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間藝術在新農村建設的功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藝術在新農村建設的功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間藝術在新農村建設的功用

      一、調節凝聚功能,構建新農村和諧文化

      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的推進與支撐。因為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化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元素。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崇和諧理念,貫徹和諧精神,意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要和睦、親近、協調發展的文化形態,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安定有序、互助合作、和諧共處的社會準則。特別是當下農村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加,村民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集體意識開始弱化,宗族與宗派勢力有所反彈,家庭內部矛盾難化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難解決,往日鄰里團結、家庭和睦、敬老尊賢等歷史傳承下來的民間良好風尚逐漸消逝,致使農村人際關系存在不和諧的音符。加上農村文化娛樂生活單一,硬件設施不完善,文化建設過程中忽視農民創造文化的主體作用,放棄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使農村文化發展遲緩,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落后,如若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定會成為社會發展不和諧的因素。因此,用優秀民間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尤顯重要。作為民間文化鮮活的部分,民間藝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調節社會成員的個體行為方式,同時也維系著群體的文化心理,強化個體成員的認同感,樹立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穩定,在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中起到潛移默化的基礎性作用。如鐘敬文先生所說:“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廣泛存在和潛在作用,它在凝聚團結成員的作用方面,特別顯得重要。”[5](P53)“這種近乎神秘的民俗文化凝聚力,它不但要使朝夕生活、呼吸在一起的成員,被那無形的仙繩捆束在一起,把現在活著的人跟已經逝去的祖宗、前輩連結在一起,而且它還把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五大洲的華僑、華裔的人們也團結在一起。”[5](P54)在農村傳統民間節日活動中,群體歌舞表演是農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為民眾歡度節日營造了歡快、和諧氣氛。如安徽淮北地區流傳已久的民間舞蹈龍舞、獅舞、旱船、高蹺、面具舞等就是人們在傳統佳節、廟會或重大喜慶活動時組織表演。類似這種群體文化活動,不僅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了彼此的親近感,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族群之間的和諧共處。民間藝術是農民群眾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思想價值觀念,蘊含著優良的傳統和先進文化思想,通過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民眾才藝得以展示,心靈得以愉悅,處處洋溢著和諧之風。民眾的歡笑即是社會和諧的音符,若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民間藝術的調節凝聚功能,幫助民眾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有助于維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新農村,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社會規范功能,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

      “文化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部門,它的主要機能就是對那個社會(或者社會中的某集團)成員行為和有關心態的規范化。”[5](P52)作為意識形態精神性的文化式樣,“民俗文化,在一定的有關范圍內,也盡著規范集體成員的作用。不僅民俗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文化,例如文學、藝術、俗信等,在有形無形中盡著勸善抵惡的職能,就是許多社會組織以及物質生產習俗,也不停程度地起著規范人們的行為和心態作用。跟法律和道德相比,在性質上,它更近于一段道德規范。但它在對人們生活和心理的普及與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來實在更進一步。”[5](P53)其中,民間藝術以其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以頌揚真、善、美,揭示假、惡、丑為主題,人物塑造愛憎分明,反映了民間一定的認知方式、價值準則、審美情趣和創造動機等,使民眾從作品中感受具體生動的生活情景,不僅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也讓民眾在享受文化娛樂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感受文明,對規范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人生價值、是非判斷等起到啟迪和教育的作用,達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統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承擔社會教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在民間藝術作品中,旨在宣揚儒家的忠孝節義、圣賢風范等題材占很大的比重。如靈璧鐘馗畫引用鐘馗為“武舉不第的進士”這一傳說,以詼諧幽默的“窮酸書生”、“清官廉吏”的鐘馗形象使人動情明理。再如淮北地區流行的梆子戲演繹歷史人物與故事,對民眾規勸善行,使民眾辨識忠奸;泗州戲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劇目,以其特有的親和力,把思想性內容融入藝術形象中,寓教于樂。毋庸置疑,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傳說、戲劇、舞蹈、書畫等傳統民間藝術雖然在藝術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模式化,但根據新農村文化建設宣傳與教育的要求,不斷在內容上更新,創作出新的劇目,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正是通過民間戲劇的傳唱,藝人們將民眾恪守的社會道德與倫理規范傳到千家萬戶,讓民間簡陋的戲臺成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啟蒙大舞臺。與此同時,民間藝術一旦被社會接受,才能實現其社會功能的最大化,這也是民間藝術生命長青的動力。

      三、審美娛樂功能,激發新農村文化活力

      民間藝術本質和普遍的功能是它的審美娛樂功能。民間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民間藝術的審美功能,二是民間藝術的娛樂功能。審美功能指從農民的文化背景及民間藝術創造的精神內涵出發,以農民自身的內在需求為主線,將人生的現實需求轉化審美娛樂的形式,是一種帶有功利性的審美思想,體現了農民對現實的補償和對理想的追求。“中國民間的審美意識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是一脈承傳的,雖然這種傳統審美意識在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中的發展情形不盡相同。而民間審美意識則更多地繼承了傳統審美意識的原初意義,它更切實、功利、執著于人的生命價值。”[6]在民間藝術的各個品類中,對吉祥幸福、趨利避害的渴求一直貫穿于民間藝術的審美意識中。以民間美術作品為例,通常巧妙借助漢語諧音,搭配象征性寓意符號,塑造寄托人們生活理想、體現民眾審美創造的民間文化吉祥物。如靈璧鐘馗畫中畫鐘馗手持寶劍仰望造型與飛舞的蝙蝠組合寓意“只見福來”、“福自天來”。畫鐘馗騎馬搭配蝙蝠寓意“馬上得福”。畫鐘馗手持雙柿,寓意“事事如意”。畫鐘馗懷抱插滿四季鮮花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畫鐘馗肩背男孩,寓意“盼子得子”。民間藝術的表現內容是民眾對生活吉祥美滿的追求,蘊含于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之中的文化要素,將農民群眾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審美心理等方面同現實存在聯系在一起,引導農民群眾通過民間藝術作品獲得美的享受。娛樂功能指民眾欣賞民間藝術作品或者參與民俗活動,使其身心得到愉快與休息,精神產生愉悅與美感。“民間藝術的產生是自發的,更重要的是它顯示了廣大民眾對生活的直接需要。”[7]特別是當前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開始追求可以交流、參與的主動式文化活動,希望在休閑中獲得知識,在文化生活中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對于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來說,無論是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在緊張的勞動之余,通過休息和娛樂來消除疲勞。”[8]如恩格斯所說:“民間故事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以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痔的田地變為馥郁的花園。”[9]民間藝術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產物,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突出農民群眾在民間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引導、鼓勵、支持農民群眾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獲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有利于提升農民群眾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認同感、參與度和創造力,提高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激發新農村文化活力。

      四、經濟功能,推進新農村繁榮發展

      民間藝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同時,民間藝術也具有經濟功能,對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因為“藝術作為一種生產活動,其產品即藝術作品也內在的具有商品的屬性”[10]而且“以實用為前提的民間藝術,隨著社會生產的進步,逐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民間藝術這一文化現象也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資源。許多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歷經社會變遷,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由產品到商品的質變,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地方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1]當前,隨著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探索文化與產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共贏,不僅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的重要措施。《云南映象》和《印象•劉三姐》兩張地域“文化名片”,都是把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元素巧妙結合,選用本土農民做演員,把民藝表演與地方旅游經濟結合起來,對當地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正是體現在“內容新”、“形式新”上。在經濟強勢發展的今天,就要用當代農民的眼光和觀念來解析與利用民間藝術,在保存民間藝術精髓的同時,注入新思想、新形式以及新技術。淮北地區流行的泗州戲,可以融合新時代流行元素,從演唱內容、服裝、道具、演奏等方面進行創新,在提高其觀賞性的同時,把發展泗州戲演藝事業與地方民俗旅游緊密結合起來,采用“公助民辦”的形式,走產業化運作模式,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總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堅持推陳出新的原則,從內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對傳統的民間藝術進行改造、創新,發揮“民間藝術大師”、“特色藝術之鄉”的影響力,實施品牌文化戰略,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節目,生態游和農家樂等民俗旅游項目,培育文化名鎮、名村、名人、名品,以市場運作機制變文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必將以民間獨特文化產品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五、傳承功能,喚醒新農村“文化自覺”

      作為民間文化的形象載體和表現形式,民間藝術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體現農民群眾精神與情感上需求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傳承了先民的文化記憶、風俗習慣和禁忌信仰等文化要素的訴求。圍繞著民間節日、習俗活動而產生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有形的文化、具體化的民俗,是民間文化重要的傳承方式和傳播手段。事實上,民間藝術作為農業文明自給自足的產物,傳承方式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多靠師徒間“口傳心授”或“子承父業”。單一的傳承方式在現代文明進程中遭遇各種困境,包括商品社會帶來的浮躁情緒,使年輕一代普遍不太愿意花費時間、悟性和持久努力來學習這些并不賺錢的文化技藝,許多珍貴的民間文化藝術只能伴隨老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曾被郭沫若譽為“淮北人民的一朵鮮花”的泗州戲,盡管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現代多元文化帶給人們視聽享受的沖擊,依然遭遇規模縮小、人才流失、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等生存困境。淮北地區流行的嗩吶藝術,嗩吶班子為了市場競爭,搞所謂的“創新”,拋棄往日經典的嗩吶演奏曲子,表演形式日趨歌舞化,甚至演出一些“三俗”和趣味低級的節目,使嗩吶喪失了自身藝術特質,走進了越來越窄的死胡同。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是“文化自覺”。所謂“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造。”[12]新農村文化建設亦是如此。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立足于中華傳統民間文化根基,發揮具有民族精神與地方特色的優秀民間藝術優勢,引導民眾全面認識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喚醒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激發文化參與熱情,使民間藝術真正成為農民所享用的精神財富,在農民價值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上發揮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從而主動承擔起民間藝術傳承和創新發展的使命,形成民間藝術的“文化自覺”,讓民間藝術重新活躍在田間地頭,活躍在農民的家門口,進而推動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劉偉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