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鄉結合部小學生養成教育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城鄉結合部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地域分支領域。而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重要階段,因此城鄉結合部小學養成教育需要大力發展,尤其需要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加大發展力度。只有不斷重視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中的養成教育,才能逐步實現教育的均衡化發展,使小學生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小學養成教育;班級管理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如何均衡化發展已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城鄉結合部教育作為教育的薄弱環節,應不斷引起廣大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反思。教師在重視提高城鄉結合部教學質量的同時,應不斷加強對小學一年級班級中養成教育的管理研究,實現學生知識領域和素質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全面促進社會教育教學的城市化進程。
一、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中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過分重視學生成績,缺乏對養成教育的重視
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城鄉結合部學校由于想要急速融入城市化教育進程中,往往小學學校重視學生升學率以及學生的各項成績,忽略對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造成“重智育、輕養成教育”的局面。因此,教師往往也對小學生養成教育認識不足,大多數的教師只是把目光聚焦到教學內容中來,重視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智力開發,認為學生的成績足夠好、課業足夠優秀,就完成了教學大綱的任務要求,也完成了自己作為教師的最重要使命,養成教育的形成由學生自身發展。這種想法的不斷深入,使得學生的養成教育沒有有效建立。小學一年級學生由于性格的不穩定性和多樣化,同時缺乏教師有效指導,使得班級管理中沒有和諧穩定的局面,小學生性格中的缺點也進一步暴露出來。例如學生的自我任性、粗鄙無理的現象不斷發生,學生之間的矛盾也不斷凸顯出來,極大影響城鄉結合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養成教育工作,不利于學生的素質發展需求。
(二)教師沒有起到良好的榜樣力量,對學生養成教育的監督力度不足
由于城鄉結合部的整體教育環境,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不重視,廣大教師也對養成教育的認識不足,沒有起到教師應有的榜樣力量。同時對學生已初步形成的養成教育監督力度不足,導致學校的養成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沒有將養成教育作為教學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沒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小學一年級學生不能了解養成教育,制約學生自身養成教育發展,同時無法從教師身上獲取更多的養成教育榜樣力量,只能在生活中慢慢形成,降低學生養成教育的效率,使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養成教育。并且在學生建立的養成教育之初,教師沒有有效監督學生的行為,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進行有效指導,糾正其中的錯誤行為,導致學生的養成教育時好時壞,出現不和諧的局面,造成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不穩定性,極不利于小學生后期的素質教育教學發展,對小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有所影響。
(三)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沒有形成養成教育的良好循環
在城鄉結合部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導致學生在學校習得的養成教育,沒有在家中予以進一步完善,得不到完整的養成教育循環。在城鄉結合部小學學生教育過程中,尤其是一年級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家長因家庭經濟原因等多方面情況,其中的缺位問題是非常普遍的,一度出現“留守兒童”的現象,導致學生的日常教育教學均依靠學校,家庭的養成教育不能提供有效支持。同時往往大部分家長的知識素養和素質水平不高,無法引導小學生正確進行養成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無法建立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在小學一年級養成教育中良好的循環系統不能有效創建,影響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二、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中進行養成教育的策略
(一)城鄉結合部小學應加大對養成教育的重視宣傳力度
良好的養成教育是學生成長以及終身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只有在小學最重要的學習階段進行養成教育的學習,才能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城鄉結合部小學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時,應著重關注一年級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學生在一年級養成教育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將不斷影響學生日后的德育教育,良好的養成教育也能促進日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良好的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建立長期的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得以形成,需要城鄉結合部小學加大養成教育的重視宣傳力度,可持續發展。首先,城鄉結合部小學學校應營造一種對養成教育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對于養成教育的關注度。例如,可以在學校宣傳欄中建立養成教育標語進行書面宣傳,使學生對于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有良好的認識。其次通過學校內部的期刊、廣播站、小學生手抄報等宣傳途徑,通過文字、影像、聲音、動畫等多方面傳媒介質,不斷宣傳養成教育,使學生對養成教育的有利發展提升興趣熱情。再次建立養成教育工作制度規范,通過教師為學生講解養成教育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有效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使學生通過養成教育規范自身日常行為,建立初步的養成教育。最后城鄉結合部小學學校組織養成教育的宣傳活動,例如每周一組織全體教師和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養成教育活動,參加學校的升旗儀式,經過學生的升旗儀式,建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發展。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城鄉結合部小學學校養成教育的宣傳活動,在學校中創建良好的養成教育活動氛圍,有效提升小學一年級學生對于養成教育的重視性,使學生的日常行為在養成教育良好氛圍的監督下,促進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養成教育的形成。
(二)教師以身作則,形成榜樣教育
教師的行為對于學生來說,是對學生最強有力的暗示,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形成良好的榜樣力量,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榜樣性養成教育。列寧曾經說過:“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廣大城鄉結合部教師應當通過行動為學生做出表率,推動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建立。教師的每一個行為,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通過對教師日常行為的觀察,學生初步建立養成教育意識,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更應不斷重視自身的行為養成,在潛移默化中教師的行為舉止滲透進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來。另外一方面,教師還應注意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中的錯誤行為,實行作為教師的監督職能,引導學生糾正錯誤行為,建立良好的養成教育認識。例如在對于教室中垃圾的處理工作,教師應根據這一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首先教師應當向學生說明如何進行垃圾處理工作,不隨意將果皮紙屑丟在地上,而是將垃圾準確投入垃圾箱中,方便日后的處理,形成小學生的初步衛生習慣養成教育,對小學生進行“言傳”同時結合學校養成教育宣傳的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衛生養成習慣。其次在小學生初入小學課堂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行為引導、親身示范,使學生更直觀了解如何進行衛生養成教育。教師的“身教”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于衛生養成教育的發展,建立無窮的榜樣性力量,形成榜樣性養成教育,使學生對自身的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漸漸重視。最后教師實行監督功能,不斷觀察學生的養成教育,如若發現學生的錯誤行為,馬上加以制止,讓學生對于自身的衛生養成教育進行判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衛生養成教育,需要教師的諄諄教導而不是大聲呵斥,使小學生進一步建立衛生養成教育,感受到養成教育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對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教師運用榜樣的力量,從點滴小事做起,注重養成教育中的小細節,不斷使小學一年級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小學一年級學生日后的德育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聯手促進養成教育的有效建立
在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中表明,只有教師和家長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才能不斷促進一年級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而現階段的城鄉結合部情況顯示,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作為重要的角色往往是缺位的。家長由于其現實原因等限制,不能持續在學生養成教育中不斷引導,同時大部分家長因個人素養情況,也不能對小學生進行有效養成教育。教師辛辛苦苦從周一到周五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一個周末時間的放松,往往會導致養成教育的中斷,使養成教育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養成教育的形成,必須靠教師和家長的通力配合,只有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勠力同心,建立對于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統一性,才能發揮出養成教育價值的最大化。例如在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教師首先告知家長良好學習習慣養成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重要性,使家長可以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其次安排好周末的學習任務,并積極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告知家長在孩子完成課業的同時,注意小學生的書寫姿勢、書寫工整性等多方面事項,征得家長在養成教育中的力量;最后教師開展定期的家長會活動,通過教師與家長面對面的有效溝通,充分建立養成教育的統一性,在教師和家長之間構建一座養成教育的橋梁。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教師和家長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攜手完成對于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教學目標,促進城鄉結合部小學教育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中進行養成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教育教學任務。經過廣大教師的不斷反思、及時改進,通過建立養成教育宣傳環境、教師榜樣引領學生養成教育以及教師和家長的聯手行動,不斷促進城鄉結合部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中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在養成教育中有長足的進步,促進學生素質養成教育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春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20(14):20-21.
[2]李娜.農村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及實施的有效策略[J].教育研究,2020,3(2).
[3]馬貴梅.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80.
[4]陳映秋.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5.
作者:王江峰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和政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