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思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是現代中國的一面旗幟。他的一生,他所領導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現代中國的歷史命運。留下的精神遺產是宏富的,它將在我們民族的歷史進程中長期發生作用和影響。在思想的百花園中,創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它體現于關心、思索、研究的各個領域,是貫穿思想體系的主線。歸納、整理、分析和研究的創新思想,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對理論創新必要性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便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國情、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中國革命發展規律和道路卻沒有現成的具體答案。中國革命的實踐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經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國經驗的做法,都有可能導致革命的失敗。作為中國共產黨內最具獨立思考品質的領導人,向當時盛行的教條主義進行了勇敢的挑戰,在中共黨內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并要大膽進行理論創新的原則。在1930年發表的《反對本本主義》中,批評了一些人固守書本和某項決議,以為只要遵守“既定辦法”就無往而不勝的錯誤,指出:這“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完全是一種保守路線。這種保守路線如不根本丟掉,將會給革命造成很大損失,也會害了這些同志自己。”1938年,論述了理論結合實際和理論創新的必要性,他說:“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在中,總結中國革命20多年實踐經驗,清算了黨風中的主要危險教條主義,進一步堅持了這個原則。他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批評一些同志將馬列主義書本上的某些詞句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曾反復講,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些人偏偏忘記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話”。“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結合。”)1960年,又進一步闡發了這個原則。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他寫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書,必須讀,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單靠老東西是不行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新的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論述這個問題,是要闡述干革命進行理論創新的必要性和客觀必然性。它的含義有三:
1.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與各國實踐相結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條,就只能給各國革命帶來危害。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在實踐中進行合乎本國實際的理論創造。
3.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也要發展。革命黨人必須順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創造出指導革命的新理論來。
關于理論創新的論述,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實踐精神。他與其他的共產黨人一道,堅持這個原則,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局面,思想就是理論創新的產物,他本人則通過勤奮的讀書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大膽提出新的科學論斷和理論觀點,成為一個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二、創新思想的主要體現
創新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無論在理論上或在實踐上,都有重要突破,結出了豐碩成果,本文僅就幾個方面試作概述。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方面。始終認為,馬列主義是規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則,但中國革命的具體做法要我們在實踐中創造。和黨的其他領袖一道,以切實的中國國情為依據,提出了一條嶄新的民主革命總路線,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和同盟軍,這不同于俄國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將整個資產階級作為革命的對象。他認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革命應分兩步走,首先完成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進一步推進到社會主義,而不是像俄國革命那樣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瓜分統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國條件下,革命應首先在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展開,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階級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起義取得革命勝利的道路。這些理論,都是馬列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創新,是前人書本上沒有的,也是外國經驗搬不來的。它成功地推進了中國的民主革命,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重大發展,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成功范例。
還率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認為掌握了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將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他否定了必須先機械化而后才能合作化的僵化做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實現了合作化。他還成功地實施了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政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為國際共運史上最為成功的一例,豐富了馬列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轉變論。這一切,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然結果。
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后,對當時全國上下在“學習蘇聯老大哥”口號下簡單照搬照抄蘇聯建設經驗,“一開始就不滿意,心情不舒暢”。他數十次在大會小會上講話,發表文章,提出要以蘇聯經驗為鑒戒,并率先進行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一條同蘇聯有所不同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協調各種經濟關系,在綜合平衡中穩步發展經濟的工業化道路。這是實事求是突破前蘇聯工業化模式束縛的創新產物,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實踐打下了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在1962年的7千人大會上,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教訓說:“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只是照抄蘇聯,特別是重工業方面,幾乎一切都抄蘇聯,自己的創造性很少。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1964年,他在一個關于總結經驗的指示中提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結合中國實際,打破常規,大膽探索創新,在幾十年前已經提出了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科技創新的設想。
在軍事戰略戰術方面。從一個師范生成長為一個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家,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他的過人之處,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總結經驗,更機智靈活,更富有獨創性。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主張從戰爭情況、時間條件、戰爭性質、地域條件、民族戰爭的指導規律的不同著眼,根據自己的特點,靈活應用,大膽創新。他說:“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對于在戰爭中如何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他說:“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的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于新的情況。”他的這一思想,成為他確立靈活機動戰略戰術和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基礎。創造性地確立了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是中國革命戰爭較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提出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戰役、戰斗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后來,在解放戰爭中,又進一步概括為“十大軍事原則”。這些都是對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創造性的貢獻。
向外國學習方面。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國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我們應該向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又說:“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當然不要學。”這就是著名的“洋為中用”的原則。批判吸收外國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人民大眾喜聞樂見而又生動活潑的新文化。同志明確地說:“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繼承和借鑒決不可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1956年8月,在同音樂工作者的一次講話中,還明確而具體地談到科技、醫學、藝術的創新問題。他鼓勵科技工作者用近代外國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來整理中國的科學遺產,做出獨創性的努力,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