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不難看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蘊含、彼此滲透,相互催生、相互牽引。[3]二者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訴求,在內容上具有契合點,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的關聯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
中醫藥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其核心價值觀“仁、和、精、誠”是中華民族深邃哲學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醫藥領域的集中體現,是醫術與醫德的統一,是醫學職業精神寫照。[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制度價值取向的體現,是基本的、持久的價值,是真正目標性、理念性的價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從而培養出正直、誠實、勤奮、進取、對社會有用的人。從這點來看,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訴求
中醫藥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其哲學體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休戚相關。從道德層面看,中醫藥文化具有“上醫醫國的家國意識,致中尚和的價值取向,醫乃仁術的仁愛思想,大醫精誠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憂患意識,膽大心小、智圓行方的行為心理”[5]。中醫藥文化特別強調醫者須具備高尚的醫德修養,其以人為本、濟世活人的價值理念,大醫精誠、淡泊名利的精神,是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6]在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是對我國傳統理想道德人格的現代表達,也在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的道德訴求。
二、中醫藥文化融入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析
1.弘揚博大精深的中醫傳統文化,加強醫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中,中醫藥文化傳承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范疇,豐厚的中醫藥文化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中醫藥院校弘揚中醫藥文化是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中醫藥院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將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精髓與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融合浸潤到學生的思想深處,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凝練并弘揚中醫藥文化;要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建設,突出醫學院校的辦學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園建筑、雕塑、場館、廣播、網絡、宣傳欄等宣傳中醫藥文化;要積極開展專業經典誦讀、中醫藥知識競賽、醫技大比拼等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中醫文化價值觀的培養與熏陶;要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與醫學實際相結合,穿插醫學發展史,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中醫哲學的廣博高深,激發學生的愛國愛民熱情,增強學生對優秀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倡導精益求精的職業技能追求,培養醫學生敬業奉獻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傷、盡心盡責是醫生的天職。“精”即醫術精湛,從醫者需精于醫術,唯精唯一,精義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醫術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醫學院校要加強醫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熟讀中醫經典,將中醫經典理論誦讀、等級考試推廣到中醫藥的各個學科,強化經典理論的學習,夯實學生的中醫基礎理論水平;要在中醫教學改革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課程的教學,使專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互滲透,培養既精通中醫學知識和技能,又具備中醫藥文化修養的應用型中醫藥人才;要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闡述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與敬業精神;要堅持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事例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精益求精的職業技能。
3.倡導以誠為美的道德風尚追求,培養醫學生誠實守信精神
良心是醫生的底線,誠信是醫生的天平,高尚的醫德是醫生的靈魂,是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保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論及只有“精”“誠”兼備方能成大醫。“誠”即高尚的品德修養。醫者要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對所有來診的患者,不管貴賤貧富,老幼美丑,都一視同仁,詳察精治。在《紀念白求恩》中用“誠”來概括和詮釋白求恩的醫德境界。中醫藥院校要強化教育教學平臺設計,發揮網絡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主陣地作用,通過時事教育、形勢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導和踐行誠實守信準則,豐富醫學生思想內涵,增強醫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多邀請醫療衛生行業勞模、科研帶頭人及醫療服務明星暢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思想,使學生感受悟到先進的人格魅力,體驗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諦。
4.倡導濟世救人的職業道德追求,培養醫學生團結友善素養
1.1關鍵內容宣傳不到位目前,中醫藥博物館所開展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內容中,還是以中國醫學史為主線開展宣教工作,目標受眾以國人為主。但是對于外籍人士而言,對于中醫學的關鍵內容還涉獵甚少,這樣就會導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這些關鍵內容包括:中醫藥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氣的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學說;中醫學的思維特征:整體思維與辨證思維等[3];此外,中醫藥學家對世界的貢獻、中醫對重大疾病的突出療效等。
1.2體驗少,說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多中醫藥文化很難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進行口頭的說教還不夠,不能讓其有切身的體驗是很難讓其信服的。現在的中醫藥博物館體驗、互動的項目比較少,如中醫舌診、目診、色診、脈診、刮痧、針灸、拔罐等均比較少見。中醫藥博物館與中醫的養生保健場所或中醫院的分離也可以說是一個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親身體驗中醫藥的診療過程與切實療效。
1.3宣傳媒介手段傳統目前,大部分中醫藥博物館還是采用傳統的實物媒介進行中醫藥文化的宣教工作,現代媒介應用較少,這就給宣教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制約,一來導致受眾獲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途徑、機會大大減少,二來也導致宣傳的效果不夠理想,對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概念是難以用語言文字來宣教的[4],更不要說對有溝通障礙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譯水平阻礙跨文化溝通翻譯水平是擺在中醫藥跨文化溝通前面的一條巨大鴻溝,目前的中醫藥博物館外語人才儲備較少。眾所周知,中醫藥涉及很多哲學基礎概念,還有中醫自身的很多比較抽象的名詞概念,要理解這些概念,別說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醫本身對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較困難,甚至還存在不同見解,要想將此類名詞術語翻譯出來談何容易[5-6]。此外,中醫藥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語言比較含蓄,而包括英語在內的多數語言都屬于低語境文化,比較直接,兩者之間的溝通很容易產生誤讀、誤解,造成一些溝通的障礙[7]。
2中醫藥博物館開展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1加強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華,內容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數學、軍事等多學科知識,其哲學基礎為氣的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學說,其思維特征為整體思維與辨證思維,其所構建的理論體系與醫學模式逐步為現代醫學所認可,而現代醫學模式是眾所周知的不斷改錯、不斷修正,有理由相信現代醫學模式最終將融入到中醫學的整體醫學模式中來。中醫學是經過數千年實踐的成熟醫學體系,獨自護佑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還有治未病、抗擊瘟疫等,均已載入史冊。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們要加強對自身的認知以增強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國近現代的落后挨打,民眾經不起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將落后的根源歸咎于中華文化,其中也包括中醫藥文化[3]。然而我們回顧歷史,在我國興盛的近2000年中,隨著中華文化圈的擴大,周邊哪個不來主動學習中華文化、主動學習中醫。現今我國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崛起,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學習中醫的熱潮一浪勝過一浪,我們沒有時間再去自卑,需要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準備迎接這一浪潮。
2.2加強對外宣傳的主動性中醫藥博物館應該對中國文化、中醫藥文化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西方文化占據主流地位的情況,應該思索如何從“文化休克”到“文化適應”[8],通過文化適應開展主動宣傳,不僅館內要有精心策劃的方案,包括培養專業的翻譯,而不是臨時借調的且中醫藥知識不夠專業的翻譯人員,詳細的多語種的翻譯說明等,還要思考、策劃如何針對外國人士的宣教工作,將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將宣教對象擴大到外國人士。只有提高認識、精心策劃對外宣傳,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守為攻,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范圍,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點在中醫藥文化對外宣教中,應抓住中醫藥文化的主干,突出重點,提綱挈領地將中醫藥文化主體、中醫藥突出歷史貢獻、中醫藥突出療效進行宣傳。只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應該對中醫與易家、中醫與道家、中醫與儒家等重點根源問題進行宣教,對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等哲學基礎概念進行闡發,以及中醫學的整體思維、辨證思維特征進行宣教。此外,突出醫家,如葛洪、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均對中醫學乃至世界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應對他們的貢獻重點宣教。中醫學對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熱等歷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貢獻,現代中醫對流腦、乙腦、非典等也有著突出貢獻,還有很多疾病的中醫療效均非常顯著,應當有重點地進行宣教,讓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實的案例、切實的效果。
2.4增加互動體驗項目在中醫藥博物館的互動體驗項目中,應該適當增加諸如舌診體驗項目,設置典型舌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設置目診體驗項目,將五輪學說形象化,也可通過設置典型目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面色體驗項目也需要設置模型、鏡子來讓參觀者進行體驗;脈診除了通過脈診儀讓參觀者體驗之外,還可由專業人士進行把脈問診,讓參觀者體驗中醫脈學之奧妙;刮痧、針灸、拔罐等也應成為體驗項目。此外,尚可讓外籍人士體驗特色中醫藥膳,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中醫藥博物館并不具備藥膳制作條件;中醫養生太極拳、八段錦等也可現場教學,建議中醫藥博物館與養生館、藥膳館等聯合經營,增加中醫藥文化的體驗內容。中醫藥博物館還應與中醫診療機構聯合,可以利用博物館的閑置空間引進中醫醫療保健機構,如果受條件限制,也應當通過實時視頻將中醫醫療機構的幾個代表性門診進行館內直播。
2.5充分利用現代媒介開展宣傳工作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論壇、微博、微信等開展中醫藥文化的跨空間宣教。各個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力量開展上述工作,至少也應將自身主頁設置多個語種,盡量詳盡,有條件還可開展虛擬博物館建設。此外,應該對中醫中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通過制作光學模型、二維動畫或三維模型等進行展示。2.6合眾聚力,突破語言障礙為了突破語言翻譯障礙,有識之士早已獻計獻謀,有的建議直接由自己培養既懂中醫又懂外語的學生,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與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聯合培養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還有的主張將中醫送出國外進修外語;也有的主張充分利用海外留學生,在其學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語的基礎,由這部分人開展中醫的翻譯工作,如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讀畢業的胡碧麗同學,她作為外籍人士,在中國學習多年后,對漢語、中醫的掌握水平已遠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還在廣東省中醫院出過門診,可見其水平,如能由這樣的人才進行中醫的翻譯工作,將使中醫藥對外傳播具有跨越性意義[7]。
3結語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儒家思想長期熏陶下,使中國人養成了謙遜、仁愛、忠義、孝順的優秀傳統美德。可以說,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認識,許多的成語也都是從歷史故事中凝煉形成的,如“黔驢技窮”、“烽火連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內涵故事的成語,若是單純死板的進行直譯的話,則必然會使西方人覺得詫異,難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樣,西方人也有著特定的短語,如“Greekgift”,如果翻譯者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則很顯然不會聯系到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通過將士兵藏在木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這一歷史事實,這樣,翻譯者很容易就將它翻譯成了“希臘的贈品”,而不會正確翻譯為“圖謀害人的禮物”。所以說,歷史的發展對于語言的行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翻譯中,翻譯者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因素,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漢語拼音加英文相結合的方式,使翻譯出的詞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的替換,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生。
三、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四、思維方式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群眾文化事業運轉機制,需要我們從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在計劃體制下群眾文化工作長期以來一直是按照計劃行事,處在一種被動執行上級指令的狀態中,這種狀態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計劃體制時代過去了,符合市場體制的群眾文化運轉機制卻沒有形成。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處在一種所謂過渡時期,然而這個過渡時期似乎顯得太漫長了。縱觀各地區群眾藝術館的運作狀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無所適從的狀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是領導部門的指導思想需要到位,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群眾藝術館究竟應當遵循怎樣一種模式運轉,怎樣才能切合實際地發揮群眾文化事業的社會功能,按科學發展觀和群眾文化工作的客觀規律辦事,以實現對群眾文化工作的宏觀調控和指導,這是需要不斷進行觀察思考和決策的事情。正確的政策和方針確定之后,就要讓具體的業務部門放手去干。另一方面,群眾藝術館作為一支群眾文化工作的骨干隊伍,其整體的隊伍素質是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的根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還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要徹底轉變過去上面指一指才動一動,讓做什么才做什么的被動局面。群眾藝術館應當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本地區文化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據實際需要去規劃設計安排自己的短期活動項目和長期發展措施,那種在過渡時期缺少適應大環境下主動性和創造性工作的思維方式必須有所改變了。
二、整頓隊伍,有的放矢
過渡時期的被動狀態造成了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中很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狀況,如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干與不干、干好干不好都一樣的計劃體制弊病仍然嚴重存在。每一個地區都有一個群藝館和若干個文化館、文化站,其人員素質和所處的環境都是各不相同的。這個地方需要做什么?我們這支隊伍能做什么?其中有多大距離,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說白了,就是我們應當有一支什么樣的隊伍,應當去實現和完成什么樣的工作目標,這是我們過去經常被忽略但卻是一個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是為群眾文化工作目標而設立的,因此,隊伍建設也要以工作需要為準,即所謂有的放矢。當前,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與城市化建設密切相關的市場化、知識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是這個時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和主流。因此,城鎮社區及鄉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重要攻堅方向。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支持之下,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解決各族各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需要,推動群眾文化事業與整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面臨的當務之急。緊密聯系實際需要來加強和打造群眾藝術館的工作隊伍,使各工作門類,各種專業人才,各類工作項目對口配套,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其專業職能和對于各旗區文化館,站的導向示范指導帶動等作用。
三、科學管理、賞罰嚴明
一、 文化的重要性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語言系統受兩種結構的制約 ,一種是 “地層結構” (structure) ,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結構 ,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 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 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 ,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 ,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各種各樣的差異。 “地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為可能;而 “上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多樣性 ,使得交流不能順利進行 ,甚至產生誤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個外賓對接待他的主人說: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氣地說: “哪里 ,哪里。 ” 譯員竟脫口而出地譯成 “Where ?Where ?” 當然把外賓裝到了悶葫蘆里。這段軼事從此也成了譯界的笑談。顯然 ,翻譯只是逐字逐詞地機械對應 ,而忽略了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名 ,而西方人卻習慣于自豪地接受贊揚并禮貌地表示感謝 ,說一聲 Thank you。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語言中滲透著社會意識和文化傳統。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國的語言 ,所以我們翻譯就要越過社會文化差異的障礙 ,尋找能在讀者中產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1. 文化的定義關于文化的定義 ,迄今為止各國學者對它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 ,文化 “實指一個社會所就有的獨特的信仰 ,習慣 ,制度 ,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其 4 個主要特點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變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點 ,對樹立翻譯的文化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語言、 翻譯與文化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及表達人類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因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 ,語言的發展常常折射文化的變遷。而翻譯是在譯語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 ,它不僅涉及兩種語言 ,而且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翻譯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或溝通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橋梁;翻譯是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 交流思想、 達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響的表現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 ,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請勿潮濕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兩例中 ,英語是從正面表達 ,而漢語則從反面表達 ,這是由于東西方邏輯思維的差異導致英漢表達習慣不同的結果。再如 ,漢語說 “一箭雙雕” 或 “一舉兩得” ,而英語卻說 “一石打死二鳥”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漢互譯時 ,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2) 在各種語言里 ,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 ,引起不同的聯想 ,具有不同的內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漢兩種文化里都有對應的詞語 ,所指詞語意義相同 ,但內涵卻完全不同。在中國人心中 ,東風指春風 ,象征春天和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東風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氣勢 ,漢語有 “東風壓倒西風” 一說 ,因而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英國諺語里就有這樣的內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東風吹寒風到 ,對人對畜都不好)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溫暖的西風相當于我國從太平洋吹來的東風。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國諺語中也有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風從西邊來 ,氣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譯時必須作等值意義轉換 ,如英語民族的人不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 ,見面時喜歡談天氣 ,說: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類的話。漢語譯成 “你好哇 !” 也未嘗不可。同樣 ,在我國早有 “民以食為天” 這一吃飯問題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飯問題也就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口頭的話題。人們見面時愛說 “吃了嗎 ?” 之類的話 ,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招呼罷了 ,譯成英文只說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漢兩種文化傳統和邏輯思維上的差異 ,英漢語用不同的順序來表達內容重點 ,英美人習慣于開門見山 ,先說明重點 ,表明態度和觀點 ,然后再敘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國人總喜歡先擺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對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謝意。 )
三、 文化信息的處理方法和翻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