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

      從認識論哲學出發,我們不難得出:知識的教與學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和邏輯起點。但主張政治論的人卻認為,人們不僅出于好奇來探求高深的知識,更因為它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社會發展的諸多要求,從而使高等教育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聯系日益密切,大學逐漸從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向社會生活的中心。而且隨著知識產業的興起,高等教育幫助國家克服危機和為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的功能日益凸顯,人們開始認識到大學已成為它們所屬社會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最終導致政治論與認識論兩大哲學基礎并駕齊驅,成為高等教育存在的依據。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外部哲學基礎的缺陷及其可能帶來的危害

      不可否認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是在對西方高等教育發展史冷靜審視后,從哲學視野做出的高度概括,并且給予了不同時代的高等教育、同一時代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以強有力的解釋和指導。但如果從“任何教育都是培養人”這一毋庸置疑的命題出發,辨析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我們會發現其存在較明顯的理論漏洞。從本體論上來看,任何教育的第一意義上存在是人,也就是說,教育是培養人的,人應該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高等教育只有通過給予個體生命存在最真誠的關切,才能在社會和人類的發展中得以存在。顯然布魯貝克的觀點跨越了教育的這一內在依據,高深專門知識和社會的需要都不是高等教育本體意義的存在,它們只是高等教育真正從人出發之后而產生的兩種外在哲學依據。所以,離開個體的生命存在去尋求高等教育存在的理由無異于無源求水、無本求木。但若干年來,無論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剖析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無不以這兩大哲學基礎作為依據。甚至于不少研究者已經把這一結論看作好似自然科學中的公理和定理,不需證明,只要在需要時拿來用即可。所以,以高等教育存在的外部哲學基礎為本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必然會帶來一些弊端和危害。

      首先,它會導致高等教育過程中教育與學生關系的倒置,教育本應從學生出發,是學生成長的最有效工具,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完全可以在教育全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但這種外部的哲學基礎所導致的知識和社會雙本位,卻使學生變成了教育的工具,成了探究知識和服務社會的中間環節。

      其次,認識論的哲學基礎和政治論的哲學基礎往往與兩種教育模式相伴隨。知識本身即為目的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極易導致注入式模式,即教師將選擇好的知識和觀念強行灌注給學生,學生除了接受和服從,別無選擇。為社會需要服務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往往表現為訓練式模式,這一模式認為,外部環境決定了人的成長,只要在教育中對學生加以適當訓練,學生就會成為符合社會期望的人。這兩種教育模式都扭曲了“教育是培養人的”這一終極命題,“馴化人”這一外在標準取代了“培養人”這一內在依據。

      最后,這兩種哲學基礎本身的局限性使二者在現代社會都面臨著挑戰并身處困境。對認識論而言,人類的知識不斷累積和科學方法的精致化帶來了知識的“相對性”、“專門化”和“抽象化”,產生了知識的疏離。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學科發展的分化造成了不同領域中的人們難以溝通,最終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反過來制約了人的思想和言行,造成了人存在與認知的疏離;而政治論的盛行已造就了功利主義在社會各個領域大行其道,也導致教育以功利主義作為其主導價值取向,這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工具化,進而割裂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精神與肉體的統一性。顯然,我們應當把人作為高等教育存在的邏輯起點與內在依據,這不僅能為高等教育存在的外部依據找到支撐,更能賦予高等教育應有的內在品質。

      二、高等教育存在的內部哲學基礎———人的存在論

      人生成于教育,人提升于教育,這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人作為教育的中心和重心,把“人的存在”作為任何一種教育形式存在的內在依據和邏輯起點。但在教育中要遵循這一依據首先要求我們理解人的存在與動物存在的本質區別,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出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的原因以及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一)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與動物之所以有區別,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是有尊嚴、有價值的精神性存在,而動物不是。誠然,一個人的生活如果沒有價值和尊嚴其生命也可以得到維持,但這樣的生活跟動物的生存又有什么區別?所以精神成為人之所以作為人的決定性因素,人的所有思想和行為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內涵和意義。人的存在如果沒有了精神作底蘊,人類和社會的情形將無法設想,赫舍爾指出:“我們所面臨的最可怕的前景是,這個地球住滿一種‘存在物’———雖然從生物學上說,他們屬于人類,但缺少從精神上把人同其它生物區別開來的性質。”[3]由此可見,人作為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必須完成對自身“物”的本性的超越———即賦予自身以精神,使人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有權利。但人要從本質上實現這種超越,就離不開教育。只有教育能引領人跨越其“物”的本性,賦予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使人從工具化的存在狀態中解脫出來。教育也必須擔負起這項使命,深入人的精神領域,引領人的精神發展。

      (二)人是自由性的存在。在哲學史上,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幾乎無一例外都將“自由”視為人存在的本質。黑格爾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是自由。”[4]他認為,追求自由和產生自由是精神的本質屬性,自由是精神的內核和真理。馬克思也曾指出,自由自覺的存在才是人的本質性存在。通俗地來講,人是自由性的存在就意味著人是自主、自律、自為的存在;意味著人是主體和主人,而不是客體和工具。但人的自由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通過后天接受正確的教育才能具備,只有真正的教育才能賦予人正義和民主,培養出自覺、自律、自為的自由人。但要切記這里所說的自由絕不是我行我素、信馬由韁,更不是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一定要正確理解、悉心把握人的自由性的精髓,千萬不要使自由教育走向極端甚至反面,從而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三)人是創造性的存在。動物一出生便伴隨著本質的獲得,并不需要在以后的生存過程中再生成;而人則截然不同,盡管人在出生時其遺傳基因已經為人的生長、生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但這一基礎并不能生成人的尊嚴和價值,更不能決定人的人格和思想,這些需要人在自身成長過程中不斷反思、批判、超越自己才能真正獲得,并逐步向著更新、更高、更美的境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是不斷生成、不斷創造的一個過程,創造性是人存在的本質屬性。對于這一點,哲學大師赫舍爾也認為人的存在是一個連續不斷地選擇、生成和創造的過程,從來就不是完成時,更沒有一勞永逸的終極狀態。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創造性的存在是人與其他事物的一個根本性區別。人在創造中獲得了作為人的依據、權利和意義。但在人的存在過程中,尤其是在生命的初始和成長階段,誰來幫助其不斷進行選擇、生成和創造?不難發現最合理的方式是教育。只有通過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作用和協同活動,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生成、自我提升和自我創造,從而使個體不斷地走出自我局限、超越自我,創造出真正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與此同時人的創造性存在必然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即教育者應使教育過程成為個體的自我作為和自我創造的過程,而不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和規范對個體進行強硬加工的過程。總之,人是精神性、自由性和創造性的存在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的原因,脫離它們空談“人”無異于建造空中樓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要實現人作為精神性、自由性、創造性的存在,是離不開適宜的教育的,即那種以人的精神性、自由性、創造性為初衷,旨在生成人、提升人的教育。所以,任何教育都應首先把人的存在作為其存在的哲學基礎,在教育的視野中真正把人聚焦在中心,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導向性教育,使人不斷走出原有的狀態和品性,趨于更完美的境界。

      三、內部哲學基礎與外部哲學基礎的“倒三角”關系

      綜合以上一、二兩部分所談內容,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存在的內部哲學基礎是人的存在論,外部哲學基礎即布魯貝克的認識論哲學基礎和政治論哲學基礎。我們不妨用“倒三角”來描述三種哲學基礎的關系,下面的一個角代表人的存在論,它有力地支撐著上面兩個角,分別代表認識論和政治論。人的存在論是認識論和政治論的基石,而認識論和政治論又相互促進,政治論主張的實現需以認識論為依托,認識論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政治論的激勵,三角形構成穩定的層次結構,三個角和諧共存于一圖中。其具體的含義為:高等學校內部各個環節應以人的精神性、自由性、創造性存在作為起點和終點,從而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個體來實現對知識的保存、繼承和不懈的探究,同時為社會的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這樣,高等教育存在的內部哲學基礎和外部哲學基礎便達到了調和與統一,不僅在邏輯上經得起推敲,更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找到了理論起點。四、樹立以個體發展為本的全面的高等教育價值觀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賴于建立正確合理的高等教育價值觀。高等教育存在的內部哲學基礎告訴我們:在高等學校內部,應把學生作為精神性、自由性、創造性的存在,把生成個體、提升個體這一“軸心原則”落實到高校的各項具體工作中。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樹立以學生個體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并在教育過程中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樹立以個體發展為本的全面的高等教育價值觀。以知識承載為本、以社會需要為本和以學生發展為本是三種傳統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高校,常常表現為一種價值觀占據主導。但從高等教育存在的三種哲學基礎的關系來分析,其所對應的三種高等教育價值觀也不是互相沖突的,而是可以根據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整合和協調的。高等教育存在的內部哲學基礎———人的存在論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富有自由性、創造性的個體為根本目的;并在這一核心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創新,從而達到承載、探究知識的目的;最終這些自尊、自律、自我創造的個體會把知識和能力作為實現自己的工具來毫無保留地回報給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由此可以看出,我們應該建構的是以個體發展為本的全面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我們可以這樣描述高等教育價值觀:以個體發展為本就好比要把一支箭磨得很鋒利,然后射中知識探究和社會需要兩只大雕,可謂一箭雙雕。

      (二)樹立以個體發展為本的全面的高等教育價值觀的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是以社會需要為本,這必然在教育中帶來功利化傾向,進而忽視了學生個體生成和發展的需求。這種狀況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日益凸顯,教育質量提高緩慢,學生創造性不足等就是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樹立以個體發展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把學生的存在和發展放在教育的首位,從學生主體出發來設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實施教育教學,在教學和管理的點點滴滴中去體現學生是精神性、自由性、創造性的存在。只有這樣,個體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學會思考和批判,才能不斷超越自我狀態,發揮出自己最大潛能;只有這樣,知識才能在傳承中創新,社會才能在運行中發展!

      作者:郭立婷單位: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系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亚洲成年看片在线观看|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熟妇无码AV|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A丁香五香天堂网|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 亚洲永久精品ww47|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