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教育改革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加入WTO,意味著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金融業將要在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下,直接與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市場化、國際化競爭。這種競爭的實質是金融人才的競爭,是處于核心層次、核心崗位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競爭。在這場不見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如何加快培養本國人才,是中國金融教育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時代呼喚高層次國際化金融人才
到2006年中國將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銀行業務。這意味著中國開始在真正意義上融入國際經濟,國內金融市場國際化步伐加快。雖然加入WTO有利于中國的商業銀行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及新的金融產品,推進體制改革,加強與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合作,但環境規則的變化和更多經濟主體的出現給我國金融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金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銀行業面臨巨大挑戰和激烈的同業競爭。我們必須轉變思想,以市場經濟觀念為主導,以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發展要求的人才觀為基礎,充分重視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等金融教育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多層次”的原則,以“面向世界、特色鮮明、培養精英、服務社會”為指導思想,將培養目標定位于熱愛祖國,面向世界,綜合素質精良,理論基礎扎實,富有創新和進取精神,具備熟練的外語技能和較強的應變能力,掌握金融經營管理技術和宏觀、微觀經濟分析工具,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進程與市場經濟廣泛需要、品位高雅的金融人才。
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首先是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應堅持以“三個代表”的基本思想為指導,以轉變教育思想、加強學科建設為主線,堅持“改革、調整、創新、發展”的八字方針,通過調整專業結構、重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促進金融教育的發展。其次是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傳播現代先進文化,是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專業教學又是學生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術的根本途徑,因此,二者的關系體現著代表先進文化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關系,應以改革與創新為主導,通過教學層次和課程結構的整合,解決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保證金融學專業特色的矛盾。再次是引進與特色的關系。“引進”包括引進國外金融學的教學模式,也包括學習國內各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的先進經驗,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因引進湮沒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將難以實現“面向世界、特色鮮明、培養精英、服務社會”的目標。應通過專業結構調整和課程體系重組,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同時,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二、金融學課程體系的整合與更新
金融業本來就是一個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廣泛聯系的產業,其本身亦呈現一種混合經營的趨勢,而且,隨著金融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國金融業現有的運行機制和規則將會進一步變化。目前的金融體系依然是一個以銀行為主導的具有明顯傳統金融特征的封閉型金融體系,資本市場不發達且比重較小,金融運行市場化程度不高,開放程度較低。在這種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金融學科建設,顯得十分緊迫。
1.必須對金融學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金融學究竟應當歸屬經濟學還是歸屬于管理學,學術界有很大爭論。國內外學者對金融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學者更多地把金融界定為理財性質或者管理性質,而國內學者則把金融活動界定為經濟性質。實際上金融的內涵是隨著經濟、金融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不斷完善的。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金融學的形成,特別是資本市場關于資產組合、資產定價、風險管理等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使金融的內涵不斷地擴大。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的經濟發展狀況看,經濟發展已離不開金融,金融發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學科本身既具有經濟學的性質,又具有管理學的性質,所以,無論歸屬于哪個學科,都有其合理性。這本身也反映了金融學科的復雜性。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綜合性大學都設置了金融學科,金融院校責無旁貸設置了金融學科,各校可根據其學校和學科的特點,來確定學科的定位,不需要強求一致。以傳統的貨幣、信用、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商業銀行等研究和教學見長的學科或院校,可以仍然把金融學科定位于經濟學性質;而以微觀金融,如資本市場、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見長的學科或院校,則可將金融學科定位于管理學性質。另外,由于金融學科的這種復雜性和特殊地位,在適當時候把金融學科提升為與經濟學和管理學并列的一級學科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2.中國的金融學科和金融專業,不能照搬國外大學的模式。我們要與國際接軌,是要學習國外一流金融學科科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思想,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切照搬。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拋棄中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積累起來的經驗面盲目崇拜西方國家的做法,最終會葬送中國高等金融教育事業。具體來說,目前國外大學金融學科的辦學模式總體上來說有兩種,一是經濟學院模式,二是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模式。就國內各高校而言,各高校金融學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強求金融學科一個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另外從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角度來講,今后政府和高校的關系要更多地向市場化轉變,要用市場標準來判斷面不是用某一個標準的模式來判斷。這個學科是否是一流學科,都要由市場來評價。市場需求是多樣性的,要求金融學科的辦學模式也是多樣性的。我們在選擇辦學模式時,既可采取經濟學院模式,也可采取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模式,還可以采取獨立的金融學院模式.對于那些側重于經濟學性質或管理學性質的學科,可以分別采取經濟學院模式和商學皖、管理學院模式,面對于希望培養微觀綜合型金融人才的學科來說,可以采取金融學院的辦學模式。學科定位的意義在于確定發展方向,中國金融學科歷史上走的是宏觀與微觀結合的發展模式,從現實情況看,宏觀和微觀方面都應加強。就微觀層面來說,一些新興課程如資本市場分析、公司財務、金融工程、期權期貨等需要加緊建設,就宏觀層面來說,全球視角應成為研究的新起點。
3.金融專業課程的國際化。現有的金融專業課程中,雖然也有國際金融理論、外匯業務、對外結算等國際金融方面的課程,但中國學生對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市場運作依然缺乏深刻認識。加入WTO,中國金融業將直接面對國外金融業強有力的競爭,僅僅業務操作流程方面的知識并不能使我們獲得強大的競爭力,我們培養的高層次、國際化金融人才必須具備國際化視野。這方面課程應該包括三方面知識。首先是基本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業務知識,如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對外結算等;其次是國際規則方面的知識,如國際經濟法、國際慣例、主要國家的金融法律、國際金融貿易組織及其運作等,第三是國際交流方面的知識,如主要國家金融業傳統、文化傳統、經濟外交軍事政策、國際交往禮儀、國際談判學等等。我們還要加強金融學與法學的結合,金融學與數學的結合,金融學與外語的結合,金融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的結合。
三、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金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根據新的發展形勢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1.從金融國際化的視角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應用學科中,金融學原本就具有很強的國際性,在現今的金融業務發展中,金融機構的國際業務量占有相當高的比重,不但各國互設金融機構,而且金融機構的資本組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金融機構本身已成為國際性的。金融業務更是模糊了區域概念,業務活動包括客戶的選擇、融資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金融市場已走向一體化。在這種背景下,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很難再分“國內”和“國際”。未來的金融人才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必須懂得全球一致的業務規范和趨向統一的管理法規,能夠把國情與國際慣例結合起來,能夠把握金融發展趨勢。
2.注重宏觀分析與判斷能力和微觀業務操作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未來的金融人才必須是綜合性人才。一方面金融管理人才在業務操作上必須有相當強的能力才能適應客觀形勢不斷變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管理人才要有寬闊的視野和敏銳的判斷力。這就要求金融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微觀與宏觀并重。
3.把金融學科辦成開放的學科,在更高更深層次上加強國際合作,加快中國金融人才的培養,使金融學具有真正的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