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美英人工智能報告剖析
美國的報告重點結合人工智能的應用及管理提出四點要求,一是美國政府應該對人工智能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二是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產生影響;三是人工智能需建立全球合作和安全;四是需完善人工智能的倫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英國的報告主要側重于人工智能對未來宏觀趨勢和影響的分析,一是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生產力;二是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影響;三是應管理和降低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
美國的報告重點強調政府、公眾,以及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來支持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并深思熟慮關注其發展潛力、管理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一是重點加強對應用程序開發的監管,采取有效措施既保障公共安全又鼓勵創新;二是支持人工智能在基礎研究和公共產品方面的應用,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三是應確保人工智能系統可控、公開、透明,且行為與人類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英國的報告重點提出對人工智能的四大判斷。一是人工智能可幫助企業和個人有效利用數據資源、簡化數據交互方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二是人工智能將改變現有的工作類型和所需技能,未來工作將主要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補充和完善;三是預警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沖擊,未來的技術革新會更加頻繁,技術變革會導致一些從事特定工作技能和工作類型的人員被淘汰;四是政府需考慮由人工智能進行決策的問責機制,確保問責的透明度。
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啟示
人工智能要以產業化應用為根本導向。當前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已經在機器人、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細分領域初現端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企業和學術界,都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的投入力度,市場潛力將進一步加速釋放。只有不斷拓展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引領市場爆發式增長。美英的人工智能報告均表明當前國內外科技巨頭對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投資正逐步向產業化應用傾斜,我國也應遵循市場的價值導向,搶占未來市場。
人工智能要以協同發展為基礎支撐。數據、算法和計算能力是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三大要素協同創新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本質需求。美英人工智能報告中多次強調三大要素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并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的根本原因。一是海量數據的出現,人工智能算法訓練、深度學習等均需要大量數據提供支持。二是計算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云算的出現,使傳統計算模式向并行計算模式轉變,大幅縮短了計算處理時間,為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三是諸多底層算法開放,先進的算法能夠更好地分析和挖掘數據價值。
人工智能要由政府把握關鍵方向和規避相關風險。綜觀美英國家的人工智能報告,政府在引領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方面擁有絕對主導權,尤其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人工智能屬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產業,構建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端人才供給能力對政府而言責無旁貸。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正逐漸融入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制定相應法律法規,規避和降低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道德和法律風險。
幾點建議
“人工智能的技術會像互聯網一樣,滲透到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設備和每一種服務里面,我們會看到更智能的網絡、更智能的交互、更智能的設備……‘互聯網+’的下一步就是‘智能+’?!卑俣裙究偛脧垇喦谠谔旖蛳募具_沃斯現場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顛覆性的變革已經到來
“人工智能已經有60年的歷史,但最近10年有了突破,包括算法的改進,對人腦的更好的理解,但更大的突破是越來越多的數據和計算能力指數的上升。這四個因素加在一塊,使得人工智能變成了可用的技術,沒有那么神秘?!睆垇喦谡f。
“一個顛覆性的技術變革時代已經到來?!睆垇喦谡J為,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分別是蒸汽機、電和信息技術,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將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金融、智能汽車,它們的底層都是人工智能技術。
在張亞勤看來,人工智能會成為未來一切事物的必需品,而更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發展速度要比人們想象得更快。比如在今年年初,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對于人工智能行業而言,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而對于大眾來說,也為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了一次非常好的科普。
但是,擔憂也隨之而來。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快速襲來,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實際上,制造業、零售業、運輸業等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機器人,翻譯、速記、設計師、廚師、司機、記者和作曲家……也都已經有了人工智能“同行”,這讓很多人擔心,“機器人替代人做各種各樣的工作,我會失業嗎?”更為可怕的是,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人類,甚至毀滅人類?張亞勤認為,人工智能短期內會使得一些舊的行業和工作消失,很多重復性的、簡單腦力勞動會被替代,但是長期來講,它還是會創造新的就業。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它并不是要打敗人類或者超過人類智慧,它和人之間并不是競爭關系,而是一種補充和支持。在未來的20、30年內,人工智能將有進一步發展,但不會打敗人類的大腦或智慧,人類被機器奴役的情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出現?!睆垇喦谡f。
從“互聯網+”到“智能+”
其實,目前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已經非常多了,比如你使用iPhone的Siri(語音助手),停車場的車牌識別,用語音操控家里的電視……這些其實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具體應用。
張亞勤預測,人工智能技術很快就會更加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各行各業中,“互聯網+”會升級到“智能+”。所謂“智能+”與“互聯網+”概念類似,就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融合,幫助各行各業進一步變革升級,提升效率、創造新價值,讓產品、服務變得更加“聰明”?!啊悄?’將會再度重構所有行業的商業模式與競爭法則。”他說。
張亞勤表示,未來5到10年將會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也意味著非常多的機會。“在這一次工業革命中,一些新的行業和新的企業會出現,這將會創造更多不同的、更有價值的、更公平的機會,就像前三次革命也創造了大量的新機會一樣。”他說。
“過去我們對產業的改變只是優化一些細節,但現在要面對的則是一個大的顛覆性的改變,特別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真的面臨非常多的選擇,現在確實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佳時空點。但我一直在講,創業要以創新作為根本,沒有創新的創業是不可持續的,為創業而去創業,這個失敗率會很高,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張亞勤說。
但是,隨著更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實現安全、可靠、可控出現不少的擔憂,張亞勤認為,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是與否的問題,這是一個需要全世界共同思考解決的問題。
“如果只有我們自己做,就太寂寞了”
現在,世界上引領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創新研究的已經不僅是大學和研究所,各大互聯網公司,Google、Facebook、IBM、微軟……也包括中國的百度等,都在重金挖掘人工智能這座“未來金礦”,希望能夠在新時代到來之時,形成自己的“護城河”。
張亞勤是一位科學家出身的總裁,一個典型的技術信仰者,這一點與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一樣。2014年,時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的張亞勤離職加盟百度出任總裁,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與沉醉于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家們不同,李彥宏和張亞勤都篤信:只有技術創新才真正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而百度也一直都是一家以“硬技術”創新驅動的公司。
據張亞勤介紹,百度在人工智能上的研究投入很大,而且已經投入了很多年。百度在2013年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深度學習研究院,后來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百度的技術和研發投入年增幅在70%以上,超過谷歌、阿里、騰訊,主要運用在智能化和服務化兩大業務方向。百度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硅谷設立研發中心,累計研發投入達到212億元人民幣。僅2015年,百度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00億元,占百度2015年總營收的15%,年均增速45%以上。目前,百度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神經元網絡,有上萬億的參數,再借助百度的數據優勢、場景優勢和人才,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狀態。
5月26日,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北京交通大學隆重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海淀區副區長李L萍等應邀出席活動并致辭;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訊飛鴻”)董事長林菁、總裁鄭貴祥、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劉文紅、高級副總裁李力以及佳訊飛鴻集團各分子公司的領導參加揭牌儀式。軍隊相關單位及院校、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中國鐵路總公司、中科院計算所、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經信委、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園管委會、中鐵建電化局、北京鐵路局、軌道交通視頻與安全產業技術聯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華為公司、中科創達、保德科技、博思科技、大威激光、華信通信、超選科技公司等相關領導及專家出席會議。
會上舉行了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剪彩及揭牌儀式,何華武、鐘章隊、于川信、許鴻斌、林菁、鄭貴祥、劉文紅等共同為研究院剪彩和揭牌。揭牌儀式上,何華武院士對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說,鐵路行業快速發展的20余年,也是佳訊飛鴻不斷成長的20余年。作為一個有進取心的企業,佳訊飛鴻圍繞鐵路行業需求,不斷和合作伙伴深度地融合,不斷地創新,研究院的成立就是佳訊飛鴻孜孜不倦求發展的最好體現。交大校長寧濱致辭,表示佳訊飛鴻是北京交通大學的董事單位,雙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礎。希望雙方能共同推動智慧軌道交通產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共同建設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人才隊伍。李長萍副區長強調,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海淀需要堅持面向未來謀篇布局,佳訊飛鴻需要繼續發揮領軍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以創新創業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佳訊飛鴻董事長林菁發表演講,提出未來的時代,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人工智能是比互聯網大一千倍的產業,人工智能的應用,開始向各行業滲透。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的主要目標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與行業發展相結合,帶動行業的智慧化發展,創建智慧型企業。
在隨后舉行的技術論壇環節,軍隊某研究中心領導,微軟亞洲研究院城市計算領域負責人鄭宇博士,全國政協委員、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通信首席教授、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技術委員會主任鐘章隊教授分別以“軍民融合的發展與展望”、“城市計算:用大數據和AI驅動城市智能”、“軌道交通移動計算與大數據應用”為主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據悉,佳訊飛鴻智能科技研究院是為落實佳訊飛鴻集團化科技實業發展愿景而創建的企業研究院。該研究院是承擔國家科技創新項目的主要基地,是佳訊飛鴻對外技術合作的關鍵引擎。在佳訊飛鴻技術研究、產品研發、應用開發的科研體系當中,研究院將致力于研究與開發的頂端,成為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孵化基地。在為佳訊飛鴻的各個業務板塊提供技術戰略和產品戰略支持的同時,也成為技術創新研究與應用開發高端人才的重要輸出地。該研究院目前設立五個研究方向:移動與寬帶互聯技術,軌道交通安全與物聯網技術,智慧指揮調度技術,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軍民融合。研究院將聚焦佳訊飛鴻集團化的發展和建設需要,跟蹤行業發展方向,開展技術創新、標準制定、產品試制、應用推廣。
近年來,佳訊飛鴻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應用、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深入探索和實踐,提出“智慧指揮調度產業鏈”的概念,即通過智能感知、智能調度指揮和控制系統等技術,實現前端設備智能化、無線接入寬帶化、數據云化集中化、業務統一化,并匯聚行業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慧化企業運營管理和生產作業。未來,佳訊飛鴻將以智能科技研究院為依托,夯實其在智慧指揮調度領域的核心優勢,全力助推行業的智慧化全面轉型。
美歐人腦研究計劃搶占人工智能制高點
2013年,美國和歐盟先后宣布啟動人腦研究計劃,成為人類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2013年1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人腦工程項目”被選入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作為歐盟第七框架科研計劃中信息通信技術研究子計劃的一部分,通過打造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繪制詳細的人腦模型,促進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的發展。2013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了“運用先進創新型神經技術的大腦研究計劃”,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組織實施。
美歐人腦研究計劃涉及各種交叉學科,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模擬人腦體系結構和信息系統,開發出“神經學計算系統”、“神經學機器人”等新型信息計算科學平臺;二是使用某種超級計算機中功能強大的多層模擬系統,繪制出人腦工作的復雜神經回路圖像和模擬網絡;三是探索神經網絡如何存儲、處理信息,以機器模擬方式建立針對環境和外部事物的超級洞察力。
美歐人腦研究計劃不僅將使美歐等國占據人類科研活動的戰略制高點,而且將對信息技術、產業和經濟帶來革命性的意義。一是可能催生顛覆性的生物計算產品,模擬人腦構建出基于自然語言交互、遺傳同程算法等技術的生物形態計算產品。二是可能催生顛覆性的網絡產業,基于生物智能神經學技術的協議、標準和設備,從而引起整個網絡架構和聯網模式的徹底變革。三是可能催生信息化發展領域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新型生物形態計算產品將在工業、農業、保健、醫療、商業、節能環保等領域獲得廣泛深入的應用,推動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使得信息化發展領域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四是推動國民經濟產生新的增長極限,人腦研究計劃在經濟領域將增加就業,改善全球幾十億人民的生活狀況,從而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新型極限。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應加快人工智能發展
國際人工智能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面臨不進則退、緩進亦退的局面。國內互聯網企業在數據、應用等方面的規模優勢,以及國內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將為我國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深度學習、人腦模擬等人工智能技術新賽場將為我國實現新技術突破帶來機遇。
盡管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應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需要以堅實的理論研究、強大的技術能力以及雄厚的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在上述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存在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力度不足、前沿創新能力不強、基礎積累薄弱、應用深度受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足等問題。我國要認清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新領域的緊迫形勢,從頂層建立人工智能的國家發展戰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促進人工智能在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應用。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總體目標與重點任務
我國將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骨干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圍繞“發展產業、創新應用、提升水平”,我國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以下三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二是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三是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
一是建設支撐超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構建包括語音、圖像、視頻、地圖等數據的海量訓練資源庫,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等創新平臺建設。百度、騰訊、中科院自動化所、清華大學等均已開展深度學習理論、算法、建模、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整體上與國外頂尖水平相接近,少數領域已經趕上國際領先水平。
二是進一步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產品、工業制造等領域的規模商用,為產業智能化升級夯實基礎。百度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加快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并積極布局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尖端項目的研發。
——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
一是鼓勵傳統家居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集成創新,不斷提升家居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創造新的消費市場空間。海爾智慧生活生態圈,以開放平臺的模式來制造互聯網家電,將電視、冰箱等產品變成智能終端,向用戶提供消費提醒、生活信息、食品監控以及健康咨詢等多種服務。
二是推動汽車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設立跨界交叉的創新平臺,加快智能輔助駕駛、復雜環境感知、車載智能設備等技術產品的研發與應用。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開展戰略合作,投資10億元建立“互聯網汽車基金”,共同推進“互聯網汽車”的開發和運營平臺建設,促進汽車行業的跨界創新和轉型發展。蘇州智華汽車電子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車道偏離、前撞預警和全景泊車輔助等無人駕駛輔助系統,并已經在廈門金龍、鄭州宇通、鄭州交運集團,以及長安汽車、東風日產等市場實現量產商用。
三是支持安防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發展和推廣圖像精準識別等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安防產品的智能化服務水平。??低暸c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樂視等互聯網公司合作打造智能安防體系,涉及硬件定制、雙品牌合作、智能硬件對接和云平臺對接等。
——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一是著力做大高端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規模,提高移動智能終端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能力。華為相繼推出Mate系列和Ascend P系列產品,聚焦全球市場,通過高端品牌獨立運營提升終端銷量,2014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7500萬部。
[關鍵詞]人工智能;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
人工智能時代,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人類現代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應用應運而生[1]。包裝產業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人的操作技能與經驗曾發揮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對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包裝產業向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術升級與轉型,企業的崗位設置和人才需求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2]。為了深入了解包裝相關產業的轉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傳播工程學院會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針對四類包括包裝印刷生產企業、包裝設計公司、設備制造企業和終端品牌客戶在內的28家大中型代表性企業開展了“人工智能時代包裝人才需求的調研”。本文將結合這次調研結果,探討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
一、包裝相關企業用人現狀分析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對于包裝印刷生產企業,人員占比最大的是印刷生產人員和印后加工人員,這體現出目前我國包裝印刷生產行業的現實情況,即印刷生產及印后加工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都處于較落后的狀態。但隨著數字車間、智能工廠的建設,印刷生產、印后加工、質檢、倉儲物流崗位將更多地被智能化設備所替代[3],因此這些崗位的人員需求度將逐年降低。對于包裝設計公司,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策劃及包裝創意設計人員,且設計師崗位工作目前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較小。這也說明在人工智能時代,設計師崗位結構變化不大,因為設計崗位屬于智力勞動型崗位,對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作為包裝印刷企業服務商的設備制造企業,其主要人員崗位均集中在產品研發人員、產品生產人員及售后服務人員。在這次人工智能技術革命中,設備制造商將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產品要滿足智能化的需要,就必須掌握并應用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所以未來其產品研發崗位必定是設備制造企業的核心崗位,且對人才的要求較高,需求較旺盛。而對于最受畢業生就業喜歡的終端品牌客戶其產品研發人員的比例遠遠高于前三類企業,產品研發人員一直是終端品牌客戶關注的主要崗位,未來需求也將保持穩定。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除了上述固有崗位結構變化外,對于包裝類企業在人工智能時代也將催生一批新的就業崗位,如IE工程師、智能設備操作員、云服務平臺運維人員、智能化信息管理人員、智能化物流管理倉儲人才、智能化服務平臺的運營人員等,這些新崗位的出現為包裝高職教育提出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包裝專業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創新不斷涌現,包裝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在人才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術能力要求兩方面對包裝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一)人才知識結構要求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從企業選擇數量來看,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知識,按照占比排前的依次為“包裝策劃與營銷知識”“包裝結構設計”“智能包裝技術”“包裝造型設計”。在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需要跨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一個包裝從業人員要不斷強化市場營銷意識,根據包裝產品的屬性與特點,結合市場與消費者需求進行設計開發,并將功能、結構、裝潢、材料、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因素同時考慮,進行針對性、多樣化包裝設計。例如,包裝設計已由單品包裝轉為系列化的包裝設計,一套茶葉包裝可擴充為茶葉包、茶葉盒、茶葉手提袋等多種包裝產品。另外,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包裝必定成為包裝行業的主流趨勢,因此,日常工作中,包裝設計師在保留包裝產品基本功能后,還應設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行品牌推廣的同時需增加感知、監控、定位、記錄等相關信息的輔助包裝設計功能,幫助客戶對產品流通全程進行跟蹤、監控,以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使客戶安心放心使用產品[4]。與此同時,包裝專業人才還應具備數據統計與分析、AR/VR/HTML5等新技術知識,可以幫助包裝設計師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動態,設計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包裝產品。
(二)專業能力要求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客戶需求的提高、包裝承載功能的豐富,包裝相關企業對于包裝專業人才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各調研對象對必備能力的選擇,從選擇的數量上來看,對于包裝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排名靠前的分別是“對市場品牌的敏感度與審美”“包裝造型與外觀創意設計能力”“包裝產品策劃能力”和“包裝結構設計能力”。這充分說明包裝專業人才屬于智慧型人才,需為客戶提供品牌策劃與設計方案。為此,首先要了解客戶需求,對設計品牌的起源、特點及標志有一定認識,才能正確、清楚地進行需求定位;其次才是設計環節。而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紙面上的設計圖案,創新思維將成為當前包裝策劃設計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三、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建議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包裝產業的融合對包裝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人才培養規格[5]。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比其他教育類型更貼近市場、更注重實用性的教育,需要及時調整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一)專業定位
高職教育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從前面的調研數據可知,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能力要求,策劃和設計都是最重要的兩個點。包裝策劃指根據產品特色與生產條件并結合市場與消費需求,對產品的市場目標、包裝方式與品牌定位進行整體方向性規劃定位的決策活動。包裝設計則是一個大設計概念,包含裝潢設計、結構設計、造型設計、運輸包裝設計、工藝設計等[6]。目前包裝人才培養方面各院校更多偏重于設計、技術方面,而忽視了策劃。未來,整個行業對具有市場數據分析、文案寫作、創新思維、市場營銷的策劃類人才將有更多的需求。包裝人才,策劃先行,包裝專業需在策劃類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二)人才培養目標
包裝產業的融合性特點使得包裝專業人才跨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行業將更需要能提供包裝整體解決方案的復合型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上將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1.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知識背景調研數據顯示,包裝企業從業者往往身兼數職,需要同時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業務知識。例如包裝策劃人員,一方面要有市場營銷知識和品牌推廣能力,對于客戶消費心理有基本的分析和判斷;另一方面還需要具備設計思維和設計技能,同時還應對各種包裝材料、包裝形式、包裝工藝有深入了解。因此包裝人才培養,不僅要具備包裝設計、包裝材料、包裝工藝等知識,還要具備計算機軟件應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人工智能基礎知識。2.具有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能力目前包裝企業還面臨設備操作智能化水平低、數據信息交互機制缺失、生產勞動強度大的局面。為了更快地推進包裝企業的智能化,實現高質高效,包裝企業現階段更需要一批既懂包裝專業知識,又精通大數據分析、信息化、網絡化、智能技術的技術型人才。包裝專業人才同樣需要運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客戶喜好,同時能夠將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引入包裝設計中,發展智能化包裝。3.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動力,從前面的調研也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技術和創新設計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一核心競爭力,特別是作為包裝專業人才,需要通過策劃、創意設計進行包裝的創新以滿足功能上的新要求和視覺上的新鮮感。沒有創新思維,就像無本之木,沒有辦法實現包裝在功能、形式、外觀、材料等方面的創新。企業首先看重的就是創新思維,其次才是專業能力。高職院校應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基于專業知識的發散思維,通過各種競賽鍛煉創新實踐能力。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包裝之星”“世界之星”“全國包裝設計職業技能大賽”等科技競賽,以賽促學,以賽育人,參與設計專題討論交流,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培養質量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