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培育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擔當,也是其內涵式發展的內在動力。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可分為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階段、辦學模式階段和發展范式階段。深化產教融合,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彰顯高等職業教育教育類型的重要特征,也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需要政府持續優化外部環境,學校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企業深度融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類型;創新創業型人才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人民群眾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實現了較大轉變。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基本形成了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路徑,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看到,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知還存在偏差,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不鮮明、吸引力不強,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不高,離人民群眾的滿意還有一定距離。黨的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指明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發展路徑。
一、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三個階段
進入21世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更加清晰。依據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產教融合政策頒布的時間,從2013年“產教融合”一詞正式引入國家政策算起,本研究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定位分為三個階段: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階段、辦學模式階段和發展范式階段。
(一)產教融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階段
在這一階段,產教融合是對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是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2013年11月,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提出,“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由此,產教融合正式進入職業教育改革領域。2014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5年3月,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7月,教育部《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強化行業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推進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
(二)產教融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階段
在這一階段,從政策定位來看,行業企業已經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合作者變為參與者,產教融合的角色也從人才培養模式上升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2017年10月,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用10年左右時間,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2018年2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出臺《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三)產教融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范式階段
在這一階段,行業企業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更加清晰,行業企業開始深度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而高等職業學校也以開闊的視野來理解、處理教育與產業的邏輯關系,開始從服務、支撐甚至引領產業發展的高度來開設專業、培養人才,產教融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范式。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2019年3月,《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提出,對于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出,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用人的有效銜接,積極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支持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在全國統籌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建設試點”;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下發的《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要求,試點企業應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開發,深度參與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課程教材開發,廣泛接納教師崗位實踐。2020年1月,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提出,“通過政府搭臺、企業支持、高校對接、共建共享,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梢钥闯?,產教融合最早是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但到今天,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理念和范式,是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揮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是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結合點。
二、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產教融合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總書記在黨的報告中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突顯出人力資源在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實體經濟的壯大,離不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正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產教融合是經濟轉型升級、產業提質增效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時至今日,經濟轉型升級、產業提質增效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時期。但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卻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滯后于產業轉型升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因此,當前及今后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尤其是企業(產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高度對接,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進一步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2.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院校滿足產業企業人才需求的結構性改革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等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是,高等職業院校在辦學模式、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上基本趨同,造成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而企業急需的素質高、技能強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社會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的錯位,導致企業結構性人才短缺、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而解決這兩個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就在于產教深度融合,發揮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實現“企業基于經濟發展的‘功利性’目標和學校基于個性化發展的‘公益性’目標能夠做到有機集成和互補”〔1〕,打通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聘用、人才再教育之間的鏈條,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對等,從而解決兩個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
(二)產教融合是彰顯高等職業教育教育類型的重要特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從根本上確立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為徹底打破高等職業教育“關門辦教育”的思維套路奠定了基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關鍵所在〔2〕。從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來看〔3〕,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教師和受教育者范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上都各有所指,側重不同。可見,職業教育是區別于普通教育的一個教育類型,二者在辦學主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有較大差異,而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產教融合,則是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區分開來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職業教育辦學主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核心價值理念。
(三)產教融合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產教融合,就是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點,也是徹底解決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與行業標桿企業深度合作,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師傅)圍繞教學科研、企業生產、市場需求、經濟社會發展等熱點需求,把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充分融合,培養學生敏銳發現問題、理性分析問題和卓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成為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三方共同努力,切實解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點、經營中的阻梗和發展中的困惑,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多方共贏,打造企業與學校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
三、高等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策略
(一)政府層面:持續優化產教融合發展環境
企業生產與學校教育遵循不同的規律和邏輯。企業生產遵循市場規律和行動邏輯,而學校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行動邏輯。二者的融合發展,要求各自在堅守自身規律和邏輯之外,去學習、適應對方的規律和邏輯。因此,政府要轉變職能,在教育政策、公共服務、教育發展等層面,持續優化產教融合發展環境。一是以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行業和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為抓手,結合高職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專業,充分發揮“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作用,拿出真金白銀,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示范學院、示范專業,發揮其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探索、示范作用。二是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促進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在混合所有制學院、校企共建產業學院、企業辦學、社會培訓等領域吸引優質社會、企業資本和資源投入,把產教融合推向深入。三是協調好產教融合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合理訴求,尤其是協調好高職學校育人訴求和企業利潤訴求之間的矛盾。產教融合參與的主體有政府、行業、高職院校、企業等,每一個主體的權利、職責和目標等都有所不同〔4〕。在實踐中,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要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尋求多方價值共通點,細化產教融合實施相關政策,解決好國家宏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從而激發產教融合各方利益主體的參與活力,推動產教融合深度發展。
(二)學校層面:高職院校要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產教融合是基于產業發展與人才教育供給“雙向互動”的一種理想狀態〔5〕。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既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一是高等職業教育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引企入校,學校能夠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標準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對崗位的認知程度,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從而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生產效率。二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制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水平和專業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區域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同時,區域產業結構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和家長對高職專業的認知度,從本地就業的角度考慮,學生和家長更傾向于考慮本地產業發達且水平相對較高的相關專業。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與區域經濟社會要協同發展。高等職業院校要把研判區域產業發展、服務產業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基點,把學校辦學和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服務區域支柱產業發展,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滿足企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要把產教融合作為辦學的基本范式,推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從關注產業發展到主動融入產業發展,從服務產業發展到培育新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產業鏈人才需求,把企業優秀的文化元素和技術元素吸收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之中。
(三)企業層面:深化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融合度
產教融合,“產”在前,“教”在后,就是說,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產業(企業)是第一主體,是人才的需求者,更是人才的培育者。產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尤其是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產業領域,更需要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撐。因此,企業的市場性與教育的公益性之間的結合點,即為產教融合。要引導建設一批能夠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資本、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解決當前傳統產業人力供給過剩而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人才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通過直接舉辦職業院校,或通過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1+X證書制度等系列育人工作,深度融入職業教育,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能夠促進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解決了以往高等職業教育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上定位模糊的尷尬問題,也助力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因此,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要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范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體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12.
〔2〕馬樹超,郭文富.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經驗、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8,(4):58-61.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
〔4〕柴美娟.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25-27.
〔5〕王淑漲.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1):33-35.
作者:劉常興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