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高師器樂教學與鄉土教材的聯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以調查院校均開設的鍵盤課(鋼琴)為例,了解當前器樂教學教材選用的情況。從初級程度的所使用的《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拜厄初級鋼琴教程》、《車爾尼599鋼琴初步教程》、《車爾尼849流暢練習曲》、《巴赫初級鋼琴曲集》等,一直到高級程度所采用《莫扎特奏鳴曲集》、《貝多芬奏鳴曲集》等等,幾十本教材中基本全是外國的教程,本國的教材屈指可數,更別說是鄉土教材了。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固然可以說,鋼琴屬于西洋樂器,當然要用別人的教材。但并不妨礙我們使用自己的鄉土教材,就如,我們的中央民族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用中國民族管弦樂演奏西方經典歌劇《圖蘭朵》,也非常的精彩。除此之外,這些院校鍵盤課缺乏鄉土教材的原因在于不少器樂教師怕擔失敗的風險,不愿意開發和建設鄉土教材,缺乏開拓、創新的勇氣和信心。不得不提的是,器樂教學本身就具有科學研究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在發現人、塑造人,要開發不同性別、年齡、氣質、生理、心理、個性、愛好的學生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需要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而,不能只單一的學習外國的曲目,應該有更多的、豐富的曲目積累和更多的藝術經驗。
二、高師器樂教學教材選用的背景
為什么我們各民族的優秀音樂不能作為教材?它們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如果繼續維持現狀,那只有外國的曲目一花獨放了,這并不符合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器樂藝術發展的規律。過去的器樂教學曲目中,當然也有一些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但數量很少,至于新開發的一些很有特色的民間音樂則遲遲沒有得到認可。為什么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各個民族民間音樂不能進入器樂課堂?現對產生這一現狀的背景進行簡要的闡述。20世紀初以來,由于新音樂運動的興起,外國(主要指歐洲)的音樂文化及其教學體系傳入我國,帶來了新的空氣,為我國音樂的發展確實起過不小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我國民族音樂也造成強大沖擊,其副作用也是明顯的。至今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從基礎理論到音樂表演(例如器樂、器樂等),都一直沿用西方體系,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出現一種認同感:西方的理論、教學方法、曲目都是科學的、好的,而對自己本民族的東西則很少注意,更少研究。對此,我們雖不能說這就是貪大求洋、崇洋媚外,然則,西體中用卻是不爭的事實。縱觀全國各音樂學院、藝術院校、師范院校音樂學院(系)等無不如此。現實的情況擺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深刻反思,學生只知道、只熟悉貝多芬、巴赫,不熟悉我們自己的東西;只愿意學習鋼琴而不愿意學習本民族的樂器,這種不知道、不愿意難道正常嗎?人家好的,我們要學,而不是學了別人,忘了自己。西餐再好,并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的胃口,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如此。虛心外國,這是一種借鑒,為了豐富自己是必要的,此謂“洋為中用”。立足本國,兼收并蓄,對本土民族音樂的繼承、改革,使之發揚光大才是我們應走的道路。作為實踐、競爭的對手,它可以與國外的音樂一比高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實踐老做出判決。我們相信,凡有一定藝術性又為人們熟悉的民間音樂,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審美注意,如果加以有力的引導,會引起學生們更大的學習、欣賞興趣。
三、高師器樂教學中選用鄉土教材的優勢
在我們高師的器樂教學中,如果能適當地采用一些鄉土教材,把各地區、各民族富有特色的優秀鄉土音樂作為教學和練習的曲目,應該是有很有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本土鄉音,人們最易理解、量易接受、最能引起情感共鳴。對于學生來說,當然也就易懂、易學、易于把握其風格特點,容易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不但掌握了一批民間音樂曲目,無形中又進一步增加了對民族音樂的情感。第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通過教學的示范作用,不僅可使各民族優秀的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發揚光大,對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在實踐中,也使更多的人領略到這些民族音樂的美感。第三,鄉土教材的引用可以加強不同民族在音樂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借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進而增進不同民族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民族團結。第四,由于各民族音樂與該民族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審美習慣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這些民間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學習,可以增進對這個民族的整體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如可以從內容中了解到這個民族的歷史、宗教、哲學及美學思想、生成方式及生活習俗等。因為有不少民族的民間音樂內容覆蓋面很大,往往包含了這個民族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全部。第五,各民族的民間音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旋律、調式、軀體結構、節奏、節拍及伴奏樂器、歌唱語言等,都各具特色。通過這些民間音樂的學習、歌唱,可以掌握其風格特點,并在這個基礎上開展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在學術上也有很大的價值。可以把民族民間音樂與研究聯系起來,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認識,對任何一個音樂工作者都是必要的。縱觀古今,一切有成就的音樂家都十分重視民間音樂的開發和研究,從中汲取營養。柯達伊、巴托克就是最好的見證,他們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其作品民族風格濃郁,獨樹一幟,有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之作,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四、以新疆鄉土音樂為個案
維吾爾族傳統音樂更是浩如煙海,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勞者歌其事”,每首民族音樂都是他們生產、生活及情感的真實流露。《送你一枝玫瑰花》、《黑眼睛》、《牡丹汗》、《愛勞動的小伙子》、《白魚》等,早已為人民熟知,還有不少研究成為世界名曲,也有一些被改編成管弦樂曲或合唱曲。音樂家們并不是為了獵奇,而是這些民族音樂的優秀品質決定了它自身的存在價值。新疆哈薩克族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民族。正如哈薩克族諺語所說的那樣:“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只翅膀”,“當你降生的時候,歌聲迎接你來到人世;當你去世的時候,歌聲陪伴你走進墳墓。”可以說,民族民間音樂就是他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他們全部生活內容的真實寫照,用魚與水的關系來形容哈薩克族人民與民間音樂的關系是一點也不過份的。像《瑪依拉》、《都它爾與瑪利亞》、《美麗的姑娘》、《等你到天明》等這樣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中外傳唱,知名度很高。由于它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雖然已經得到一些著名音樂家的青睞,把它作為器樂曲目,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但是可改編的素材很多,空間非常廣泛。如果進一步開發、整理、改編民族音樂,并進行器樂教學實踐,我們相信定會出現更多、更好的器樂精品曲目。
五、總結
綜上所述,鄉土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增進不同民族間的情感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土教材的開發、建設和使用有利于改變國外器樂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從器樂教學中鄉土教材的缺失,反映出如何正確對待我國各個民族音樂的問題,這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也不是什么新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它時時出現在我們的音樂實踐和音樂教學中,其影響是巨大的。如果能使我們的器樂家、音樂教育家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態度來一番變化,能像對待國外音樂那樣平等對待自己的民族音樂,那么,中國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就有了希望!
作者:宋沛趙艷單位: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