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及生態環境修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礦山開采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防護地質災害方案,加強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力度,綜合考慮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通過全面分析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并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修復和礦山地質災害治理辦法,采取優化措施,有效提高生態修復和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從而促進我國礦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環境修復
0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多個領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目前某些地方仍存在過度開發礦產資源問題,嚴重破壞了礦山周圍生態環境。作為綜合治理的一個環節,應對礦山地質環境相關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做好整治工作。只有嚴格落實責任制度,才能確保開采礦山各環節更具合理性,從而提高生態環境穩定性。因此,充分重視優化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采取最優化的措施,有利于逐漸提高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礦產開發領域長期、穩定的發展。
1礦山地質災害產生的因素
1.1地下水位產生的變化引發地質災害
對于礦山區域地下水位出現波動比較大,會引發地質災害問題,常見的形式主要是礦坑涌水問題。為了提高礦山開采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需要工作人員預估礦坑涌水量。然而,礦坑涌水量常常會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使其產生一定的變化。如果超出涌水量的預估范圍,會造成嚴重后果。地下水位突然發生改變,會導致礦坑內很容易出現潰沙涌泥的問題,這也作為礦山常見的地質災害。在礦山開采環節中,如果出現蓄水溶洞問題,溶洞當中除了大量水以外,同時會存在著很多石屑和泥沙,礦坑中涌入大量物質,使礦坑造成堵塞。出現這個問題會對工作人員自身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1.2巖石體變形引發礦山地質災害
礦山開采期間,外部作用會導致巖石體出現變形問題,這也作為產生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采礦期間產生礦山坍塌,是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例如,礦山采空區,如果留設礦柱的數量,沒有符合支撐性能要求,會導致地面出現塌陷情況,尤其是礦體埋藏比較淺區域,很容易出現塌陷問題。針對埋藏很深區域,如果崩落采空區沒有及時做好回填工作,會產生大面積塌落問題,這對企業自身經濟效益既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嚴重威脅了工作人員生命安全。此外,如果礦山坑周圍巖石存在著地殼應力比較嚴重問題情況時,會出現收縮嚴重的問題。開采礦山過程中,礦坑周圍巖石存在著空間比較大情況,導致巖石處于應力釋放的狀態,巖體會出現飛濺和破裂的問題,會對周圍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傷害。開采礦山期間,礦山如果存在著出現滑坡、巖崩以及邊坡失穩等問題,尤其是露天開采作業活動,常常會引發礦山地質災害的問題。
1.3由于地質環境產生的地質災害
除了采礦、開挖等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地質災害外,地質環境本身的不平衡、復雜性也都是產生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各種地質環境中形成不同種類的地質災害方面就能窺見。中國是個地質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的國家,地質災害的種類也非常多,因自然地質運動而產生的地質災害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態修復中必須要考慮的類別。而且,從產生原因上來看,做好環境保護和環境修復,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質環境運動變化衍生的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幅度,最大限度上維護生產生活環境的穩定。
2探究礦山地質災害的環境修復策略
2.1構建多部門聯合監測體系
應注重完善礦山開采監督和管理工作,構建多部門聯合監測體系。當地政府應與國土、環保、安監以及林業等多個部門職能進行優化整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構建專業的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機構,并賦予獨立執法權。通過完善監督和管理礦山地質環境以及開采過程,能夠提高監督管理水平,避免在礦山開采作業期間產生地質災害問題。構建專業的管理機構,可以將全部精力開展礦山企業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上,提升整體的執行力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實際符合監測礦山企業周圍的地質環境相關指標。例如土壤以及地下水等內容,如果發現污染物超標問題,工作人員應及時進行處理,并通過優化專業的監督管理機構,不斷提高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水平。
2.2科學應用礦山開采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礦山開采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應用科學的礦山開采技術是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穩定礦山地質環境的可行手段。為了減少因礦藏開采而導致的地表沉陷等情況,開采過程中,開采團隊可考慮采用填充開采的方式,在開采的部位進行注漿填充,用填充注漿的方式來平衡礦山內部的壓力、結構應力,減少因開采導致的礦山內部變化;也可以考慮采用局部開采的方式,即一次工程中只開采部分的礦藏,待填充或結構穩定后進行后續的開采;填充復巖離層帶也是比較可行的開采方式,能夠控制開采過程中導致的地表沉陷、巖層位置移動等情況,避免大面積沉陷帶來的地質災害。但這些開采技術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據礦山、巖層地質情況、地表結構進行選擇性使用,保證礦藏開采效率,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2.3加強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保護工作
礦山開采中,注重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工作,避免出現亂采亂伐的問題。優化礦山開采環節,避免產生地質災害以及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問題。治理生態環境期間,需要構建完善的露天開采監測體系,提高監測水平。通過對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優化,綜合分析礦山地質實際開采情況,注重完善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可以全面提高整體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保護礦山周邊生態環境力度。此外,在進行礦山開采期間,加強治理違法礦山開采行為,提高礦山開采準入門檻。
2.4擴大土地復墾規模
植被一直被視為穩固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的利器,尤其是在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區域,復墾種植植被能夠有效降低以上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所以,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開采團隊需要重視對土地復墾的必要性,組織土地復墾工作,并根據實際需求擴大復墾規模。若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采用的是露天開采的作業模式,為了保證邊坡穩定,防止水土流失,在邊坡進行土地復墾、植被種植非常有必要。在土地復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選用的復墾植被應與礦山原本的植被環境保持一致,與種植環境相匹配,降低復墾成本的同時保證邊坡治理的效果。且由于被人為開采而形成的礦坑邊坡通常比較貧瘠,土壤中有機物少而重金屬多,復墾團隊應注意選用一些耐貧瘠、抗旱、抗寒的當地植被,提高復墾植被成活的可能性。復墾團隊需要根據邊坡等復墾地帶的實際情況來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當邊坡角度<30°,可用礦區廢渣、廢土來進行土壤修復,可用客土法進行土壤改良,然后進行植被的種植;當邊坡角度大于>30°但<45°時,可考慮用植生袋來進行復墾,保證植被扎根前的邊坡穩定;當邊坡角度在45°~60°之間時,削坡+水泥網格才能夠保證植被的穩定;如果邊坡角度超過60°則需要考慮使用噴播的方式或安裝槽板等容器,讓植被可以在邊坡扎根。
3結語
對于礦山資源來說,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建設和社會迅速發展的重要資源,要重視礦山開采期間容易產生的地質災害問題,注重修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通過全面分析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并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修復措施,開展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有效提高生態修復和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從而促進我國礦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德洪,曾曉林,劉漢武.貴州省鬃嶺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與修復措施研究[J].能源與環保,2021,43(09):77-82.
[2]張洪順,劉春國,陳友勇.基于生態視角的地質災害治理探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1,(11):161-162.
[3]李聰偉,鄭杏玉.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及生態環境修復措施[J].世界有色金屬,2020,(10):140-141.
作者:李亞麗 單位:河北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