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數學教學導思—點撥法的運用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善學”,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適當點撥,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導思—點撥”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探索,充分調動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并就關鍵問題及關鍵知識點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點撥,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去分析并解決問題,以實現提高教學效率、開發學生智力及潛能的目的。
一、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導思—點撥”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嚴密邏輯性,而抽象思維是由形象思維轉化而來的,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教師可以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用具及教學手段,諸如投影儀等,使原本靜態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動態形象,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使之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提高其學習興趣,以興趣誘發思維,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邏輯性、應用性使得數學普遍被認為難度較高,讓學生視如畏途。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適當的情境,調動其思維積極性。例如,在黑板上寫出奇怪的等式:1()=1000();3/4()=45();3()=72();1()=100()。以此啟發學生觀察:1與1000在什么情況下有關聯?學生根據經驗及所學知識得出: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升)=1000(毫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師通過有效引導點撥,幫助學生參與到數學情境的觀察、猜想、交流活動中,使其在活動中積極發散思維,運用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觀察事物,在興趣的指引下不斷開發其智力及潛能。
二、通過設問進行“導思—點撥”
數學課堂上的有效設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再思維能力及其再創造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教師通過精心設問進行“導思—點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開拓學生的思維,將其思維引入一定的深度及高度。例如,在教授《加、減法中的一些簡便算法》時,教師首先要確立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即在教會學生簡便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轉化的思想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隱藏的問題清晰化,這一課時中的轉化需要特定的條件,僅適用于接近整百、整千的數字。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兩步計算反而比一步計算更簡便更快?”通過問題引出這一課時的重點所在,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活化學生的思維,引導其積極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觀察、比較、歸納的方法,借用卡片、投影儀等教學用具,設計一定量的課堂練習,巧妙地將知識的遷移規律融入其中,啟發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并在課程結束后提出問題:“在計算加減法時,如果加數或減數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數,什么樣的計算方法更加簡便?”“請同學們分別思考加法簡便計算和減法簡便計算的規律?”在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中,教師對數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而學生也對所學知識有了完整且深刻的印象,其轉化的思想得到有效的引導和點撥,始終身處一個探索新知識的最佳環境當中,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激發和鍛煉。
三、在實踐操作中“導思—點撥”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操作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幫助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掌握方法、發展思維。基于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能力,教師在設計實踐操作時,首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活動方式、實踐操作活動的時機與方法、教學目標,確保在忠于教材、切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上,設計出形式多樣且新穎有趣的實踐操作活動。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擺弄直觀教材的機會,充分挖掘每一項操作材料的思維容量,使其發揮出最大價值,成為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載體,有效地將實踐操作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有序的操作中仔細觀察、比較、分析,積極地進行概括與思考,從而不斷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三角形的分類》中,教師帶領學生根據三角形的模型動手制作不同的三角形,并引導學生觀察每個三角形中的三個角分別是什么角,分別有什么特征,哪些三角形有著共同的特征,同時要求學生將具有共同特征的三角形加以歸類,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得出三角形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教師順勢要求學生按邊對三角形進行比較、加以分類,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展開思考、得出結論,很快掌握三角形的特點及不同種類。實踐操作有利于學生親自探索,掌握方法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導思—點撥”,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者:黃靈芳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