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驗式教學在地理課堂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是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不妨開展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通過體驗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思想啟迪。
關鍵詞:初中地理;體驗式教學;運用策略
引言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借助情境創設或者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和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實施體驗式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式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并且靈活多變,如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游戲活動及角色扮演等。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根據初中地理知識內容,結合學生的經歷和經驗,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保證體驗式教學有效開展[1]。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學習
創設情境是課堂教學常見的方式,也是啟動體驗式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獲取新知。
(一)聯系時事熱點創設情境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創設情境,不僅能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有關“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這樣的時事熱點:“2020年7月27日,北歐國家正經歷氣溫飆升,部分地區出現熱帶夜晚,瑞典最北城鎮出現34.8攝氏度的高溫;瑞士由于氣候變暖加劇,冰川加速融化,極大地影響到瑞士當地的旅游業,為此瑞士居民自發地為冰川蓋上巨型白色毯子以隔高溫。”通過這兩則新聞的引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什么原因導致瑞士的冰川融化加劇及北歐出現的熱帶夜晚?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破壞森林等行為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從而對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又如,在教學“中國的工業”的知識點時,講到高新技術產業時,教師可以借助我國18年的科技成果創設情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之旅;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水上首飛……這一系列高科技的成果,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結果。”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借助時事熱點創設情境,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引發思考并積極探究,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地理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地理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將教材內容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考察、調查與實驗,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自然資源”的知識點時,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本節課的主題,為了避免空洞說教,筆者事先在校園中拍攝了一組照片:“被堆放在角落的破桌椅、沒有人但水龍頭卻嘩嘩地流水、空無一人的教室里依舊亮著的日光燈……”當講到珍惜、合理利用資源時,筆者再把事先在校園拍攝的這些照片通過PPT播放出來。這些平時生活中不被學生注意的行為,在此時引起了學生內心的觸動。在這種情境下,筆者再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浪費資源的行為及節約資源今后應該怎么做。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如少用一次性筷子,上室外課時做到“人走用電設備關”,愛護課桌椅及學校的一切公共財物等。本節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提高了學生珍惜、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培養了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生產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課標要求。
三、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增強學生深層體驗
教師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激發情感。例如,在教學“巴西”一課時,在講到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遭到破壞,“地球之肺”受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時,筆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四個小組分別扮演當地的環境部門官員、農民、開發商、環保組織成員,并以各自的角色視角討論對熱帶雨林開發利用的看法,最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以各自的身份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破壞環境的危害。熱帶雨林的破壞造成的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也讓學生認識到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四、實施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受真知
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促使學生積累社會生活經驗并深入思考地理現象和問題,通過實踐體驗感受真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踐活動有多種方式,如調查訪問、社會考察參觀、動手實踐等[2]。
(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自然資源概況”一課時,筆者實施了多種形式的垃圾分類實踐活動。其具體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學生以調查訪問形式對所居住的社區的垃圾分類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并將調查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寫出相應的調查報告;第二組學生主要對校園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調查,可以用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對垃圾分類了解的情況,并以志愿者形式參與到學校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勸導工作中,引導同學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第三組學生負責在校園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如通過校園廣播、在國旗下講話、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及垃圾分類的意義;第四組學生則每人制作一份垃圾分類專題手抄報,評比后在學校進行展示。教師通過調查、訪問、宣傳、勸導、手抄報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和實施垃圾分類的意義,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公民的一種社會責任,并把垃圾分類化為生活中的一種自覺行為。通過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在情感體驗中深入思考,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動手實踐,體驗成功的快樂。動手實踐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學完“地球儀和經緯網”一課后,由于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制作地球儀。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經緯網的認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五、利用課堂演示,豐富體驗活動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由于部分地理知識比較抽象,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學生很難形成直觀的認識,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課堂演示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活動形式之一。教師借助直觀的演示活動,能讓學生在演示中體驗,在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地球的運動是比較抽象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對地球的運動形成直觀的認識,筆者采用直觀演示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演示,一人拿著手電筒代表太陽,另一人轉動地球。通過演示,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晝夜更替的現象。地球的公轉也可以直接用三球儀演示。這樣,學生便能很快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產生的四季變化現象。課堂演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力,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取新知,并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能將知識根植于學生實際生活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切實體驗和感悟地理學科特有的樂趣與魅力,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彥春.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15):192.
[2]范世凱.探討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0):264-265.
作者:莊月珠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