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型數學觀的高中數學有效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傳統以分數定義學生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需要不斷地改進和發展。無論是在哪個學習階段,數學都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教師只要從實際出發,采用合理的方法,一定能夠從整體上提升數學教學效果。本文以高中數學為研究對象,從強化學生的數學好感、注重學科聯系、提升學生數學素養三方面對新型數學觀下的實際教學做了如下論述。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推動著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傳統“灌輸式”的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當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改革,讓學生在新型數學觀下的數學課堂中收獲更多。
一、基于教材內容,強化學生的數學好感
數學是一門集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于一體的學科,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高中生來講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這個“難”是完全可以突破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要基于教材內容,運用科學的方法,激起學生的數學興趣,那么學生就會消減對數學的畏難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真正認識數學的本質。如若學生的興趣低下,被教師督促學習的話,好的數學素養又如何能養成呢?例如,在學習“可能性”的時候,首要的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好的情境引導課堂。從高中生好奇心強這一特征入手,將游戲融入實際教學中,不僅能夠滿足高中生好奇、愛玩的心理特征,還能為日后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設計如下:以“猜禮物”的游戲引入課堂,教師將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換位置,讓學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中,并對學生說“你確定嗎?”。待學生猜了之后,教師打開沒有糖果的手,讓學生再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并對學生說“你能確定嗎?為什么?”,然后揭示本節的課題——在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而一些是不確定的,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去探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吧。這樣的激趣教學,讓師生雙方的互動變得更加熱情、積極。
二、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
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都具備一定的聯系,學科教學也是如此,沒有一門學科是可以脫離其他學科而單獨存在的。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不能以一種學科思維去開展教學。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和書本中,更應該走進生活,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去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看世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中的數學,以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效結合。除此以外,教師要根植于教材內容,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和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能力。比如在“分類與整理”的學習中,要選擇生活實例讓學生理解,不能空談。在課前,教師準備好色彩、形狀、用途不同的物品,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交流,這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訓練,以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能掌握學生的學習進程。在學習中,教師不是一味和盤托出,而是適時地引導,讓學生去自主思考和探究,不能單純以教材知識為主而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課堂的最后環節是學生思維發散的關鍵時刻,教師要抓住這一時機帶領學生回顧課堂知識,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理解。
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數學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教學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對高中生來講非常重要。要想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就必須從多個視角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導入、知識應用、教學實踐等各個課堂環節,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去觀察和思考,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比如,在“圖形的運動三”的學習中,首先,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性質和特征,能夠在方格紙上面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對教材難點可以給予詳細的分析和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幾個圖形,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在實際的操作和觀察中掌握知識的應用。課堂的中心是學生,教師不能獨自霸占,一定要留出課堂時間讓學生一起交流和探討。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困惑,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疑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解,力求問題的及時解決。總而言之,課堂是推動學生數學發展的重要場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素質教育廣泛推行的今天,如何在新型數學觀下開展教學是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雖然數學的邏輯性、抽象性非常強,但是教師只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特點出發,一定可以構建高質、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建新.基于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09):114.
[2]李月勝.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2):69.
作者:汪玉珍 單位:甘肅省靖遠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