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尼采人生哲學及當代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一些人親身體驗到蘇格拉底式的認知的快樂,也必定感覺到世上沒有比編織牢不可破的知識之網這種欲求更為強烈的求生的刺激了。這種人被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縛住,妄想知識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創傷,但最后只是“隨身拖曳著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識石塊”[3]而看不見人格。再者,尼采認為基督教倫理所奉行的是奴隸道德,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沒有奮發有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創造的愿望,他們把獲得功利當作生活和行為的準則,把憐憫、同情、仁慈、寬恕等品性贊為美德,把強者和具有獨立個性的個人當作危險人物。尼采偏愛主人道德,也就是高級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他們的生命和本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并不受任何確定的、被認為是普遍的道德原則的約束,超出于奴隸道德的善惡標準之外,所以尼采認為必須重新建立等級制,“上等人有必要向群眾宣戰”。把抬高下等人的一切活動“整個拉到光天化日之下,拉到法庭上去”[4]。可見,尼采對于基督教倫理的洞察和對人性的兩極的反思有深刻之處。
一、尼采人生哲學的理論基點—權力意志
在尼采看來,基督教衰頹的道德觀念導致了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不過,虛無主義有雙重意義:消極的和積極的。前者可視為叔本華的歸宿,而后者則是尼采的目標,即它可以作為強力的象征,表現為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是尼采的理論基點,它把人的生命理解為一種沖動、沖創和創造力,一個不斷自我表現、自我創造、自我擴張的活動過程。當生命意志是表現、釋放、改善、增長內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時,它就是權力意志。這里的權力是指人不斷地改善、擴大、增長、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能僅僅歸結為追求政治權力的意志。具體說來,“權力意志專門化為謀生圖存,謀求財產、工具、奴仆,謀求當統治者:人體就是例證。除了為意志而意志之外,根本不存在別的什么因果關系,用機械論是解釋不了的”。[5]尼采認為,在不同的等級的人當中,權力意志的表現是不同的:在被壓迫者和各種奴隸那里表現為爭取“自由”意志,目的似乎僅僅是解放,從宗教和道德意義上說,是僅僅對自己的良心負責、福音的自由等等;在比較有力、正在向權力邁進的人生當中,是作為爭取超等權力的意志;在最有力、最雄厚、最獨立和最有膽量的人當中,作為對“人類”、對”人民”、對“福音”、對“真理”、和“上帝”的“愛”,作為同情、自我犧牲等等,作為征服、俘虜的活動,作為參與一種可以受自己指揮的巨大的權力的本能活動:這是英雄、先知、凱撒、救世主、耶穌。尼采用權力意志勾畫出一副永恒輪回的世界圖景,以排除基督教對某種絕對的、彼岸的目標的追求,而肯定現實的世界和人生。他認為這是對他的學說及其理論前提和結果的闡述,亦是其證明。他以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的學說為佐證,認為權力意志不僅永遠停留于某種狀態中。除了不斷地流動、不斷地變化本身以外,它沒有任何永恒的東西。因此,“世界就是:一種巨大無匹的力量,無始無終;一種常住不變的力量,永不變大變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轉異形,而總量不變。”[6]
二、尼采人生哲學的指歸—超人
在權力意志的永恒輪回當中,“‘人類’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7]在歐洲的虛無主義殺死了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之后,人就必須自我超越,成為超人,真正的哲學應當成為超人哲學。這便是尼采哲學的指歸。尼采敏銳地感覺到,虛無主義已經站在了歐洲的大門口,由蘇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導致了悲觀主義,而悲觀主義又發展為虛無主義,這意味著人類的日益墮落和退化。真正富有創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儈文化充斥一切場合,隨之而來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被壓抑和扼殺,人們處于一種麻木的、無目標、無標準的狀態。于是,尼采呼喚像查拉圖斯特拉這樣的超人出現:“一切天神皆已死去;如今我們希望超人長生。”[8]人與末人對立起來。末人的個性被泯滅了,他們按照習慣的、傳統的思想方式和道德規范來思想和行動;她們缺乏創造性和自主性,一切模仿別人或聽別人指使,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因而庸庸碌碌\茍且偷生。總之,末人是缺乏旺盛的權力意志的人,是為理性主義和基督教傳統所產生的奴隸道德所支配的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莫不如此。而超人的根本特色就是權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發揚,沖破了一切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的束縛。他們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堅強的意志、絕對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尼采“超人”說的兩重性常為后人所誤解和利用,一部分人看到了“超人”所體現出來的人的自我超越性,從人生價值和意義的高度來完善自己,發展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則看到“超人”作為上等人、高貴者的面孔,以此來為法西斯主義和種族歧視主義服務。然而,后者并非尼采的本來用意,尼采固然提出了人的等級學說,但他只是把這作為手段,作為達到超人的途徑而非目的。尼采的人生哲學的核心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問題。盡管他指出的人生道路不完全正確,但他畢竟為人們尋找人生的意義提供了一種新的人生視角。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不無啟發意義。
尼采人生哲學的基本內涵揭示了人的存在是在體悟生命的痛苦與快慰的矛盾張力中,確立起對生存負責的永恒“自我意識”,在增強生命力量和沉重的生存中創造價值、實現自我,賦生命存在以超人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思想充分顯示出尼采對人的生命存在的終極關懷,這也是尼采哲學中訴諸的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在現代的意義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尼采的人生價值觀是在批駁舊哲學的非生存性價值觀中升騰的。傳統哲學價值觀的著眼點關注生命以外世界存在的永恒性和不變性,尋求絕對性的存在價值,給人確立抽象的生存目標和終極歸宿。尼采人生哲學價值觀的著眼點則關注生命自身的內在意志存在,突現生命存在的生成性,強調變化、發展和價值的相對性,其實質是實現生命的創造價值。尼采的人生哲學是一種理想哲學,其目的是追尋生命(人性)的完美價值,尼采的人生哲學對人的過去與未來傾注了全部的思想思考和深厚情感,這集中表現在他對生命或人性、人格完美價值的關注與思考上。其實,生命價值的創造過程也就是人性得到完善的過程。尼采追尋神圣的人性、和諧的人格價值存在,這是生命完美的最深內涵,這一神圣、完美人性的理想代表就“超人”。尼采極力反對傳統理性主義與基督教的道德哲學顛倒善惡,混淆真假,肢解人性,致使人類“沒有一個大目標”。尼采要給人類的未來確立一種理想的、實在的人格類型,這種人類的意義就是追尋人性的和諧與完善、追求生命存在的完美價值。尼采認為人沒有永遠不變的本性,人的真正本性是流動的、變化的;人的完美本性在于不斷地生成自己、創造自己、成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不斷地克服人性中假丑惡的本性,積淀人性中真善美的本性,從而積極主動地超越自我,取向完整合理的人性價值。這是真實生命最根本的價值所在。
今天,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已經經歷過的那種人的異化、精神的匱乏、道德的淪喪已經初露端倪。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也伴隨而至。對金錢的過度崇拜導致了人們道德的淪喪,對物質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的空虛。人們在信仰上出現了斷裂,傳統的價值觀念不再完全適應當前的形勢,人們在精神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態。面對這種精神上的危機,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流,而如何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西方的現代化進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前車之鑒。尼采的人生哲學雖然在很多方面過于極端化,但是貫穿于他的人生哲學始終的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表現在:它賦予人生以積極的意義,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宏揚了人的主體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頌揚了人的創造精神;體現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他對基督教倫理、對傳統道德、對理性主義的尖銳批判,是對價值重估的偉大嘗試。所有這些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都不無借鑒之處。今天,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借鑒一下尼采哲學的合理成分,對于解決人們信仰上的滑坡危機,不無益處。
作者:朱晨雪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