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對近年來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文獻進行較為系統地梳理,從認識論角度剖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變化與挑戰;從價值論角度剖析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與作用;從實踐論角度剖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對策,以期為深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提供重要思路。

      [關鍵詞]

      新媒體;高校校園文化;研究

      綜述當前新媒體高校大學生溝通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已經成為他們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對其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影響極大。2016年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可見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運用好新媒體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回溯近年來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文獻,對其進行梳理,從而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提供經驗借鑒和必要啟示。

      一、從認識論角度剖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變化與挑戰

      (一)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展現了一些新變化。尹自強指出,一是多樣性,新媒體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展現了多樣性的特點;二是自主性,高校師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可使用新媒體自主獲得想要的知識和信息;三是動態性,通過新媒體,高校師生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四是互動性,新媒體讓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為信息者。徐穩等人認為,新媒體還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開放性和多元性的新變化,新媒體使得高校校園文化與外部社會文化交流更加緊密,信息便捷的傳播讓高校校園文化更加開放。這一種開放又讓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多元并存的狀態。龐國慶還指出,目前校園文化呈現創新性和時尚性。新媒體讓高校在開展文化活動時有新的載體支撐,促使活動可創新性開展。同時,新媒體促使時尚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使校園文化體現時尚性。

      (二)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諸多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一是校園文化核心價值受到沖擊。新媒體開放性的特征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由集體轉向個人,有形轉向虛擬。大學生政治觸覺敏銳,但判斷力不強,面對新媒體帶來多元的文化和多維的價值視角對其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校園文化核心價值不斷受到沖擊。二是校園文化教育導向功能受到削弱。以往校園文化教育導向功能依賴于校園意見領袖的權威,如今新媒體的多元化、開放性和平等性削弱了這一領袖權威,簡單的榜樣塑造與說教已難以讓學生接受。三是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面臨“失效”。隨著新媒體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與改變,傳統的建設方式已經難以抓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權了,建設者不僅從技術上,而且從觀念上都要進行轉變。四是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和信任危機。虛擬的網絡世界讓大學生容易沉迷其中,疏離了真實社會交往,導致心理問題產生。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容易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

      二、新媒體雖然給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學者們普遍認為機遇要大于挑戰

      (一)豐富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容與載體

      馮莉認為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同時微信、微博、BBS等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多的載體。蔡震宇指出,新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往往圖文并茂,包含音頻視頻等復合形式,內容極為豐富。載體方面,傳統媒體所用的載體一般是使信息單向傳播,新媒體所用的載體更多是具有交互性,信息可雙向傳播,豐富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載體,并拓展其陣地。

      (二)拓展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空間

      在未進入新媒體時代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局限于校園內,空間相對獨立。新媒體時代來臨后,互聯網突破高校校園的空間局限,使不同高校,不同地區的學生實現資源共享。高校師生在校內便可借助新媒體向社會迅速傳播優秀文化成果,身處高校內便可與社會各界迅速聯系起來,加強相互間思想交流,擴大了校園文化覆蓋面。張朱博指出,新媒體環境下使得傳播層級消除,讓知識權威、學術權威、行政權威等各方面權威受到削弱。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大學生價值選擇更加多元化,思想活動空間不斷得到拓展。

      (三)繁榮了高校亞文化

      新媒體的多樣化、互動性等特征,使得師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常常面臨不同思維的碰撞和整合,進一步地促使校園文化多元發展。校園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為網絡文化、課桌文化、宿舍文化等大學亞文化提供了主要陣地和虛擬平臺。各類大學亞文化在虛擬平臺上彼此交流,使得師生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整合資源、凝聚人心,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從實踐論角度剖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對策

      如何充分把握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將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很好結合起來,是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即使處于新媒體時代,也不能忽視傳統媒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積極加強新媒體的運用能力,而且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弘揚主旋律的優勢。二者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形成新舊媒體良性競爭關系。馬麗慧認為,可在內容、途徑和管理三個方面考慮新舊媒體的融合。內容融合方面,用傳統新媒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彌補新媒體的海量性和繁雜性,社會主流文化宣傳同時考慮到校園自身特點,既貼近社會又貼近學生;途徑融合方面,將校園廣播、宣傳欄與手機、電腦結合,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實現實時宣傳,同時加強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生的在線互動;管理方面,加強對傳統媒體專業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培養,加強培訓。

      (二)加強校園新媒體隊伍建設

      徐穩等人認為新媒體隊伍建設是貫徹高校校園文化精神的重要依托,要使其善于利用新媒體開展工作。馬麗慧強調高素質的新媒體團隊不僅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而且有較好的使用新媒體的能力,能夠深入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可寫出符合大學生思想文化的新媒體內容。陳義紅指出,一方面要組建一支高水平的網絡監管隊伍,由校黨委領導,宣傳部、網絡中心,學工部、學生代表等一起組成,監管新媒體動態;一方面組建“網絡環?!敝驹戈犖?,發動在校大學生一起共同努力。崔越認為要讓優秀的專家學者組建成一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隊伍,針對時事熱點寫評論,引導大學生。

      (三)打造主導性校園新媒體平臺

      高校作為社會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在新媒體開發和應用方面應當走在社會的前列,因此要加大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為高校師生運用新媒體提供有利條件。馬麗慧提出了四個具體的做法:一是創建校園微信公眾平臺,該平臺設校園資訊、學生咨詢、教學管理三大板塊,含括校園的學習與生活。每天推送符合主流文化意識的信息。二是開設主題官方微博,學生遇到問題可在微博平臺向校方提出,校方也可在該平臺進行反饋,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樹立良好校園風氣,培養文明討論氛圍。三是創辦手機電子報,針對大學生關注的校園動態,時事熱點,通過電子報快速傳遞給他們,主動占領校園文化宣傳的陣地。四是創建數字移動圖書館,圖書館是校園精神文化資源的主要來源,移動圖書館使大學生更加隨時隨地快速閱讀查詢資料。

      (四)強化對新媒體的管理手段

      要讓校園新媒體得到健康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基礎就是要有是合理的校園新媒體制度,尤其是要建立關于移動App、社交軟件、校園論壇等新媒體的管理制度。制度建立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的控制,對校園輿論進行引導,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提升學生是非辨別能力。對于具體做法,陳義紅認為利用新媒體技術把控校園信息的傳播,過濾與凈化網絡信息,切實落實校園網絡實名制。此外建立配套的校園新媒體管理制度,包括校園信息審批制度,校園網絡管理等,對不良信息進行審查。

      四、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多位學者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是比較系統和深刻的,但筆者認為依然有提升的空間,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關系的理論研究較為薄弱,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缺乏系統分析,尚未能夠形成完善的理論成果和科學的理論體系;第二,目前研究更多的是側重于從高校校園文化的維度分析,很大程度上僅僅是把新媒體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載體,還不能充分體現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有價值;第三,新媒體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要遵循何種原則,二者結合的實現路徑有哪些,探索還不夠全面,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為了進一步深化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筆者認為在往后的研究中,要加大對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關系的理論研究,加強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用價值研究,探尋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結合的有效途徑與實踐做法。

      參考文獻:

      [1]尹自強.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15(8).

      [2]徐穩,楊素群.論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

      [3]龐國慶.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4]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5]崔敏,黃育榮.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河池學院學報,2013(2).

      [6]樊斌,唐勇.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職教論壇,2015(11).

      [7]黃堅平.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8]馮莉,田園.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9]蔡震宇.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助推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15(11).

      [10]曹玉潔,李勇杰.新媒體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4(23).

      [11]馬麗慧.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6.

      [12]陳義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13]崔越.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

      作者:吳泳成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經管學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www.91亚洲|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