐》自2004年3月問世,便受到了國內外廣泛的好評、引起了巨大的影響,并帶動了國內旅游演藝產業的蓬勃發展。
許多學者對此展開了分析和討論,褒貶不一。本論文敘述了“印象”系列劇的現狀,作為旅游新業態,“印象”系列劇給當今社會發展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它怎樣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面臨目前的問題它的發展趨向何方。
一、“印象”系列劇成功條件分析
1.“印象”系列劇成功投市之“天時”
首先,早在《印象·劉三姐》開始正式籌備的前兩年,就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立項。“印象”系列劇在政府立項的引導下,由企業進行了成功的市場策劃與運作而獲得了成功。同時,有高科技的支撐,《印象·劉三姐》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視覺與心靈的震撼。其次,中國的旅游業有著十分有利的發展時機,即使在近兩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旅游地的客流量也并沒有減少。良好的市場狀況為大型實景演出的出現及成功提供了可能。
2.“印象”系列劇成功投市之“地利”
大型實景山水演出需要以真山真水為大舞臺、以當地文化和民俗為主要內容,而我國擁有豐富瑰麗的自然資源,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累積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印象”系列劇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縱觀整個“印象”系列劇的投市步伐,“印象”作品圍繞名區、名城、名牌,進行著一套非常嫻熟的商業模式。如《印象·大紅袍》定位于“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并巧借茶文化——“大紅袍”的業界影響,保證了景區有足夠的游客量及演出的上座率。
3.“印象”系列劇成功投市之“人和”
“印象”系列劇成功的“人和”,一體現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如此龐大的依托于旅游資源的項目要想順利運行,不可能離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張藝謀的名牌效應,除了張藝謀,“印象”系列的所有產品幾乎全是由名人策劃、創作、排演、營銷。三是企業對制作團隊的大力度宣傳。2011年由馬云、史玉柱、劉永好等大佬聯合創立的云峰基金對新系列劇《印象·普陀》投資5000萬美元,不但在本地鋪天蓋地地進行廣告,還將演出推廣到全國。有如此良好的企業環境,“印象”系列劇得以順利持久運營也是情理之中。
二、“印象”系列劇對當地旅游管理的積極效益
1.“印象”系列劇帶來的經濟效益
“印象”系列引人注目的原因不僅是它創造了中國首部實景山水劇,更是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印象·劉三姐》,自2004年3月正式公演以來,觀眾人數由2004年年均30萬人遞增到2010年年平均觀看人數超過130萬。繼后,《印象·麗江》再創新績,2011年,麗江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1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二,“印象”系列劇還直接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了當地周邊產業的相繼興起,帶來了大量就業。
2.“印象”系列劇帶來的文化效益
“印象”系列演出立足于我國知名旅游景區,以展示當地深厚的民族文化為主線,是旅游與文化完好契合的結晶。如《印象·麗江》將古城文化與納西的東巴文化融合在一起,這種民族文化才是具有世界級吸引力的資源,不僅宣傳了當地優美的旅游風光,帶動地區間文化傳播,還能短時間內讓國際游客們欣賞到我國的民族風采和地區文化,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廣泛傳播。
3.“印象”系列劇帶來的社會效益
“印象”系列演出不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從參演的演員到當地從事旅游產業相關的居民,也都從演出中獲得一定利益。提升了演員們生活質量,更讓感到他們在做著一件保護和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工作,讓他們在價值觀上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精神境界得到了很大層次的提升。可以說,“印象”的演出在全國開創了文化產業發展產生社會聯動效應的先河。
三、“印象”系列劇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發展簡析
1.印象”系列劇面臨的困境
以創意內容為核心的旅游產品易于模仿,加劇了市場競爭。同時,成片的演出也會給游客帶來視覺疲勞,使消費者在眼花繚亂的各大實景演出中失去判斷力,這就給“印象”系列從中脫穎而出提出更大的挑戰。其次,作為創意旅游產品,其不確定性會影響產品的供給。旅游產品單一和產業鏈短,不僅造成市場風險加大,而且會導致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產業的發展周期縮短。
2.未來發展簡析
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特點是創意、獨特、底蘊、產業鏈的完整及市場張力。其中獨特性是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只靠大量重復的視覺沖擊如果沒有新的創意支撐是無法俘獲市場的。衍生性是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又一核心特色。目前大多數“印象”系列實景旅游演藝產品單一,需要在核心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1]高柳珍,崔文娟.“印象·劉三姐”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的發展研究[J].旅游經濟.2011.(11):231-232.
[2]莫林虎.從《劉三姐》到《印象·劉三姐》——個現代大眾文化文本分析.[N].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Vol.8,No.3.
[3]許亦善.“印象大紅袍”解讀——兼論武夷山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N].武夷學院學報.2011.(2).Vol.30,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