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充分利用教材融入德育
數學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大部分德育內容并不是顯性的,而是蘊含在數學知識中的,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學中.首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初中數學教材中包含很多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學“圓”時,讓學生了解我國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當時被稱為“祖率”,比西方發明早幾百年;教學“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收集國內外相關的資料,它是我國西周數學家最早發現的,這比歐美國家早近五百年.建國后,我國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為國家贏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這樣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恩格斯曾說:數學是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方式.數學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是數學學科的一大特點,教師教學中應適當地給學生揭示,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教學正負整數、有理數與無理數、常量與變量等,都可以滲透對立統一的觀點;教學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等,可以滲透質變、量變規律;教學換元、消元轉化等方法時,可以滲透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再次進行審美教育.別林斯基曾說:“美育與德育是密切聯系著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崇高的情操.”數學家華羅庚也說過:“數學本身有無窮的美妙.”可見數學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現在用的數學教材形式活潑、圖案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圓等體現著對稱美,公式a+a+a+a=4a體現著簡潔美.數學美感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它是溝通智育與德育的橋梁.
2.結合教學過程融入德育
教師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合作學習等.數學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一起學習,共同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使學生意識到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的密切關系,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如教學“概率”時,單靠教師口頭講授是難以起到作用的,教師可以用跳水比賽為例,列出中國選手比賽中的勝負情況,讓學生總結概率的含義和計算方法,然后再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計算中國選手在各項比賽中得冠軍的概率.這樣,枯燥乏味的概率課成為生動的思想教育課.除了在教學方法中融入德育,在教學內容中也要不失時機地融入德育.如教學“圓”時,圓是平面圖形中最完美的,它不僅是對稱的,而且體現著偉大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因為圓把無數的、分散的點,有秩序地、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個完美的大家庭.教學各類函數圖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有的是拋物線,有的是雙曲線,有的是折線等,這好比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和函數圖像一樣,有時崎嶇,有時平坦,要時刻保持冷靜的人生態度,經受人生的考驗.另外,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用事實說話,效果會更好.有一道題:某項工作甲單獨完成需要小時,乙單獨完成需要9小時,問:甲乙兩人合作需要幾個小時?學生做完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父母每天做家務需要多少時間?如果自己幫助父母做家務,需要多少時間?這樣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做家務的艱辛.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德育訓練.
3.精心創設情境融入德育
情境教學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良好的情境有強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去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傳授知識,將數學概念、公式、法則等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新課程提倡創設情境,給融入德育提供了一條不錯的途徑.德育情境創設可以通過數學信息情景化、數學問題故事化等進行.如教學“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時,調查野生動物的數量:當前世界上的動物越來越少,有的已經瀕臨滅絕,為了有效地保護動物,我們需要知道某種動物的數量.現在讓你估計某片樹林中大熊貓的數量,你能用什么方法呢?這樣的問題中蘊含著德育,學生進行估算時,自然地接受了生態環境教育.
4.利用數學活動融入德育
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不能局限在課堂上,應把課堂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適當地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因為課外數學活動既是學生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大課堂.如學生學完簡單的數據統計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情況,計算出一個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并制作成統計圖表,然后再分析垃圾袋的使用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從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另外,還可以舉行知識競賽、講講數學家小故事等,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應注意的問題
1.把握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原則
首先是潛移默化原則.數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德育因素大都是隱性的,所以滲透德育應以潛移默化為主,避免空洞的說教.其次是持之以恒原則.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要持之以恒.最后是因材施教原則.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要結合學生實際區別對待.同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挖掘德育因素,避免生搬硬套,誤入形式主義.
2.數學中融入德育要兼顧課內外
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中明確指出: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牢固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及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數學作為學校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維和能力上的訓練。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形成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學會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認識世界。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學科更好、影響也更深遠。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道德行為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以下德育內容:
2.1愛國主義教育
中世紀的中國數學,有《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割圓術、天元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數學中相對于笛卡爾、費馬對幾何的貢獻,牛頓、萊布尼茲對微積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對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國的數學發展遲緩。隨著熊慶來、華羅庚、陳省身、蘇步青、陳景潤、丘成桐這些優秀數學家的出現,及1986年中國數學學會成為數學聯盟成員;2002年中國北京成功舉辦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中國數學的發展水平在國際地位中有了顯著的提高。所以數學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中不僅僅要教育學生記住我們曾經光輝的發展史,還要讓學生看到我們發展中的不足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樹立學習信心,培養民族自尊心,對學生進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個性品質培養
愛因斯坦說:評價一個理論是不是美,標準就是原理上的簡單性。公理的簡單性、表達形式的簡單性、數學語言的簡潔性、數學符號的簡單化處處都體現著數學的簡單美。正是數學的這種特性,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及內涵,培養實事求是的學習品質。而數學概念、命題、定理表述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確、簡明、嚴密更能讓學生去浮躁遠浮夸,形成嚴格認真、刻苦鉆研的意志品質。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數學思維方式能夠養成學生縝密、條理清晰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3辯證唯物觀點培養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實際。如導數的概念就來源于物體運動中的瞬時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塊鋼板受熱之后產生的變化引入,還有極限思想,定積分的應用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數學中的辯證關系,接受初步的辯證唯物觀點教育,培養正確、健康的思維品質。
3.德育滲透的主要方法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它可以促進學生智能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水平,能增進教學效率,擴大教學規模。在新的世紀里,面對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崛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信心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我們要認真探索一下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教學環境和教學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嘗試,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
1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基本特點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高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教學水平,還要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和技術,要掌握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有關知識和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1.1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大量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取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模式,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系統進入教學領域,使教學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對能力不同的學生能夠因材施教,實行個別化學習。而且通過CAI課件教學,可以通過仿真和模擬所創造的情境進行仿真學習,使學生在人機交互過程中形成一種真實感,從而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改變了教育一人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進行個別化學習,可以對提供的問題,練習題進行自主性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同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將從課堂上的主角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學生成為知識的獲得者與建構者。
1.3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現代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教科書將被視聽教材及各種學習軟件所代替,“教材”應改名為“學材”,要教東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須課堂講授的東西,已逐步轉為由學生參與或自主學習中獲得,課堂上以培養學
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為主。
2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基本模式
2.1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與其他教學媒體有機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的形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投影、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的演示來配合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新穎,易于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多媒體課堂演示教學既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得以發揚,又彌補了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時,要認真研究如下問題:怎樣設計教師的課堂活動,使教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怎樣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設計學生的參與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真正的“主體”;如何根據多媒體的特點,設計有助于學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課件和電子教案。
2.2多媒體自主化學習教學模式是指多媒體網絡教室或者開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統的多媒體CAI課件個別地、通過人機交互方式進行系統學習的形式。這種方式的學習過程具有如下特點:學生接受多媒體信息的刺激;學生以人機交互方式參與學習;學生在超媒體結構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學生主要依賴教學系統本身的指導和導航系統進行學習。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工作主要體現在為學生編制學習軟件,或者通過教學軟件的設計來間接控制教學過程。
3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3.1對于“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的應用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投影儀的作用。上課前,認真備好課,將每堂課要檢查的注音釋詞或要討論的問題等先打印出來,再修飾一番,有的還涂上一顏色。上課講到這些內容時,就用投影儀投射出來,一是節省了上課很多板書時間,無形中擴大了一堂課的教學時間;二是因為是打印在電腦上而不是手寫,投射出來后,效果極佳,規范端正、整齊清楚,學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樣,很受歡迎。學生的注意力極易不集中,上課時一味地講,難于將學生吸引住。我抓住學生對VCD光盤表現出極大興趣這種情況,在教學時,講解完一個內容后,就放與這個內容相關或相同的VCD光盤給學生看,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時學習完文中蘊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盤,在聲、形、色為一體的畫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當然,播放VCD光盤時我特別注意時間的控制,因為如果時間太長,學生興趣點轉移,容易疲勞,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一般采用“講、放”結合的方法,講一段,放一段,有張有弛,充分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3.2對于“多媒體個別化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我采用內容——目標——媒體三維選擇模型,設計好[目錄]、[讀書筆記]、[錄音]、[資料檢索]、[學習導航]、[操作指南]、[媒體庫]、[退出]、[學習指導]等項內容,又設計了[導語]、[朗讀]、[作者]、[小結]、[擴展]、[訓練]等子項內容,讓學生自己操作,自主學習。
3.3對于“計算機情境虛擬教學模式”的應用如講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我設計情境虛擬教學課件,將夏秋的景物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讓學生進入魯迅筆下的“我”的樂園,接著顯示冬天百草園的景致,讓學生自己設計出拍雪人和捕鳥的情景場面,這樣在情景虛擬中進行了個別化學習,其樂無窮,學生越做越有意思。整個教學過程都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進行。
4 參考文獻
教師個人的魅力是教師道德素養與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因此,數學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識素養,是吸引學生喜歡數學學習的一個主要因素.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對學生有愛心,有責任心,才能真正全面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贏得學生尊重,并影響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在學習“函數”概念時,學生往往對判斷一種對應關系是不是函數關系感到困難.為把這個復雜問題簡單化,我打了一個比方:函數關系好比母子關系.“一一對應”如同一個孩子只有一個母親,“多對一的對應”則如幾個孩子有同一個母親;從血緣上講一個孩子不可能有多個生身母親,所以“一對多”的關系不是函數關系.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函數對應關系,并能在運算中作出正確判斷.再如,學習“不等式組的解集”時,我編了一個順口溜讓學生記憶理解:“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一場空.”有效地幫助學生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不少學生在他們寫的學習感悟中寫道:“老師,您的課很生動.我覺得老師講課都應該生動,這樣上課才會有趣.”“我發現我喜歡上了數學……”
二、數學文化的魅力
有一名學生曾對我說:“我圖畫畫得不好,但不影響我欣賞美術;我唱歌唱得不好,但不影響我欣賞音樂.”這句大實話,對我觸動很大.欣賞藝術并不要求欣賞者有藝術家的水平,那么,數學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為什么不能引起大眾對它的欣賞呢?因此,在教學中我自覺地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數學發展史的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經常性地介紹學生讀一些數學普及讀物,從而向學生展示數學文化的魅力.我希望我的學生熱愛數學,哪怕他數學學得不好,也能欣賞數學的美,能感受到數學的力量.在學習“整數”一節時,我向學生介紹了數字的起源.我告訴學生,正整數之所以是人類最早認識的數,是因為容易用它來計數;原始人最早有了1和2的概念,認識1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認識到2的抽象含義是因為人類有著同樣數目的手、腳、眼睛和耳朵.隨著部落財富的增加,人類開始學會計數,在五千多年前就創造出計數的符號.這一番講解讓學生明白了,數學從根本上就源于生產生活實際.在學習“負數”概念時,我介紹了負數在文藝復興時期給歐洲數學家帶來的恐慌,讓學生理解,哪怕是數學家在接受新的知識時都會有困惑.在學習“無理數”時,我講述了無理數的發現者不惜被沉湖處死以捍衛真理的故事,讓學生體會數學科學的魅力.
三、訓練過程的魅力
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不能停留在興趣上,必須投身其中、體會甘苦、有所發現之后,才能獲得成就感,才能保持興趣.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習并運用它離不開科學的訓練.我認為,數學學習過程的魅力,就在于引導學生在“訓練”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訓練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功訓練,第二個層次是探究能力訓練.傳統的教學更多地偏重于第一個層次,容易造成機械、重復的訓練,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式和心理厭倦.我和備課組的同事們還在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建立后進生的學習檔案,及時收集他們在作業中暴露的問題,針對他們學習中薄弱的知識點,進行及時的輔導,輔導過后讓學生寫“自我評價”.同時也要求其他學生學著建立自己的“學習小檔案”,勤做作業中錯誤類型的歸類和反思.這樣做,扭轉了往常練習一刀切、錯了就訂正、缺少針對性、全無反思、難以提高的局面,減少了重復操練,提高了訓練的效果.組織第二個層次探究能力的訓練,我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因勢利導,啟發、引導學生提煉出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指導他們展開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注重計算機信息手段的使用。
四、結語
關鍵詞:素質教育 現實社會 讀書教學
書是要讀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語文教師治學的法寶。然而在近些年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屋里哇啦讀書的聲音,已不大聽得見了,而在語文教學中卻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現象,學生對課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語文能力較差,寫字潦草,錯別字多,詞匯貧乏,說話作文辭不達意等。這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向教育界敲響了警鐘,也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教改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
實施推進素質教育,我認為首先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智能和自學能力下功夫。因為語文學科不是文學課,而是為各科的學習和將來生活工作服務的工具。在現代社會里大規模的通訊和交際手段飛躍發展。一個人說話的技能技巧和聽取他人說話的能力都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效益。而傳統教學只注重學生的書面成績,忽視了素質的培養,只強調課堂紀律的嚴肅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很少給學生發表自己獨特見解和機會。所以說,語文教學要加強素質教育,從培養實用型人才這個總目標出發,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實際能力。因此有必要對語文教學的知識系統進行一次再認識,溝通語文知識系統中各個部分與語言實踐的聯系,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由面向應試轉向面向素質,由只注重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讀寫轉向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由只注重課堂教學轉向與社會時代同步。認識提高了,教學中就重視了各種能力的培養。
l、語文學科與現代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和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就能活躍課堂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語言實踐能力。過去的“讀書做官論”是典型的封閉式教育思想寫照。今天學生整日被關在教室里,埋在作業堆中和當前減負不合拍。我認為;在講課時,適當地把國家大事結合在課文中,再采用適當的點撥就能和現實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在教學中注重把當代社會的活水引入到語文課堂,把中學生同齡人的習作搬到課堂,引導學生閱讀現代生活的作品,學習現代生活中常見的文體,讓學生寫請假條、寫訂合同、寫申請書等文體,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寫社會調查報告,以提高語言的實踐能力。教會他們怎樣聽新聞,怎樣看報紙,怎樣讀新書。讓學生關心社會思潮,寫觀察日記說心里話。還可以把好人好事寫成稿,往報社編輯部投,通過投搞使學生學習先進,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還可以以批評的眼光對社會上學生中的一些現象分析討論,最后也可提出批評。這樣一搞;使學生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增強了學語文的興趣。
2、讓學生動手干一些學生自己能干的活。學習了新聞和讀報辦報,我號召學生爭當手抄報能手活動,我又向學生介紹一些采訪、編輯、排版等方面的經驗,抓住身邊的事,指導學生進行社會采訪,自己動手辦報,在辦報過程中,加深對改革開放的理解,為自己將來知識的學習,不如教給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重要。
過去的陳舊式“把著走、嚼著喂”的做法,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也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更不能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經驗,挖掘研究探索學生個別心理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科學化地分類指導,對癥下藥,才能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素質,獲得教學質量的高效益。
3、“讀書教學”應放在語文教學的什么位置上?多年來中高考的模式及應試內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學的語文教學,課本學的、背的內容考試中沒有,于是課文就不必讀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讓學生精讀、熟讀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學時間用在過題“江”、下題“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撈上一兩道“高”題,借以提高升學率。其次,高考題型的標準化也限制了中學師生的思維,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詞、句結構類型,層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呆呆地聽,而瑯瑯的讀書聲是越來越少,大有朗讀侵占學習時間之嫌。
4、近幾年來教育界不斷提倡教研教改,我們的老師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題大多定在了講課方法上,加之教育領導部門的評估產生的誤導而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某些領導聽評課的依據是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且津津樂道于聽“講”,評教師講得是否深透,課堂用語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這某種程度上就助長了“講”風盛行,于是教師為得到領導的肯定,大“講”而特“講”,非“講”不算上課,因此語文分析課就成了評估教師講課水平的焦點,而第一課時的誦讀則成了被“聽課”遺忘的角落。
首先, 語文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學法,也是我國幾千年語文教學的精華所在。古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私塾學校也是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背書。而我們也都知道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托,是知識與能力的生長點。俗話說:打球要有球感,彈琴要有樂感,那么學習語文也要有個語感的問題,有了語感才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語感的形成,又必須靠多讀典范作品來實現。讀得多,對語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強;這樣就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有助培養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墩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讀課文。
其次,語文教學要盡快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切實重視起來,把有關朗讀訓練的要求落到實處,把讀書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第三,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的誦讀水平及對學生的指導能力,能以標準流暢的普通話在課堂上進行朗讀,以此為學生作示范指導學生誦讀。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員的課文錄音帶及影碟,為學生學習創造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讓名家的聲音在課堂上響起來,使學生朗讀課文仿有材料,學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