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極大地提高了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所以,處于該環境中,高校學生非常需要具備良好心理。與此同時這一情況也大幅提高人們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對此,許多高校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然而當下高校并沒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因此,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出了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對策,包括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科學建設校園文化、強化心理咨詢培訓、合理建設課外教學、改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心理健康宣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分析
0引言
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即在出現內外部變化時,高校學生可以主動調整個人狀態,盡量適應所發生的變化,降低由于外部環境改變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從而避免引發心理崩潰現象。但是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并且問題越來越嚴重,當下大學生正處于擴大視野、學習知識、提高心理素質的關鍵期,然而為數較多的大學生出現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學業壓力大、感情受挫、人際交往難度大等,由此造成心理發展偏離正確方向,甚至消極面對人生。針對該情況,若不落實一系列有效措施,勢必對大學生產生嚴重影響,阻礙其個體發展。為此,我國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文件,在高等院校大學生健康教育發展過程中,將其作為重要理論基礎,并充分發揮指導思想作用。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具有顯著的國情特征。那么在高等院校中,應該結合特殊國情,全面開展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另外為高等教育發展指明新方向。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首先,在高等院校心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由此導致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以學生為對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同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全身性融入教學中,由此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他們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當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味傳授心理教育知識,尚未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然后,高等院校與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是很高。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兩種發展趨勢,一是普遍性,二是多樣性。主要原因是,當利用傳統模式進行教育教學時,較為忽視學生素質與思想,始終側重于提升學生專業水平。近些年教育部門雖已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將其作為大學教育教學的一部分,但是許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仍舊存在不少問題,即便可以適當指導學生解決心理障礙,然而無法真正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面對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尋求幫助的方式也十分單調,通常在學生向心理健康教師尋求幫助的時候,他們僅僅為學生提供思想教育,而這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2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對策
2.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在高等院校中,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采取教育手段讓學生心理狀態發生轉變,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這是其主要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可以強化學生人格魅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所以,高校應當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清晰了解教學目標,以各個層次的學生為對象,深入分析他們的差異性,保證可以對各層次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基于這一點,當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舉行教學活動時,需要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首先,倘若學生已經患上了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第一時間選擇并應用有效的措施,實現有效控制,緩解他們的不良心理,與此同時還需要進行心理教育。再者,在學生尚未患上心理疾病的條件下,應該在第一時間選擇并應用預防措施,保證他們的心理可以長時間保持健康。在此期間,需要制定恰當的預防對策,從而真正幫助學生預防心理疾病,保證他們可以遠離這些心理問題的困擾。此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合理地對學生心理和精神狀態進行優化,比如學生的戀愛問題、畢業規劃問題等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可以改善與調整大學生心理,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1]。
2.2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當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最關鍵的教學模式便是課堂教學,那么大學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加大教學方法的創新力度,完善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可以自主反思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傳授給學生心理調節理論方法,加深他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解決效果。首先,專項心里訓練相當重要,教師需要做到足夠重視,并設為選修課,以各種心理問題為對象,比如戀愛問題等,給與學生正確輔導。然后,結合以往教學實際情況,優化授課模式,積極開設實踐性顯著的課程,從而在心理實踐以及經驗等的基礎上,參與各種實踐性課程,確保學生能夠在職業化的環境內進行更為有效的心理知識學習。隨后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對心理學案例進行合理豐富,指引其利用典型案例實現自我剖析,適當發揮對他們的誘導與啟發作用[2]。除此之外,應該適當增加心理健康活動,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高他們解決個人心理問題的有效性,并且強化他們的創新型,使其可以積極探究心理問題。
2.3科學建設校園文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團隊輔導等活動極易造成時間與人力的嚴重消耗,并且如果活動次數比較多,容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大學階段不容小覷,對學生十分有利,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自由探尋與研究,但是所開設的課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較強復雜性,因此對學生產生較大限制作用。針對該情況,高等院校需要對隱性課程加以應用,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心理素質。首先,在思想素質與社會人文活動中,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載體,在建成優秀的校園文化之后,能夠更為服務學生,改善與優化其思維與學習環境,強化他們的歸屬感,另外校園文化的環境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可以促使學生敞開心扉,面對老師、家長以及其他同學傾訴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大幅降低新生入學壓力,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第二,在對我國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通常校園文化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校刊、校園板報以及校園廣播等,全方位宣傳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能夠提高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從而加深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額理解,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3]。
2.4強化心理咨詢培訓
針對心理咨詢而言,指的是通過運用心理學方法,結合文字、語言等不同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當學生詢問的時候,教師給予他們相應幫助。那么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更加深刻地與學生溝通,探析他們為何出現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入尋求問題癥結所在,進一步對他們提出處理方法。在這一前提下,在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水平、高素質咨詢師隊伍必不可少,那么高校應當積極開展組建工作,確保其中的每一名成員都具有良好職業素養以及過硬專業能力,并且責任感強烈,如此方可取得更好教育效果。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體專職咨詢師為對象,按照相應周期開展培訓工作,在培訓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增強其專業技能,最終實現教育目標。
2.5合理建設課外教學
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當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確保他們能夠自我培養。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無法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為從根本上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教師應當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引導,使其合理調整個人心理,更為清晰地認識個人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獨立處理,學會尋求他人幫助[4]。當前,一種利用率較高的課外教學模式為,教師適當為學生提供幫助,使其及時準確了解與掌控個人心理,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當進行實踐的時候,教師應當合理引導學生,使其自主組織活動,基于此,能夠在培養其組織能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此類教育,由此真正融入課外教學。通過有效采取課外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可,自由融入其中,進而促進群體教學活動開展,比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確保保證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對其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認識與驗證。除此之外,以心理健康為中心進行課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人生態度,加深他們的自我認識,提高他們對自我的接受程度,增強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
2.6改進教師隊伍建設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倘若要高效創新教育模式,一定要合理創設教學體系,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革新。在此期間,第一步應該針對輔導員隊伍,不斷提高他們業務水平,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高他們與高校學生溝通的有效性。同時,應該定期組織這部分人員,使其參與到考試中,增強他們的心理教育技能。并且高等院校應該嚴格甄選導師,他們一定要接受校園專業培訓,保證在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的時候可以確保指導有效性,由此針對全體學生增大心理建設力度。另外,應該科學運用互助教學模式,結合班級內部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心理委員制度,利用多樣化形式,比如講座、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工作水平,實現心理委員作用最大化,加強學生心理宣傳,大幅提高心理教育有效性[5]。
2.7加強心理健康宣傳
針對全體大學生而言,為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高等院校應該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貫徹落實科學宣傳工作,建立健全宣傳機制,充分利用校內各種團體。首先,圍繞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戀愛問題、就業問題等,舉行專題講座,以此發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然后,科學合理利用微信平臺,圍繞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開設公眾號,并且借助校園網絡全方位宣傳一系列心理知識,以此有效引導學生心理教育。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融入校園網絡環境,在此基礎上成立心理咨詢師,并保證咨詢師的專業性,能夠在心理層面與學生溝通,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高學校的建設發展中,科學合理制定健康教育的目標,改進與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建設校園文化,加強心理培訓,有效開展課外教學,優化教師隊伍,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可以對學生進行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革新以往教育模式,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促進現代教育發展,充分滿足現代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金倩.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J].國際公關,2020,(12):184-185.
[2]黃云霞.構建粵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分析[J].青年與社會,2019,(27):220+224.
作者:周亮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