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分析傳統藝術的缺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具因素云南省各中學的教材由于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因此教材內容覆蓋有一定的廣度,但教材的編寫方式使教具缺乏循環利用,學生在準備中有一定的難度。比如,泥這一材料,在七年級上冊的《用泥塑像》需要準備一次,時隔一學期后,在七年級下冊《浮雕造像》又需要一次;再如,刻刀在八年級上《黑白木刻》需要準備一次,之后沒有與之相呼應的內容需要再用到這套教具,有的教具需要學生購買,學生購買后只用一次,這樣的利用率使大部分學生選擇放棄購買行為,而放棄購買教具又會影響教學體驗,課程形同虛設,如此具有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意義的民間工藝課程卻缺乏實際操作意義。
可見,教具準備也是造成美術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的因素之一。解決策略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僅要在教材內容上精挑細選,還應該綜合考慮教育鏈中的各個因素,只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做到對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承,只有學生對該知識領域產生興趣,認識、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培養民族情結,才能促使他們在未來的各行業中將本民族的文化以各種形式創新發展,真正起到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針對現階段大理中學美術教育中民族傳統文化缺失現象所產生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設想:
1.著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和實地調查研究,在該階段課程中應適當減少難度大、訓練周期長、見效慢的技法訓練類專業性課程,如素描、國畫,改為安排制作周期短、對專業技能要求性不高的裝飾畫、手工藝制作類的課程,民間藝術也大多屬于這樣一類型。
2.對循序漸進教學過程的側重。藝術是一門感性的學科,除了觀察能力的培養外,還要注重感覺和感受捕捉,這需要一個能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民間藝術的傳承并不是只要繼承,繼承并不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唯一目的,傳統文化更應該推陳出新,使其融入時代精神、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才是對傳統民族文化形式的傳承和發揚。因此,也可以考慮將原本一周一節的美術課改成隔一周一節,以保證教學效果的延續性。
3.注重課程銜接的連貫性。現階段教材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因此在教材編寫和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應盡可能地涵蓋知識點的方方面面,不能忽視課程之間的銜接;在教育過程中,每一個小環節都有可能成為知識傳授效果的阻礙,如教具利用率、課程訓練技能的呼應。因此,教材的編寫也應當從教具的準備和課程訓練技能的呼應因素考慮課程安排,注重課程內容的循序漸進。
結語有學者提出,“傳統民族文化是需要傳的,這個傳就是教育。”把民間傳統文化引入美術教育活動中,讓傳統文化審美種子在孩子的心靈萌芽,培養新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情感熱衷,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學校教育進行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產生審美典范的力量,從而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所以,重視教育。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是通過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共同實現的。這三者雖然互相牽制、影響,但最根本的影響因素在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導向能引導未來幾十年家庭的教育傾向,并最終影響社會教育的趨勢。
因此,傳承民族文化必須重視學校教育。教育機構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會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編寫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任何藝術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標準去評價,在大理州,高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許多學校沒有再繼續開設美術等副科課程。因此,初中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文化教育載體之一。傳承民族文化在初中階段最為合適。
為保證傳承的效果,就要關注教育環節中的各個因素,以引導式教學為主,鼓勵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標新立異的創新力,讓民族藝術在其知識體系產生新的理解和闡釋,以推動民族文化更具有當代性特征。
作者:肖振萍彭輝華單位:大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