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好三農重要途徑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戰略決策。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措施;是有關部門落實黨中央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重要作用日益明顯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是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要求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的。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的經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可以把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帶給農民。從經濟學高度講,農業產業化發源于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是競爭。平等的經營主體進入市場,合適的經營規模是其參與競爭的基礎條件,是對農民家庭承包經營提出的新課題,是對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出的新要求。農業產業化在農村家庭承包的基礎上,作為對農村經營體制的變革創新,順應市場規律,運用市場機制的力量,用新的經營體制,引導農民重新組織化,用新的運行機制,把小農戶與大市場相連接,用新的利益分配方式,使不同的市場主體得以發育發展,對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推進農業產業化,體現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發展,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特點
1、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來促進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在2002年底,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工作思路上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著眼點和根本途徑。
2、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其對農民進入市場的帶動力。2002年底,農業部等九部門共同認定了235家第二批農業產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加上第一批龍頭企業監測合格的137家,使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372家。至此,一個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干,數萬個小型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航母群已現雛形。2002年初和2003年初中央印發的文件都進一步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各地也整合各部門的扶持力量,提供各方面的服務,重點解決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問題。
3、將如何通過市場手段來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問題提到了產業化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如江蘇、上海等地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等有效途徑,積極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有效地激活了龍頭企業的資本市場,還創新了農業經營理念,為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將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生產與產前、產后各關聯環節納入到統一的經營體內,減少了環節之間的交易費用,降低了單純經營農業所面臨的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還加速了農業與工商業平均利潤的形成。
4、中介組織應運而生,龍頭企業與農戶間建立起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新修訂的《農業法》,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涉農行業協會問題作了明確。各地為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當作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以增強帶動農戶的能力。山東、廣東等地大力推廣養殖業規模經營,不少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改造了“企業加農戶”的傳統模式,發展了適度規模經營;上海、北京、海南等地通過發展專業行業協會,解決了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問題;浙江、江蘇等地通過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了訂單農業,拓展了農業的發展空間。
5、龍頭組織的帶動力顯著提高。據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統計,2002年,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增加到9.4萬個,各類龍頭組織帶動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30.5%,戶均增收1000元。
可以預見,農業產業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即龍頭組織與農戶緊密關系階段。這一階段的必然趨勢是:隨著中介組織的發展,龍頭組織將與農戶建立真正的聯合合作關系和合理的交易秩序,通過更新利益觀念和完善制度,規范“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確保農業產業化的規模效益、加工增值、加工和銷售利益在龍頭組織和農戶之間的公平合理分配。合理的尺度是平均利潤率,即農戶、農業產業化各種經營組織、銷售組織的等量投入都能獲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平均利潤。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作用和意義
1.推進農業產業化,能夠不斷創新農民進入市場的產業組織形式。產業組織是配置資源、進行生產的核心,有效率的產業組織才能推動有效率的生產。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產業組織的形式也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演進與變化,從根本上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格局的需要,但這種變化沒有觸及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卻大大拓展了農場主進入市場的渠道,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工業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也說明,由小作坊生產向現代大工廠的轉變,社會化大生產與三次科技革命的有效對接,都揭示出組織創新的深刻內涵。十多年各地的實踐也證明,農業產業化能夠不斷探索出許多好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包括公司加農戶、公司加中介組織加農戶、農戶入股龍頭企業等等。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將生產、加工、銷售連接起來,還能夠補充、豐富和完善雙層經營體制,能夠在市場經濟中形成豐富多樣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推進農業產業化,能夠不斷創新農民進入市場的社會化服務形式。在西方農業發達國家,農民進入市場都是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支撐的。我國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化服務薄弱,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領域。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演進,農村服務體制出現了新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發展,特別是大批專業產與專業大戶的出現,越來越不滿足單一生產環節的服務,要求把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二是社會化服務分工的日益細化,要求突破社露區的狹窄范圍,提供社會化服務,而目前按行政區域所能提供的信息、技術、物資,加工、銷售等服務明顯不適應。三是原有的許多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異化”(即職能行政化),經濟實力脆弱,無法履行向農戶提供生產要素市場及農產品市場的服務職能。四是一些既有的服務組織缺乏競爭性,其行為有扭曲市場機制作用的一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能夠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創作社會化服務機構,通過上聯科研、教學機構,下聯千家萬戶,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服務,有效地縮短了技術傳播、信息流轉的周期;能夠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突破社區和行政區域的局限、豐富為農戶服務的內容,擴大服務的領域能夠把隸屬不同利益主體的社會服務機構有效地聯結在一起,實現農村服務資源的優化整合。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完善和創新農民進入市場的社會化服務形式。
3、推進農業產業化能夠幫助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之間建立合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本質是多元主體在經濟利益的聯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和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兩個主體,既有共同的發展需求,也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農產品市場呈現為買方市場,市場波動加劇,約束機制不夠健全時,農戶或經營組織為了規避風險或獲取更高利潤,容易出現違約現象。對經營組織來說,履行訂單與合約增加了自身經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降低了經營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對農戶來說,存在著與龍頭企業的談判地位、信息獲得的不對稱問題。因此,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維系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經營組織和農戶盡管可以因地制宜的選擇不同的利益聯結方式,但發展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