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群眾路線背景下高校制度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任何活動都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制度對人們的活動具有約束性、指導性和程序性,通過制度的約束和引導,規范人們的行動實踐。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可以更為深入地踐行群眾路線精神。首先,制度建設是黨開展群眾路線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強制度建設,才能讓群眾路線常態化,有效實現群眾路線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地方高校要貫徹群眾路線,推動大學發展,就需要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體現在學校的制度建設上。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立足地方,依靠人民推動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誠然,我們在大學制度建設過程中,已經建立了一些踐行群眾路線精神的制度,不少制度也是行之有效的。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國際競爭日益加劇,任何組織都在不斷變革和調整,唯有與時俱進、不斷調適自己的組織,才能在變革社會中得以生存、成長。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在以前所未有之勢蓬勃推進。在物質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人們觀念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多元化的社會認識不斷涌現。因此,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深化思想認識,掃清思想障礙,理清大學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在建立健全群眾工作機制的同時,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與完善大學內部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形成“服務群眾,依靠群眾”的長效制度機制,形成地方高校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其次,高等院校的特性決定了大學一直扮演著教育組織和文化組織的雙重角色,作為文化組織,延續、傳播、引領文化是其重要的職責,其辦學思想、規章制度,活動方式都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性,通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對個體的素質、能力、精神進行提升,間接影響到所在地的社會文化氛圍,進而推動社會各領域的進步。地方本科院校扎根地方,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當地社會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院校教職工是當地知識分子的集聚地,大多數來源于所在地區,他們熟悉地方文化風俗,了解地方群眾生活狀態,清楚當地文化建設所存在的問題,能夠發揚先進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潤。在新的形勢下,應當把開展群眾路線活動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相結合,發揮地方院校文化引領的功能,推動和普及先進文化,使地方本科院校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真正扎根于群眾之中。因此,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之際刻不容緩的事情,是地方院校改革發展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加強地方高校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才能使地方高校不斷增強競爭力,從而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調適自身、引領社會發展,完成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
二、堅持以黨的群眾路線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
對地方高校而言,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必須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入手。
(一)堅持黨的領導,確保在群眾路線精神引領下
保持各項工作有明確的方向我國在高校發展過程中一直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種領導體制是一種民主集中制的領導模式,體現了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雙重集合。這種體制也是內涵豐富、完整統一的科學管理體系,充分展示了“黨委領導是核心,校長負責是關鍵、教授治學是基礎、民主管理是保證”。這種管理體制明確了領導和個人的職責,理順了黨委和行政系統的關系,同時也更好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公立高校現代管理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鮮明的制度優越性。只有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堅持在群眾路線精神的引領下,才能保持高校內部各項工作有明確的方向。
(二)營造良好風氣,強化地方高校非正式制度建設
諾斯指出,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人們的行事準則、行為規范以及慣例等。正式制度其實是形塑人們社會選擇的很小一部分,而人們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換中的很多行為是受非正式制度約束的。由此看來,我們經常強調的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不僅需要研究正式制度,也需要深入探討非正式制度,這是促進地方高校深度變革的重要因素。強化地方高校非正式制度建設,首先要讓領導干部做到廉潔務實,一心為公。雖然大學作為一種公益性的非盈利組織,同時也是科層屬性相對較為淡化的組織。盡管地方高校領導干部總體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問題。古語云:上梁不正,下梁易歪。少數地方高校領導干部的問題,會影響學校各個層級,造成學校不良風氣,形成不利于學校和個體發展的亞文化,更會使得地方高校無法承擔其所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思維和方法,把教師和學生看成學校發展的主體,堅持廣開言路,重大決策問計于教師和學生;做到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協調統一,以集體利益為重;以敬業奉獻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塑造干部隊伍的精神世界;堅持艱苦奮斗的傳統,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堅守學術誠信,謹言慎行,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誘惑。
(三)發揚民主作風,完善地方高校內部治理
群眾路線是民主精神和民本思想在新時期的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賴以實現的必要方式,也是踐行以人為本的重要途徑。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大學將教職工利益放在首位,民主管理,依法辦學。因此,群眾路線和高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從傳統來看,我們的文化具有民主精神和民本思想根源,孟子很早就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而有學者指出:“吾國先哲立國要義,以民為主,其立等威,辨上下,亦以為民、而非為帝王一人或少數武人、貴族縱欲肆虐而設。故雖未有民主立憲之制度,而實有民治之精神。”梁漱溟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并不依靠武力維持秩序,中國政府歷來消極使用政治來維持其統治,而是通過較為民主的方式,以施行教化來進行統治。踐行群眾路線,推進地方高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要求地方院校進一步強化質量管理、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在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和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上,要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群眾聲音,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決策,在“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之間取得平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高校未來發展的趨勢就是要“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這種“去行政化”模式并不是一味要求取消大學的行政管理,相反,“去行政化”是要理順行政權力、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明確在學校內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則。在這個原則下,校長在日常管理中行使行政權力,教授行使學術權力參與學校管理,要充分發揮學術權力在大學內部治理中的作用。從當前實踐來看,要在大學內部實現民主治理,凸顯大學治理的民本思想,還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參與管理的問題。雖然教師處于決策邊緣,不管學校還是二級學院,教師一般都不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在踐行群眾路線,施行大學民主管理中,教師是參與大學管理的一個重要主體。從學校層面,應充分發揮學校教代會的功能,學校發展規劃、年度工作報名、經費預算與執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等,應交由學校教代會審議。對二級學院而言,應有效發揮其教師代表大會的作用,重要事項如二級學院的發展定位、重大事項的決定、涉及教師自身利益的表彰和懲罰等,應讓二級學院教代會擁有更多權力。當然,無論是學校還是二級學院,都有必要建立教職工代表意見建議咨詢制度。發揮教職工代表對學校活動和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審議權、監督權、建言權、決策權。二是學生參與問題。主要指學生參與教學質量評價,很多學者都指出,學校辦得好壞,教育質量如何,不能完全是政府和學校領導說了算,而應讓在學校里感覺收獲大不大、生活得充實不充實的學生們成為評價的重要主體。筆者認為學生評價自然有其缺陷性,過于拔高學生評價的重要性也不合適,但把學生作為評價的一個主體來認真對待是有必要的。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過程中,科研本身水平不高,但教學質量也常有滑坡。因為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由成人高校或專科升格而成,在面對全日制本科教學中,需要面對轉型的陣痛,涉及觀念和技能的一系列轉變。踐行群眾路線精神,在民主辦學理念指引下,應當讓對教學最有感受的學生這個主體參與。當然,學生怎樣參與,參與到什么程度,如何規避學生參與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是需要結合現實思考的問題。另外,學生可以適度參與學校管理。在涉及學生重要利益的管理活動,如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涉及學生食宿的后勤管理等問題上。要真正做到學生實質性的參與,需要給學生賦權,適當讓學生分享權力。
三、堅持以黨的群眾路線改善高校外部治理環境
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有學校自身內部結構的改革,也有學校外部環境的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外部環境包括大學與社會、政府和大學之間的關系等。
(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正確方向,搭建地方高校良好的外部環境
學校和外部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概括為,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大學與大學的關系。構建地方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必須尊重高等教育普遍共識,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所決定的,是我國高等院校現代大學制度與西方高等院校現代大學制度的最重要的區別點。同時也要認識到,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將影響高校的發展,所以,地方院校要結合當地經濟的發展和需求開展辦學,搭建地方和學校的良好通道,為學校謀求最大利益的發展。由于地方院校發展歷史的相似性,地方院校之間也可以加強交流和聯系,開展多渠道的溝通交流方式,在辦學和發展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交流和發展平臺,不斷地整合高校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進一步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更好地服務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進一步理順高校與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要明確政府職責,對不同類型的大學實行分類管理,建立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既有統一性也有多樣性的現代大學制度。原則性和統一性規范著大學的發展,表明了在社會主義辦學的指引下,堅持黨的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靈活性和多樣性賦予大學更多的自主權,讓院校根據自身定位,自主調試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自主決定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要提升大學的社會服務能力。地方大學與地方經濟聯系緊密,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和知識創新的搖籃,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決定》指明了地方高校管理發展的方向,也進一步說明了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建設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必將成為地方高校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
作者:郭平 張佳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