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物流管理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從職業能力與實踐教學的關系著手,基于職業能力的培養闡述如何進行物流實訓課程的教學改革,針對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中實訓課程、實訓基地、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提出從課程改革與建設、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等方面對實訓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
[關鍵詞]
物流管理;教學改革;職業能力
高職教育學生完成高中教育后進行的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高職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在于,職業教育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1職業能力與實踐教學
職業性、技能性和實踐性是職業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本質。實訓教學是職業教育辦學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上一線工作的重要方法,它屬于應用性實踐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訓練。實踐教學,對于高職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實際工作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對于未來該領域具體工作的各項操作技能可以很好的把握,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動手能力,造就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
2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剖析
2.1物流實訓課程針對性差,實訓教材缺乏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中,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要充分考慮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但是,目前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訓課程開展差強人意,針對性比較差,實訓教材基本沒有。許多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的建設沒有考慮未來企業的工作實際,只是以理論課程教學為依據,也沒有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院校開設什么課程,就建設什么樣的實訓基地,完全是本末倒置,而且,有些院校物流專業的實訓室只是一個擺設,根本就沒有用于實際教學,只是為了應對上級部門的一些要求和檢查。物流管理專業的實際操作性比較強,實訓項目很多,實訓教材的統一就成了一大難題。實訓教材的缺乏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從“校門”到“校門”,在編著教材的時候力不從心,編著的教材實訓性比較差,沒有企業的實踐經驗,編著實訓教材只能是閉門造車,和企業實際不相符。
2.2實訓教學以校內為主,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的物流實訓課程都是以模擬軟件、角色扮演、視頻觀看的方式進行,這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遠遠不夠的。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時,基本是以校內實訓為主。教學課程內容模塊化,把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負責一個模塊,理論內容完成后,利用軟件進行上級操作,然后再進行實訓設備的實操,如《第三方物流》的實訓項目:第三方物流外包,實訓課程根據情景任務,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分組進行軟件模擬,再輔助一些簡單設備的操作。實訓項目的進行看起來比較順利,但是這樣的實訓方式是學院派,沒有實踐價值,實訓的情景內容都是虛擬的,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沒有實在的幫助。物流專業是一個前沿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只在實訓室是達不到工作上的身臨其境的,應該和企業的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進行輪崗實訓,傳授實際經驗將物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帶入實踐教學中。目前,很多院校實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加強學生的實訓教學,但是校企合作的情況也是不理想的。校企合作應是學校和企業雙贏,但是對于雙方來說,不存在隸屬關系,企業只是想得到廉價或免費的勞動力,而且擔心學生實習過程中引起安全等問題,對于校企合作不是很熱情;對于學校而言,學校為了緩解辦學的資金壓力,減少實訓設備的投入,比較積極地與物流企業合作,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愿。因為沒有很好的機制來約束雙方,所謂的校企合作成了一紙空文。
2.3有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少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尤其是“雙師型”教師更是實踐教學的中堅力量,但是物流管理是一個新興行業,師資力量不是很雄厚,而且以青年教師為主,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沒有專業實踐的經歷,加上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都很飽和,甚至有高職院校兩個老師撐起整個物流管理專業,物流管理專業所有的工作都是兩個人全部負責,工作中不可能抽出時間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難以承擔實習指導。有些院校通過引進企業實訓指導老師的方式彌補自身實踐教學的不足,但是這些企業的師傅缺乏教學技巧,他們自己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循序漸進的講解,學生的實踐學習就成了隔靴搔癢,拜了師學不到藝。有些院校每年選派部分教師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但是企業基于企業核心技術保密的考慮,指導的不到位,到企業參加實踐的教師接觸不到最新技術,學的只是皮毛。
3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3.1加強課程改革與建設
教材方面,把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和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如《倉儲作業管理》、《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按照企業實際,把工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理順,重新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編排,基于工作崗位進行開發相應的實訓模塊,組織專家編寫實訓大綱和內容,開發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優質教材。教學內容方面,校內校外實訓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時,為了適應國際物流的要求,還要學生加強英語和計算機的能力培養,如,加強《物流管理專業英語》、《物流沙盤運營》、《國際貿易》等實訓課程,使其具備專業的業務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也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3.2加強校際合作,建立共享型實訓中心
物流專業的實訓項目很多,設備投入投資巨大,而高職院校經費普遍不是很充足,在實訓設備的投入上力不從心,設備采購多年仍然舍不得丟棄。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物流行業獲得了大跨度的發展,實訓設備遠遠落后于物流實際。為了資源充分利用,各相鄰的院校之間可以考慮校際合作,建立共享型實訓基地。院校自己單打獨斗是難以成滿足教學需求的,院校之間校際共建實訓中心,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把各自的資源統籌運用好,做到優勢互補。在實訓中心運營過程中,把各院校的課程排開,這樣有利于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指導教師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學習提高,形成良性循環。學會“利用”兄弟院校優勢的軟硬資源,改善實訓教學質量,搞活辦學機制,更好地完成學生各項技能的培養。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更要深入物流企業參與企業調研和企業實踐。教師到物流企業去實地調研,頂崗學習,能夠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術,使其教學內容與物流行業發展保持一致,教師到物流企業中工作為企業提供培訓、技術咨詢服務,還可以與企業共同開展課題研究進行互惠互利。
3.3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實現校企雙贏
實訓方式上,有關《第三方物流》的實訓課程,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把第三方物流的實訓放在企業中進行,讓學生體驗各種供應商、采購員、倉管員、揀貨員、配送員等各崗位,可以把超市、配送環節、倉儲環節放在校內實訓基地。學生既是學校的成員也是企業的員工,企業和學校進行訂單式培養,這樣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都獲益,實現教、學、做融為一體。建立校企合作的評價機制,制定評價標準。校企合作需要機制的約束,校企雙方要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約束雙方的權利和責任,企業與學校相互深度滲透,每過一個階段,對校企合作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對于不相適應校企合作的情況進行修正,對于好的地方進一步鞏固,把校企合作的機制推向更一層次。
3.4多途徑培養“雙師型”教師
校企合作協議中,可以體現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方面的內容,企業選出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技師、管理人員或能工巧匠,學校派出實力強的老師深入企業,進行實地體驗,企業資深專家經過教學業務培訓后可以擔任兼職實訓教師,教師經過歷練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對于師資力量的充實是大有裨益的。對現有物流管理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專任教師,安排專業課教師深入到企業和科研單位,了解物流業的發展動態和前沿技術,將其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選派教師參加各種物流專業的課程培訓,提高教師設計課程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聘請物流企業的專家及技術人員利用假期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直接把教師送到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進行培訓,直接跟蹤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職業教育發展。建立激勵機制,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要把物流管理“雙師型”師資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起“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物流管理教師業務考核重要指標并與升級、晉職等結合起來,建立起適應高職教育特點,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審標準和辦法,加速“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欽方.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物流實訓課程教改探索[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106-109.
[2]周葉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的對策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42-43.
[3]邱開金.產教如何才能水乳交融[N].中國教育報,2014-03-03.
[4]郭昕.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國際物流課程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4):194-195.
[5]楊帆.職業能力視角下的職業院校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3.
作者:彭寶玲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