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中社科普及大眾化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科普及大眾化就是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基層農民自覺接受社科理論,內化為對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政治信仰,外化為改造社會的物質力量,推動新農村建設。通過調研和分析梳理,我們發現當前新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面臨地位邊緣化、實效性弱化、主客體空心化、內容空泛化四大困境,并對存在的困境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
一、開展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全面真實了解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社科普及大眾化的現實狀況,課題組于2016年7月在重慶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3個功能區各選取一個區縣進行了抽樣問卷調研,共發放問卷792份,回收有效問卷714份,有效回收率為90.1%。同時,還在選取的三個區縣開展了50余次不同類型的個別訪談、調研座談、懇談會。在問卷、座談、訪談所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樣本范圍內農民及基層工作人員對社科普及的認同情況、普及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怎樣推進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較為客觀的研析,形成了該調研報告。
二、新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地位邊緣化
1.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尚未納入基層領導干部日程。當前的基層領導干部幾乎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上,把理論宣傳教育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甚至不聞不問不抓不管,對推動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的認識不到位。在關于農村推進社科普及大眾化的一些調查中顯示,當前理論宣傳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領導重視不夠。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和宣傳工作的不到位,嚴重影響基層社科普及工作的開展,也使得基層社科普及很難走進千家萬戶,為民所知、為民所用。2.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尚無專人負責和落實。基層社科普及大眾化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具有著長期性、持續性、反復性、效果隱性等特征,需要自上而下的領導和專人負責,層層落實。從基層現實的調研數據來看,基層社科普及工作主要是由各級社科組織依托宣傳部門開展工作,從宏觀層面做一些工作規劃和工作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被動、簡單地落實文件,應付而已。基層社科普及工作面臨無專門組織領導、無專門落實人員,導致基層社科普及工作組織領導不力、普及落實不到位,處于”半真空”狀態。3.基層社科普及工作缺乏資金和基地保障。從實際調研結果來看,一方面,當前政府在經費保障方面不足,缺乏財政預算體制,沒有設立專門的社科普及活動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因而經常出現經費不足,普及活動不到位,宣傳人員待遇難落實等情況;另一方面,從全國范圍來看,一些社科普及基地緊跟時代潮流,結合本地區實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群眾路線、健康中國等理念滲透到廣大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充分顯示了社科普及基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魅力。因此,我們要提高對社科普及基地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牢牢抓住社科普及基地建設的工作重心,打造各具特色普及基地,為社科普及活動提供平臺保障。4.基層群眾對社科普及工作采取普遍的漠視態度。基層社科普及工作的積極開展及其實效最終是由受眾的認識態度和認識能力決定的。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村群眾,他們也是基層社科普及大眾化的受眾。這一特殊受眾的復雜性也就決定了基層社科普及大眾化的難度和實效。首先,基層群眾的認知能力差。由于基層群眾的自身素質,他們對社科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必要性、時效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同時理解水平和能力也妨礙他們對社科知識的把握和應用。其次,基層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差,主要工作基點在如何脫貧致富,目前尚缺乏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再次,社科理論在解決基層民生方面沒有直接關聯性,尚未建立起統一性、同一性機制。這就造成基層群眾缺乏對社科理論的興趣,還沒有進入到基層群眾所關注的現實視野。
(二)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實效性弱化
1.社科理論的說服力弱化。社科理論的說服力一方面在于本身理論形態,另一方面在于理論宣傳的方式。我國的社科理論形態主要針對的是專家學者、普通知識分子、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而沒有針對基層群眾的通俗化范本,讓普通群眾“望文生疑”、“望文乏困”,這樣的理論文本和群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之間隔著一道樊籬,在客觀上和主觀上拉開了群眾認知能力和社科理論內涵之間的距離。同時,當前社科普及理論宣傳還是慣用的說教式、灌輸式。把普及活動的主客體不是放在同一位置上,受眾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主客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平等對話。而缺乏交流和溝通的普及活動使得普及效果大打折扣。2.社科普及大眾化過程弱化。一是相關普及活動的力度不夠。鎮村干部在結合本地實際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不能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只是單純地將農民召集起來,拿著文件念一念,傳達一下文件內容,走走過場,以文件落實文件。二是理論活動開展次數少,持續性不夠。一些鎮村干部主動宣傳政策的意識不強,活動次數少。一些鎮村干部為了應付階段性的活動,采取突擊的方法搞理論宣傳,沒有當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進而影響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的實效性。3.社科普及知識的轉化運用度弱化。社科普及大眾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基層群眾掌握社科方面的科學知識,內化于對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實信仰,外化于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的強大力量。現實的情況是新農村建設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推進的,建設的主動性、內生性力量基本缺失,社科普及對基層工作推進的貢獻率較低。這主要是基層群眾對社科知識的興趣不高、理解不深、掌握不夠、主動轉化意識不強造成的。社科知識對新農村建設實踐活動的指導性不夠,結合不強,存在理論實踐“兩張皮”現象。
(三)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主客體空心化
社科普及隊伍的松散、固定受眾數量的有限、實用性傳播方式的缺乏導致農村社科普及工作一定程度的空心化。普及主體空心化。農村社科普及工作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理論宣傳隊伍。當前,很多地方的理論宣傳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區縣編制較少,待遇不高,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從事理論宣傳工作。農村群眾頻繁的流動再加上農村人員的空心化,使得社科普及的固定受教群眾面越來越小,而受教育程度和認知水平較高、占人數大多數的中青年基層群眾游離于農村和城市之間,他們成為了社科普及大眾化的“真空地帶”。社科普及渠道空心化。社科普及活動在農村開展較少、針對對性不強。基層群眾獲取政策信息的渠道仍是傳統媒體,而對手機、電腦等現代媒體的運用缺乏基本的技術技能。
(四)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內容空泛化
當前社科普及活動對農村的熱難點問題、對農民的現實問題關注不夠。很多社科普及人員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社科理論武裝基層群眾,而沒有從基層群眾的需求出發,對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教育、醫療衛生、各類保險保障關注不夠,造成基層群眾對社科普及接受度不高。
三、新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面臨的主要困境原因分析
新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面臨的主要困境,是一個復雜的力量場,是各種力量為爭奪和融入農村場域的互動與博弈的過程。
(一)脆弱的農村經濟對社科普及大眾化的牽制
脆弱的農村經濟對社科普及大眾化的牽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中積累的新矛盾和問題,消解了基層群眾對社科理論科學性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基層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低下,弱化了基層群眾對社科理論的認知。具體表現在利益分配上,出現基層群眾內部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不斷拉大的現象;在民生保障上,農民就醫難、上學難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等民生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使農民的思想疑慮和困惑日益增多和加深。
(二)基層干部行為失范,降低了基層政權的組織權威和社會控制力
我們在調研中場經常聽到農民說“中央政策是好的,就是被下面的和尚念歪了經”,“下面的和尚”之所以把經念歪了,就在于其能力的弱化和行為的腐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干群關系緊張。1.社科普及能力弱化。一是一些基層干部自身理論素質低,缺乏基本的社科理論素養,對社科理論的理解和認知度不高,同時又存在官僚主義作風,不能深入農村,造成宣傳工作流于形式。二是一些基屋干部社科普及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起碼的資源支撐,基層干部在推進農村社科普及工作的過程中出現消極怠工、應付了事的現象,工作效率自然下降。2.行為腐化導致基層群眾對社科理論產生懷疑。當前部分基層干部的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在工作中無視農民的利益,存在以權謀私、為政不公、為政不廉、腐化墮落行為,引起了農民的強烈不滿,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使農民對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執政為民的理念等產生懷疑。3.干群關系緊張,基層農民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度低。當前基層農民對身邊經常接觸的基層干部和政府的認同率低,產生了疏離感,導致干群關系緊張,甚至發生沖突。
(三)農村落后文化對社科普及的抵觸
1.宗族意識根深蒂固。以血緣、親緣為紐帶的宗族意識是以族規、鄉約等形式融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中,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家族鄉土本位意識。以狹隘的利益觀為根本特征的宗族意識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的,這就干擾了基層群眾對社科理論的認同,成為推進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的思想障礙。2.封建迷信活動肆虐。近年來,相信天命、求神拜佛、算命祈福、驅鬼治妖、大修祖墳等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大行其道。這與社科理論所提倡的科學意識和文明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使推進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的進程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
(四)農民小農意識對社科普及工作的排斥
1.個人本位主義與社科理論的對立。一些農民個體性和自主精神日益增強,集體觀念和民主法治觀念淡薄,出現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個人本位主義,與社科理論所宣揚的集體主義形成明顯的沖突和對立。2.功利主義對社科理論的沖擊。重利輕義的功利主義逐步滲透到農民的道德觀念中,農民對“私利”、“小利”過分算計的心理傾向,只注重眼前現實利益,而對一些政治宣傳,態度較為冷漠。3.落后守舊觀念與社科理論內涵的偏離。在農民的思想意識中還存在著小富即安、平均意識、盲從觀念等落后思想,阻礙了新事物在農村中的推行,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與社科理論所倡導的創新進取思想相對立。
(五)社科理論自身的問題不利于走進農村
目前,社科理論在內容上的學術化和語言上的非通俗化降低了其感召力,使社科理論難以發揮理論魅力。1.社科理論內容的學術化。當前,社科理論體系建設存在著嚴重的學院派作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一方面,在內容上沒有以問題為導向,缺少針對農民的實用性內容,由于農民在認知水平、能力和需求上的不同,造成社科普及在農村中疏遠了農民,使社科理論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在社科理論文風建設方面,存在假、大、空等現象。這種不良文風的危害是極大的,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又影響推進農村社科普及大眾化的實際效果。2.社科理論語言的非通俗化。理論要掌握群眾就必須借助群眾化的通俗的語言來實現,“大道至簡”、“雅俗共賞”是社科普及大眾化的最高境界。以簡單明了的理論形態、質樸親民的語言形式以及和農民思想、心理等特質緊密結合,是社科理論走向農民、植根于農民的必由之路。當前一些所謂的簡明讀本在語言上仍將農民排斥在外,遠遠高于農民的理解水平,不能為廣大農民所消化。
作者:李可福 單位:中共重慶市合川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