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視域下文化建設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按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為之奮斗的共同綱領。根據這個奮斗目標,全會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改革與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文化改革、建設、發展的主題思想。因此,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要實現文化科學發展,必須始終把發展作為文化繁榮的第一要義,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文化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文化建設要遵循文化的自身發展規律,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實現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中,文化建設要不斷推進文化觀念、文化內容、文化體制機制、文化傳播手段等各方面的創新。
1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的主體訴求
1.1群眾主體唯物史觀認為
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文化的承載者。人民群眾中間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力,其實踐活動是一切認識的來源,人民群眾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最活躍、最積極、最根本的主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廣大人民群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性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因此,文化建設中要遵循文化屬于人民、服務人民的原則,扎實做好文化發展各項工作,切實體現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以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
1.2人才主體知識分子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
也是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知識分子作為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先進文化思想的傳播者、先進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以其自身特質和知識優勢決定了他們在精神產品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尊重知識、人才、勞動、創造的工作落實到實處,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需要,就要求知識分子密切關注現實,銳意進取,當好新時期先進文化的創建者和傳播者。知識分子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以開放的心態充實自己,通過不斷地學習,自覺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3領導主體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關鍵取決于我們黨,取決于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斗力、領導水平。文化建設要發揮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優越性,黨領導文化建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善于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推動文化的科學發展;二是要提高執政能力,通過科學決策為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三是要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遵循市場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推動文化產業科學、有序發展;四是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和作風建設,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領導文化發展。
2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整體思路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事物在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任意創造、改變和消滅。因此,探討我國當代文化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切入,自覺地利用文化發展“規律”,尋求文化建設的整體思路與方法。從“本質的關系”層面分析,文化的科學發展,在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基礎上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文化內部各方面、各部分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之間的關系”角度分析,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就是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
2.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要協調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的源泉和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的拓展與補充。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在我國的文化生產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缺一不可。
2.2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建設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要正確處理好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等關系。
2.3新時期繼續加強文化創新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其實質就是通過文化創新引領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文化的創新過程,是文化不斷新陳代謝、推陳出新的一個過程。因此,要把加強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及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認識文化創新是一系列文化活動要素的系統創新,即由文化觀念、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體制機制和文化傳播手段創新組成的文化創新體系。
二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文化建設是奪取全面建成
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奮斗目標是“,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里的“二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從縱向上看,它是介于總體小康水平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間的,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形態。從橫向上看,這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在這里,實現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本質要求。因此,加快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成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本質要求。
2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系、血脈之所依。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增強其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但凡任何一個國家,其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政治、經濟的發展,而且要有不斷推進的文化建設與之相適應。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需要先進文化的指引。越具有先進性的民族文化,越能創造出強大的民族凝聚能力和創造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國家發展、民族團結的精神基礎,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社會整合價值。此外,創造力體現為人類獨具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能力,其本質上是人類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出來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能力的增強,必須要以文化的發展為其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3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指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物質力量基礎,還包括文化“軟實力”。綜合國力的增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隨著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政治的進一步融合,其內涵的經濟功能越發突出,文化力已然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當前,各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關鍵時期,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放眼世界,各種文化形態相互激蕩,文化交流形式日趨多樣,各民族文化交融、交鋒日趨活躍。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借助于文化的推動作用,文化領域的角逐已然成為各國意識形態較量和政治斗爭的焦點。許多國家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都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加強文化建設作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大力提升本民族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國家大力開展文化建設,國民素質迅速提高,造就了大批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其以國民素質和人才競爭為核心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紛紛走上了綜合國力競爭的前臺。因此,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誰占據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4文化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人的發展問題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們認為,文化這一理論范疇,其核心是關注人的本體發展,它以人全面發展為出點和歸宿點。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的第七次集體學習上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把文化建設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要求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科學發展觀視野的文化建設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兵 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