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作為師生間雙向信息交流的教學活動,必須以信任為基礎,以情感為載體,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做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與生活,讓學生既“敬”又“畏”,“敬”能達到愛屋及烏,“畏”能讓學生按要求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前導入能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一位學者曾做過這樣一個精辟的比喻:如果讓你咽下15克鹽,你一定難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將15克鹽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為此,我在教學關于“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應用”時,設計了如下情境:AB如圖有一池塘,要測量池塘兩端A與B之間的距離,你有怎樣的辦法?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入了關于全等三角形判定“邊角邊”的應用。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三、發揚學生的自主性,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創新精神,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們學校的課堂模式是:獨學——對學、群學——展示——測評四大環節,學生在獨學環節中通過導學案的問題引領,了解本課的知識要點;在對學、群學環節中,小組成員合作探究本課知識的重難點,解決本課的精選習題,交流討論不能解決或難于解決的知識問題;在展示環節中,小組成員代表向全體學生展示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最后大約5—8分鐘進行檢測,以便查漏補缺。實踐證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我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有很深的體會,在講“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課時,設計了如下的問題情境:甲、乙兩個商場以同樣的價格出售同樣的商品,同時又各自推出不同的優惠措施。甲商場的優惠措施是累計購買100元商品后,再買的商品按原價的90%收費;乙商場則是累計購買50元商品后,再買的商品按原價的95%收費。顧客選擇哪個商店購物能獲得更多的優惠?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交流、討論。最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來檢查他們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如果累計購物不超過50元,則在兩家商場購物花費。
2.如果累計購物超過50元但不超過100元,則在商場購物花費少。
3.如果累計購物超過100元,又有三種情況:
(1)什么情況下,在甲商場購物花費小?
(2)什么情況下,在乙商場購物花費小?
(3)什么情況下,在兩家商場購物花費相同?通過選商場購物,感受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系,用不等式來表示這樣的關系可為解決問題帶來方便。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同時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將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恰當的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評價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對于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教師都應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對于學生錯誤的答案或不全面的回答,教師不應嘲笑或打擊,而應鼓勵其繼續努力。第二,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交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眼神,也能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激勵。記得曾有這樣一次親身體驗,去年我接了一個插班生,第一天上課就感覺到這位學生與眾不同,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即使提問他,也幾乎回答不上來。后經了解,原來這位學生數學成績很差,比較自卑。了解這一點后,我經常找他談話,并在課堂上給予微笑的眼神,肯定他的進步。終于有一天他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了,而且在一次測試中還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可見,恰當的評價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它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誠然,成功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成功體驗。但這遠遠不夠,要想實現更有效的課堂教學,還需要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鉆研教育理念,改進教學,不斷升華自己,與時俱進,讓自己的數學課堂充滿朝氣,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宋麗容單位:廣西貴港市港南區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