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簡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問題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一直深受人們的關注。文章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對目前國內外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目前的國內外對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理論基礎研究,相關體制機制改善方面的研究,工程質量問題定量化分析研究,計算在工程質量管理中應用的研究等幾個方面。最后得出如下結論:到目前為止對工程質量的理論研究已經大量存在,但是針對性不強,依然不能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有關體制機制的完善已經改善了目前工程質量管理中的部分問題;將定性的工程問題進行定量化分析,比較針對性地明確了有關質量工程的問題;計算機的已經運用在工程質量管理當中,但是離實現工程質量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差距。最后對我國工程質量管理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工程質量;管理
0引言
近幾年,我們經常在各大媒體上看到一些有關工程質量問題的報道,國家更是加強了對工程質量問題的監管和處理,全民的關注更是把工程質量問題推在了風口浪尖上。工程質量管理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工程質量問題能否解決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鎮化,改善人民基礎生活設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中國夢就必須完善工程質量管理體系,使工程質量得到保障。研究表明質量問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發性,容易引發連鎖反應[1-2]。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學家朱蘭曾經預言:“20世紀是生產力的世紀,21世紀將會是質量的世紀”[3]。質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保證工程質量是任何一個企業的職責。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相關體制的不斷完善,工程建設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的工程質量管理水平和世界的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對目前出現的工程質量問題,就應該加以分析,形成系統的理論,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全員參與。1998年我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涵蓋了建筑許可、建筑工程發包與承包、建筑工程監理、建筑安全生產管理、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2011年有對《建筑法》進行了新的修改。然而,早在這之前我國就頒布了大量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條例(試行)》(1983年)、《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工作暫行規定》(1985年)、《建筑工程質量檢驗工作規定》(1985年)、《關于保證工程質量的幾項措施》(1986年)、《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1990年)、《關于提高住宅工程質量的規定》(1992年)、《建筑工程質量管理辦法》(1993年)、《關于建筑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工作的意見》(1995年)等。從法律制度的不斷更新和改進,我們看到了國家對工程質量管理極為重視。
1國內外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對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涉及到理論基礎的研究,完善機制體制的研究,質量管理計算機應用的研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工程質量問題定量化的研究等幾方面。1961,美國Feigenbaum率先提出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理論,即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來指導生產過程,并對“三全”質量控制,強調調動全員積極參與[4]。1978年全面質量管理得到推進和發展,得到深化提高,在建筑行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6年,ISO把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和要求進行了標準化,并在1987年頒布了ISO系列標準。隨后美國質量管理學家戴明確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作程序,即: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等四個階段的周而復始,就是目前我們廣泛應用的“PDCA循環”模型。RosertP.Elhott[5]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應加強對人和質量全過程的控制。李[6]管理指出當前質量控制存在的不足,從4M1E分析,提出加強從橫向與縱向管理兩個方面的質量控制,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潘雄[7],項目質量控制應在項目建設初期的重點,施工階段根據優化設計的功能要求,控制工程質量,施工階段注重施工過程的質量管理,并最終實現投資效率高的目的。施工質量管理主要是在施工階段,因此在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和加強過程質量管理是關鍵。趙[8]介紹了工程質量控制的特點,根據已有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順序,指出應重點注意在每個階段,最終形成一個全面的質量控制體系,對項目的質量進行管理。建立工程質量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機制,建設部住宅產業促進中心提出只有通過建立適當的評選機制,使內在品質得以彰顯,才能樹立建筑質量的市場意識[9]。各參與工程建設單位都應該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做到權責明確,賞罰得當,做到誰的問題誰負責,誰的貢獻誰應得。相關政府和行政單位也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來維護并完善建筑市場環境。2012年張[10]提出政府應該把申報工作前移,在工程勘測時就組織相關專家及監督人員進行監督記錄評定,實行全過程的評選,并對企業所承擔的其他工程質量進行抽查,并以抽查結果作為一項評定指標。完善對工程質量創優及評價機制。2015年王提出加快立法工作,構建信用評價體系,改革保險費率,培育第三方鑒定機構等途徑[11]。近幾年保險業蓬勃發展,在建筑市場,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保險的優勢,轉嫁風險,提高建筑工程質量水平。保險公司的介入,不但能夠加強對工程實體質量的監控,也能對各方主體起到監督作用。保險公司的介入,改變了施工中只重視監理的現狀,對施工中的質量加上另外一道屏障。JamesL.BuratiJr[12]在論文中就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質量監督制度措施進行了討論,在此基礎上,從工程質量的分類并舉監管、工程質量的差異化管理、工程質量保險和工程質量監督社會化四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工程質量管理水平給出一些建議。單純的理論往往缺乏說服力,絕對的定性分析不能有效地說明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往往也導致了工程質量管理問題的出現。2005年EI-Rayes[13]提出了根據工作對項目整體質量的影響程度設定質量因子,并運用函數來解決質量的量化,但人的主觀因素較多,量化函數不夠理想。借助于數學模型,盡量把定性的信息定量化,利用更科學的數據來研究問題。2006年劉曉峰、陳通[14]在原有相似工程的數據上,通過利用SPSS軟件對工程質量進行了回歸分析,建立了工程質量對工程成本和工期的方程,但也只是一種宏觀的判斷;2008年侯學良、朱宏亮、關罡等依據循證管理思想,通過質量控制方法的理論分析提出了對住宅工程質量實施有效控制的具體方法和程序。為使這一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對工程實施過程中工序控制狀態與其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推證出以工序操作所得實際樣本來判定住宅質量控制能力的可行性,并參考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確定了住宅質量控制能力的5級判定標準[15];阮宏博[16]指出不同的資源使用模式會對工程質量產生影響,但并未對質量的量化提出具體方法;周艷[17]認為工程質量與具體工作的施工組織方式有關,并用專家估計法對不同組織方式下的工程質量進行了評分,但這種量化方法過于依賴專家的經驗和主觀判斷;高明[18]用質量滿意度概念來對質量進行量化,用灰數來表示質量滿意度的模糊性;2012年,Badu和Sursh[19]采用0-1之間的連續數值來表示工程項目中某項工作的完成質量,整個工程的質量則是各項工作質量水平的函數;2014年蔣,楊,曹[20]基于系統可靠性的工程質量量化研究,在分析施工質量量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考慮了項目進展中實際存在的“學生綜合癥”現象,提出了單項工作質量水平的量化指數,進而根據工作網絡系統可靠性理論,建立了工程項目質量水平的客觀衡量方法,克服了工作權重系數確定的主觀性。JimEmzen[21]指出,在質量控制中承包商必須占主導地位,企業通過激勵法來提高承包商對工程質量的要求。陸[22]對工程總承包的實施情況、如何控制和監管總承包體制下的工程質量進行了研究。建模分析了總承包體制下主要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對總承包體制下的質量責任分擔和質量控制系統穩定性進行了討論;最后,提出了總承包體制下的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及其運行機制。高[23]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自身的豐富經驗,設置了隱蔽工程、質量控制要點等方面的共性,并設計了質量控制措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也被逐漸應用在質量管理中。PingYung等人[24],發現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質量保障CAQ、計算機集成質量信息系統CIQIS和在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環境下的質量信息系統QIS。質量控制信息化,一方面是提高了大型質量數據處理的速度,另一方面,豐富了質量管理理論,實現大量的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功能,從而促進了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針對項目中長期存在的常見質量問題,托馬斯[25]根據市場研究結果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對網絡進行多層次評價,并結合計算機軟件系統對確定質量控制系統的技術路線進行開發和運行,并闡述系統的實現,最后成功地構建以質量控制為核心的質量控制體系,為解決質量問題和質量標準。從以上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對工程質量的理論研究已經大量存在,但是針對性不強,依然不能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有關體制機制的完善已經改善了目前工程質量管理中的部分問題;將定性的工程問題進行定量化分析,比較針對性地解決了有關質量工程的實際問題;計算機已經運用在工程質量管理當中,但是離實現工程質量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差距,有關質量管理的研究還應該繼續進行。但工程質量管理的相關研究逐漸趨近于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2我國工程質量管理仍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意識相對較低目前我國有關建筑質量管理的法律法規已經相對完善。但是,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低。加上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少數單位主體沒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進行實施,任意壓縮合理工期、未經審核或審核不合格擅自開工、沒有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對進場材料、機械設備的檢查安裝要求不嚴格、利用資質掛靠等手段承接工程等問題依然存在。2.2技術手段落后監督人員不能時時跟蹤項目進度進行時時監督,不能進行詳細的資料記錄,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造成問題延后處理甚至問題隱藏而形成的工程質量問題。目前的監督技術還相對落后,大部分項目的監理方法陳舊單一。因為缺乏一定的管理經驗,監督部門的工作不到位。質量管理工作的組織力度不夠,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經驗,遺漏眾多中間環節的一環,甚至偶爾出現隱蔽工程細節的遺漏,監理人員沒有嚴格按照質量驗收的相關規定進行檢查驗收[26]。監督技術相對落后,質量監督是一項技術性、政策性都很強的上作,一些監督機構的現有素質,尚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有效監督[27]。2.3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目前,從事建筑業的人員,農民工占較大比例。近幾年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的比例在不斷地增長。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統計,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在農民工中,接受過農業、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占25.6%,既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過非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工占69.2%。然而近幾年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又偏向老齡化。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造成的質量事故也比較多。部分相關的技術人員并沒有通過資質考核,由于存在需求的缺口,企業對這方面要求也不太高。由于某些原因,部分企業不對相關人員定時提供相關培訓。部分從業人員的學習意識比較低,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2.4運作模式不協調政府質量監督的定位和先行的運行模式不協調,監理機構的經費來自于建設單位,影響政府執法的權威性,加上地方性的差異,有些地區不能承擔監督經費的正常開支。政府質量監督的性質與監督人員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不相符。監督管理體系不科學。政府監督機構的全責不明,定位不明確。相關的執法程序不夠規范,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2.5信息不對稱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實現完全信息化不容易,各建設主體了解到的信息存在差異,對工程質量管理帶來障礙。在建筑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加上公司不能積極對員工進行培訓,一些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不能運用到工程建設中去,也影響了工程的質量。
3結論與展望
以上對目前有關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雖然對質量管理的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我國的質量管理依然存在問題。應該針對我國質量管理的狀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而改善我國的質量管理問題。①加強法制教育,增強我國建筑行業人員的法律意識,規范建筑活動,建設工程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進行。建筑企業必須無條件地自覺接受政府主管部門與質量監督機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新聞媒介及社會輿論的監督。②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新機械、新材料、新工藝。③加強對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文化教育,必須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篩選和考核,并加強對有關技術人員的培訓,從而必須加強施工企業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尤其要加強企業作風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建筑行業人員整體素質水平。③改善政府相關人員的素質水平,政府和企業在管理上要進行密切的配合。合理降低政府職能,讓企業和市場充發揮作用。④完善信息化管理,充分把信息技術用在工程質量管理中去。影響工程質量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完全解決工程質量問題還需要一段路程要走,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學者對工程質量管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實現可操作性。此外,由于項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復性等特點使信息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上的應用一直比較滯后,目前要實現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可能要有很多難關需要克服。希望不同學科交叉及應用,最終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工程質量管理信息化。
作者:張春生 宋赟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