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徽音樂藝術的看待美的特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聽覺賦予的審美感覺
1聽覺的重要性
藝術與科學等其他人類實踐活動的區別在于,想要得到藝術享受和審美愉悅就必須由參與者親身去體驗。我們需要直觀地去感受藝術才能夠獲得審美快感,任何間接的經驗都不能使我們對藝術產生真正的美感。所以,我們要與藝術親密地接觸才能感受到藝術魅力之所在。對于音樂藝術來說,“聽”是我們與它最直接的接觸。音樂旋律就是音樂的語言符號,在聽到音樂響起的一剎那,我們的大腦都會自然地做出反應。當然,音樂聲響在我們耳中聽來并不是分解的符號,它通過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和聲和節奏的組合形成一個整體,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一條流暢完整的旋律線條,從而給我們帶來音樂的感受。因此,聽覺對于音樂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將幫助我們在第一時間對音樂旋律有所判斷,進而產生好惡。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通道,在其他藝術門類的審美特征中也許它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對于不可視的音樂藝術來說它就是最重要的。我們通過聽覺來實現對音樂的接觸,離開了聽覺,很難談得上欣賞音樂。所謂音樂外部聽覺,外部是指外界音響對人體聽覺器官的刺激,經過大腦的處理我們會對音樂產生個別屬性的反應。音樂外部聽覺是產生音樂感覺的基礎。例如,聽到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時,我們可能還沒有理解作品其實是表現對大自然的熱愛,著重體現音樂的抒情性時,就會為他在音樂中所描述的潺潺流水聲和鳥鳴聲所感動,從而產生放松愜意的心情。對于音樂藝術來說,無論是想獲得外部聽覺還是形成內心聽覺,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聽”,因此,聽覺無疑是音樂審美中最關鍵的一部分。
2聽覺引發的感知
藝術的審美特征是我們要從事審美活動時才會觸及的范圍。而真正的審美開始,應當是從對藝術作品有所感知算起。音樂也是如此,當聽覺帶給我們音樂感受與認知之后,在我們的聯想與想象展開以后才真正進入到審美實踐中。作為音樂聽知覺來說,雖然要動用大腦去記憶、分析,但這幾乎是一種自動自覺的行為。而對于音樂作品所傳遞出的思想的思考,則是聽覺所引發的藝術感知,它是一種更積極的、更主動的音樂審美心理活動。例如,我們在聽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第四樂章時,會由3/4拍的慢板曲調中感受到那悲涼凄寂的情感,體會到作曲家對人生哀傷、悲嘆和苦惱的情緒,引發我們對生活的思考。我們在聽門德爾松的《芬格爾山洞》序曲時,會由那些由弱漸強、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到大海那翻滾的浪花和洶涌的波濤,并由此想象到大自然的壯麗景色,產生舒適暢快的感覺。音樂藝術是參與藝術,我們要想領略其藝術境界,就必須要審美主體通過聽覺的感知,融入到主觀情感和思想活動里去。因此,我們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就是聽覺所引發的音樂感知。
二、節律賦予的審美知覺
賦予我們審美知覺的主要是音樂中的構成要素。我們必須通過對音高、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階、音區、音色等音樂表現手段的辨別和認識才能夠感受到音樂美的含義。一般情況下,單一要素本身是只具有局部性的音樂特征。而當我們對每一要素進行充分認識,將它們整體把握后,就會得到一種完整的音樂印象和總體知覺。因此,審美知覺是音樂的節奏、韻律等因素賦予我們的。
1構成音響的要素
音樂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往往具有優美的韻律感和動人心弦的獨特旋律。但要知道,這些優美的韻律感和獨特的旋律并不是亂無章法、隨意發聲的,它也不僅僅是簡單聲響的組合,它們的形成一定要通過有組織有規律的創作方法才能實現。音樂音響的構成具有特殊的組織規律,對音樂所包含的各種元素有機地組合和安排會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表現,同時也會直接作用于我們對音樂的感受。
(1)節奏
“節奏”作為單個詞語的解釋是: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界因變化而豐富進化,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簡稱節奏。在音樂中,音樂家或學者對音樂節奏的認識多樣不一。例如,中國古代《國語•鄭語》中談論音樂時有言,“清濁、大小、短長、疾徐”是“文”“,哀樂、剛柔、高下、周旋”是“采”,兩者合之便是“文采”。其中“文采”是指音樂的文采,而音樂的文采是什么呢?《禮記•樂記》中曾有句:“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東漢學者鄭玄注對其的解釋為:“文采,謂節奏合也。”也就是說,“文”其實就是節奏。那么古人認為,節奏就是音樂中音的長短、緩急、強弱。而在《樂記•疏》中卻有如下的論述“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也就是說,這里的“節奏”含義是指音樂的演奏方式,與之前《國語,鄭語》或《樂記》中的含義有著很大的區別。至于現今,我們一般認為音樂節奏就是旋律中音階、音符或者音節的長短和強弱等。節奏在音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為音樂三大要素之首,節奏影響了音樂的整體風格。在我們初次接觸某個音樂作品時,往往節奏所傳遞的信息要多過于其他音響要素。因此,節奏首先會讓我們感受到鮮明的音樂風格。
(2)旋律
旋律的形成離不開音高線這個基本要素。音高線也就是旋律線,它是在旋律的進行過程中音高的運動方向。由低漸高上行的音高方向給人以情緒逐漸明朗、激昂的感覺。如中國彝族歌曲《情深意長》在歌曲的起始就使用了上行級進“:五彩云霞空中飄,天上飛來金絲鳥。紅軍是咱們的親兄弟,長征不怕路途遙……”情緒逐步高漲,整個旋律的進行有著明顯漸強走向;由高漸低的下行音高方向會給人帶來逐漸低落深沉的感受。旋律也會受到節奏的制約,生動的節奏會使旋律更加富于情感。雖然我們在了解旋律的時候往往多注重曲調的表現而忽視節奏,但真正旋律的形成是離不開節奏的支持的。所以,在這里,對于旋律和節奏不應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我們應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當然,作為聽眾,如果深一步了解調式的特點,就會更容易地分辨出音樂的特色,為音樂審美提供良好的審美基礎。
(3)和聲
作為三大音樂構成要素之一的和聲,它在音樂中的作用是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突出。雖然它的地位位于節奏和旋律之后,但由于在17世紀之后主調音樂的不斷發展,和聲的作用也就日趨強大,終于成為影響音樂創作的重要因素。在這里,和聲與旋律的關系就像綠葉與紅花一樣,不同的和聲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和聲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變化的節奏產生不同的效果
節奏對于塑造音樂主題形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變化的節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支曲目也會因為演奏時節奏的不同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并能夠適時地改變主題形象的性格,增長音樂情趣。例如,廣東漢樂箏曲《昭君怨》,描述的是昭君出塞時哀怨與無奈的心情,表現了昭君對故土的思念之意。在樂曲的前半部分,為了突出“哀”的情緒,演奏以緩慢的節奏進行,旋律沒有太多的變化,以重復為主,能夠使人感到昭君深深的傷感;而為了表現“怨”,樂曲在尾部加快了節奏,使得旋律變得跌宕起伏,仿佛訴說出昭君的滿腹幽怨,加強了作品深意。節奏的變化使聽眾體會到了主人公“哀”與“怨”兩種不同的情緒,也使我們的心情能夠隨著音樂激動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鄉之情。這樣看來,節奏在音樂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任何要素都不可取代的,它的變化往往能夠使樂曲反映出不同的情緒。
三、情感賦予的審美想象
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激發人類的情感,也可以凈化人類的心靈,還可以陶冶人類的情操,而這一切音樂功能是通過音樂本身所實現的。在音樂中,我們可以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體味人生的真諦。但這些必須通過音樂中情感的傳達,我們才有可能激發聯想和想象。任何一部毫無情感的音樂都不能呈現出音樂藝術獨特的美,也不能滿足人類在音樂中所希望獲取的精神需要。
1音樂的抒情性
音樂是抒情的,它被人們用來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在音樂中,所有難以言傳的感悟或是無法形容的體味,所有精神理想的寄托或是對未來的希望與渴求都隨著一段段優美的旋律流淌出來。當人類的語言、文字或其他舞蹈、繪畫等藝術都不能展現我們心中的情感時,音樂就成為了情緒和思想的載體,將這一切記錄下來并傳達給他人一起分享。人們對音樂美的體驗和態度實際上都是由音樂所傳達的感情產生的。那么,我們可以說,音樂是抒情的,沒有蘊含情感和情緒的音樂是不能成為高級藝術的,也不可能存在。
2旋律帶來的聯想
音樂的情感是需要感受的,在感受中我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任意地去營造我們心中的世界,去感受音樂的美。在音樂中,能夠導致我們聯想的要素就是旋律。旋律是音樂各種思想和情感傳達的載體,通過它,音樂才能成為實際,我們才能有聲可循,進而才能發揮聯想。每一段不同的旋律都具有豐富的、與眾不同的情感。所以,根據不同的心理體驗,聽眾會進行不同的聯想,引發另一種心理感覺。我們先來看看音樂聯想是怎樣產生的:首先,是聯想產生的步驟。聯想,是我們常會發生的心理過程,它是由于一定的心理影響而引發的。而在聯想之前,我們最先體驗的是“聯覺”這種心理活動,也就是在人體的感官受到刺激時所引起的另一感覺器官的活動。一般在欣賞音樂時,我們最先經歷的是聽覺器官受到聲波的刺激,繼而才會引起非聽覺器官的活動,如視覺體驗或情感體驗等。要想越過第一步聯覺活動而直接進入聯想活動是不可能的。但音樂旋律的語義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只可能保證聯覺活動的一致,而聯想必須要根據個人的經驗產生,因此,在聯覺之后,各人的聯想會大相徑庭。但無論如何,沒有聯覺的發生,聯想是無據可循的。其次,是聯想的介入。當音樂的聲響刺激到了我們情感記憶中的某個對象時,聯想就會隨之產生。跟隨著想象而任意游走,我們腦海中的音樂形象會不斷地豐滿、鮮活起來,逐漸變得清晰明確,甚至超越了音樂本身想訴說的內容。例如,在我們聽到維瓦爾第的《四季》之《春》的第一樂章時,小提琴的主旋律一下就使人想象到了溪水潺潺、鳥兒鳴叫、雷聲隆隆的春日景象。音樂聯想沒有規定和規律,它只與我們個人的審美經驗有關。綜上所述,音樂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富有獨特的審美特征。探討音樂的審美特征,不僅使我們充分認識了音樂藝術的價值,也從中體會到了音樂對于人的意義。
作者:陳大煒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