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環境工程是21世紀重點發展的新型交叉性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強和涉及領域廣的特點。如何培養創新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成為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現實而緊迫問題。本文基于未來社會發展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特點,深入分析了當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環境工程;應用創新;培養機制
環境工程專業是運用環境科學、工程學和其他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工程技術學科[1]。目前,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較多高校開設了以治理環境污染為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截至2015年,我國大約有366所大學成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且招生規模逐步擴大[2]。我國的環境工程學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其標志是1977年,清華大學在原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這標志著我國環境工程專業開始了自己的發展歷程。環境工程是21世紀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是新型的交叉性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強和涉及領域廣的特點。由于環境工程專業招生規模不斷增加,導致學生培養質量和教師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突出。現代環境本專業培養的學生要求具有扎實的環境工程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和工程設計能力,特別是在(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生物化學處理、可持續發展的垃圾填埋處置及環境污染修復的生態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獨具特色,因此,原有的培養機制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尋求教一種全新的實踐教學模式,以適應對創新應用型環保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培養模式相對滯后,需要完善。
目前,我國大多高校制定的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相對滯后,這主要是由于:(1)環境工程學科是一門交叉性的綜合性學科,而大多高校采用的專業培養模式參考了其他學科專業培養模式,環境工程業本身的特點不夠突出。在制定專業計劃時,涉及物理學、化學、電工學、生物學、水力學、機械基礎、力學和測量學等較多課程,涉及領域多但不精通,導致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工作后,處在一個廣而不精的尷尬處境,與許多其他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專業生相比,競爭優勢較弱。(2)我國大多數高校,為了維持教學秩序穩定,一個完整的教學計劃通常使用較長時間,不可能每一屆學生都更改教學計劃。但目前,我國面臨環境問題復雜性越來越突出,很多新型的環保產業應運而生。因此,對于環境工程專業學生來講,培養模式基本不變,沒有與時俱進。同時也忽視了學生越來越需要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顯著的針對性,制約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能夠自身的發展,難以實現“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21世紀環境人才培養目標。
2.實踐教學環節較薄弱,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涉及面廣,理論性和工程實踐性均較強。實踐教學是培養環境工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將理論基礎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過程[4]。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促進知識理論與實際結合,繼續深化理論教學,有助于培養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一定要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環境工程專業大部課程都設置了對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實驗課程、專業課程設計和參觀實習等,這些實踐教學大多安排在相應課程結束后進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工程實例的認知,大多依據課本知識,參照相應的設計手冊,進行理論計算和設計,使得形成的設計方案理論化,與實際工程應用相差較遠,沒有獲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對于蘭州交通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參觀實習,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第4學期末)、環境綜合實習(第6學期)和畢業實習(第8學期初)。但由于教育資源短缺、聯系實習單位較少,實習時間較短、經費不足和學生不重視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學生主要參觀給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除塵裝置等。在實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是走馬觀花,缺乏興趣,尚未真正了解掌握處理工藝的原理、方法等。此外,由于大多水廠的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程序較復雜,學生們沒有機會進行實際操作,故難以獲得較好的效果,遠遠沒有達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機制改革探討
1.優化專業培養模式,樹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環境工程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涉及學科領域廣泛。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5]。優化專業培養模式過程中,應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開設課程和學分要求等方面,完善學生培養全過程,合理安排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課程與相關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的相關順序,深入理解每門課程和每一教學環節之間的主、層次關系,以及他們的之間內在聯系,以確定合理的時間順序。創新應用型人才是指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工程、學習及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同時還應具有較好的人文素質和較強的思維能力[6]。對于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根據專業特色優勢,以培養“牢固基礎,應用為主,兼顧創新”為目標,樹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并將該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優化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一定協調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養之間的關系。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強化學生學習意識,激發主動學習興趣。
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習的意識和興趣,而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首先,大學生步入大學后,懂得我國大學生數量較多,難就業已經成為較嚴重的現實問題,因此,從思想上一定要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強化完善自己,掌握較寬廣的專業知識和奠定具有較好的專業基礎,為未來選擇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要經常引導和鼓勵學生。強化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講解所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未來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對專業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同時,可以結合課程的考核方法,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同學既理解課程的重要性和學習意義,也明白學習成績將按照嚴格的考核方法來進行。最后,教師要盡量使課堂內容豐富,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習主動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認真、充分地準備教案,在設計教學方式時,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關注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條件。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強化理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使教學內容的啟發性更強,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首先,通過完善教學培養計劃,可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為了培養和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構建針對環境工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環境綜合實驗等實驗環節,通過這些基礎試驗環節,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基礎實驗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專業實驗則可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環境綜合實驗的重點要求通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目的。其次,重視和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豐富實踐教學。對于環境工程專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環境綜合實習是教學培養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習基地的建設是獲得良好實習質量的重要保證。尤其是校外實習基地,可以通過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企業為學校通過實習場所,可謂雙贏。
三、結語
為了培養創新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在樹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模式。通過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21世紀環境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錦勇,劉愛華.基于環境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8):141-142.
[3]布冠好,師超.當代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西部科技,29,(9):68-69.
[4]劉艷萍,鄧一兵.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1,(1):21-22.
[5]谷晉川,江元霞,楊曉靜,何海賓,李慶剛,劉小兵.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優化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
[6]于海瀛,丁林賢.以應用能力為導向的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64-65.
作者:孫洪偉 孫茜 魏雪芬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