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為本與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管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以人為本圖書館現代化信息化管理
[摘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促進高校圖書館現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必備的服務宗旨,而高校圖書館現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實現有利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傳播。本文就此問題進行具體的探討。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促進人與自然,人文教育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需求和促進人的協調發展。所以在一切工作中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在高校圖書館的管理中更要全面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1“以人為本”的淵源及發展
以人為本的提法源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哲學,費爾巴哈繼承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衣缽。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如果站在唯物史觀,和社會史觀的社會角度。以及認識社會史觀的角度它予以社會歷史的本質與規律,與認識社會歷史問題的科學方法等問題是相悖的。因而從哲學的高度也就應該持否定的態度。時至現代,人本思想發生了重大的理論轉向,思想家們不再糾纏于對人的形而上學式解釋,而主要偏重于對現實人的生存方式及生活價值的關懷,主張從人的現實境遇、內心世界及文化境況等方面研究人的問題,對人的非理性因素給予重視,并開始關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人為本其中的“人”是對客觀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人的概括,是抽象的“人”,這個“人”與現實社會中的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在管理中完全忽視人的因素,不重視人的因素,這也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此主張在高校圖書館的管理中“以人為本”應該是圍繞人、為了人、關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發展人,應該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本意,即是最終的價值目標和價值的尺度。
2“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的辯證統一。“以人為本”是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核心,其目的是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便提高水平,有效的實現組織目標。著名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1931年出版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提出:“圖書是為了利用”,“圖書是為一切人而存在的”、“給讀者所有的書”,全書充滿著以讀者為中心的思想。之后,以讀者為中心的理論體系得到確立,并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充實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知名圖書館提出了“一切為了讀者”、“千方百計為讀者服務”、“為書找人、為人找書”;它們是同一種內涵。
3堅持服務以讀者為本,加強信息化科學化管理
3.1高校圖書館應增強服務意識,轉變服務觀念
圖書館的工作重心應從“書本位”向“人本位”轉移。讀者不再是圖書館的客人,而是圖書館真正的主人。網絡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瞬息萬變,面對浩瀚無垠的信息世界,圖書館服務如果停留在延續舊制的收藏和墨守陳規的借還上,那么最終將被這個多變的時代所遺棄。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從根本上更新觀念,一切以讀者的需求為準則,從讀者的利益出發,為讀者服務,向讀者負責。工作的中心則放在“用”上。圖書館的整個業務環節,應該自始至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只停留在微笑服務上是不夠的,應從藏書樓的形態中脫胎出來,逐步向現代化信息化的圖書館方向邁進。
3.2培養讀者的情報意識和文獻檢索利用能力
在當今信息時代,各類文獻資料不僅在數量上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類型也日益豐富。如果不掌握知識寶庫的鑰匙,就不能全面把握各學科研究領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一般到圖書館借書的大學生都懷著求知的閱讀動機,而高校圖書館的教育形式也比課堂教育更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和選擇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創造和開創的能力。總之圖書館要與時俱進,積極適應知識導航員,信息篩選員,網絡管理員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趨勢,從讀者的知識信息需求出發。
創造簡便、快速的檢索方法和渠道,開設讀者檢索窗口。讀者進入圖書館公共檢索系統,就能檢索到本館的書籍,最新到書等各種信息,察看自己的借閱信息,可以網上續借、預約借閱。開展網上檢索,建立自己的主頁,購置了相關數據庫,在主頁上插入了超級連接。自建與本校專業相關適應本館讀者的特色數據庫。
3.3加強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
傳統的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遵循的是完備、系統的原則,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即使這樣,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嚴重不足與讀者日益增長的文獻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圖書館經費的相對不足也愈來愈突出,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及國家網絡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高校圖書館的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已迫在眉睫,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知、共享”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所以各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在基本遵循“穩定發展印刷型文獻資源,逐步擴大電子資源建設”的館藏方針的同時,必須考慮同整個大環境的接軌問題。文獻資源建設要做到按需化,也就是在充分考慮這些客觀條件的同時,做好自愿采購的前期調查和后期信息反饋工作,充分重視,認真分析讀者的意愿和需求,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調整館藏結構,優化資源體系,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本館讀者的信息需求,盡量做到讓讀者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3.4高校圖書館要創造優美的閱覽環境是之更加人性化
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要有濃厚的人文底蘊和現代精神,要高雅,格調清新,親切自然,使人賞心悅目,舒適宜人。“以人為本”的圖書館服務理念要體現在實體空間設計上,讀者即使不出門就可找到想要的信息,但還是要到圖書館找尋那份尊重與關懷,以及人與人、人與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間和服務環境。它的內部環境設施要方便讀者利用,尤其是現代化設施布局要合理,技術要先進,跟上時代的潮流,充分體現出館舍布局的智能化。建筑內的色彩以及光影的運用,家具的選配要日趨人性化。使讀者滿意在圖書館。
4提高館員素質,塑造人本創新的現代化信息管理
高校圖書館有著豐富的館藏,它是人類知識寶庫,高校圖書館關鍵在于發展自己具有創新意識的圖書館員是最主要的因素,圖書館最主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本,當前數字化網絡化戰略資源是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又通過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熟練程度來體現,對高校圖書館來說優秀的圖書館員將成為當代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和首要財富,因為館員是知識的載體,是圖書館信息庫的建造維護者,具有創新精神的館員又恰恰是圖書館內的發展動力。只有有了優秀館員才能發揚“以人為本”的精神,服務于社會。
4.1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員必備的信息素質
超前的信息觀念,敏銳的信息意識。在信息網絡社會中,信息遍布各個角落,圖書館員的信息意識若不強,就不能對信息作出迅速的反應,從而影響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使用時效。因此,圖書館員必須具備創新的思維模式,對信息要有敏銳的反應力,能在平時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信息,這種對有用信息的快速發掘和對潛在事物的超前挖掘能力是樹立信息觀念,強化信息意識,開發信息資源的基礎。
高校圖書館員應掌握基本的網絡信息知識,了解網絡種類,清除本館網絡所使用的軟硬件類型,同時掌握包括信息獲取、整理、存儲、傳遞、利用等信息技術管理知識在內的一切現代化和信息化知識。
圖書館員應有開發、提供特色服務的能力,在其開發上,可和其他館合作協調采購,聯合建庫并舉的方法套路,用適合本館特色的數據建成本館的各種數據庫;或在網上搜集各種信息,形成專題子數據庫,提供上網服務并加入文獻解釋館藏地址,實現檢索/一次文獻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用戶。
4.2高校圖書館員應有的創新能力
高校圖書館要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必須通過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才干的人才來實現,而創新館員人才的培養必須要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時代的發展已證明,只有創新和“人本”精神的發揚,社會才能進步,人才才能發展,高校圖書館才能不斷地滿足讀者用戶的需求。高校圖書館未來必然是一個研究型、開放式、電子化、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圖書館,使其真正成為高校的信息中心,社會教育中心及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圖書館員要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知識、進行創新服務的素質。要在舊的管理的模式基礎上,不斷地在工作中總結經驗,更新意識,發揮其工作熱情,不斷的更新觀念,從“人本”的理念創新,從增強適應能力,充分發揮自己職能才干,不斷在自己的工作上挖掘潛力。以自身的優勢,給創新素質的培養創造理想環境。
4.3圖書館員應培養終身教育習慣,強化信息意識管理
矛盾的內因才是促進事物發展的關鍵因素,具備了培養信息素質館員的外部環境之后,關鍵還有賴于館員如何不斷地強化自身信息素質,實現自身價值。資料顯示: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提供的最多知識只占一個人一生所需知識的10%,剩下90%有賴于個人通過終生教育來獲取。而且,唯有終生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完善的人。因此,走出校門處于“知識半衰期”的圖書館員應配合館一級提供的繼續教育,在長期的工作中自覺培養終生教育觀念,辨析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顯性和隱性障礙,摒棄自艾自憐的消極思想,不斷進取,不斷更新知識,強化信息意識,也只有當圖書館員將各自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由此可見,信息網絡環境下作為管理知識的載體,承擔知識組織和傳遞重要的圖書館館員的信息素質決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