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社會化發展軌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兩個“社會化”發展的軌跡
(一)在提高生產社會化方面生產社會化主要表現為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類的發展能力。
1.分工協作的演進生產中專業化分工越細化,出成果的協作面也就越廣,也就是不斷提高了生產的社會化程度。
(1)產業分工不斷加深
在一產、二產、三產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行業。如服務業中,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提出生產性服務業概念。制造業由產品分工向產品內分工發展。在產品分工時代,工廠一般采取全能生產方式。如福特汽車公司在1930年初還是一頭進原料,一頭出汽車;甚至在原料供應上也是盡量自己干,如自己生產鋼材,自己養羊,生產汽車上用的毛料。以后實行專業化生產,而且專業化生產的范圍不斷擴大到輔助生產、毛坯生產、零部件生產、一些工序、一些職能等領域,企業的經營范圍集中于自己最擅長的核心業務,并從而產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概念。
(2)專業化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有利于創新
于是專業化分工又從一國范圍走向全球范圍。例如,1963年美國實行“生產分享項目”(productionsharingscheme),鼓勵缺乏比較優勢的加工環節轉移到海外。20世紀60年代末其他發達國家大都實行了類似政策,從而推動很多制造業產品組裝等工序發生國際轉移。現在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已離不開與全球產業分工的發展,如用“雁行模式”描述20世紀下半葉東亞經濟依次騰飛的景象。
(3)企業由在市場中單打獨斗
向地區集聚化,企業之間聯盟化、網絡化等方向發展,并且也是突破一國范圍,在全球進行。
(4)經濟的發展
由主要依靠市場調節,向市場調節、政府調節并重方向發展;由一國國內調節,向本國調節和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等調節方向發展。
(5)科技的發展
這在提高第二產業生產社會化程度方面最為明顯。但在第一、第三產業方面也越來越明顯。以信息化在第一產業中的作用為例,如:海洋作業中的臺風預警;農地作業中對田間土壤進行抽樣化驗,輸入電腦,計算出各地塊適宜的施肥量和播種量,然后裝有與電腦系統相連的全球衛星系統的拖拉機和播種機自動識別不同地塊并自動控制施肥量和播種量。同時,科技創新本身也日益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為輔助的協同的方式進行。
2.可持續發展
(1)關注人的衛生安全
如美國國會于1906年通過《純凈食品與藥品法》,對食品和藥品在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制定了嚴格的要求。
(2)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核心內容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保護環境,把生產社會化的內容擴大到善待自然和代際兼顧。其發展過程是:1972年,有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的民間學術組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首次向世界發出警告:“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極限有朝一日將在今后一百年中發生。”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制訂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The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文件中首次提出可出續發展概念。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G.H.Brundland)夫人為主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DC),經過四年的工作,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CommonFuture)的研究報告,首先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基本理論,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響應。WCED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定義為:“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狹義的定義為:“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側重點有所不同的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早期萌芽是1965年5月10日,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宇宙飛船理論”。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圖奈(PearceD.W.&TurnerR.K.)在1990年出版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這一術語;并在20世紀90年代末,日、美、德等國積極實踐。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是指從源頭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再利用”是指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資源化”是指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循環經濟的目標是,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進行人類的經濟活動,并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綠色經濟是英國經濟學家Pierce在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概念是2003年英國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中率先提出,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及使用,并不斷追求綠色GDP。
3.提高人類的發展能力
(1)通信和運輸技術的發展
提高了人際交往的廣度和速度;產品、服務等創新,提高了人類生活水平和人文意境。特別是智能自動化作業水平越來越高產品的發展,大大擴展了人類的活動領域,使人類能夠日益涉獵宇宙、深海、沙漠、極地等過去很少甚至從未活動過的高真空、微重力、高壓、高寒、高溫等領域。如2011年11月發射成功的耗資25億美元、采用核動力驅動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準備2014年接替1990年送入太空的哈勃望遠鏡的、耗資45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
(2)制造技術沿著手工操作、機械化、數控化、智能化軌跡發展
一方面使生產活動能夠日益實現高速度、高精度、高一致性,另一方面又使人類能夠在高真空、高清潔度、高溫、深冷、高危險性條件下進行作業。制造技術既是人類改造自然,也是保護環境、實現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手段。自動化制造技術的發展,不但使人類從單調、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使體力勞動腦力化,基本消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進一步縮短勞動時間,為實現人的多方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二)突破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向社會化方向發展方面生產資料占有向社會化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資本社會化和利潤分配社會化上的發展。
1.資本社會化的發展
(1)最主要的是股份制的發展
股份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它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現在一些著名大公司的股東數量,常以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計,如成立于1885年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21世紀初拆分之前有300多萬股東,90%以上股東是一般老百姓;一些著名的家族企業,家族占有的股票的比例也在不斷減少,以現在家族企業色彩仍比較濃厚的少數企業之一福特汽車公司為例,福特家族占有的股票比例也已降到50%以下。到20世紀末,美國已有一半家庭擁有股票;而養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險公司、慈善團體等社會化的機構投資者則擁有40%以上股票。
(2)資本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離
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資本家不能再憑個人的習慣、經驗和主觀判斷來經營管理企業,而需要從企業內部或市場選拔通曉業務的有才能的人管理企業,從而產生對法人財產擁有經營權和管理權的經理階層。1941年提出“經理革命”一詞,就是用來描述兩權分離的公司中經理獲得越來越大控制權的現象。并且從1950年開始,隨著管理層股權薪酬制度等的發展,他們也開始獲得企業的所有權,而且份額越來越大。
(3)職工持股
20世紀70年達資本主義國家許多企業推行職工持股計劃。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的股份,包括企業管理層的股權薪酬制度。還出現了職工股份所有制。職工股份所有制又有兩種形式,一是職工買下企業部分股票,這與對外發行股票沒有什么區別;二是職工買下本企業的全部股票,使私人企業變成一種具有合作社性質的企業。美國國會從1974年開始還通過了一系列法案,鼓勵推行職工股份所有制。
(4)1932年提出公司治理理論,并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股東會、董事會、經理之間的權力,特別是設立和公司沒有任何股權關系的獨立董事,以防止其中任何一方,特別是大股東,牟取和強化自己的控制權和利益訴求。
(5)企業進行生產所需資本的多樣化
生產資料是一種物質資本。而現代企業進行生產活動,不能僅有物質資本,還需要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等。后四種資本都具有社會化性質。例如,擁有知識資本的員工,在生產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他們不但能夠有穩定的高額的薪資待遇,而且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決策參與權。企業融資渠道:留存收益、金融機構貸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等也標志著資本走向社會化。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美國研究開發公司成立而出現的風險投資,即以股權方式參與企業的投資,同時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在企業發展成熟后,通過退出轉讓企業的股權,繼而進行新一輪投資運作。這使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等幾個方面協力結合下,得以建立和發展起來,其中特別對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并進而對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形成產業的創業過程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1)企業經營的目標由唯一為股東實現利潤
發展為1963年提出、1984年以后得到完善發展的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與此相聯系地考慮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政府部門、本地居民、當地社區、媒體以及后代人、自然環境、非人類物種等。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對股東、員工、消費者、政府、社區、資源環境、公益和慈善事業等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首次提出是在1924年。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企業界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1997年,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聯合推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2002年,聯合國正式了《聯合國全球協約》。至此,企業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已成為廣泛共識。2010年11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了為組織社會責任活動提供相關指南的一項國際標準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供各國自愿采用。
(2)通過三次分配優化社會收入分配
第一次分配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分配,社會財富以薪酬、利潤和利息形式分配給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但是企業的薪酬現在也在社會化。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機構高管薪酬成為投資者和監管部門關注焦點問題之一。2010年7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要求披露所有員工總薪酬的中位數與首席執行官的年度總薪酬之比,對上市公司基于錯誤財務信息發放的高管薪酬,美國證監會擁有追索權等。第二次分配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則”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進行再分配。例如,目前美國聯邦政府80%的稅收來自個人所得稅、薪酬稅等直接稅,并實行超額累進制。第三次分配由非政府組織,主要是慈善組織或公益基金會、富翁們將其財富依據“道德原則”通過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活動回報社會。
(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1883年,德國首相俾斯麥頒布《疾病保險法》,而后又在1884年和1889年相繼出臺了《工作保險法》、《養老、殘疾和殘廢保險法》。英國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的《濟貧法》;1908年頒布《養老金法》,開始實行由稅收資助不付保險費的最低養老保險金;1941年成立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部際協調委員會,1942年該委員會向丘吉爾政府遞交了首次使用“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即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在該報告的基礎上,英國進行了一系列立法,構建福利國家制度體系。1948年,英國工黨政府宣布建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紛紛實施普遍的福利政策,推行覆蓋全民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當然它們的模式也是各有特色。
(4)把居住權作為公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的國家甚至明確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權利寫入本國的憲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主張自由競爭、市場調節,但在住宅建設上普遍實行政府干預,實行財政資助,確保整體上住房供需的平衡。基本原則是由政府承擔住房市場價格與居民支付能力之間的差距,解決部分居民對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房價收入比(每戶居民的家庭購房總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在1.8~5.5倍之間。現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社會的貧富結構已基本形成橄欖型,即富人和窮人占少數,中產階級占多數。這些中產階級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持有股票等資產。如美國居民的金融資產中,股票、基金和投資于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合在一起,達到了近70%的比例。2010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反映社會財富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數,除美國超過0.4的警戒線(0.408)外,一般都在0.2~0.4的合理范圍之內,如日本為0.249,德國0.283,法國0.327,英國0.36。
二、結束語
推進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上面只是就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兩個“社會化”方面來說。盡管資本主義兩個“社會化”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否就可以不再有經濟危機出現,當然也是否定的。因為經濟危機的產生,也同樣有很多因素。就經濟危機本身來說,就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馬克思主義認為有平均約為十年的因固定資產大規模更新引起的危機周期;西方經濟學家則有所謂長度為三年左右的主要因企業庫存波動引起的基欽短周期、十年左右的主要因投資波動引起的朱格拉中周期、五十年左右的主要由科技因素引起的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等。就避免和解決經濟危機的途徑來說,有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而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綜合運用這兩種調節手段上盡管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仍然沒有解決兩者都會出現失靈的問題。究其原因,除兩個“社會化”反映的政治制度外,還有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問題,特別是人類的知識水平還沒有從“必然王國”進入到“自由王國”,還沒有完全掌握經濟發展的規律,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例如,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一個特點是好事背后產生的問題,并且因而使問題的積累時間較長,以致超過一定臨界點后突然爆發。至于隨著兩個“社會化”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的胎胞里醞釀著的、為資本主義后的社會形態所準備的物質存在條件何時、采取何種形式脫胎而出,還需假以時日。在經濟上相對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后進的社會主義國家。恩格斯說過“:實際的社會主義是在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個方面的正確認識。”因此,跟蹤和研究資本主義兩個“社會化”所取得的成就,包括為解決2008年其所發生的經濟危機所采取的新的對策,都會有所裨益。
作者:王勤謨單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離退休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