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課程改革提倡數學教學要“生活化”,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充滿生活氣息,力求數學課程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數學回歸學生的生活需要。真正體現:現實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數學教學離不開現實生活,學會的知識最終又服務于現實生活。我們怎樣才能把枯燥的數學教學生活化,將生活中的抽象數學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并容易接受的數學知識呢?下文就從三個方面進行談討。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特別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內容的呈現體現了兒童的年齡和興趣特點,提供了豐富的和兒童生活有關的內容。如:教材主題圖中的買票、慶六一活動等生活實例,這些教材資源都是經過數學專家們精心篩選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把這些教材資源做到充分利用。如:在第六冊人教版教材中有這樣一道例題: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票價:成人10元,學生5元,團體(10人以上)6元。算一算需要多少錢?怎么買更省錢?列式計算。答案有:(1)10×3+5×50=280(元(2)6×53=318(元)這里需強調要讓學生列出算式后再討論怎么買更省錢。還可以補充一個問題:如果是3名學生和50名老師,你又會怎么買呢?
二、要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富有生活化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但如何讓學生愿意學數學呢?一切需要從興趣開始,因為數學知識是枯燥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用鮮明直觀的形式引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后讓學生續編故事,在續編的同時在大屏幕演示烏龜和兔子賽跑的場地烏龜和兔子比賽過程,隨著故事的進展,教師隨機引出課題“周長的認識”,并且把這個故事的情境貫穿在整節課的教學當中,這樣學生就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本領。最終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回歸于生活。又如,我在教學“認識小數”這部分內容時,是這樣設計的:課前收集了一張超市發的廣告單并布置學生到超市觀察一下貨架上商品的價格,在上課時我用實物投影將小廣告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學生隨機說出商品的價格,自然而然引出小數的概念。然后再通過提問學生你在哪里見過小數來進一步認識小數,運用這種方法還讓學生在師生的交流中學會了小數的讀法,從而對小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到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同時也使學生感到數學確實就在身邊,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解決數學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讓我們深深感到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是非常有用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挖掘生活中貼近學生的數學素材,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能充分應用在生活實際中。如:學習“求平均數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練習題:小明和他同學去游玩,遇到一條小河,河里的平均水深是1.2米,小明的身高是1.5米請問小明過河有危險嗎?這道題不少學生能憑借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這節課所學的“平均數的應用題”,認為小明可能有危險,理由是:“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個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而是有的地方比1.2米淺,有的地方比1.2米深,甚至會超過1.5米,這樣對不會游泳的小明來說,就可能有危險。學生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說明他們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加深了對平均數的認識。最后,相信我們的數學教師,都會做到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把數學課堂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在數學課堂中為學生創設有趣味性的生活問題情景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學習數學,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課堂生活化,使數學課堂充滿挑戰和生活的氣息,真正讓體驗數學,理解數學,學好數學,達到用好數學的目的,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數學的熱情。
作者:王艷秋 單位:赤峰巴林右旗寶日勿蘇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