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市場開放戰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1年12月11日.歷經15年的艱辛談判之后,中國正式加入WTO。在長達數百頁的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金融服務貿易被濃墨重彩。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日程安排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中國金融業開放步伐的快慢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舉措的輕重不僅關系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可以說.加入WTO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要求對于宏觀經濟高速增長、但市場體系尚未成熟、監管制度有待完善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金融市場開放日程安排
全球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框架內永久性金融服務協議的達成,使得全球95%以上的金融服務貿易被納入逐步自由化的進程中,金融市場開放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履行入世承諾,也正是中國金融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金融服務貿易逐步自由化的過程。
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表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后,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將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中國將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開放金融業,在保持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的同時.維護國外投資人的投資安全和利益。在中國成為WTO成員國之后.將按照與有關國家簽署的協議.在業務范圍準入方面,在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允許外國銀行向中資企業和居民個人辦理外幣業務。參加后兩年內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中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參加后5年內允許外資銀行辦理城鄉居民人民幣業務。在地域準入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將每年增加一定數量城市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5年后對外資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不再有地域限制。在分支機構的設立上,將由中央銀行按審慎原則審批。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金融機構將更多地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和金融發展.有利于增加國際金融資本的流入.有利于帶來現代銀行經營管理制度和新的業務品種,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服務水平。但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也將在優質客戶、優秀人才、新業務、新技術等方面與中資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爭。由于我國金融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尚不完善,加上歷史包袱沉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與大部分外資金融機構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勢。為此.我國將進一步加快國內金融企業商業化改革步伐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法律法規.建立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抓緊培訓金融業經營管理人才,大力提高金融管理的技術手段.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迎接加入WTO的挑戰。
6、對香港銀行進入內地市場實施進一步的開放措施。日前銀監會已收到3家香港銀行在CEPA項下設立分行的申請,2004年1月1日即可進行審批。
此外.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已經從簡單的競爭階段進入到競爭和合作的階段,并且逐步發展為競爭合作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我國已有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銀行商業引進了外國機構投資。而他們目前都取得了強勁的發展。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降到了3%至4%之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與花旗正在籌建新的信用卡中心,南京市商業銀行正在接受上市評估.有望在明年成為第一家股票市場和資本市場上市的地方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業開放的同時四大國有銀行改革同樣扣人心弦。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注入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支持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此外四大銀行也正在積極進行上市沖刺準備,其中建行、工行已經遞交了有關的計劃書。銀監會將選擇一到兩家的國有商業銀行首先進行改革然后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全面改革。
二、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現狀
入世兩年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步伐逐步放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加強。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周年之際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在13個已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外資銀行可以向各類中國企業提供各種人民幣服務。這標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現狀,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1、開放地域不斷擴大。外資銀行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擴大到濟南、福州、成都、重慶.加上此前已經開放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g個城市,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3個。
2、開放品種不斷拓展。在開放人民幣業務的13個城市里.允許符合法定條件的外資銀行向各類中國企業提供各種人民幣服務。
3、門檻逐步放低。銀監會降低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相關標準。
4、境外戰略投資者獲準參與中國金融機構的重組和改造。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由原來規定的15%提高到20%。
5、汽車金融業的開放和有關公司的設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風險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資銀行競爭能力薄弱。中國內資銀行從國有商業銀行,到專業銀行.其經營品種、服務手段都有待完善與提高。一方面,我國的金融品種.近年來雖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但和西方國家相比.還有一定距離。比如投資基金,在英國已經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已經十分成熟完善。可是在我國,投資基金還只是一個新概念。另外如指數期貨.在西方國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投資市場抗風險工具。但在我國這一工具并未得到有效運用。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意識手段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內資銀行在服務意識服務手段服務效率等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資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
2、監控體系尚未成熟完善。中國現有的相關法規、規章所確立的監管模式主要是就外資金融機構準入形式、設立條件以及準入程序等做出規定.有學者稱之為“門檻式控制”。這種監管體制注重對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審批程序獲準進入的難度較大,但一旦獲準以后.有效的后續監管卻極不完善。其后果是,一方面容易給境外投資者造成一種保護主義的表象.另一方面卻不能對進入中國境內市場后的外資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為此,必須打破這種傳統的監管模式。規定外資進入的條件固然重要.但加強對進入中國境內市場的境外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更為重要。
3、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長期以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一直是限制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雖然很多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很大.發展勢頭強勁.但因其收入波動較大.財務狀況不穩定經營風險較高,造成銀行在放貸時“高門檻“。在金融市場逐步放開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將由于的銀行謹慎放貸而逐步提高。為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降低借貸成本。例如.進一步完善“二板”投資市場,并加強監管力度鼓勵優秀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三、中國金融業開放的適度原則
金融市場的有序.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更關系到政治秩序的穩定。對整個國計民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九十年代中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根源就在于東南亞一些國家政府對國外短期流動資金(俗稱“熱錢”)缺乏有效的監控造成外國投機資金短期套利,外匯在短時期內大量外流.從而造成本國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前一階段的阿根廷社會危機,也源于金融市場的動蕩,大量資金外流.造成國內貨幣巨額貶值,社會秩序動蕩不安。可見.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金融市場必須堅持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逐步開放戰略。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金融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不僅關系到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穩定。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雖然宏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GDP每年保持驚人的增長速度但是在經濟微觀層面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監管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嚴格規范。
因此在肯定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必要性的同時.應該遵循適度開放的原則。
1、適度監管。
由于中國加入WTO后必然會接受一系列金融業開放的規則,而金融業監管立法則必須根據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加以制定和完善。加強有關金融監管的立法應成為當務之急。
2、適度保護。
(1)利用發展中國家逐步自由化條款.逐步開放本國市場。發展中國家在市場準入方面.可根據國內政策目標和服務業發展水平.逐步實現金融服務業自由化以促進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據此.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可以根據中國的政策目標以及金融服務業發展水平、區域分布狀況.擇優引進、優化步局.逐步進行。同時.利用適當的靈活性條款根據金融業的承受力,對發達國家盡量推遲或減少開放一些市場.也可以在市場準入方面附加一些合法的限制條件,為中資機構適度延長緩沖時間。
(2)運用最惠國待遇條款,適度控制金融服務市場。WTO的最惠國待遇屬于一般義務,要無條件地給予締約各方。但由于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服務貿易的特殊性允許依照承諾表中的所列的各種條件和資格給予其他的服務和服務提供者提供國民待遇。
根據這些條款,中國在開放金融服務市場時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對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附加必要的限制條件。另一方面,堅持對等原則,采用風險防范戰略.利用市場準入條款中的限制措施適當控制外資金融機構來源國分布、總數及分支機構數量、控股比例等.防止外資金融機構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壟斷或控制,確保國有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份額和地位。
總之.中國金融業開放應當考慮中國的現有實力。具體而言可以分七步走。第一步:以快速解決銀行壞賬的方式強化中國銀行體系的能力:第二步推進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多元化,建立新的公司治理結構;第三步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第四步:適度推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第五步逐步開放外資進入.增強金融體系活力第六步,逐步開放資本項目.注重貨幣匹配第七步:采用更加靈活的匯率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