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大學母語教育的變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不久前偶爾看到一個衛視臺的電視相親節目,發現嘉賓的漢語表達就有用詞不當的問題。其中有位男嘉賓說:“一些問題就是當面說清楚就可能好,如果一直在心里的話,后來就會積勞成疾。”而一位女嘉賓也有這樣的表述:“其實我對他有動心……其實我內心是很波瀾壯闊的,雖然表面上可能沒有什么。”兩位嘉賓都是大學畢業,而且是學成歸來的“海歸”,男嘉賓還是碩士,其外語和專業沒有話說,但母語的表達卻有點問題。撇開口語表達中的重復等不論,這“積勞成疾”與“波瀾壯闊”都用錯了地方,更不能說“很波瀾壯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高校未普遍將大學語文教育列入必修課程。除漢語言、漢語言文學、外語專業及其他與語言運用密切相關的文科專業有漢語教育課程外,大學語文課在很多學校開設情況不一,2005年時“還沒有被明確定為公共必修課,可開可不開,開多少算多少。教學時間未規定,教師缺乏編制上的保證”[4]。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發《關于轉發﹤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的通知》,建議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因高校課程設置問題涉及高校辦學自主權范疇,教育部并未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開設作硬性規定,該課程如何設置由學校自行決定。”[5]在此之后,大學語文開課情況大有好轉,但仍然并非所有高校的所有專業都將大學語文列為公共必修課程。《中國青年報》報道,×ד所就讀的大學,大學語文并不是一門必修課,他也從沒有選修過這方面的課程”[3]。這種現象導致“中小學語文教育和高等學校語文教育嚴重脫節,往往高中畢業也就意味著語文教育的終結”[6]。大學生的母語意識不強,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及部分文科學生所接受的僅僅只是高中漢語﹙語文﹚教育,進入大學以后再沒有接受相應的大學漢語﹙語文﹚教育。相應課程與訓練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基本上就是其中學畢業時的水平,直到大學畢業,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運用能力也不見長進。
第二,缺乏與學業、職業掛鉤的漢語能力考查。目前我們缺乏與學業、職業掛鉤的漢語能力考查,在學生畢業與就業等環節上對母語教育的政策引導力度也不夠,“大學畢業時,外語是否達標,有考查辦法,對母語是否達標,卻沒被看成問題。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切宜考慮解決”[4]。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學英語的教育卻一直受到各方重視,被列為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程,有較多的學時保證。而且有全國統一的大學英語考試﹙CET﹚,其能力水平有明確的四級、六級標準,每年開考兩次。考試方式則有聽力與書面答題,考試成績優秀者還可以再參加口試。這一考試使得許多學校將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取得學士學位的必備條件。即使教育部一再重申不得將大學英語考試與畢業和學位掛鉤,并改革大學英語考試,不再認定合格與否,只通知考試成績,但很多學校仍然規定大學英語考試必須達到一定的分數線,否則不授予學士學位。目前針對中國人的漢語能力考查,一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主要考查普通話口語水平;二是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但并未廣泛與學業、職業掛鉤。
第三,不重視母語的社會環境產生消極影響。與大學不重視母語教育相關的是社會對母語也重視不夠。主要體現在執行國家有關語言文字法律法規不嚴,大部分職業對母語水平沒有準入要求,在個人職業發展的某些環節對母語水平的要求不夠等方面。社會對母語重視不夠首先體現在執行國家有關語言文字法律、法規不嚴。目前,我國關于語言文字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法律層面的有專項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和使用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有關法律,也都有關于語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規定。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法規、規章,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語言法律、法規體系,使語言規劃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這種法律、法規基礎上,相關的人員在規定的場合不說普通話就是違“法”的,即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但現在是遇到類似問題雖然有法可依,卻執法不嚴,力度不大,或者說要嚴格執法存在諸多困難。
雖然由于“在語言地位規劃中,在推行標準語和官方語言時,對不同群體、不同對象、不同場合要有不同的要求”[7],國家法律法規對普通話使用的適用人群和適用場合,以及不同人群應達到的普通話水平標準都分別作出了相對寬容的規定。但在實際的社會用語中,仍存在守法不嚴的現象,在該說普通話的場合未說普通話。特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帶頭作用很不夠,執行政策力度不大。一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沒有起到帶頭作用。未公開報道的會議就不說了,即使在電視與廣播中公開報道的會議,也有一些領導人用方言侃侃而談。有的領導是大的慶典儀式等用普通話,工作會議則還是用方言。這一方面說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起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新聞媒體沒有盡到責任,缺乏監督,雖然他們也有苦衷。其次是大部分職業對母語水平沒有準入要求。
且不說對母語水平的全面要求,就是國家規定普通話﹙口語﹚水平應是某些行業與職業的準入條件,這方面也執行和控制不嚴。國家規定對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要求達到相應水平。目前做得較好的是學校、廣播電視部門等,但其內部也不很平衡。如教師準入中,中小學教師較嚴格,沒有相應等級的普通話水平證書不能應聘,大學教師有些則是先入職再培訓測試。廣播電視從業人員中,播音主持的普通話較好,記者卻不盡然,有些記者的普通話聽來很差,也看不出有什么制約和助其提高的措施。第三是在個人職業發展的某些環節對母語水平的要求不夠。不僅在學生畢業環節上政策對母語教育的引導力度不夠,而且“在升學、晉職、晉級、就業等領域,存在著輕漢語重外語﹙主要是英語﹚的政策規定或心理傾向,損傷了母語的聲望”[8]。這里的政策不僅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包括各行業、各單位的一些政策規定,而且恰恰是一些行業和單位語言文字法規意識和規范意識不強,對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政策引導不夠,沒有采取一些有力的政策措施來保證和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比如說晉升技術職稱一般要考外語,沒有說要考漢語的。相反,國家對英語的地位和作用并無什么規定,僅有一個用來測定學生大學英語水平的“大學英語考試”。高校將其作為授予學位的必備條件,用人單位將其列為招聘條件,晉升職稱有時也可作為免考的依據,英語的作用在這些方面大大超過了母語漢語。同時,問題還在于,即使嚴格按照法規執行,比如使大學生在畢業時都達到了相應的普通話水平,也未完全解決大學生母語運用水平的問題。因為普通話水平測試只測口語表達,普通話水平實際上只是普通話口語水平。要提高其書面語運用水平,還得加強母語教育與訓練,因為書面語運用能力是必須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的。因此,我們呼喚大學漢語,呼喚加強大學母語教育。
提高大學生母語運用水平的可行策略
社會語言環境與大學母語教育實際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社會用語中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問題,一個是大學生的母語全面運用水平問題。針對當前社會語言環境、母語地位和母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多學者和有識之士都懷著語言憂患意識提出了捍衛母語的口號,呼喚提升母語地位,努力使漢語更快地走向世界。要促進社會語言生活的合“法”化、規范化,提高大學生等人群的母語運用水平,提高整個民族的人文素質,就要提高學習母語的自覺性,加強語言執法,加強政策引導,加強漢語母語教育。首先要提高學習母語的自覺性,營造學習漢語的氛圍。有專家認為大學生語文未學好責任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到了大學再學為時已晚。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因為“一個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語言學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基礎階段﹙小學和中學﹚、提高階段﹙大學﹚和延伸階段﹙自我教育﹚”[9]。而且不管語文學習是否分三個階段,這樣說也是不負責任的。不管責任在哪里,現實是大學生漢語水平不高需要采取措施來提升。大學生既要提高漢語運用水平,也要通過對語言所蘊含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人文綜合素質,這就需要加強母語教育。其次要加強語言執法。要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語言生活中的地位和聲望。“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法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努力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聲望,乃固本之策。要提升語言的國家意識,愛我中華,亦愛我語言。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要成為珍愛國家語言文字的表率。教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等領域,應在語言文字運用上為社會樹立榜樣。要科學處理外語與母語的關系,國家開放急需加強外語教育,但也決不允許外語吞噬母語。”[8]語言文字規范的立法工作有很大成績,但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的地位與權威仍有待加強與提高,特別是語言地位規劃在某些局部亟待加強。
要加大語言執法的力度,建立執法監督的機制。加大語言執法力度需要各級政府、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門要有配套的行政規定。長期以來,除播音主持專業以外,相關語言政策對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的普通話水平要求也很嚴,將學生達到規定的普通話水平作為畢業條件之一,并嚴格執行。這一政策對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學習普通話,自覺提高普通話水平有很大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后來各地在語言政策上開始規定所有的大中專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等級。各地頒行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辦法和規定一般都作有相應的規定。如上海市《辦法》規定“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通話水平須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湖北省《辦法》規定“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應當達到二級以上水平”。但面向所有大中專畢業生的這些規定執行起來難度較大,除師范類專業外,執行情況并不很好,因為教育行政部門暫時并無相應配套規定,學校也沒有執行的自覺性,學生學習的動力也就不足。嚴格執法,更要嚴格守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提高語言文字的法規意識,帶頭遵守國家語言文字法規,帶頭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尤其是地方領導要做表率。學校要利用這一重要陣地充分發揮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作用。文化出版、新聞媒體等部門,既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又要對社會用語用字起到監督把關作用。語言文字使用不合規定和規范的應予封堵,如未按規定使用普通話的會議報道就不應該播出。交通、郵電、金融、商業、旅游等社會服務行業要自覺規范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切實起到窗口先行作用。第三要加強政策引導。例如升學、畢業、從業、晉職等要有相應的母語水平等條件規定,對相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要求要嚴格執行,等等。希望教育行政部門能將漢語母語的學習與應達到的標準列為取得某些學歷的必備條件,理直氣壯地依照各地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和規定,將漢語水平作為大學生必備的畢業資格條件之一,使母語教育課程成為大學各專業的必修課程,以促進大學母語教育,使學校這一語言文字規范化和母語教育的重要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具體措施可以考慮實施“大學漢語測試”﹙DHC﹚,將達到某一分數線作為大學畢業的條件之一,同時讓用人單位對該生的漢語水平有一個參考標準。由于已經有“普通話水平測試”測定口語能力,且已較為成熟,“大學漢語考試”可與其結合起來,考查應考者的書面語運用﹙閱讀與寫作﹚與聽力,其成績與“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合起來作為“大學漢語”成績,以此激發大學生的母語學習動力,提高大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也可考慮將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已有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結合起來設計“大學漢語測試”。除政策引導以外,就業與繼續升學的某些條件設置也可以引導大學生的母語學習,促進母語教育發展。如有的學校在研究生考試的復試中加入漢語考試的內容,值得肯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漢語運用的要求也可以對母語教育起促進作用。
實際上,漢語運用水平對求職者成功與否是有很大關系的。筆試和面試絕大部分還是用漢語進行的,而應聘者“推銷”自己的能力與技巧相當程度上體現的是其漢語書面語和口語水平。這種社會影響能夠激發應聘者接受母語教育的積極性。如果能將母語運用能力要求明確列入招聘條件,其促進作用將會更大。第四是加強母語教育。專家們痛心于大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未達到相應的程度,不少人大聲疾呼要通過各種形式促進和加強大學母語教育。盡管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成效評價不一,但這種教育至少一直在進行,覆蓋了整個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中專教育階段,對中學生母語運用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主要問題是要加強大學生的母語教育,要在大學階段積極推行高等母語教育,將漢語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大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在各方面予以保障。將高等母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大學生進行與高等教育相稱的高等母語教育。要注意大學漢語教育同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銜接,使母語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形成一個完整的母語教育系統,這一系統內的各部分依照其所對應的學生年齡段和知識水平特點,各有其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材等等。在大學進行英語等外語教育是必要的,采取一些措施引導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也無可厚非。但母語教育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涉及大學生的母語運用能力和水平,而且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與傳承,涉及到大學生們對母語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大學母語教育應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現代性
加強大學母語教育,除了要列入各專業公共必修課,還要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也要形成師資和教材等教學保障。大學母語教育要在中小學母語教育的基礎上進行,但決不能是中學語文簡單的重復,成為“高四語文”。至于大學母語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名稱是“大學語文”、“大學漢語”、“高等語文”、“中國語文”抑或是“漢語文化”等等,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探討。關鍵是要加強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大學生理解、鑒賞與運用母語的能力。口語和書面語并重,加強口語教學與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加強閱讀教學、指導閱讀經典,提高大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加強各類文體的寫作指導和訓練,提高大學生的書面語運用即寫作能力。同時在整個母語教育中使大學生提高母語意識,學習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大學母語教育,要注重并充分利用漢語和漢語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與現代性,以提高大學母語教育的質量與實效。
大學母語教育作為一種高等語文教育、高等漢語教育,除了要重視其人文性,依然要重視其工具性。要注意的是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和認知世界的工具。盡管工具是表層的、淺層的,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大學生目前的問題是尚未真正熟練掌握這一工具。更重要的是,文以載道,道是要文來承載的。母語教育的人文性必須通過漢語這一工具來實現,如果連母語的文本都理解不了,理解不好,談何人文教育呢!況且語言這一工具與其他工具不同,這工具除了承載其他的內容,本身也是內容之一。同時,漢字詞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漢字形體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也莫不是我們進行人文教育的極好內容。因此,在大學的母語教育中,不能將語言“工具”與“文化”內容和“文學”作品對立起來,語言“工具”與“文化”內容、語言“工具”與“文學”作品都是統一的。語言是承載、傳播“文化”內容和“文學”作品的“工具”,同時也是構成“文化”和“文學”的內容。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在表現文學時,既是“工具”,同時也是文學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語言之于文學,就像粘土、青銅之于雕塑,所謂文本,就是語言構成的。在這里,語言既是工具,也是材料;既是形式,也是內容。因而,“如何整合語言、文學、文化,怎么引導學習方法,提高品位,讓學生有興趣,這是所有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10]。
通過在更高層次上學習運用漢語這一交際工具、思維工具和認知工具,主要是提高大學生的運用母語思維、認知和交流的能力,而非積累母語的相關知識。因為“交流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語言能力不是對字音、字形、字詞、句型、語法的記憶能力,而是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1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大學母語教育,既要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文化傳承,也要與時俱進,適應信息時代,進行文化創新,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大學母語教育的目標,不僅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而且要進一步提升其對母語的感情,對民族的感情和對祖國的感情。語言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當下的信息社會中,當代漢語具有現代性。我們在大學母語教育中還要充分注意并利用其現代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如適應網絡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充分利用網絡擴大其經典文獻閱讀量。網絡上既有語言文字運用不規范的情況,也有像“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這樣具有漢語魅力和文化內涵的幽默句子,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甚至由此而產生一種被大量模仿的“秋褲體”。可以通過這些網絡語言現象來適時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語言,規范運用網絡語言,提高其在論壇、微博、微信等現代媒體上運用母語的水平,過好現代語文生活。南開大學大學語文教學充分利用網絡提高質量的成功例子具有示范樣本意義。老師建立大學語文BBS作為教學互動平臺,比如在線發表5篇原創文章,就可獲得寫作的成績10分。這一平臺深受學生歡迎,“學生把這當成是博客,熱情高漲,經常在線寫作”[12]。最后,“對于每個人來說,本族語文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但語文教育是永久性的”[13]。我們應該自覺強化母語意識,熱愛母語,親近母語,通過各種方式接受母語教育,提高自己的母語素養和人文素質,同時努力提升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
作者:周建民單位: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