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引言
一直以來財政支農政策都是中國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國財政支農資金在管理及使用上始終存在著一些問題,要想將財政支農政策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需要對財政資金管理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及時加以解決。
1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現狀
1.1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不斷穩步加大
2004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對于農業中央一號文件,對于農業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占據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也明顯上升,根據數據統計2007年到2012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共計是51374.9億元,其中2012年達到12286.6億元,從比重上可以分析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占據國家財政支出總額比重一直都在穩步提升。
1.2管理模式方面齊抓共同管理模式模式
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強化監督工作,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制度,有關部門組織和監督工程招標工作,實行相應管理職能,加強項目建設跟蹤檢查工作:同時,執行財務匯集制度工作,最終形成齊抓共同管理模式,對于財政、監察和審計等部門進行監督檢查,開展支農績效評價和資金使用分析,提高對于財政支農項目建設質量管理。
2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針對農業投入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國家會逐年提高對農業投入的水平,同時每年財政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會比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高。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農業方面投入嚴重不足,遠遠達不到增長幅度,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加上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比較緩慢,收支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在事業費上的比重較大,而在農業生產與發展、發展農業科技以及改善農村環境等方面的比重相對較小。目前很多國家針對農業實行了多予少取或者只予不取的財稅政策。
2.2財政支農方式缺乏靈活性
將農業補貼過多的用在流通環節是財政支農方式不佳一種突出表現,我國在1996—2006年之間,每年在糧、棉、油等流通環節的補貼超過300億元,在農業支持總量中約占30%,在國家政策性補貼支出中約占70%,但是這樣巨額的補貼大部分用在了流通環節上,這樣的政策很難達到惠農的目的。這種政策工具在發達國家中實施的目的在于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使用財政支農政策工具。
2.3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欠缺合理性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財政支農在生產經營性項目和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所占比重較大,在公益性建設和基礎性設施上的投入較少。從中國每年的財政決算數字上來看,近年來隨著支農資金數額的逐年上升,在非生產性農林水事業上的支出在逐年上升,在生產性上支出在逐年下降。非生產性事業中人員機構費用在快速上升,業務費用的增長逐漸放緩,農業事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著資金短缺的矛盾。
2.4中央與地方財政之間界定不清
目前中央和地方在財政界定上并不清晰,存在著投資越位以及缺位等現象,其中,越位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官員并沒有專心為人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他們始終在干預一些市場的事情;缺位主要是這些地方官員承擔了原本應該有中央承擔的事權,例如環境保護、公共衛生以及行政管理等大額支出。基層政府不僅承擔了過多的事權,同時還沒有得到相應的財權支持,因此財政收入能力非常差。因為我國并沒有形成徹底的分稅制,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不能得到理順,這樣一來基層政權中事權和財權是完全不能對應的,這種情況下鄉鎮財政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2.5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差
目前中國財政支農在管理上始終比較分散,多頭管理問題比較普遍。目前由中央部門直接分配和管理支農資金,同時農業部、財政部、林業局等部委又分別設有管理與分配農業資金的機構,這樣一來資金分配管理機構就變得縱橫交錯,各部門對資金使用的規定也存在一定差異,加上缺乏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直接導致了各部門職責不清等問題的出現,很容易會出現資金管理過程長、流速慢等問題,增加了資金管理成本,財政支農效用很難發揮出來。
3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加強國家財政支農力度
雖然近年來國家財政在三農問題上都增加了力度,但是農業發展需要始終不能得到滿足,為了盡快擺脫目前的困境,國家還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加大支持力度,對投入的穩定性進行保證,同時將WTO《農業協議》中的相關政策利用好,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上的投入。
3.2靈活運用多種財政支農政策工具
國際上已經對農業支持政策進行了適當調整,目前已經形成了補貼方式,中間環節的間接補貼得到了減少,同時生產環節補貼增多,將農業補貼和農產品資糧、生態建設等方面直接掛鉤,引導實行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中可以看出,很多補貼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將其引入進來,促進補貼農業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注意多種支農政策工具的多樣化,對其進行靈活使用,不僅要在價格上補貼,同時還要積極利用多宗投資補助手段,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優化農業信貸體系,這樣才能不斷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
3.3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結構
大量實踐研究表明,在多種農業投入中,科技投入的邊際回報率是最高的,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和農村教育投資商的回報率也比較好,而在農戶自身的投資邊際回報率是最低的。所以中國應該在有限的財政支農資源條件下,對現有的財政支農結構進行優化,充分結合WTO的相關規則以及公共財政要求,適當考慮加大對農業科技以及農村社會保險上的投入,促進財政支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3.4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
對政府間事權進行明確劃分,保證事權與財權之間是對應的,同時還要對各級政府財權進行合理劃分,保證各級政府合理使用事權。中央的項目不管是投資還是管理都應該由中央政府或者相關部門負責,地方項目應將職責完全下放給地方。
3.5完善管理機制,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
為了與市場要求相適應,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很有必要,針對現有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展開評估,尤其是中央財政應對現有農業財政資金進行合理歸并和分工,將資金力量集中起來,對“三農”發展進行重點支持,避免資金投入分散以及交叉等現象的發生,促進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4結語
雖然近年來過年財政支農支出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財政支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整體上卻出現了下降趨勢,其中,中央財政在糧食、農資以及農機具等方面的補貼也大大增長,但是目前中國財政支農資金始終在管理、政策上存在著一些問題,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財政支農方式缺乏靈活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欠缺合理性等問題比較明顯,因此,應該采取加強國家財政支農力度、對多種財政支農政策工具進行靈活運用、優化財政支農結構等措施,完善財政支農政策,促進資金效率提高。
作者:龐輝 單位:沈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