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發展職業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高農民素質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的過程。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全面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而提高農民素質的根本,則是要培養學習型農民,讓農民自身樹立市場觀念、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職業教育一定要先行。
農民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成果,進行規模經營、產業化生產,創建科技型農業,才能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民整體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的差距
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主要障礙。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受過職業技術和技能培訓。在北方有的農村,“3個月種田,3個月過年,3個月耍錢,3個月游閑”。農村有些地方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嚴重。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
新農村建設提倡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就這一標準來說,現階段我國農民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很多農民只能從事簡單的傳統農業耕作或只有傳統農業的經驗和技能,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對市場經濟還停留在粗淺、模糊的認識水平上,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質準備。二是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違法事件時有發生,更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三是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觀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極思想和陳規陋習沉渣泛起,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導致農民素質較低的原因
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低,究其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國家對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建國以后,國家的教育經費有一部分被投入到高等教育當中,而用于義務教育經費的大部分被用來發展城鎮的義務教育,真正需要這筆資金的農村學校的所得卻較少,更不用提農村職業教育了。
農村的現狀使農民無法支付子女的高額學費。從上世紀80年代年到目前為止,農產品的價格漲了7-8倍。而農民教育支出卻漲了70-80倍。農業人員的收入不僅微薄而且社會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沒有。同時,社會普遍對農村勞動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見,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即使是農村出來的高校畢業生,也不愿意回到農村。
居住地偏僻導致聯系受限信息接受難。9億農民居住在我國90%以上的廣闊地面上,其中的絕大部分都不在鄉鎮、集市上。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信息傳遞媒介稀少。農民的活動范圍有限,造成其商品交換、社會交往、信息互通等行為顯現出封閉性、局限性、盲目性。
農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觀念陳舊,主觀上不求進取;小富即安、故土難離和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農民的思想。有的家長還讓沒有完成初中學業的子女輟學;有的是鄰里互相影響,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干、敢試的勇氣和信心。[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思路
當前我國農村的職業教育基礎薄弱。統計顯示,我國2億多3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這樣的職業教育狀況,難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提高認識水平,狠抓職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把抓好新時期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真正認識到抓好職業教育對于盡快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順利實現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并統一思想,真抓實干,干出成效。
建立和完善各級農村教育體系,調整優化縣鄉村教育結構。根據農村教育的區域性、分散性和輻射性特點,協同各省(區、市)高等院校,依托現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建立省、地農村教育綜合培訓中心作為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省、地農村教育培訓基地示范、輻射和帶動縣、鄉、村的職業教育中心和城鄉文化技術學校健康、持續發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農村教育體系。
拓寬籌資渠道,保證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要鼓勵和依靠社會力量積極創辦職業教育。應出臺相關政策,動員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要在《職業教育法》和《社會力量辦學促進法》的基礎上,給民辦職業學校以政策上的優惠;對企業資助職業教育的經費,或者是委托職業學校培養員工的費用,可允許企業計入生產成本,用以鼓勵企業投資職業教育;以產業結構調整拉動職業教育,以職業教育的擴大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
圍繞農民成才,創新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要根據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堅持以農民成才、就業為主導,力爭做到教學與崗位之間“零距離”。二者既要“對口”,更要“接口”,提高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方便學生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城鄉分段和職前職后分段完成學業。要調整專業設置,滿足社會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需求。根據本地經濟特點或勞動力輸入地的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農村教育提供出路。積極發展農村高中和面向農村的高職教育,從城鄉一體化、全面發展教育、高等教育面向農村實現區域化,為農村教育提供出路這一角度看,有其深遠的戰略意義。現有的高職學院、中等專業學校、縣職教中心都有條件發展高職教育和社區教育。
確立“大職教”觀念,實施“大職教”戰略。新時期的農村職業教育,應擔負起培養三支隊伍的重任:即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者隊伍,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及經營管理等實用人才隊伍和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對他們不只培養技能、傳授知識,還要修養道德、提高覺悟。因此,搞好職業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如果不把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題,既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將是一個不全面、不完善的新農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素質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當前農民素質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的差距,分析了導致農民素質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新時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馬戎,龍山.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建平.農村初中輟學率緣何攀升[N].中國教育報,19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