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水資源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措施;實踐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natural resources and strategic economic resources,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nghai Count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gulation means, Jinghai rain flood resources and offshore water has not been used well, must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he river pollution, governance, increase the self-provide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by enlarging excavation dredging part of the river, alleviate the water shortage pressure, provide water security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protection;utilization;engineering measures;practice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水資源作為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水資源缺乏和水質污染一直是靜海縣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需水量不斷增加,破解水源短缺難題,不僅事關工農業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社會穩定。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調蓄手段,靜海雨洪水資源和境外來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河道污染,通過擴挖浚深部分河道增加自備水源調蓄能力,緩解缺水壓力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基本現狀
靜海縣地處九河下梢,是海河流域南部水系洪水匯流的主要緩洪區和滯洪區。境內地形低洼封閉,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汛期雨水集中。由于這些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造成歷史上多次遭受洪、澇、旱、堿的危害。流經靜海縣的有一級河道6條,二級河道2條,干渠36條,支渠386條,全縣建有大型揚水站24座,大(二)型水庫1座,蓄水能力1.8億m3;大中型閘涵69座,鎮村管揚水點551座,全縣已形成渠渠相通、站站相連的水系格局,具備了一定規模的調蓄結合、排灌結合、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的防洪和灌排體系。全縣水資源總量年平均為2.01億立方米。年用水需求量為3.738億立方米。調蓄水能力總計6700萬立方米,城市生活供水約40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控制在4700萬立方米,可調蓄利用水總量為1.18億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不斷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增加蓄水能力。近年來,靜海縣共投資1.9億元,先后實施了迎豐渠、生產河、青年渠、南運河、港團河、七排干、王口排干、團結渠等重點河段的清淤治理工程,共治理河渠93公里,清淤土方424萬方。通過對上述河渠的清淤整治建設,不僅確保了輸水通暢,同時,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環境。
二是實施團泊水庫除險加固和浚深改造工程,實現向水庫蓄水。投資5108萬元,完成了團泊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9.12億元,實施了團泊水庫浚深改造工程和東圍堤外擴工程,浚深改造庫區22.5平方公里,東圍堤外擴6784米。水庫除險加固及浚深改造工程的完成徹底消除了水庫隱患,增加了水庫的調蓄水能力,進一步提升了水庫功能,2011年10月底實現了引黃向水庫蓄水1億立方米,為靜海增加了生態心源,使團泊水庫再現生機活力,有效改善了水庫周邊的水生態環境。
三是規劃了我縣引調水方案。結合我縣目前水資源狀況,經過勘測和充分調研,先后編制了《靜海縣水資源調度規劃》、《靜海縣靜海新城與團泊新城水系規劃》等規劃方案。通過北水南調、南水北調以及“留住天上的雨水,截住上游的客水” 等一系列措施,合理調配水源,努力用來滿足我縣生態用水和工業、農業、人民生活用水。
三、存在的問題
(一)水資源總量及蓄水能力嚴重不足。我縣年需水量為3.7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2.01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尚缺1.73億立方米。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用水量在不斷增加,而我縣地上水貧乏,地下水水位在不斷下降,并且限量開采,外來水又逐年減少,水量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河道淤積嚴重。目前,現有河道淤積嚴重,多數河道已達不到原有設計標準,過流量大多不足原設計的60%,嚴重影響排水和調蓄功能,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河道水質污染造成水源浪費。在我縣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有水不能利用,每年還要外排污染水源0.6億立方米以上,在2010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52毫米的情況下,外排污水達0.8億立方米,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
(四)存蓄能力嚴重不足,按我縣年水資源總量2.01億立方米計算,目前可調蓄利用水量為1.18億立方米,調蓄水能力還缺少約0.83億立方米。按需水量調蓄水能力還缺少約2.56億立方米。
四、對策與措施
緩解靜海當前水資源短缺的現狀,要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蓄水能力,加強水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大淤積渠道清挖力度,恢復和提高河道排蓄能力,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通過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做好雨、洪水的蓄、泄、滯、引工作,增加蓄水能力,為靜海社會經濟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一)實施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對河道的清淤、擴挖,提高可調蓄水量。
實施自備水源工程依據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安全可靠的原則,以增加自備水源存蓄能力為目的,通過對大清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黑龍港河進行擴挖加深,對青年渠、港團河清淤疏浚,使河道通暢,既滿足行洪排瀝,又使雨季降水和外來水源能存得下、蓄得住,用得上,做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工程包括黑龍港河擴挖工程全長33.6公里,擴挖土方共計46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大清河擴挖工程長度8公里,清淤及擴挖土方30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200萬立方米。獨流減河擴挖工程,總長度35公里,在獨流減河下游新建橡膠壩,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3850萬立方米。馬廠減河治理長度25公里,清淤及擴挖土方40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240萬立方米。青年渠9.5公里治理工程,清淤土方67萬立方米,可增加蓄水量67萬立方米。港團河規劃治理17.6公里,清淤土方12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120萬立方米。通過上述河道擴挖,使現有蓄水能力2.47萬立方米,在“十二五”期間新增蓄水能力1.04億立方米,實現“十二五”末蓄水能力達到3.51億立方米。
(二)做好引水規劃和水源調度,爭取客水入靜。
根據靜海地理位置并結合工程現狀,在周邊地區水資源比較充足的時期可以通過已有河道將境外水引入我縣。我縣境外引水途徑可通過北引“三河”(北運河、潮白河、灤河)、西引大清河、南引黃河,東引海河(北大港水庫)進入靜海。北三河可通過北水南調工程進入靜海。大清河可入獨流減河,并至爭光揚水站、八堡揚水站進入靜海。大港水庫和海河水可經子牙西河至進洪閘閘上到爭光揚水站、八堡揚水站提水進入我縣境內。南運河水到達我縣境內后,可由九宣閘入馬廠減河,也可由南運河穿靜至進洪閘。
對于外來水在境內的調度,一是北線來水時,可由八堡揚水站或進水閘提水入黑龍港河,再通過港團河至團泊水庫,同時可向各河道及渠道蓄水。或由南運河的爭光揚水站提水入爭光渠再通過聯接渠道進入團泊水庫,同時也可向各渠道蓄水。大清河還可通過獨流減河管鋪頭低水引水閘引水,再通過揚水站提水入團泊水庫。二是當南運河來水時,可由南運河西釣臺揚水站進水閘進入港團河,通過港團河至團泊水庫,同時也可向各渠道蓄水。或通過馬廠減河、青年渠至團泊水庫,也可通過四黨口站引水入迎豐渠,再通過四排干至團泊水庫,同時可向其他渠道存蓄。
(三)加強水源調蓄措施,通過修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為實現“留住天上的雨水,截住上游的客水”的目標,可利用治理后的河道通過修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一是利用獨流減河深槽蓄水。獨流減河治理后,為了節制深槽水源,在獨流減河下游我縣境內右深槽和左側西青境內深槽新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二是利用大清河深槽蓄水。大清河治理后,可以充分利用老龍灣現有節制閘截流,增加蓄水300萬立方米。
三是利用擴挖后的黑龍港河、馬廠減河等河道實現蓄水。
(四)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再生水利用。
加強水污染治理工作,通過對生活污水、生產污水處理后實現再利用,是實現增加水資源量,提高水源調蓄能力的有效途徑。
摘要:從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入手,分析了水資源如何有效地可持續發展并得到合理利用,探討多種灌溉技術和相關技術措施,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農業水資源;可持續;規劃;節水措施
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水資源并不豐富并且地區分布十分不平衡。淡水資源總量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13 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約2420m3,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全國河川多年徑流總量約26300×108m3,其中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約7700×108m3,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來自降水,既密切聯系又相互轉化,扣除其重復部分,初步估算全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200×108m3,其中可用總水量(減去無人居住區)約11000~12000×108m3,占水資源總量約40%~45%,而實際可用水量僅7000×108m3 左右,利用率約60%。在這7000×108m3 水中, 由于水污染, 實際可用的清潔水僅有4000×108m3 左右,即約有3000×108m3 水受到污染(按年污水總排放量38×108m3,將使3000×108m3 水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資源緊張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需水量將愈來愈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國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更嚴重的水危機,水資源問題已成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其措施
1.地表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其措施
(1)飲用水資源保護
全社會動員起來,控制排污總量,限制、取締沿江污染工廠、企業。對于雙流縣來說,要切實的保護飲用水源,要切實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應做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農業等綜合措施,以涵養水源、控制土壤侵蝕、減少水土流失并通過過慮、吸收或吸附各種營養元素和污染物質,減少細菌數量,保護和改善水質。
(2)一般地表水資源保護
水量調節方面,水務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的改造、建設,如改造灌渠、水庫、塘堰,興修微水池等用以蓄水來調節天然來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水質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控制污染源,建立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對雙流縣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同時要按照法律、法規,在政府的引導、調控下,限制、取締排污企業,合理分配水量,通過宣傳提高公眾水資源保護意識,節約用水,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共同保護水資源。
2.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其措施
(1)飲用水源地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其措施
對于地下水水量的保護,水行政部門對于地下水開采要嚴格把關,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對地下水開采進行科學管理和指導,合理開采,使開采量與增加的補給量和減少的天然排泄量之間達到平衡。
在水質保護方面,對于集中供水水源地,要劃定水源地保護區,保證其補給部分水不致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對于分散飲水水源地,可采取改建廁所為防滲旱廁、建排污溝,保護水源不受污染。
(2)一般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其措施
山陽縣平壩區在水質保護中應避免、減少平壩區農田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化肥使用,避免旱廁等“天窗”入滲物污染地下水體。在水量方面應避免人工大降深、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含水層的疏干。另外,由于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補給關系,應防止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山陽縣丘區地區水資源保護除平壩區的保護措施外,更應改注意以節約用水、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做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農業等工作,以調節河川徑流、調蓄地下基流、控制土壤侵蝕、減少水土流失并通過過慮、吸收或吸附各種營養元素和污染物質,減少細菌數量,保護和改善水質。
二、綜合節水技術措施研究
1.工程節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襯砌 、低壓管道輸水、機電井建設、地面灌溉設施改善、噴灌和滴灌系統 ,此類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證率。 2.農業節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稈還 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 。推廣塑料薄膜覆蓋及保護地栽培,發展設施農業,普及良種和使用抗旱保水劑。改進種植結構和耕作技術,以及防風林建設和水土保持,此類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降低農田水分蒸發耗水量。
3.覆蓋保墑技術.在耕地表面覆蓋塑料薄膜、秸稈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發 ,減少地表徑流,蓄水保墑,提高地溫改善土壤物理性狀.起到蓄水保墑 、提高水的利用率,促進作物增產的良好效果.秸稈覆蓋一般可節水 15% 20%,增產10%―20%.覆蓋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層土壤水分 l% 4%,節水 20%―30%,增產 30%―40%.
4.考慮農業種植結構
節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但僅靠節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產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農業措施的結合,不僅是提高水分生產率的需要,也是農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節水灌溉形式都難以減少作物的棵問蒸發,特別在作物生產前期,作物的遮蔭率低,棵間蒸發量大。據已有的資料,山東省冬小麥生育期間蒸發約為2250m m ,夏玉米 2700 m3thlTl2,通過農業節水措施減少這部分蒸發,在相同產量水平下水分生產率會大有提高。通常推廣的農業節水技術有:耕作保墑技術,如“虛實并存”耕作技術;秸稈、地膜覆蓋技術;噴灑抗旱劑如旱地龍;使用保水劑;采用抗旱新品種等。山東省在曲阜市吳村建立的農業綜合節水技術范區,就進行了果樹的秸稈覆蓋試驗獲得成功。
關鍵詞:景區;水資源;保護和利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Mulan pasture scenic spo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 basic ideas implement 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using of water resources to solve wat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ing and demanding of the pasture ecology, tourism, and life in the water,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Keywords: scenic spot;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是景區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木蘭圍場景區氣候宜人,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野生資源豐富,與水資源的涵養密不可分。
一、景區的水資源現狀
“木蘭圍場”景區共2324平方公里,其中,風景獨特的塞罕壩景區森林草原面積1685平方公里;景區氣侯屬溫帶大陸性蒙古高原季風氣侯,冬季酷寒干燥,夏季涼爽無暑熱,春秋兩季多風沙,無霜期短。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景區的水資源供給分配不均,隨著旅游業及林業、畜牧業、礦業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局部地區水資源浪費、水資源保護、利用不當等問題日益凸現,目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備受關注。
二、引進先進的監測技術
要做好木蘭圍場景區的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就要有切實可行的水環境管理規劃,充分做好水景觀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景區現有的各項制度框架下,建立健全水環境監測管理制度,配備先進的水環境監測設施,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及時有效地對景區水環境進行監測。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對過去的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進行糾偏,調整和改進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實施措施。循序漸進,最終使景區的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達到最佳狀態,逐步使景區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三、加大景區水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游客作為景區旅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景區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忽視的部分,要想景區的水環境保護工作做到全面合理,就需要景區管理部門除自身對水環境的保護外,通過各種信息傳媒對游客加大景區水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首先對景區內部的工作人員要定期培訓,講解基礎的水環境保護知識;其次利用各項管理制度約束內部工作的人員破壞水環境的行為。景區管理部門應通過電視、報紙和宣傳日活動在不同傳媒強調對水資源的保護,通過在門票上、導游圖上印發水環境保護宣傳內容等方式提高景區內部工作人員及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針對景區現狀實施一切可以保護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措施。
四、加強控制景區污染源
隨著景區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對景區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條件越來越高,景區管理部門應在考慮擴大原有基礎設施的同時考慮景區水環境污染的源頭控制,針對原基礎設施進行排查,對于不符合標準的污染源采取相應的制止措施;新建的基礎設施從規劃起步,把水環境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充分考慮到建設中去,對于影響水環境的污染源處理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運行,建立長期有效的景區污染源處理機制,通過從源頭控制景區污染源,會大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污水處理原則上就近進行,點片結合、相對集中;根據污染源的分布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治污設施,且以小型化、小水量為主。在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且污水相對集中的地區,采用集中方式;為不影響景觀,處理設備盡可能采用地埋式,且與賓館和景點保持足夠的距離,減少氣味干擾,治理后,達標的廢水仍排放到自然水體中,以保持區域水系的穩定。
五、景區的水環境可持續建設
景區管理部門在加大水環境保護宣傳和從源頭控制污染源的同時,還應制定景區水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首先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要有具體、真實的調查數據,根據不同破壞程度分為不同的治理等級,針對不同的景觀帶,做出可行的實施計劃。在景區水環境保護中通過育林、種草、節制性的伐木、保護水土流失等措施涵養水資源,從長遠的角度進行景區水環境的可持續建設。
景區供水采取節流與開源并舉,解決供水。盡量利用景區外水源,景區內充分利用現有蓄水設施,引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設備,提高用水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減緩供求矛盾。同時,在景區邊緣新辟經濟可行的水源點,引水上山,解決供水問題。
六、景區的水災害安全措施
木蘭圍場景區屬于山地景區,水文地質按含水特性分為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壩上屬高原孔隙水,主要富集于小灤河河谷兩側及洼地處,尤以御道口以西最為富水,而遠河(溝)谷地帶水位埋藏深,較為貧水。河流特點為水淺流急,受雨水補給影響,流量變化大。由于地形的復雜,在地質破壞嚴重的地區易出現山洪災害。
為了確保游客安全首先管理人員應具有應對突發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包括景區氣候、景區的地質地貌特征等。具有預見山區洪水災害的信息優勢,爭取采取更低成本的避免和減輕災害的損失。在景區的山洪災害易發地區修建治理水土流失、疏導洪水的措施。如建設可調節洪水的小型水庫,塘壩,即可以積蓄水資源,又保證了游客的安全。
七、實現多部門優化管理
景區的水環境管理涉及旅游、建設、水利與環保等多個部門,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各自管理措施不同,各自職責不同易造成管理混亂,職責不清。景區管理部門應建立聯合管理機制,各部門要明確職責范圍,發揮各部門優勢,實現最優化管理。做到各自發揮部門職能的能動性,確保景區水環境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更大的發揮水環境給景區帶來的收益。
溉區水資源利用一直是溉區發展的基礎,而隨著水污染問題的加劇,如何保證溉區水資源質量成為了當前溉區工作的重點,只有保證水資源質量以及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才能確保溉區發展。因此必須以長遠的發展眼觀看待水資源保護問題,不但要看到眼前利益,還要為后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
水資源;保護;措施
1淠河總干渠概況
淠河總干渠是淠史杭灌區淠河灌區的主動脈,以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和白蓮崖水庫為主要水源,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從六安市裕安區橫排頭樞紐至合肥市肥西縣新民壩,全長104.5公里,承擔著660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是安徽省重要的糧食基地,同時也是合肥經濟圈省會城市合肥市級六安市、淮南城市供水和沿途鄉鎮居民生活用水的輸水渠道,已列入重要飲用水源地名錄。
2水資源概況
2.1存在問題隨著區域用水要求的提升,用水主體還是由單一的灌溉用水轉為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態補水等多元化用水,而原來灌溉渠單一的供水功能已經無法應對更加高質量、高要求的供水標準。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區域用水結構和用水需要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同時淠河總干渠穿過六安市區,沿途經眾多鄉鎮,周邊的居民區和工業企業等點污染逐漸增多,入渠污染物總量不斷增加,水質污染日益嚴重,水土流失和農業面源等帶來的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渠道水質受沿渠排污、匯流影響,部分河段水質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使灌區水資源更加緊張。
2.2保護目標2011起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安全潔凈的飲用水,以淠河總干渠水資源水質維持Ⅱ類為保護目標,確保六安、合肥的城市供水、沿渠鄉鎮居民的生活需水安全,滿足淠河總干渠沿渠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提高居民保護水資源意識,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實現淠河總干渠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3水資源保護的措施
我國水資源雖然儲量豐富,但是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較低。現代灌溉區除了要滿足灌溉用水外,還兼供多元化的用水渠道,因而壓力倍增。并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水資源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因而溉區不但要將工作重點放到開發水資源上,還應當從改善水環境入手,提高溉區水資源質量。溉區不但要提高區域民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還要加強水資源的綜合測評,通過切之有效的措施改善水環境。
3.1水資源保護的工程措施
3.1.1清淤疏浚措施。水污染治理中水質的改善是重點,其中內源污染是水污染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主要污染來源為城市生活廢水以及工業廢水,而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泥沙、廢渣也是導致內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地表徑流攜帶的農業污染物對內源水質的影響最大。上述污染物一部分會隨隨流稀釋自凈,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沉積在水底淤泥中,若水流激起水底淤泥,其中的污染物便會釋放,隨水體進入內源,影響水質,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清淤疏浚的方式進行解決,通過對水底淤泥的清理,對河道的疏通,減少水底污染物的沉積,并加強水體的自凈功能。
3.1.2城市排污工程的建設。保護渠道水體是保護溉區水質的有效措施,而渠道水體的主要污染來源為建設污水和夾帶污染物的雨水,因此通過建設截留工程阻斷建設污水以及雨水,從而控制水質。城市雨水污水一般需要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至自然水體中,但是若遇到連續陰雨天,目前城市截留管網對于雨水污水的輸送能力有限,只能將一部分的污水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而其余的混合污水則會通過城市下水道直接排入水體,這是導致城市周邊溉區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加強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的建設,嚴格控制城市下水道溢流問題,加強排水系統的輸水效率以及輸水功能,將原有的合流排水系統改為分流系統,另外加設雨水污水的貯存區域,從而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
3.1.3沿渠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處理措施。淠河總干渠沿渠有10個鄉鎮、3個街道共45個行政村(居委會)、82個自然村,除城區3個街道、9個社區已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外,其他行政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沒有或者不完善。嚴禁水源保護區范圍內鄉鎮的生活污水直接向渠道中排放,改造現有鄉鎮排污管道,實現雨污分流,在鄉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各種污水的集中處理,與城市排污系統聯通。建設垃圾中轉壓縮站、垃圾池、配備垃圾桶、垃圾車及專職人員負責垃圾收集、裝運。
3.1.4生態工程技術。渠道綜合整治消除渠道工程安全隱患和險工險段,如滑坡、管涌、滲漏、散浸等,水土保持實施坡面整治及綠化、護堤林帶、灘地喬木帶、植物隔離等植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
3.2水資源保護的非工程措施
3.2.1水功能區管理。根據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實際情況,調整完善地表水水功能區;修訂完善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指標,提出分年度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加強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完善信息通報制度。鼓勵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護和節水管理。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加強水資源保護宣傳力度等。
3.2.2有效保護飲用水源地。飲用水源的保護是同人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因而必須加強保護管理力度,在飲用水源區域設立保護區,并針對性的設立安全保障機制,嚴禁在保護區排污,一旦發現排污口立即予以取締。通過應當依法監管、審批入渠排污口的設置,并對相關檔案進行審查、完善,做好檔案管理,以備后期查詢。針對淠河流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入渠排污口規劃,并依照規劃進行布設。并對淠河流域違法入渠排污口加以整治,通過嚴格的監測、通報手段進行流域入渠排污口的監管。
3.2.3水資源保護區日常管理。建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專職隊伍,加強對淠河總干渠沿岸的巡查與管理,常態化開展水面保潔與水草清理工作。
3.2.4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建立水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研究建立生態用水保障和補償機制;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完善淠河流域水環境健康評價體系,逐步開展水生生物監測評價和管理工作。
3.2.5建立有效的水質監測體系。原有的環境監測站點主要分布在城市及水源地周邊地區,以常規手段為主,自動化程度很低,難以動態、全面地反映環境變化和問題。難以支持政府實施及時、有效的監督管理。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可提高水質監測資料的代表性和準確性,為水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4結束語
通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三線三邊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沿渠對水環境的威脅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水質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利用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對水功能區進行治理,改善水質狀況,并通過污染物限制排放以及綜合治理的方式加以保護。同時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保障體系,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從而有效管理保護區水資源狀況。另外為保證人們飲用水安全,水源地相關部門還應當普及水資源保護知識,提高人們保護水資源意識。通過加大資金、科技投入,提高溉區水資源質量。雖然目前我國在水環境保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保護工作的深入,水環境保護以及水生態保護更加凸顯了其地位,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更加重視水環境保護問題。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安徽省水文局.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淠河總干渠水資源保護規劃[M].2013.
[2]劉昌利,黃林,趙群,等.淠河總干渠水質生態學監測[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3(8).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盡管我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存儲,但其大部分分布于偏遠山區,這種狀況的存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下水資源的有效開采量。隨著人口增長引起的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日益頻繁及用水需求范圍的急劇擴展,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環境動態平穩過程的順利進行。
2.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在保護與管理方面出現的主要問題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用水需求,追趕不斷前進的工業化進程,我國近十幾年的地下水資源開采已遠遠超過了其可使用范圍,也嚴重違背了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原則。同時地下水污染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此外,人們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大肆浪費寶貴水資源的同時也沒有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與管理。因此,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與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正在經受著雙重考驗。
2.1缺乏科學的保護與管理意識
首先,我國地下水資源存儲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因此人們往往對其使用沒有有效的節制。但事實上,我國的地下水資源分布存在著極度的不平衡現象,南方的水資源含量要大大高出北方幾十倍。因此,北方城市更易于出現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這也就是南水北調的根本意圖。其次,由于地下水資源主要蘊藏于地表的下方,其在地殼中的動態流動過程必然與其所在地殼中的生態圈及地表水資源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體系。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對于其保護與管理往往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對于地下水資源污染的潛在危害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預防與治理。此外,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違背的情況下,人們往往為了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對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當水資源的開采不堪重負時,大自然必然會給予我們有力的還擊,這樣一來反而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影響了國民經濟的高效發展。
2.2地下水資源開采不合理
面對地下水資源供應與人們實際需求出現的尖銳矛盾,越來越多的出現了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現象,也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后續問題。首先,地層水位急劇降低,水資源枯竭,不僅會導致淺河區域原有水生生物的死亡,干旱土地的部分沙漠化,同時由于水資源嚴重缺乏引起的地面下降甚至塌陷等狀況發生,造成的居民住房及農作物的大面積淹沒及地下鋪設線路的毀滅性傷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進行及信息的高速暢通。其次,雖然我國海洋所在區域分布著極其豐富的水資源,但這些地區的水不屬于淡水資源的范疇,但其地面深層區域卻蘊含著流量非常可觀的淡水資源。因此,為了將這些資源充分挖掘出來并更好的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進行水資源的深度開采。然而,事情往往不盡如人意,開采后的海洋水位已嚴重脫離正常的水位高度,完全達不到整個海平面高度的實際要求。因此海洋中的鹽水很自然流入地下水資源中,反而大大影響了淺水資源的可使用范圍。
2.3地下水污染與浪費情況的存在
一方面,由于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化工廠生產出更多化工產品的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著各種化學元素。因此,這些化學制品的不當生產與使用不僅會嚴重破壞地下水資源的定向循環系統,而且水資源的污染是一個逐步加深且不可逆的發展過程,因此必然導致其污染程度的進一步惡化。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危險的存在,那么這些水資源的再次循環利用對其本身而言也就成為了一種傷害,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生產用水往往沒有加以限制,比如:農田的基本灌溉及公用事業用水等,這樣一來不僅大大降低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額度,而且在某個層面上縮減了其可使用范圍。
2.4地下水保護管理機制不合理
第一,雖然我國的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已逐步開展,但因缺乏法律法規條文的有效支持,使得面對一些嚴重的水資源污染行為往往不能做到合理的懲罰,不僅放縱了其惡劣行徑的產生,同時也失去了水資源保護的實質性意義。同時人們在地下水資源的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浪費與污染現象,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律約束,那么水資源未來的發展形勢必然令人堪憂。因此,有必要完善現行地下水資源保護法規,擴大法律的可執行范圍,并將一些條款進行具體的說明與闡述,盡量做到水資源保護有法可依的實現。第二,由于水資源監測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偏低及其分布位置的局限性,在地下水資源出現問題的時候工作人員往往不能做到科學準確的監測,從而這些監測單位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意義。一旦,地下水資源的監測工作處理不到位,那么其管理工作的執行也就無法正常運營。第三,地下水資源是一個動態的、隱形的存儲過程,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其循環過程中,會暴露出一些弊端,相關水資源保護單位未設置良好的防范預警系統從而在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時,沒有做到有效的應對。
3.地下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幾點措施
3.1樹立正確的水資源保護理念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說法教育及文字宣傳等形式進行地下水資源常識的重點普及,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分布與開采特點,從而引導并促進人們正確用水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人們應樹立正確的節水意識,并將其貫穿到生活的一點一滴中,以實際行動充分踐行節水理念。此外,還應著重于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保護,盡量減少水污染行為的產生。
3.2制定科學規范的地下水資源開采規劃
首先,相關開采實施部門要做到統籌地下水資源分布全局,掌握其開采狀況,制定科學規范的水資源開采規劃,對于一些沼澤及干旱地區堅決不予開采,盡量維持其動植物的原有風貌,嚴格防止地面坍塌及下沉等現象的發生。其次,對于海洋地帶等重要區域的開采,一定要做好項目實施前的考察與評估工作,密切注意海平面的實際高度要求,堅決杜絕海洋水資源向淡水資源的不斷過渡。
3.3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機制
首先,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來明確約束開采行為的進行,同時利用這些具體的懲罰措施來正確引導人們日常生活用水行為及企業生產的污水處理措施,既要做到發揮每一滴水的使用價值,也要避免水資源過度浪費行為的產生。其次,擴大地下水資源監測的實施范圍,設立范圍更廣的水資源監測站,保證水資源監測的順利實現,從而為其開采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此外,建立相關的水資源監控與預警機制,密切監控地下水資源的動態循環過程及其污染狀況,完善應急安全防范策略,嚴格做到科學應對突發狀況,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及社會人口數量的激增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進行。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做到樹立正確的水資源保護理念,制定科學規范的地下水資源開采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機制,堅決實行監測、預警提示與防范一體化的管理實踐過程。
【參考文獻】
[1]潘志偉.我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及其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J].發展,2008,1(16):28-29.
[2]鄭麗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J].農業與技術,2010,3(1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