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考察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圖1
例1 氯唑沙宗片是一種中樞性肌肉松弛劑,適用于各種急性、慢性軟組織扭傷、挫傷,運動后肌肉酸痛、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由中樞神經病變引起的肌肉痙攣,以及慢性筋膜炎等.它的分子結構如圖1所示.下列有關氯唑沙宗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化合物分子中有苯環,所以屬于芳香烴
(B) 該有機物分子在一定條件下能水解,最終生成的有機物有2種
(C) 1 mol該有機物在NaOH溶液中能發生水解(設
―C―NH―O在該條件下不水解),則消耗的NaOH為3 mol
(D) 該有機物的分子式為C7H4ClNO2
解析:該化合物中的組成元素除C、H外還有O、N、Cl元素,所以不屬于烴,但含有苯環,所以是一種芳香族化合物,A不正確;該有機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其中的氯原子、酯基、酰胺鍵水解,生成的產物有HCl、CO2和
HOOHNH2,即產物中只有一種有機物,B不正確;該有機物在NaOH溶解中水解時生成了HCl和 ,所以在與NaOH反應時消耗4 mol氫氧化鈉.
答案:D (D)
例2 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是一種解熱鎮痛藥物,也是第一個重要的人工合成藥物.它的結構簡式為:
OCOCH3COOH,以甲苯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的路線如圖2.
圖2
已知以下信息:
①A中有五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
②甲苯可以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成苯甲酸.
(1)寫出阿司匹林的分子式 ,它可能發生的下列反應中的 .
(A) 水解反應 (B) 中和反應
(C) 加成反應 (D) 聚合反應
(2)在①②兩步反應中順序 改變(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
(3)寫出D轉化為阿司匹林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的類型為 .
(4)D分子在核磁共振氫譜中有 個峰,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D的同分異構體 .
①能與三氯化鐵發生顯色反應②能發生銀鏡反應③核磁共振氫譜上有4個峰
解析:(1)由于阿司匹林中存在著酯基,可以發生水解反應,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以發生中和反應,而且含有一個苯環也使它能發生加成反應.
(2)由于酚是一類極易氧化的有機物,所以應先氧化甲基成羧基,然后再使鹵代烴水解而得到酚,如果反過來,則酚羥基會被氧化而使得合成很失敗.(3)酯化反應為取代反應;(4)D分子中苯環上有4種不同的氫,而它的側鏈上有一個羥基和一個羧基,因此合計應為6個峰.符合條件的D的同分異構體應為兩種,這是因為它的核磁共振氫譜只有4個峰,而它的苯環上至少會有兩個取代基,(一個是醛基,一個是酚羥基),由此可以得到,在苯環上一定存在對稱性,從而可以得到:
HOCHOOH或
HOCHOOH
答案:(1)C9H8O4 abc
(2)不能 酚是一種易氧化的物質,所以應先氧化甲基成羧基,然后再使鹵原子水解引入酚羥基.
(3)OHCOOH+CH3COOH
濃硫酸
OCOCH3COOH+H2O
取代反應
(4)6 HOCHOOH 或
HOCHOOH
關鍵詞:雙語教學;分析化學;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206-02
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別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本科教育進一步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教育部高教司僅在2004年就主辦了兩次全國范圍的雙語教學研討會[1,2]。由此可見,雙語教學符合國家的教育政策和發展趨勢,其必要性早已得到認可?;瘜W類課程受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沖擊相對較小,雙語教學在高校比較容易推廣并已逐步展開,但目前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內的雙語教學仍存在較多問題。
一、現狀
在我國,雙語教學通常是指熟練運用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進行學科知識的教學與交流,最終達到師生都能運用這兩種語言進行學科的學習、思考和研究,并能夠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在這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自由切換。因我國不是雙語國家,英語的使用環境相對不足,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師資問題。教師是能否順利開展雙語教學的關鍵。雙語教學在我國開展較晚,雙語教師嚴重缺乏。雙語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在英語聽、說、讀、寫方面都應具有較強的能力。雖然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師具有較強的英語讀寫能力,但英語聽說水平嚴重不足。因此學校通常優先安排有一定國外留學經歷的教師來承擔雙語教學任務,但對多數高校而言,這類教師的數量還遠不能滿足需求。為此,教育部實施了雙語教學骨干教師派出計劃,以培養高水平雙語教師。目前在已開設雙語課程的教師中,有54%無特殊培訓經歷,50%認為雙語教學備課難度較大[3]。由此可見,經過專門培訓的教師在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師的英語水平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這是目前制約雙語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教材問題。教材的選擇也是雙語教學工作中的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85%以上的教師在雙語教學中使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15%左右的教師結合中英文教材的優點,自編了雙語講義和教材[3]。使用原版教材,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地道的外語,而且能夠充分利用外文原版教材內容更新快、基礎與前沿結合、理論知識與生活現象結合、教輔材料豐富等優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及英語思維習慣。但原版外文教材一般價格較高,不適合學生自費購買,為此有些學校采取了統一購買后學生借閱的方式。作者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Platteville訪問期間,發現該校多數學生也是從學校的Textbook Center借用教材。此外,針對學生外語水平和專業基礎等方面的差異,選擇哪種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也是目前需關注的問題之一。原則上所選教材應符合教育部理科化學指導委員會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基本內容的專業標準要求,即章次清楚、教材內容新、英文表達簡練。遺憾的是目前嚴重缺乏滿足這些要求的教材。因此,鼓勵高水平教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學軟件或自編教材是雙語教學教材的發展方向,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自編雙語教材的支持力度。在目前雙語教材短缺的情況下,中文教材與英文講義相結合也是一種較好選擇[4]。
3.教學形式。目前,雙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和板書部分基本都以英文教學為主,大部分老師對重難點、關鍵詞等部分采用中英對照注釋的方式。主要差異在于課堂講授中中英文所占的比例,有的主要采用中文,有的以英文為主,也有的嘗試由學生用英語回答簡單問題,且英文作業與練習占一定比例。根據實際教學過程中英文使用比例的變化,也可把雙語教學分為浸沒、維持和變遷等模式[4]。李艷梅在對20位一線雙語教學教師進行的調查表明[3],其中有1名教師采用全中文講課,有4名教師采用全英文講課,其余教師都采用中英文混合的形式,授課過程中英文所占比例為10%~80%。從教學語言比例使用的現狀來看,在課堂中英語的使用比例還有很大提高空間。
4.教學效果。判斷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學生的課堂反映。調查發現[3],在雙語教學中約36%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英語語言上,57%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點上,另有一小部分教師認為學生更多的關注考試成績等其他方面。教師的授課方式是決定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若教師授課過程中采用英文比例遠超過學生能夠正常接受的程度,學生則可能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語言方面;若教師授課過程中采用英文比例較小,或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學生就會更多地關注專業知識點。因此,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反映選擇和調整教學形式,使英漢兩種語言在課堂上實現最優化搭配,最大程度的提高雙語教學效果。
二、實施分析化學雙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分析化學是化學、環境、生物、藥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絕大多數高校在本科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開設。此時多數學生尚未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英語基礎,特別是聽說能力欠缺,這不僅會增加雙語授課難度,還嚴重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對于分析化學課程的雙語教學,若采用完全不用中文、只使用英語的浸沒模式難度較大,效果也未必理想;至于變遷模式對于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也有些欠妥,因為中國的語言環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基于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4],要求教師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分析化學知識的講解,但不應絕對排除漢語。
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傳遞和學生雙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雙語教學的雙重重點。分析化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和綜合性強、技能技巧實用性高等特點,因此在分析化學雙語教學中,不僅要正確把握其理論上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采用維持雙語教學模式,從開始使用母語過渡到部分使用外語,能夠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需要,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4]。
1.雙語教學不同于專業英語。雖然目前在雙語教學工作中,大家對“英語應作為一種教學語言而不是語言教學”的看法已達成共識,即雙語教學中語言只是教學手段,應保證學生掌握該課程的學科知識。通過雙語課程學習,學生掌握的不僅是專業英語術語和相應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雙語思維習慣,能夠用國際通用性語言來認識和思考學科有關內容,以適應將來國際間的交流。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大比例的外語進行講解才能使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在語言和專業知識上都得到提高,仍是雙語教學在近期內應不斷探索的問題。英語比例太大,容易使部分學生因語言的壓力導致專業知識缺失,造成教學質量下降;而英語講解比例太小,學生的專業外語詞匯得不到擴充,也會導致思維方式不能很好地與外語教材契合。目前在雙語教學中,如何才能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同時得到提高,還需要教師在備課、教學等環節上做更多努力。
2.對雙語教學要有整體規劃。從目前教學科目的選擇來看,雙語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很多高校均采用先在雙語師資力量集中的課程上試行的做法,這種方式缺乏從整體培養方案上的規劃和把握,這對雙語教學整體發展不利。因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專業基礎都是保證雙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若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綜合考慮教學科目、學生選擇、授課時機等多方面因素,則會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程安排上,最好在開設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之前先實行普通“專業英語”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相應專業領域中的通用外語知識,然后再對有一定專業英語基礎的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教學目標更易達到。在學生選擇上,通常將分析化學雙語課程設為選修課,鼓勵英語基礎好的同學選修,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不選。在教學過程中同時開設雙語和非雙語平行班,允許學生根據情況流動。此外,在教學課時上,雙語課程應比學科內容相同的非雙語課多一些,以保障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3.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最近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很多課程的授課學時都被壓縮了。由于課時的限制,要在短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分析化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用中文教學尚有一定難度,更不要說用雙語了。因此,為了克服分析化學雙語教學中語言和教學內容的雙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等各種資源和手段,多種教學方法并存。具體來說,為克服課堂教學內容繁雜、記和聽難以兼顧的弊端,可將專業內容基本點以雙語提綱的形式提供給學生,以便其預習和復習。其次,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輔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此外,也可利用QQ群等網絡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并根據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開展輔導、答疑及課程討論等活動,將學習延至課外。
總之,開展分析化學等課程的雙語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有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更多的時間投入,而且需要學校和國家管理部門、出版行業等相關單位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保障學生在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方面同時得到提高,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Z].教育部政報,2001,(10):468-471.
[2]馬銘,徐滿才,謝青季,等.高師本科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5,(9):47-48,56.
關鍵詞:學校信息化;教育技術;教師信息素養;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21-0067-04
一、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二、調查時間:2013年3月-2013年4月。
三、調查對象:贛州市Q、L兩所學校部分教師及全市部分物理學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117份,收回問卷115份,有效問卷102份。
四、調查結果與說明
1.信息技術素養概況(見表1)
現代社會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人們可以通過報紙、電視、通訊設備、互聯網等獲得新信息?,F代信息傳播手段――互聯網,由于內容具有廣泛性、即時性、便捷性,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調查中占66.7%的教師利用互聯網獲得信息。
13.7%的教師不會計算機基本的操作和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更不要說制作課件和使用課件。這說明在計算機廣泛應用的今天,部分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與信息化教育的基本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調查數據顯示,教師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其次才是學習;上網查閱資料的只占39.2%。同時我們還更應注意在教師群體中還有17.6%的基本不上網。
提供8個常見的信息技術專業術語,熟悉5個以上的還不到1/3,甚至還有11.8%的教師表示都不太清楚,這使我們認識到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迫切性。
超過80%的教師有繼續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使我們看到了贛南蘇區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希望。
2.對教學過程中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認識(見表2)
認同“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占領教育改革的制高點”這一觀點的教師只占43.1%;認為這種觀點“言過其實”,甚至是趕“時髦”的共占45.1%??磥硖岣呓處煂π畔⒓夹g對教育改革的作用的認識還有待加強。
從調查的教師中發現,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作用,17.6%的教師認為影響深遠,49.1%的教師認為有一定影響,這反映出教師對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還是基本認可和接受的。
43.1%的教師對選用多媒體教學還是比較理性,會根據教學需要而使用;35.3%的教師選用多媒體教學是因為教學媒體新穎,比較符合現在教育潮流,只是在上觀摩課、公開課的情況下使用。
對“信息技術與學科間的整合”的了解程度,43.1%的教師是比較了解、同時實踐過,21.6%的教師表示不了解,更不用說實踐。
關于“整合”的概念,有17.6%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種時尚,不清楚整合的具體目的;41.2%的教師認為是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手段或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41.2%的教師認為是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整合于學科的教學過程來建立的新型教學模式。
3.教學過程中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情況(見表3)
各學校逐步配備的多媒體教室、多媒體閱覽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等為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提供了硬件保證。
現代教學設備不僅包括多媒體教室或網絡教室,還包括幻燈機、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但多媒體教室使用占主導地位,占56.9%,并有逐漸取代價格相對便宜且操作較為簡便的教學設備的趨勢。同時,我們還注意到有21.6%的教師基本不用教學設備,還在實施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育方式。
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得并不很好。一學期15節以上的只占45.1%;也就是說有一半多的教師平均一周還不到一次;說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
96.1%的教師能使用信息技術來備課、應用多媒體教學、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只有3.9%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用不著信息技術手段。
課件制作情況不容樂觀,只有35.3%的教師會制作課件,另外在不會制作課件的教師中,有一半多根本不想學。
課件制作主要依賴于Powerpoint,形式較為單一。
教學資源指在教學中一切可以用于促進教學和優化教學的資源的總稱。調查中,大部分教師(占84.3%)認為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能夠滿足教學的需求;只有15.7%的教師認為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匱乏或幾乎沒有,學校需要加強建設。
在教師是否愿意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45.1%的教師已實施了,52.9%的教師雖然暫時未實施,但態度非常積極,表示非常想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
4.對教學過程中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評價(見表4)
調查顯示,教師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點有著比較系統的認識,58.8%的教師認為能使教學直觀,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科知識。
在影響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的因素上,60.8%的教師認為是因為沒有方便使用的計算機或沒有合適的教學軟件;66.7%的教師認為是因為不能熟練使用計算機,不能很好地將計算機應用于學科教學。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有64.7%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對新課程改革很有幫助。
5.信息技術培訓情況(見表5)
58.8%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通過自學方式獲得的,說明教師群體的自學能力較強,也說明大部分教師能自覺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把信息技術培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88.2%的教師接受了學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能培訓,僅11.8%的教師表示從未接受過學校培訓。
64.7%的教師想參加有關信息技術培訓,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均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只有不到30%的教師能獲得學校提供的信息技能培訓機會,且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培訓機會要比為學校管理人員提供的培訓機會少。
教師回答現在迫切需要培訓的信息技術內容中,31.4%的教師選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33.3%的教師選制作課件相關應用軟件培訓,需要網絡應用培訓的占21.6%。
五、分析與結論
1.關于學校硬件設備和教學資源利用方面
接觸信息技術的程度直接決定了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部分學校缺乏足夠的計算機硬件設備會減少教師接觸設備的機會,限制了教師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但部分學校有足夠的計算機硬件設備,由于學校組織管理不充分,教師也接觸不到學校信息技術設備,也同樣制約教師應用水平的提高。
有些學校對課程教學資源缺乏正確的規劃,雖然購置了大量的資源,但能夠為教師所用的軟件和素材卻很少。缺乏教師個體化的資源,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很好地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
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會碰到一些技術本身的困難,如果學校無法及時幫助解決,使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必將導致良好的教學設計無法順利實現,也將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2.關于教師的信息意識與態度方面
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具有現代信息意識,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信息技術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但是,教師的信息意識,特別是使用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輔助教學的態度上尚需加強與提高,部分教師往往認為信息技術并不能改善和加強學習,不能充分意識到應用信息技術給學科教學帶來的益處,由此導致這部分教師不太愿意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3.關于教師的信息應用能力方面
整體而言,教師的信息能力不容樂觀,大多數教師對基本的信息技術較為熟悉,但對較高層次的信息技術的掌握與對信息的整合能力較差,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有為數不少的教師沒有把信息意識真正轉化為行動,運用網絡資源、自己制作課件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應注意到部分教師,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教師非常擔心在使用信息設備時,“出現故障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從而產生不愿意在教學中應用計算機的不良心態。
4.關于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方面
廣大教師迫切需求對多媒體課件與網絡課件的設計與開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進行培訓。但目前的培訓渠道不暢通,培訓方式不合理。教育主管部門期望教師能夠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培訓;而教師有良好的參加培訓的愿望,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實踐和接受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是教育手段的重大變革,必將促使教學觀念、教育方法的改變,促進師生信息素養、創新能力的提高;然而贛南蘇區信息化教育技術建設還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需要我們的努力與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S].2004.
[2]楊威,馬麗娟.當代青年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分析與培育途徑之探討[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1).
隨著對日外包急速發展,懂技術、會日語的復合型人才供不應求,IT專業紛紛開設日語課程。學習者對日語學習持有什么樣的學習動機,是否影響學習積極性,有必要對IT專業日語學習者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目前關于IT專業日語學習者學習動機相關研究不多,不明確學習動機,導致人才培養體系與課程設置出現偏差。
本文以沈陽師范大學軟件學院IT日語初級下45名學生為對象,對學習動機進行考察分析,明確學習者學習動機。
1. IT專業日語教學存在問題
由于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等不明確,課程設置等僅以語言教學為主,教師想方設法改進,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存在問題如下:課時不足、缺乏系列性教材、大班授課、課程設置缺乏與IT結合內容設置、學習目標不明確、中途放棄人數多,等等。
2.調查概要
為明確IT專業日語學習者學習動機,以沈陽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選修IT日語初級下的初級水平學習者為對象,2015年5月實施問卷調查。從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三個專業的有效問卷中,各隨機抽取15份,合計45份,進行考察分析。
內容分能力提升、流行文化、就業留學、親近感、外界因素五大項,13個問題。采用A贊同、B不確定、C不贊同的三段評價法。
另外問卷最后附加:本學期日語課程結束后,今后是否有繼續選修日語的計劃。
3.結果與考察
3.1整體結果分析
通過五大項目平均值排序,把握了IT專業日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圖1所示。
[贊同]比率排序為:[能力提升](97%),[親近感](73%),[流行文化](49%),[就業留學](43%),[外在因素](27%),可見IT專業日語學習者的主觀性內在因素顯著高于非主觀性外在因素學習動機。同時[能力提升]的[不確定]最低,可見動機明確,積極性極高。教師可以導入對日外包內容、就職指導、赴日留學等內容,提高積極性。
3.2學習動機五大考察項目內容考察
3.2.1能力提升
通過[(1)因為想多學一門外語(6)因為想提升自身競爭力]考察,如圖2所示。
[贊同]都高達95%以上,源于日本漫畫等興趣點,但最主要的學習動機是多學一門外語,提升自身競爭力,學習動機明確。
3.2.2親近感
通過[(3)因為日語學習本身很有趣(8)因為日語老師很親切(11)因為日語有漢字覺得親切]考察,如圖3所示。
[贊同]順序為[因為日語老師很親切](98%)、[因為日語學習本身很有趣](75%),可見學習有樂趣與積極性。同時教師親切感起主導作用,日語教師要善于揮這一優勢。
3.2.3流行文化
通過[(2)因為喜歡日本動漫等(5)因為喜歡日本流行時尚]考察,如圖3所示。
[因為喜歡日本動漫等]的[贊同](60%)最高,可見日本漫畫、動漫等是學習契機,比日本流行時尚更受歡迎,教師可以通過導入經典動漫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3.2.4就業留學
通過[(4)因為IT+日語有利于就業(7)因為將來想在國內日企就業(9)因為將來想赴日就業或留學]考察,如圖5所示。
[因為IT+日語有利于就業]的[贊同](80%)最高,而[因為將來想在國內日企就業;因為將來想赴日就業或留學]的[不確定]也高達60%,值得注意,IT+日語利于就業,提升競爭力,但面對就業、留學,卻極其不確定,可見學習者的迷茫感與不安感。
教師可以導入對日外包、日企面試、實踐教學等內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消除不安。
3.2.5外界因素
通過[(10)因為受到朋友或家人的影響(12)因為想要取得學分(13)因為英語成績不好]考察,如圖6所示。
[不贊同]最高,[因為英語成績不好](57%),[因為想要取得學分](54%),[因為受到朋友或家人的影響](49%)。可見學生為了提升能力、促進就業與提高興趣等,動機明確。
3.3繼續選修日語計劃
通過[本學期日語課程結束后,是否有繼續選修日語的計劃]考察,如圖7所示。
[有計劃]高達93%,可見日語學習欲望極強,教師要積極引導,提高學習興趣。
4.結語
《化工設計概論》是一門綜合專業課程,要求將一個系統(如一個工廠、車間或一套裝置)全部用工程制圖的方法,繪制成圖紙、表格及必要的文字說明等方法編制成相關的技術文件,指導生產、技改和建設。PVC(聚氯乙烯)的生產工藝成熟,極具化工生產過程的代表性。通過該工藝流程的考察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對照《化工工藝設計概論》這門課程,學習現實生產中的工藝流程設計,加以驗證??紤]到中職學生的水平,僅重點考察整個工藝流程中的聚合工段,其他工段作為輔助考察,了解其工段的任務即可。
第一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對象]中職精細化工專業二年級下學期學生
[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已經對化工生產過程有所了解,在二年級上學期已經對化工原理、化工生產過程、工藝條件的確定和設備的選型等有了深入的學習,為考察法學習化工設計和化工工藝課程打下一定基礎,但查找資料和數據的處理能力不足,需要重點引導。
[教學時數]課外兩星期:考察的計劃與準備。課內10課時:考察5課時;整理資料與展示成果2課時;學生評價和總結1課時;教師點評和總結1課時;反饋1課時。
[學習目標]
1.通過對PVC生產工藝進行實地觀察、體驗、研究,鞏固、驗證、擴大已學的化工知識,獲得實際生產方面的知識;
2.豐富其專業經驗,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工藝設計與生產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相互交流與學習;
3.鍛煉學生組織協調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增強專業精神,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
[教學方法]總結性考察。以小組形式,每組由4-5人構成。
[教學媒體]教室、互聯網、市場、公園等。
[教學過程]
教學安排表
第二部分實施過程
一、計劃階段
教師提供項目(PVC生產工藝,重點是其工藝的聚合工段)考察任務,通過與學生交流討論,征求學生意見,最后確定了考察地點——福建××電化股份有限公司。隨后,將學生分為4-5人的工作小組(分組時應考慮學生個性、成績、能力等一些情況,最好采取異質分組)。教師組織學生先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為制定計劃做準備。整個實施過程要求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進行,教師僅僅給予一定程度的輔導。
考察計劃的制定以小組為單位,采用討論的方法,共同確定??疾煊媱澋膬热萦蓪W生自己設計,大致包括考察學習的內容、范圍、主題、目標和考察方式、考察步驟、考察要求等。
二、準備階段
考察計劃初步確定之后,各小組成員進一步細化考察方案,明確考察內容及其重點,分配小組各成員的具體任務。教師提示學生考慮在具體實施計劃前應做哪些準備,考察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應該如何解決等。同時,明確注意事項,比如進行考察時候應該注意的穿著:不能穿皮鞋(避免引起靜電)、涼鞋,女生不得穿裙子(方便行走,也為了安全起見),應該穿什么樣服裝等。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察目標,然后學生討論考察計劃。組織一次課堂活動,先讓各小組提問教師,然后由各小組自行討論。如:
生:我們這次去企業具體要考察些什么,現在我們只知道是去考察聚氯乙烯的生產。
師:你們要先去了解PVC的大致生產工藝流程,化工設計課本中所分的設計階段就是我們這次所要考察的內容。
三、實施階段
1.聽取企業方面的介紹。
陳××工程師(以下簡稱“陳工”):××電化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1998年聯合其他四家企業共同發起組建為股份制公司。我廠是大型國有企業、“全國512家國家重點企業”之一,華南地區基礎化工原料基地,目前生產的主要產品為:燒堿,聚氯乙烯,鹽酸……
2.與負責接待的陳工座談、訪談,了解PVC以及電石法生產PVC的工藝流程。
陳工:我看了你們查閱的資料,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我們工廠2010年的PVC生產目標是105200噸(等下我會帶你們參觀整個工藝流程)。其中聚合工段采取懸浮聚合工藝,懸浮法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一種聚合方法,采用該方法生產的樹脂,占世界聚氯乙烯樹脂總產量的85%。
(1)國內外懸浮聚合的生產概況;
(2)產品及原料的性質;
(3)掌握懸浮聚合的生產原理、工藝流程、操作要點、主要設備及故障處理;
(4)掌握懸浮聚合過程中的物料衡算及經濟核算;
(5)了解懸浮聚合的安全、衛生和環保要求。
3.考察車間,生產人員介紹和參觀工藝流程。
(1)主要設備,原料;
(2)工藝流程;
(3)生產和調度;
(4)員工協同工作情況。
4.學生訪談一線操作員工。
生:這些聚合釜好大啊,容積有多少啊·
工人楊:這些是不銹鋼的聚合釜,處理能力是50立方米。
生:那聚合釜外面一圈一圈的是什么·
工人楊:那是蛇管冷卻,管內是冷卻劑,它的冷卻效果很好。
生:陳工,我們做聚合實驗的時候要用分散劑,那PVC聚合時候用的分散劑是什么啊·
工人楊:我們的工藝采用聚乙烯醇作為分散劑,聚合的懸浮劑是用甲基纖維素。
……
四、成果展示與匯報
回校后,教師組織各組學生處理考察過程中收集到的材料和訪談資料,包括考察活動中記錄的筆記,拍攝的照片,以及訪談記錄等等,寫成考察報告??疾靾蟾嫱瓿珊?,組織學生將考察活動收集的資料、圖片、圖表進行展示,匯報考察結果。
學生展示的資料有:學生的筆記、拍攝的照片、考察記錄單、考察報告、工廠的宣傳資料、圖片等。學生觀看展示成果材料后,各小組組長匯報考察過程,提交考察報告。最后,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考察的心得體會。
五、反饋階段
考察展示活動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對考察過程進行回顧、反思,幫助學生分析考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收集學生對考察活動本身的意見,聽取他們對開展考察活動的好的建議,以便在下次考察活動中加以參考,提高考察活動效果。
反饋時向學生提一些引導性問題,進行師生交流。
六、評價階段
考察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對考察活動進行評價,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展開互評,促進學生學會在反思中成長、進步。評價包括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例附學生評價表與教師評價表。
1.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學生評價表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指導教師評價表
第三部分教學反思與問題討論
整個考察活動結束之后,我們發現,同學們學到了不少東西。一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親眼看到許多新鮮的事物,那些原本印刷在書本上的、平面化的儀器設備都真實地、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無不感到新奇、激動,那些老師課堂上經常講的抽象的、枯燥的化工名詞、術語,一下子鮮活起來,不再遙遠、生疏。二是大部分的學生都能主動去與“陌生人”進行交流,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通過考察,學生們初步體驗到車間的工作氛圍,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對于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強化了專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